乐高蝙蝠侠大电影

动画片美国,丹麦,澳大利亚2017

主演:威尔·阿奈特,罗莎里奥·道森,雷夫·费因斯,迈克尔·塞拉,扎克·加利凡纳基斯,珍妮·斯蕾特,苏珊·本尼特,玛丽亚·凯莉,查宁·塔图姆,乔纳·希尔,亚当·德维尼,柯南·奥布莱恩,道格·本森,比利·迪·威廉姆斯,杰森·曼楚克斯,艾迪·伊扎德,赛斯·格林,佐伊·克罗维兹,凯特·米库奇,瑞琪·琳德赫姆,杰梅奈·克莱门特,艾丽·坎伯尔

导演:克里斯·麦凯

 剧照

乐高蝙蝠侠大电影 剧照 NO.1乐高蝙蝠侠大电影 剧照 NO.2乐高蝙蝠侠大电影 剧照 NO.3乐高蝙蝠侠大电影 剧照 NO.4乐高蝙蝠侠大电影 剧照 NO.5乐高蝙蝠侠大电影 剧照 NO.6乐高蝙蝠侠大电影 剧照 NO.13乐高蝙蝠侠大电影 剧照 NO.14乐高蝙蝠侠大电影 剧照 NO.15乐高蝙蝠侠大电影 剧照 NO.16乐高蝙蝠侠大电影 剧照 NO.17乐高蝙蝠侠大电影 剧照 NO.18乐高蝙蝠侠大电影 剧照 NO.19乐高蝙蝠侠大电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30 05:25

详细剧情

罪恶丛生的哥谭市,疯狂的小丑(扎克·加利凡纳基斯 Zach Galifianakis 配音)带领恶棍军团展开新一波的犯罪活动。对他来说,犯罪以及引来宿敌蝙蝠侠(威尔·阿奈特 Will Arnett 配音)是无比快乐的事情,可是猛男蝙蝠侠不仅轻松解决掉这群小坏蛋,还根本不将小丑放在眼里。蝙蝠侠的无情言语,深深刺痛了小丑的心。在此之后,孤独的蝙蝠侠收养了罗宾(迈克尔·塞拉 Michael Cera 配音),看上了美丽的女警长芭芭拉,只不过他始终拒绝别人走入他的内心世界。  另一方面,自尊严重受挫的小丑从天空监狱找来了霸王龙、迅猛龙、索伦、伏地魔、金刚等史上著名的大坏蛋,他要狠狠地打击自高自大的蝙蝠侠……

 长篇影评

 1 ) 严肃影评#29:笑声(!)与严肃(?)并存的超级英雄片 – 8/10

对于当下的超级英雄片,粉丝们似乎必须从漫威和DC这两个阵营中选择一边站好队伍。而这两个队伍中对对方电影作品的抱怨大家应该也是再熟悉不过了——漫威阵营抱怨DC电影那过分黑暗的元素,而DC阵营则抱怨漫威电影的轻松笑话太低级太缺乏严肃题材。

但《乐高蝙蝠侠大电影》这部乐高电影世界的新作,这部《乐高电影》时隔三年的后续(但无联系)作品,似乎能够同时满足两方阵营的需求。漫威粉和DC粉应该可以在观影后像电影中的蝙蝠侠和小丑一样,说一句“我们”,说一句“我们”都喜欢这部电影吧?

《乐高蝙蝠侠大电影》

要说《乐高蝙蝠侠大电影》是华纳(Warner Bro…)和DC完全控制下的制作室作品并不为过。无论从色彩缤纷的视觉效果,到无论伦比的乐高建设,再到众多配音演员让人忍俊不禁的表演,《乐高蝙蝠侠大电影》都可以说是集齐了各部门最顶尖制作水品的合体作品。而电影结束后长串的工作人员名单也说明了这一点,无论是服装设计,还是特效人员,他们都是这一部作品的组成部分。而这使得华纳和DC可以在最后成功让电影的成品由始至终有着连贯一致的创作声音,而不会因为充斥着影片的笑话而显得支离破碎显得更难能可贵。

也正因如此,我必须给华纳和DC足够的赞赏。要知道如果必须根据电影世界站队的话,我肯定会选择站在漫威一方。除去诺兰的黑暗骑士三部曲(因为本来就不在DC电影世界里),DC电影世界到目前为止所制作的三部电影可谓一部比一部差,甚至在《自杀小队》的制作上掉到了谷底(我的影评://movie.douban.com/review/8027446/)。而这也更反衬出《乐高蝙蝠侠大电影》的神奇。虽然制作室对于电影各方面的控制无比明显,但这又有什么问题呢?不管电影的初衷是赚个几百亿还是只为了满足创作人的需求,只要能精确地制作出这么一部能让观众们笑声不断又稍有泪点的电影,永远都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

众多耳熟能详的人物在电影中制造着不断的笑点

作为一部喜剧,《乐高蝙蝠侠大电影》是无比成功的。这一方面要归功于罕有的长达五人的编剧名单(当然,以及幕后更多数不清的写手)。那些充斥着电影每分每秒的笑话来自于众多有才人士的贡献,而笑声不断的同时我更是希望可以随意暂停电影的播放,因为充斥着画面和音效的笑点实在太多了,就算是DC忠实粉大概一时之间也很难全部看到。你为了蝙蝠侠和罗宾群殴敌人时那同时出现的字幕效果而笑声不止?那你可能错过笑话他们所要打的这些都是什么敌人了。你为了电影中滑稽的“Pew Pew”枪击配音而咯咯笑?那你可能错过了画面中其他地方所隐藏的幽默了。这可能是我对这部电影的唯一抱怨了吧?就像编导们在创作时害怕观众会有哪怕一秒的安静一样,他们选择了把笑点塞满电影,以致于观众们很容易错过某个特定的笑点。但也正因为这样的设置,无论你是像我一样的路人,还是DC忠实粉,至少你一定不会在隔壁观众大笑时觉得冷场。

而营造《乐高蝙蝠侠大电影》喜剧效果的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配音演员们精彩的演出。威尔•阿奈特继《乐高电影》后再次为这个两寸高的乐高蝙蝠侠小人配音,所以蝙蝠侠的那份低沉却充满讽刺的喜剧声音是一点都不让人意外的。而基本成为宅男梦想的迈克尔•塞拉(《歪小子斯科特对抗全世界》里的主角)为罗宾的配音也是恰到好处。他那份似乎永远长不大的声音为这个孤儿加入了一份真实感,却又不失笑料。至于为大家熟知的蝙蝠侠管家配音的,则是伏地魔的饰演者拉尔夫•费因斯。带着一口英国口音的他在表演可圈可点的同时,也为知道背景的观众带来另一份隐藏的笑料——因为他们要对抗的恶人中其中一个就是伏地魔了!

但除了不间断的笑点外,《乐高蝙蝠侠大电影》也是一部希望打动观众的(轻度)严肃电影。故事跟踪的是孤独的蝙蝠侠如何在电影中打开自己,接受别人。这包括要接受他与小丑的这段所谓的对手孽缘,也包括接受哥谭警局的帮忙,更包括接受他与罗宾和管家间的亲情。实际上,这种打开自己接受别人的剧情并没有什么创新之处,但也正因为观众们更能接受这样的情感共鸣而使得电影更容易赢得感动。甚至可以说,《乐高蝙蝠侠大电影》是诺兰的黑暗骑士三部曲后首次能让观众们为蝙蝠侠这位耳熟能详的超级英雄呐喊的电影了。扎克•施奈德的《超人大战蝙蝠侠》?大概观众们到现在都不太理解里面的蝙蝠侠为什么要大战超人吧?

笑点与严肃并存的蝙蝠侠竟然才是更好的蝙蝠侠

如果说《乐高电影》完成了无数观众小时候希望以乐高构建世界的这份梦想,同时又满足了动画人们创作上最不可思议的需求,那么《乐高蝙蝠侠大电影》则是在这些基础上更好地利用乐高这个素材把耳熟能详的人物重新展现在观众面前。观众们会为此大笑,会为此感动,还会为此买更多的乐高模型。而漫威和DC阵营的粉丝们,大概也可以一致赞成这是一部笑声与严肃并存的超级英雄片吧?

当然,最好不要老提Iron Man Sucks这个笑点。

 2 ) 乐高蝙蝠侠:这个老爷比反派话还多!

欢迎大家收听【什么电台】讲《乐高蝙蝠侠》的节目!

首发自【什么电台】微信公众号:SMFM2016

最近,又有一部漫画超级英雄为主角的电影成功荼毒了美帝国主义人民的钱包。

嗯,是蝙蝠侠。

不是大本演的。

其实就不是“人”演的,

......

好吧,其实我说的是《乐高蝙蝠侠》

《乐高蝙蝠侠》海报

这部由玩具积木为主角的“超级英雄电影”成本仅8000万美元,上映两周(到2月22日)北美票房就达到1亿1200万,轻松完成了一个亿的小目标!

赢得了票房的同时,各大评分网站也给出了高分~

IMDb7.7,烂番茄91%,Metascore75

相比之下,三部真人电影的表现嘛...

从上到下:《自杀小队》、《正义黎明:超人大战蝙蝠侠》、《钢铁之躯》

以至于在IMDb的网站下有影评人留言:要不华纳兄弟还是把DC电影全拍成乐高版的吧?

在二刷之后,我必须承认,从娱乐性的角度来说,《乐高蝙蝠侠》绝对是近几年最好笑,最有趣的漫改电影!

看完第一反应,就觉得这部片子的梗多的连岳云鹏的脸都放不下,而且路子也是想当的野啊。

如果非要找一部电影做类比,那可能就得说是《死侍》了,同样是充满了各种没正形的吐槽和自嘲,而且把次元壁打了个稀烂。

在影片开场前的黑屏,我们就可以听到老爷用标志性的低沉声音...在装逼:

"Black. All important movies start with a black screen."
黑屏。所有重要的电影,都用黑屏开头。

现在电影超长的片头Logo和DC也成了老爷的靶子:

"And logos. Really long and dramatic logos."
还有厂标啊,这些又臭又长的厂标.
......
“DC. The house that Batman built.”
DC漫画,那是我蝙蝠侠打下的江山啊!

要不要这么努力啊,影片还没开始就搞siao!

我做了点微小的统计,如果按体量大小排序,片中的梗主要有三类:蝙蝠侠漫画电影梗华纳IP梗,以及乐高梗

第一类主要是涉及到DC蝙蝠侠相关漫画作品以及改编影视作品

首先,这部电影汇集了正义联盟成员和蝙蝠侠的经典反派们。

正义联盟

蝙蝠侠反派

光是攒IP这一点,DC的真人电影就算是把华纳搞破产也是做不到的吧?

除了IP人海战术赚漫画迷情怀,片子对蝙蝠侠影视作品的致敬吐槽也毫不惜力。

举个例子,“管家侠”阿尔弗雷德就吐槽了老爷在电影里看家庭照片时的几十年不变标准苦逼脸:

Alfred:Sir, I have seen you go through similar phases in 2016 and 2012 and 2008 and 2005 and 1997 and 1995 and 1992 and 1989 and that weird one in 1966.
阿尔弗雷德:少爷,相同的事儿我看你在2016,2012,2008,2005,1997,1995,1992,1989年做过,哦,还有1966年特别奇怪的那次。

这里的年份指向所有的蝙蝠侠真人电影,还特别提到了66年那部画风搞笑浮夸的电视剧。

这部剧里的蝙蝠侠和罗宾可以说是表演浮夸全程脱线,一直是老爷粉心中的黑历史。

网上还有网友统计了片中所有在之前蝙蝠侠电影中出现的坐骑。

图片来自于filmobsession.com

当然电影里的致敬梗远不止这些,最新的《自杀小队》,诺兰版《黑暗骑士》,以及对面的M记(漫威)都未能幸免,或是自嘲,或是隐射,或是直挺挺的骂街,各种花式应有尽有,请大家亲自走进电影院挖掘。对于漫改作品粉丝来说,绝对是彩蛋盛宴。

第二类主要是针对华纳公司以及旗下作品,人物形象的梗。

除了片头被吐槽了之外,华纳旗下的各路知名IP也大量被乐高化成为了剧中的反派集体卖萌。

部分反派角色:1.哥斯拉 2.伏地魔 3. 金刚 4.索伦魔眼(注:预告片中并没有出现反派形象,所以就摆了“实物图”)

只不过真人电影中扮演伏地魔的演员拉夫·费因斯(Ralph Fiennes)在这部片子里其实配的却是“管家侠”阿尔弗雷德...

拉夫·费因斯

第三类主要是涉及到乐高积木的设定,以及之前《乐高大电影》的梗。

比如本片的事发地高谭市,就被设定在乐高积木的大底板(Blaseplate)上。

嗯,就是这样的东西

至于底板的下面,那就是三次元的真实世界,在2014年的《乐高大电影》中主角就曾掉进去过,回来以后突然变成啥都会拼的超级建筑师。

之前《乐高大电影》中随拆随拼的设定也给老爷很大的发挥空间。

结尾处大家拯救高谭市的方式也是充分利用了乐高人偶的特性,非常“草率”的用乐高的方式结束战斗,反正是没毛病。

当然作为一部乐高系列电影,本片另一观影乐趣集中在影片对乐高世界的深度开发和忠实还原。

前作导演克里斯·米勒(Chiris Miller)和菲尔·罗德(Phil Lord)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他们的初衷就是想把网友自己做的那些乐高玩偶定格短片电影化。

《乐高大电影》导演:克里斯·米勒(左) 菲儿·罗德(右)

而《乐高蝙蝠侠》作为其续作很好的继承了这一精神。

所以尽管片子是全电脑动画制作,但是片中的场景,道具,特效,人物确实是由数码化的乐高积木块组成的,完全没有偷懒。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甚至连蝙蝠侠人偶也因为动作需求被改造

为了实现蝙蝠侠的“一字马”,制作人员用了乐高的 2 X 1 平砖代替传统的腿部结构。

在空中后空翻的造型并不是模糊化特效,而是用了一个黑色轮胎加上黄色头盔面罩的积木组合代替。

这种看似多此一举的细节让乐高粉们手摇心颤的同时,也体现出乐高电影团队的创造力和匠心

当然,让电影如此地还原真实的乐高积木,也是为了能更好的卖玩具啊!

可如果说一部电影仅满足于喂饱粉丝的话,票房上就有扑街的危险。这部电影能做到人见人爱,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蝙蝠侠。

从以往的作品来看,作为传说中DC宇宙的“亲儿子”,蝙蝠侠的人设一直是开挂般的存在。从一开始哥谭市的法外侦探,到后来他以肉体凡胎制住连超人都没把握赢的达克赛德。

虽说被打还是很疼

他永远都有计划,永远都有后招,永远都是最难受控制和影响的人。

这使他每次都成了正义联盟中那个力挽狂澜的存在。

但他孤独、多疑、冷酷,作为正义联盟元老中唯一的凡人,却是其中最没有人性的。

因为他从不相信任何人。

甚至在DC大事件《巴别塔》中他偷偷设计了反制每一位正义联盟伙伴的计划。

《正义联盟:巴别塔》漫画封面

对此他的解释是:正义联盟中的每一个人的黑化都会有非常可怕的后果,我作为你们中唯一一个没有超能力的凡人压力非常大,必须提前采取措施以防后患。

看,心思缜密到连队友都不忘算计。

也正是强大的心智和黑暗阴沉的气质,使他一直是DC漫画人气最高的角色(就是忽视大超)。

当然,形象越是高大,颠覆起来也越出彩。

本片导演克里斯·麦凯(Chris McKay)谈到乐高蝙蝠侠的角色塑造时说到:

当我们退一步审视蝙蝠侠的起源时,发现他为了摆脱父母双亡的阴影去学空手道,装成自以为别人害怕的样子去吓人,这本身看着有点中二搞笑啊。

于是在他的主导下,我们熟悉的那个高冷的黑暗骑士,变成了一个傲娇缺爱的老顽童。

相比其他作品中永远淡定冷静的老爷,电影中的他嘴碎,自负,敏感,爱耍帅,而且更加孤僻

爱自己到就算是回家穿起睡衣还得带着头罩。

不想去参加派对,满地打滚耍无赖。

一天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晚上一个人在自家剧院里看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爱情电影《甜心先生》。

这么萌,这真的不是一个假的老爷吗?

这种颠覆的核心,就是把英雄平民化、正常化,把蝙蝠侠作为普通人会有的弱点展现在大家面前。

他会忍不住向别人炫耀自己的财富和身份

一个人吃饭的时候他会无聊的自娱自乐

他会为超人开派对不叫他生气

就算被人都看穿了他的心思,他胡搅蛮缠也不承认。

凭啥蝙蝠侠不能这样,蝙蝠侠不是人啊?!不许笑!

这样的蝙蝠侠,其实除了人设崩坏而让人感到滑稽之外,给我们更多的是共情后的自嘲。

这不就是我们么,那个需要别人爱却傲娇,遇到挫折需要安慰,取得成绩需要别人肯定的模样。

这还挺可爱的,但也有点幼稚和可笑不是么?

相应的,本片最大的反派小丑也变成了一个脆弱,爱闹的主儿,炸了整个高谭市不过是为了让蝙蝠侠承认他是自己的第一反派。

这种对于诺兰版《黑暗骑士》中二人关系的进一步浪漫化处理,让宅男腐女都被萌的一脸血。

最后俩人互相说着“我恨你”的时候,画风直接就转台成深夜八点档了!

但是,这种人物颠覆虽然受到了观众的认可,也一定程度的削弱了蝙蝠侠人物形象本应该有的复杂性。

比如我对这部电影想通过强行治好老爷的孤僻来教小朋友团队协作这一点并不感冒。

蝙蝠侠作为一名凡人英雄,他对死亡、恐惧、失去有着其他角色难以企及的认识。除了自己的双亲,他也看到自己的朋友和伙伴,甚至亲生儿子为了他的信念牺牲在自己眼前。

“五代罗宾”达米安·维恩之死《猫头鹰法庭》

强行要求这样的一个人去接受他人的帮助无疑是残忍的。

因为他不想再失去任何一个他在乎的人。

作为一个电影观众,我非常欣赏乐高在人物塑造上的颠覆性尝试,可作为一个蝙蝠侠粉丝,看到这里还是会有一丝心痛的。

但是对一部面向全年龄的商业动画电影来说,除了好玩,我们没必要要求更多。

其实《乐高蝙蝠侠》的成功替我们美漫迷们印证了一件事儿:DC如果学着漫威玩起亲民搞笑风,口碑应该也会不错。

对于商业大片来说,角色人设是否讨喜对于观众是否喜欢这部电影至关重要。看看对面家的漫威,从钢铁侠到蜘蛛侠,虽说个个神通广大,但也幽默可爱,身上还带有普通人拥有的小缺点。

这种更加亲切的人物设计无疑更容易吸引非粉丝观众的目光。

反观DC,自从诺兰的成功后,似乎认为只有暗黑风格才是逼格更高的玩儿法。可惜扎导不是诺兰,深沉那真不是随便能装出来的。

就是个爆米花电影的命,操着艺术片的心,做出来的很可能是叙事混乱,人物不讨喜,粉丝路人口碑两极化的电影。

当然,这不是DC与漫威唯一的差距。

自从2011年的《绿灯侠》的失败,DC的步子越迈越大,但是蛋也越来越疼,眼看被漫威越甩越远。

风格人物不讨喜固然是一个原因,但其中真正的问题还是出在商业电影的项目管理上

好莱坞向来推崇制片人中心制,尤其是商业大片,需要调配的资源无比庞大,耗时长达数年,制片人的表现通常是电影项目成败的关键。漫威工作室制片人凯文·费吉曾经表示他为了《复仇者联盟:无限之战》调配明星档期时间的那些事儿就能写成一本书,商业大片的繁杂程度可见一斑。

漫威影业总裁 凯文·费吉

自从09年被收购之后,漫威一直作为一家独立的制片公司存在于迪士尼内部。由凯文·费吉领导的漫威工作室拥有和迪士尼影片平起平坐的地位。所有的项目由自己来规划拍板。迪士尼高层除了让商品部门参与配合卖玩具之外,并不做过多的插手。

迪士尼集团公司结构表 来自“书书”的博客

而DC作为华纳旗下的部门,只负责为华纳影业提供IP,并无法参与到电影制作的决策当中。由于没有直接负责DC电影的制片人做整体规划,朝令夕改,导演和高层之间沟通不畅人员更迭的问题时有发生。

《超蝙》和《自杀小队》在制作中都曾传出高层不满意要临时大规模补拍和重新剪辑的消息。后期成品体现出的风格不统一以及剪辑混乱问题,难说不是华纳的锅。

因为,至少《超蝙》的导演剪辑版是能看懂的。

标题翻译:为了更好玩儿,华纳兄弟花数百万美金补拍《自杀小队》

作为DC的粉丝,我们只希望像《自杀小队》导演大卫·高耶拿着两周写完的剧本就匆忙上马,然后后期大规模重拍的事迹不要再发生了。

毕竟想打败漫威,不是靠动画片里喊两句 Ironman Sucks!(钢铁侠烂透了)就可以的!

(完)

这部乐高大电影我们请了资深乐高粉丝兼任影评人西多老师和我们一起聊了一期电台节目欢迎大家点击链接收听啊

《乐高蝙蝠侠》:这个老爷不太冷【MP3_声音_录音】免费在线收听|下载-喜马拉雅fm

 3 ) 说几个很随机的小细节

这部电影使用了和上一部乐高大电影同样的CGI引擎,所以画面效果和上一部乐高大电影是完全一样的。电影中的所有场景都可以用现实中存在的乐高砖块堆砌出来,是的,因为爆炸而产生的蘑菇云、蝙蝠侠家暖炉的火、碎玻璃、各种建筑物,雕塑,天上的云、甚至急冻人射出的冰柱都是乐高化的。所有的场景全部几乎都可以用乐高砖块堆砌出来。

虽然是全CGI技术,但是乐高尽量模拟出了真实世界中的玩具上的塑料的亚光质感。最好的例子就是上图蝙蝠侠头盔的塑料纹理。

不过我个人觉得最最让我惊喜的是上一部乐高大电影的小宇航员benny。做旧的效果真是太可爱太可爱了。

举个例子,上面这张反派图后背的那个Claceface, 他的嘴张得很大很夸张,但是仔细看就能发现其实是乐高砖块拼出来的。另外注意上面这张图的地板,也是乐高零件。

但是,有三件东西乐高砖块没法堆砌出来:

第一是水。电影里哥谭市的那条河不是乐高砖块,溅起来的水花也是正常的水。

第二个就是手枪射出来的子弹。乐高从不出现实中存在的热兵器,手枪子弹手榴弹机关枪乐高从来都没有出过,以后也不会计划出,更别提子弹了。乐高出过两种乐高小人拿的枪,一种是带有能射出其他乐高砖块的弹射机构的枪,另一种是没有弹射功能,只有一个类似枪支外形的枪(这种多见于星战系列)。电影里除开极个别镜头使用了带弹射功能的枪之外(印象里大概是clayface/泥脸射出的泥巴团、戈登警长在飞机上开的机关枪,具体记不清了,等dvd出来了以后再确认),其他绝大部分时候使用的都是没有弹射功能,只有很简单的造型的造型枪。这种枪没有办法射出真实的乐高砖块,所以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谁开枪谁喊biubiubiu或者piupiupiu。电影最高潮的时候,满耳朵里都是piupiupiu,好可爱。这里我不知道算不算是一个彩蛋,乐高大电影里有提到,整个电影里的乐高世界其实就是一个小朋友玩玩具的时候脑补的情节。小朋友玩玩玩具的一大特征就是会自己用嘴模拟各种声音,这里算是一个小彩蛋吧。

第三,是Condiment King从他的武器里刚挤出来的辣椒酱和芥末酱,和布鲁斯韦恩嘴里喷出来的水:它们在空中飞的时候,是非乐高的状态,落地了就变成了普通的乐高砖块。很是可爱。

哦对,电影里还有一个人拿了一把机关枪,他打人的时候自带的声音是‘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突之前,戈登还吐槽了一下这个谁开枪谁说话的bug。

joker对着蝙蝠侠喊piupiupiu的样子超级可爱。

蝙蝠侠一个人在家的时候,看的是汤姆克鲁斯的relationship comedy。

管家吐槽蝙蝠侠电影系列的时候,居然还没有忘记六十年代的那部搞笑蝙蝠侠电视剧。还很特别的提到说,‘a really wierd one in 60s’。

管家的蝙蝠衣就是60年代搞笑蝙蝠侠的造型。

罗宾换了两套蝙蝠衣,第一套是雷鬼蝙蝠侠,第二套的名字叫做nightwing,夜翼。看到这个梗的时候在电影院差点没叫出来。

这部电影的罗宾是蝙蝠侠的第一任罗宾。布鲁斯韦恩问他叫什么名字的时候,他说了一个很长的名字,然后说,虽然我的名字叫这个,但是孤儿院的小朋友都叫我dick。布鲁斯韦恩说,熊孩子都是这幅尿性。

最后蝙蝠侠和罗宾对打的时候,蝙蝠侠说,我们要使劲揍他们,揍到带颜色的对话气泡和大写英文字体飘在空中。很明显是六十年代旧蝙蝠侠的彩蛋。在电影院里,坐在我隔壁的大妈看到这个场景笑道不能自已。

六十年代蝙蝠侠经典的打斗动作。这一部蝙蝠侠电视剧走的是轻松搞笑路线,很受欢迎。可以说救了蝙蝠侠这个ip。

Shark Repel。防鲨鱼喷雾。这是在六十年代蝙蝠侠电视剧里真实出现过的一个设备。不过真的是想不到这个埋下去的包袱会在最后抖出来。

蝙蝠侠唱的'nananananananana‘的那首歌,有一部分是致敬六十年代的蝙蝠侠的旋律。

罗宾也唱了一小段六十年代蝙蝠侠切换场景时候的bgm。

蝙蝠侠的蝙蝠衣收藏。里面有一套tears of batman和disco batman。两者都是致敬六七十年代(还是七八十年代?不记得了)的黑人乐队。名字忘记了,记得是比较冷门的乐队。

罗宾的造型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六十年代的蝙蝠侠。

六十年代蝙蝠侠电视剧的很大一个梗在于,蝙蝠侠的所有装备上面都有一个小标签标记了这个装备的名字,很多很多装备的名字都是bat做前缀的。这部电影里罗宾走进蝙蝠洞里喊出的每一个东西也都是带有bat这个前缀的——各种很奇葩的蝙蝠装备都有,从蝙蝠车到蝙蝠火车到蝙蝠潜水艇。

蝙蝠侠和罗宾在街上飙车的时候,背景里有绿灯侠所在的航空公司,大都会的旅游宣传,猪脸人(?)的公司海报,下一部乐高电影,乐高ninjago的宣传广告,和一部九十年代的电影,chinatown的广告。。

gotham是建立在一块空洞上方的城市。城市的最底下就是乐高的baseplate(大底板),blaseplate下面是三次元世界。

gotham的上空是phantom zone,里面全是其它的乐高玩具。所有的角色乐高都出过。不过最让我惊喜的是,里面居然有八十年代斯皮尔伯格做的小魔怪Gremlins。

Gremlin的攻击方法是吃。看见他们在屏幕上蹦来蹦去,真的超级惊喜。

罗宾在最后放结尾曲的时候,居然切换到了一首'never gonna give you up, never gonna let you down'。

蝙蝠侠的主题曲:‘Who always pays there taxes? Batman!’

Jokerland。

蝙蝠侠和小丑对决的时候,居然有一段是在jokerland的镜子屋和恐怖回廊里。满满致敬<致命玩笑>。

巨大的乐高金刚拆大房子。

魔戒里的魔塔。

蝙蝠侠轻轻一推就把贝恩推倒了。这真的是一个让所有的乐高粉都会心一笑的梗。贝恩并不是普通的乐高迷你人仔(minifigure),而和绿巨人一样是乐高大人仔。所有的乐高大人仔的腰部和下半身都是不能动的,推倒了是不能靠自己的能力站起来的。

仔细看电影里角色的肢体动作:手臂永远都不会弯曲,永远都保持乐高迷你人仔最原始的弯曲角度,膝盖不会弯曲。理论上说,这部全CGI的电影是可以100%用乐高玩具还原出来的。所以网上曾经有很多老外坚信这部电影一定有定格动画的成分在。

这部电影大部分的梗都集中在很老的年代。比如其中甚至用了60年代蝙蝠侠电视剧的场景切换镜头,配有那个版本的bgm。当时这个镜头出来的时候,电影院的大人们都沸腾了。

这部电影比起之前的乐高大电影,很大的一个优点在于大部分的梗都是流行梗,大家都很容易看懂。乐高大电影里80%以上的,逻辑/画面上怎么说都说不通的地方,其实都是乐高自己官方在玩乐高梗。不是乐高迷可能真的很难理解。比如乐高大电影里,所有的人上下车都是把车顶盖掀开直接跳进车里,比如主角家里的自行车只有一个颗粒的坐垫。这部电影感觉有意削减乐高梗的密集程度。从观众反应上看还是很不错的。有一些我个人觉得可以加进乐高梗的地方,电影里都没有加。其实还是好希望蝙蝠侠能有一套乐高宇航员的suit。

蝙蝠侠和小丑的关系真的很像诺兰版。很像很像:蝙蝠侠和小丑本身就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没有了前者就没有后者,反之亦然。这部电影非但没有把它停留在这一步,反而把它作为电影里的一个笑料,这一点是我始料未及的。但是最后的结果真的特别特别特别有趣。

在电影里,蝙蝠侠可小丑的关系里也存在很微妙的一个小点:蝙蝠侠选择了为了保护他人而远离他人,孤军奋战,小丑一开始身边有很多朋友,但是因为觉得队友过于废柴而抛弃他们选择寻找新的队友——在电影的一开头,两个人都选择了孤独的生活,但是区别在于,出发点不一样——于是最后的结果是,蝙蝠侠找到了得以信赖的家人,而小丑曾经的朋友最后反过来与他对抗。

另外很有趣的就是,这部电影同样也在很玩世不恭地对着蝙蝠侠的设定开玩笑。这里就先不剧透了。

我个人觉得与其把它看作是一部传统的超级英雄打击反派救助全世界的故事,不如把它当成一个个人成长的故事。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这部电影已经很好的完成了任务。抛开所有的梗和笑料,其实就是一个单线叙述的故事。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对于蝙蝠侠这个角色的诠释。虽然所有的dc作品,包括漫画和电影,都有很强调布鲁斯韦恩这个角色的内心世界,但是这部电影却是真正的在探索这个角色的内心。

有不少看了这部电影的人会觉得很毁三观:蝙蝠侠本身的设定就应该是一个孤胆英雄,独来独往,一个人背负所有的责任,一个人主张正义。但实际上这样的设定其实只是来自于诺兰电影——如果看一下蝙蝠侠的其它作品的话,很容易就能知道这部乐高蝙蝠侠电影里,对于这个角色的诠释其实做得非常非常贴近漫画。只是有一些主流的、迎合小孩的意味在里面。如果想看黑暗版的,可以推荐一下《death of family》。实际上自从dc自引入罗宾这个角色开始(谢谢闲_DGM死忠粉的指正),蝙蝠侠就已经不是孤胆英雄了。更何况最后还有一个很大的bat family。诺兰版的蝙蝠侠固然好,但我个人觉得还是不要先入为主。

我个人觉得从画面上这部电影有些细节不如上一部乐高大电影用心。估计是成本缩减的缘故。不过都在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可以原谅。

最后的ed有彩蛋。很喜欢大家一起跳舞的场景。

这部电影里,蝙蝠女和警长都是黑人。

真的没想到会有dalek。而且在电影里的名字居然是british robot:英式萝卜。。

蝙蝠侠反反复复拼的那个大蝙蝠,是乐高第一波蝙蝠侠大电影中,定价仅次于最贵的阿卡姆疯人院的。个人不是很喜欢纯黑色的砖块,所以对这只大蝙蝠不是很感冒。但是小孩子应该会很喜欢吧。

电影开头的时候放了一小段乐高电玩的广告。在电影院里,隔壁的小孩轻轻问妈妈:妈妈我能买吗。

能吐槽华纳的,除了银他妈也就只有蝙蝠侠了。

蝙蝠侠在开头吐槽完华纳以后,还吐槽了一下dc: The house that batman built。意既不是dc创造了蝙蝠侠,而是蝙蝠侠成就了dc。。蝙蝠侠在这部电影里的形象又自负又可爱。

网路上有一段采访蝙蝠侠、小丑和蝙蝠女的视频,算是这部电影的花絮,特别可爱。

闪电侠真是萌的不要不要的。

鳄鱼人的那句'我终于还是有用的’真是萌哭。

dc漫画里,小丑笑之外的表情真是少到屈指可数。这部电影可以算是小丑表情最丰富的一部了。

最后的大结局充满了乐高的蠢萌气息,但其实玩过乐高的都懂,在三次元里那个连接机构实际上是很脆弱的。

这部乐高电影的cg风格,我猜测同样用在了乐高minecraft(我的世界)系列的宣传广告里。乐高我的世界的宣传广告真的是可爱到不行,安利给大家看。

电影里有大量三四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的老式恐怖和特摄片的梗出现,有一定阅片量的朋友们看了一定会超开心。

我原本很期待结尾曲会是类似于乐高大电影的结尾风格,结果居然不是。其实有一些小失望。

最后snake clown出现的时候真是笑疯了。

这部电影里蝙蝠侠的蠢萌设定,和之前乐高出过的另一部乐高蝙蝠侠电影(其实就是乐高蝙蝠侠游戏的cg做的)如出一辙。非常推荐大家看一下比较早的另一部乐高蝙蝠侠电影,满满的蠢萌气息。

Iron Man Sucks!

看预告片的时候特地暂停下来看过这几个很有趣的小细节:

1.

注意看蝙蝠侠脱下来的外裤,是一个三角形的乐高砖块。

这张照片里,蝙蝠侠的腿变成了乐高的1x2平砖。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上面这张图里,蝙蝠女从空中落地的场景里,她的一条腿变成了一个1x1 Jumper零件(还是平砖?这里我不是很确定)+一个1x1的斜坡零件。用这样的形状模拟真实情况下落地时候人腿弯折的样子。

电影里有很多类似的让人意想不到的乐高零件的使用方式,我觉得不单单是看着很有趣,很多乐高玩家也都可以那他们来做参考。

最让我觉得有趣/动心的地方在这里:

蝙蝠侠做了一个后空翻的动作,为了做出动漫式的后空翻的感觉,居然不是使用简单地涂抹出后空翻的效果,而是用一个旋转着的乐高轮胎零件+三只乐高黄色头盔零件+一直黑色的头盔零件来代替!

就是这个零件的其他颜色款:

中间的小人头盔上的棕色零件

这个细节真是让人爱到不行。

电影里还有一些类似这样的很有趣的,犒劳乐高粉的部分。

举个例子,电影海报里面的蝙蝠侠:

蝙蝠侠的披风使用的是乐高老款的、材质较硬的布披风。这种披风摸上去有一种纸的质感(我也不清楚到底是不是纸做的。但是上面有较为明显的布的纹理),这种披风有很大的缺陷,最主要是很容易留下折痕,而且因为材质太硬,角色没办法做进车子或者是飞机的驾驶舱里。乐高新的蝙蝠侠全部都是用了更新过的软质披风:

这种披风材质很软,所以不需要担心折弯的问题。但是缺点就是太厚,蝙蝠侠这样的角色带着还不算违和,但是超人这种没有头盔的角色带这款披风的视觉效果不大好。大家对这个东西的喜好态度也是不大一样。

但是很明显对于这个问题,乐高心里是很清楚的,所以电影和预告片里的蝙蝠侠穿的都是薄且硬的披风。所以理论上说,乐高大电影的蝙蝠侠玩具里的蝙蝠侠,和电影里的蝙蝠侠,因为使用的是不同种类的披风,所它们在外观上是稍有区别的。

继续更新一些。

电影里有一个很让我在意的地方:

就是这个哥谭市的大雕像。图片来自我买的乐高蝙蝠侠大电影制作器套装附送的背景卡纸。(Lego Batman Movie Maker)

这个雕像前后左右全方位都是平砖,没有任何一颗乐高颗粒暴露出来。并且从拼搭方向上来说也有些和电影里其他的乐高建筑不大一样。正常的乐高默认是从下往上拼的,如果是这样,那么一定会出现底部是空洞,顶部是颗粒的情形。仔细看建筑的人头和头发的部分不难看出,这里的砖块是在各个角度都覆盖了。甚至有砖块竖直九十度拼装的情形。

大概谷歌了一下,这里用到了一种叫做SNOT的技术,意即Stud-not-on-top。这是一系列高级拼装技法的总称。研究了一下上面的图,我觉得可能是这样的:

由于科技件可以呈竖直角度和普通件相连接,大雕像可能是由科技件骨架+普通件外观组成的。

通过科技件的一个pin,就可以做到让普通件以各个角度拼插在一起,并在外观上看不出区别。整体表面得以是平滑的。

 4 ) 这是部有门槛的动画电影

以前打死我也想不到, 诺兰的“蝙蝠侠”系列终结之后,最好的DC电影居然是一部乐高玩具动画。

好吧,如果要再多打几个标签,可能年度最具自黑精神和最佳吐槽动画,最佳荧幕情侣,最全邪恶卡司集合,最俗烂金歌劲曲配乐,以及最做作音效(没错,说的就是那个开枪“biu biu biu”)奖,都要被它收入囊中。

讲真的,我一直觉得诺兰救了丧失进取心的DC,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蝙蝠侠电影。但相比这些功劳,他的遗毒也实在不浅。自此以后,所有大荧幕上的DC英雄,就像陷入了僵硬魔咒,总是一副苦大仇深的表情。

超级英雄有心事有纠结有童年阴影青春期叛逆成年后中二都没关系,可是不能整部电影全垮着个脸啊!到BVS,两个肌肉汁男在那里干柴烈火苦熬150分钟,搞得最后看氪星石的绿光都像沾着干呕出来的胆汁。本来高高兴兴看部电影,走出影院却像被打劫了一样。拜托观众花钱看超级英雄电影是来放松消遣的,不求你多搞笑,但好歹也给大爷们乐一个啊?

看看人家隔壁漫威,组团耍贱的,带病卖萌的,青春中二的,全职搞笑的,穿越三生三世坚持搞基的,单枪匹马贱萌一体毒舌无休的,有几个玩深沉一条道儿走到黑?所以人家票房硬声势大宇宙版图越来越广阔不是没道理的。

DC有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我不清楚,但乐高肯定知道自己不能走这样的邪路。上部《乐高大电影》的巨大成功实际上也已经为蝙蝠侠铺好了道路(实际上乐高大电影中作为配角的蝙蝠侠就已经十分抢戏和出彩)。

之前的DC电影里,超级英雄是这样的:


这样的:


以及这样的:


但这部电影里的蝙蝠侠是这样的:


这样的:


以及这样的:


布鲁斯韦恩先生已经完全不在乎了好吗?

火力全开的讽刺与自黑画风,密集的笑点,海量的彩蛋,另辟蹊径的人物关系诠释——蝙蝠侠与宿敌小丑独特的挚爱式仇恨,以及茫茫多茫茫多的经典坏蛋们的欢乐大乱斗。

这部动画电影,礼成,大好。

但乐高电影在国内依然面临两大门槛,高度还原的乐高画风未必人人都爱,很多人甚至在观影时会产生定格动画的错觉。而过度的饱和度、声光电特效、过分的玩具细节都会让电影在视觉上充满压迫感,加上超快速对白带来的字幕读取,真的让人觉得眼花缭乱;另一个问题是这部电影太美式,几乎每一帧每一段都有梗,到处都是致敬和戏仿,给这部电影做彩蛋解读的人一定会累死。这其中又涵盖了乐高梗、DC梗、经典影视梗,流行金曲梗,等等,开篇就是小丑带着小丑女、鳄鱼人、毒藤女、猫女、佩恩、稻草人、双面人等蝙蝠侠故事中几乎全体名反派出场,中段又有正义联盟的各位大咖撇开蝙蝠侠搞周年庆舞会,再到伏地魔、索隆、金刚、史密斯特工、德古拉、小魔怪等一干经典荧幕坏蛋组团来袭,电影基本上就是一个包满了彩蛋的盒子。没有一定的美式动漫及电影阅读量,对美式文化缺乏一定了解的观众真的会丢失很多乐趣。

所以这部电影跟辛普森一家或南方公园一样,是包裹在欢乐吵闹童趣画风下的成人动画。包括对蝙蝠侠这个角色的描写,在戏谑嘲讽他的自恋与浮夸之外,也讲述了他内心的孤独和脆弱,以及最后的自我救赎。而这种在喧闹之外的片刻宁静,也避免了整部电影沦为一场喧哗过头的吵闹电影。

说来说去,这大概就是那种喜欢的人喜欢的要死,无感的人觉得莫名其妙,评论两极分化的电影。所以咯,世界大同还远,但你可以带着自己的另一半去电影院看看这部电影,以此确定对方在品味上跟你是否为一路人。不管一起赞或骂,选对了志同道合的伙伴,总归是这个世上最好的事情,这也是这部电影教会我的道理。

 5 ) 完善自我=战胜“敌人”。

外表看似主打轻松搞笑的动画,内核构建的却是一个完整的成人世界;在这个看似虚幻的“世界”里,却有着比真人电影更立体的人物塑造,更有着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矛盾体,外表假装坚强,内心却要面对无尽的孤独,而蝙蝠侠仿佛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影子”,时常排斥感情,时常偏执,甚至害怕别人忽视他的存在,而小丑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指明灯,看似是“对手”,甚至有时候很偏执,但它却意外地为蝙蝠侠打造了一个美好的“不可思议”的梦。 《乐高蝙蝠侠》不仅延续了《乐高大电影》的创新精神,与此同时还运用了新的角度去诠释超级英雄们的内心世界,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基础上还增添了全新的电影基调:影片通过开头的全黑色屏幕外加严肃的工作室标识,由此为后续开“超级英雄的玩笑”做铺垫;当蝙蝠侠制止了小丑的完美计划之时,也正是他暴露自己弱点的开始,而影片开头的“黑色”,正是对他内心的最好诠释,他害怕做自己的救世主,因此选择以威胁小丑的方式给他取外号,并与其他超级英雄产生敌意,然而他的一次次计划却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努力而成功,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每一次的“失败经历”却意外地成为了他内心“成长”的开始。 蝙蝠侠是众人眼中的超级英雄,但在“荧幕”之下,他也仅仅只是一个普通人,需要他人的关怀和温暖,更需要亲情爱情友情的呵护,然而他“高高在上”的身份却让他感到恐惧与空虚,因此选择独来独往,一个人吃饭、看电影、听音乐,他不想去亲近任何人,甚至当他的管家靠近他时,也会产生本能的自卫意识;而当管家让他去融入一个新的家庭时,他也依然选择了“自我封闭”的状态,认为自己的字典里没有“关系”一词,因此当芭芭拉警官上任要与他合作时,他本能的选择了独来独往,于是把小丑放逐到了幽灵区,但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小丑居然把所有的坏人都放了出来,原本以为自己会继续孤独作战,但罗宾的出现却让他意外地产生了“完善自我”的想法,他想回到曾经无忧无虑的状态,更想找回曾经那个最简单、最纯粹的自我。 “人生没有安全带”这是蝙蝠侠为罗宾上的第一课,但没成想这至关重要的一课却意外地成为了他战胜“敌人”的开始,正所谓敌人与朋友很多时候都只在一念之间,而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步”,却成为了蝙蝠侠多年以来的心结,正如生活中的我们永远也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一样,蝙蝠侠的恐惧来源于内心的“无知”,他始终都放不下心中的恐惧,因此只能通过“享受孤独”来麻醉自己,而“安全带”正预示着能够保护他的人,他希望有人能够真正走进他的内心去读懂并信任他,并走进他的“世界”,他看似冷漠,却一直都想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因为害怕失去新的家人,所以选择让计算机带他们去安全的地方,自己独自一人面对小丑军团,而当他被传送回哥谭市时,却只能遵守诺言与他的小伙伴们告别,阿尔弗雷德告诉他害怕的并不是蛇形小丑,而是拥有一个新的家庭,因此当他送走自己的伙伴时,便开始被芭芭拉、管家、罗宾将他那颗冰冷的心融化,打开自己的心门,重新融入了“蝙蝠家庭”;而此时他与小丑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开始缓解,其实他们俩的关系正如世界的“黑白”两面,小丑与蝙蝠侠一直都是相似的类型,因此他一直都想像蝙蝠侠去证明自己是他最重要的人,当所有的坏人被抓进监狱,哥谭市不再需要他的时候,他的世界便只有黑白色,正如影片黑色开头和白色结尾不可分割的设定一样,小丑与蝙蝠侠也正是完全不可分割的“对立体”,他们时常会在对方的身上看到另一个“自己”,实现那些看似不可能的愿望。 其实很多时候,你最害怕得到的,往往却是自己最想拥有的;当蝙蝠侠告别悲情英雄的身份,与大家融为一体、一起开怀大笑之时,便是他成为“英雄”的开始,曾经害怕与大家成为朋友,其实是因为无法战胜自己的内心,把小丑当成敌人,是因为无法真正去完善自己,然而每个人最大的敌人始终都是自己,想要得到真正的友谊,却害怕被别人嘲笑,想要融入社会,却害怕被抛弃,想要夺得大家的尊重,却害怕受伤;也许我们也和蝙蝠侠一样时常面临着这样那样的恐惧,而“罗宾”便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另一个自己,“小丑”是我们赋予自己存在的意义,“管家”让我们勇敢地直面黑暗,他们就像是我们人生中的指明灯,指引着我们完成每一次的自我救赎之旅。 由此不禁回想起《山河故人》中的那句经典台词:“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都要分开的”;当蝙蝠侠与它的小伙伴们勇敢告别,在我看来这便是他迎接一个崭新自我的开始,更是为自己的“自我救赎之行”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影片的“白色收尾”,在我看来这正是超级英雄给自己留下的“空白页”,而这张白纸的“内容”却需要自己去为它填满,因为“如果你想要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就要从现在开始做出自我改变”,而此时的“你”准备好如何去“改变”了吗? 个人评分:9

 6 ) 乐高蝙蝠侠:贱精 in the mirror

如果你喜欢乐高系列的任何一款作品,那么《乐高蝙蝠侠》很可能是你见过的最有趣的动画电影;而如果不是,那么这很可能是你见过的最闹腾/折磨的动画电影。
但无论如何,恭喜你,你见到了整个DC漫画改编电影范畴中最成功的一部大银幕作品。收集和打散了整个蝙蝠侠流行品牌中积攒了几十年的一设二设,以及一切可以挖掘的好梗烂梗,由此诞生的《乐高蝙蝠侠》自然也是直面观众需求的作品。就像《侠盗一号》是对“星战”正传的细节补充一样,《乐高蝙蝠侠》也是对银幕和荧屏上的蝙蝠侠形象的有益补充:虽然达不到什么惊人的高度,但依旧是个大惊喜——华纳兄弟必须意识到,(漫画)粉丝们并不总是需要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范儿,更不需要大导演的个人创意被大制片厂暴力干预。
当然,作为有着“乐高”和“华纳”基因的动画电影,《乐高蝙蝠侠》也不是没有缺点:105分钟的片长有些过长,尤其是冗长且臃肿的第三幕。同时,由于“乐高”的本质,整部动画会感觉有点混乱,足够制作两部乃至三部电影的材料被一锅烩,对那些经验不足的观众来说,不仅会回忆起踩到乐高积木的脚疼,而且会诱发头痛。
作为一部最不蝙蝠侠而又最蝙蝠侠的动画电影,《乐高蝙蝠侠》展现了非凡的创作水平:在喜剧和戏剧之间找到了很好的平衡,同时又不像DCEU故作深沉。《乐高蝙蝠侠》提供了动力良好和足本的娱乐资源,情感充沛而又逻辑清晰,更有许多琅琅上口的word play双关语和其他喜剧段子。
这不仅是我们应该拥有的,也是我们所需要的DC漫画改编电影。


上映于2014年《乐高大电影》是“乐高”圈杀入主流娱乐的首次尝试,得益于形式和技术上的新鲜感,不矫情不做作的剧情,个人价值和父子情感的无缝转接,获得了耀眼的成功。时至今日,《乐高大电影》仍然是近年来最纯粹的娱乐电影。
和前作相比,《乐高蝙蝠侠》虽然惊艳不如,却依旧是一部聪明而富有节奏、有自我意识和令人满意的动画电影。这远远要比那些将第一部电影中最有趣的配角扶正,然后用乏味和自我重复的材料堆砌填充100分钟的动画续集要好得多。因为《乐高蝙蝠侠》只使用了乐高动画风格,显得天生活泼和色彩鲜艳,比以往任何蝙蝠侠改编作品(无论真人或动画)都要显得充满活力和富有生气。
从第一个LOGO开始,《乐高蝙蝠侠》就采用了一种诙谐的方式来调戏观众对超级英雄电影产生的审美疲劳——尤其是对自家暗黑系的审美疲劳。《乐高大电影》的掌门人菲尔·罗德和克里斯托弗·米勒跳槽到《韩·索罗外传》后,接班的克里斯·麦凯显然是个非常正确的选择:作为《机器鸡》系列的重要元老,这种包含neta的神经刀式喜剧简直是信手拈来,而12年以来诞生的《机器鸡DC特辑》更是对漫画宇宙的一种有趣拓展和延伸。虽然整体基调很接近亚当·韦斯特66版电视剧的大胆夸张甚至有点荒谬绝伦,但是高于基本线的故事是不让影片露怯的最佳保障。
在一流的制作水平保证下,不同层次的观众都能找到熟悉的梗——认识哥谭市的大小(和恶搞)反派吗?认识打雷克吗?认识索伦吗?认识金刚吗?认识伏地魔吗?——这些内容将这部电影带到了另一个有趣的高度。而大量真人画面的灵活运用相当穿越,开枪的音响效果也是延续自《乐高大电影》的“pew pew pew”。比之更为巧妙的则是配乐。在配乐师洛恩·巴菲的处理下,《乐高蝙蝠侠》的配乐中蕴含着超高含量的怀旧元素。66版电视剧的主题曲无处不在,89版《蝙蝠侠》中由蒂姆·伯顿长期合作者丹尼·叶夫曼创作的音乐元素得到了充分致敬,更不用提汉斯·季默为《黑骑士》系列和DCEU创作的弦乐低音炮了。除此之外,还有无处不在的《甜心先生》原声碟和迈克尔·杰克逊的《镜中人》,就连孤独堡垒孤门铃都是从约翰·威廉姆斯的《超人》主题里拎出来的。
配音方面,威尔·阿奈特的冷面特质再一次很好地通过动画配音传递出来,将蝙蝠侠的一碰就碎成遍地渣渣的虚张声势拿捏的恰到好处,这是他在《马男波杰克》以外的另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典型形象(虽然真人演出也并不比其他喜剧演员要差,在《发展受阻》和最近露脸的《波德莱尔大遇险》中都非常有趣)。迈克尔·塞拉的罗宾依旧萌得发贱(和贱得发萌),但扎克·加利费安纳基斯的小丑一角失掉了一些角色特色,有点令人失望。
而在其他角色上,看似平平无奇实则星光熠熠,喜剧咖和流行咖无法一一列举,仅提一例89版哈维·登特&兰多·卡瑞辛的再度回归。


虽然不如《乐高大电影》那样有颠覆感,但自嘲精神和拒绝严肃的调性让《乐高蝙蝠侠》成为了2017年最富娱乐性的(动画)电影之一。总的来说,《乐高蝙蝠侠》为普通观众提供了足够的动作戏和幽默段子,同时也为那些有着更多知识背景的观众neta了大量的流行文化和经年累月的蝙蝠侠笑话。而对于那些刚刚认识蝙蝠侠这一角色的观众来说,这是一部非常有趣的进阶指南。
和时下流行的严肃流暗黑流真人漫改电影相比,《乐高蝙蝠侠》提供了令人无比愉快的超级英雄闹剧,对整个DC品牌的正面贡献要远远超过任何扎克·施耐德作品。多年来我们已经看到了太多强行站队的事情:漫威粉丝们抱怨DCEU电影华丽沉重故作深沉,DC党反过来又讥讽漫威电影的小儿科和缺乏深度。但就现在看来,致力于疯疯癫癫,同时向几十年来的蝙蝠侠IP致敬的《乐高蝙蝠侠》,很可能就是那部能够同时满足两个阵营的掌上明珠。

If you wanna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Take a look at yourself and make a change.
Uuuuh!
——Batman

 7 ) 《乐高蝙蝠侠大电影》:一个中二高冷网红段子手自恋狂的自白

放心大胆看,有剧透时告诉你。

大家好,我是乐高蝙蝠侠。
我把“乐高蝙蝠侠”几个字加红加粗(什么你看不到?那不是我的错),因为我与其他宇宙的那些妖艳贱货不一样。
我最新的个人电影:《乐高蝙蝠侠大电影》,已经于2月10日在北美上映,并将于3月3日与《金刚狼3》一并登陆中国大陆。真的是冤家路窄。我相信你们都会去看这两部电影的,因为我相信这两部都是优秀的电影。我从来不会错,因为我是蝙蝠侠(Because I'm Batman)!

说回《乐高蝙蝠侠》。这是一部很恶搞的电影,同时这也是一部有点严肃温情的电影。这二者在本片中达到了一种恰当的平衡。
然而,我不能骗你们说,你们对背景知识一点不了解,就能体会到其中的幽默,或是温情。因为整部影片的幽默与温情都是建立在对已有背景的致敬与重构上。
这个“已有背景”的范围有多大呢?电影里的梗,按照密集程度可以分为三等:第一等,美漫梗,主要涵盖DC的蝙蝠侠、正义联盟,以及一点漫威;第二等,华纳梗,主要涵盖华纳兄弟公司之前出品的经典电影;第三等,乐高梗,主要涵盖乐高积木的特性及乐高自制系列电影的世界观。
值得注意的是,乐高元素在本片中无处不在(毕竟这就叫“乐高大电影”),可能正因为此它最容易被人忽略。但是,正因为乐高玩具无所不包,这些美漫与华纳元素才可以和谐同框。
这些梗所带来的笑点与泪点塞满全片,信息爆炸,很少有人能全部领会,能全部领会也不可能全都来得及看到。所以下面我将对它们进行一个解读。当然,我才不会写成面面俱到的掉书袋(作为蝙蝠侠,我怎么可能承认我也不是都懂?)。
首先,就像我之前说的, 我,乐高蝙蝠侠,与其他宇宙的那些妖艳贱货不一样。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DC给大众塑造的主流蝙蝠侠形象可能是这样的:
他是一个普通人,却无所不能。前脚被绿灯侠讥讽是一个穿着蝙蝠装的普通人,后脚就偷了他的戒指给他一个下马威。

DC漫画-新52《正义联盟#1》

他一个人与世界上最危险和变态的罪犯战斗,并为此承担了太多的伤痛。
他被贝恩折断脊背。
诺兰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

他的第二任罗宾杰森·托德被小丑杀害,后虽然复活,但已经不是过去那个罗宾。
DC动画电影-《蝙蝠侠:红影迷踪》

DC扩展宇宙-《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

蝙蝠女芭芭拉·戈登被小丑枪击瘫痪,戈登局长受尽折磨。
DC动画电影-《蝙蝠侠:致命玩笑》

也因此,蝙蝠侠不再与任何人亲近。他害怕失去,他想保护自己。他总是声音低沉、惜字如金。


DC动画电影-新52《黑暗正义联盟》

然而,如上图,从他的一连串高冷行为中,我们渐渐地嗅到了一丝逗逼。诸如“Because I'm Batman”的梗渐渐层出不穷。

蝙蝠侠的血海深仇,开始被吃瓜群众疯狂恶搞。
而我,乐高蝙蝠侠,就是这种恶搞的集大成者(或者说被集大成者?)。蝙蝠侠几十年如一日苦心经营的高冷形象到我这里被完全颠覆了。这种颠覆到什么程度?你见过表情如此丰富的蝙蝠侠吗?


——————剧透分割线——————

在乐高哥谭,我的生活与其他蝙蝠侠的生活都不一样。在这里,我的生活轻松而惬意。即使小丑贝恩毒藤女谜语人泥脸哈莉稻草人企鹅人急冻人等等等等所有的反派一起上,也是被我轻松拿下。
然后就是例行接受哥谭人民的欢呼。

然而,做一个土豪网红并不能使我快乐。

每次拯救完哥谭回到空荡荡的宅邸后,我都感到深深的寂寞和空虚。
我一个人吃微波晚餐。

旋转的炉台是唯一的光源,把我孤独的影子投射在巨大的厨房墙壁上。我闲的无聊时会吧嗒嘴。

我一个人游泳。

我一个人在巨大的放映厅里看爱情电影(每次都是阿汤哥的《甜心先生》)。每次看到阿汤哥说“你使我完整(You complete me)”,我都会纵声大笑。

但我做得最多的,是看我儿时与父母走出剧院,在犯罪巷口的合影。犯罪巷,他们的陨落之地。

整夜跟他们念叨我今天拯救世界的故事。


可能你发现了,即使在家中我也很少摘下我的蝙蝠面具,因为除了“蝙蝠侠”这个身份,我其实一无所有。
当管家阿尔弗雷德试图戳破我的假面、与我谈心时,我的反应会比较……剧烈。

虽然我过得比其他宇宙的蝙蝠侠要好,但我却和他们一样支离破碎。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并没有“颠覆”蝙蝠侠。世上只有一种蝙蝠侠:破碎的蝙蝠侠。只不过,我把蝙蝠侠的破碎通过夸张、荒诞、像死侍那样说大实话表现了出来。难怪阿尔弗雷德要对我说:“相同的事情你在2016、2012、2008、2005、1997、1995、1992、1989年都做过。最奇怪的那次发生在1966年。”当然,这句吐槽里的每个年份都对应了一部蝙蝠侠电影,以免你们不知道。
我在本片中的任务,并不是战胜坏人(因为坏人都太弱不禁风了),而是找回一个完整的自己。
怎么样才能使自己完整(complete)?如阿汤哥所言,你要找到一些人,一个家庭,一段感情。
这个大家庭中,有阿尔弗雷德这样的嘴贱老骨头,有蝙蝠女这样的干练狠丫头,有罗宾这样的单纯傻小子,也有小丑这样的淘气坏小子(是的,本片中小丑的定位就是这样),我必须处理好和他们的关系。
我必须不再把他们拒之门外,让他们进入我的内心,与他们一同面对这个世界。

我与小丑的虐恋将是本片一大看点,也是剧情推进的发动机。其实我们的关系本就在DC的其他作品中都有很多表现。我们相爱相杀、相生相克。很多人说,我们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又或者,如《蝙蝠侠:致命玩笑》中所说,我们其实是殊途同归?我们中的一个,或两个,终将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这种变态关系也成为漫迷们津津乐道的梗,于是到了本片中这种关系完全腐化了:小丑一心想吸引我的注意力,成为我最伟大的敌人。所以当他知道我的心里只有超人时,他的心都碎了。

因爱生恨(或因恨生爱)而被冲昏头脑的他从幻影空间(Phantom Zone)招来其他华纳反派,包括索隆(《指环王》)、金刚(《金刚》)、伏地魔(《哈利·波特》,有趣的是伏地魔扮演者拉尔夫·费因斯在本片中为阿尔弗雷德配音)、史密斯特工(《黑客帝国》)等等恐怖反派或怪物,意图摧毁哥谭。而这一切的起因,不过是因为他想赢得我的尊重,让我对他说一句:“我恨你(I hate you)。”这句话一出,想必场下吃瓜群众会甜倒一片。在最后联手战胜各路华纳反派后,我终于向小丑表白:“I hate you.”
小丑笑得花枝乱颤:“Oh,I hate you more.”
“I hate you the most.”
“I hate you forever.”
我仿佛听到银幕外一篇少女心融化的声音。
最后,感谢哥谭亲友与反派,我们一起战胜了那些华纳外来户。
最后的最后,虽然这个片主要是关于DC和华纳的,但是乐高也在这里夹带了不少私货。比如,因为乐高世界里所有东西都是积木构成的,所以蝙蝠侠在大街上随手就可以拼出自己的交通工具。
还有,蝙蝠侠可以一脚把贝恩踢倒让他爬不起来,因为贝恩的乐高大人偶下身是不能活动的,像这样(当然这个不是贝恩是杀人鳄):

还有,你在电影中会有机会看到哥谭崩塌,地表下面很深的地方五颜六色,像这样:
《乐高大电影》(2014)

这是乐高电影的世界观设定,它是乐高世界通往现实世界——也就是我们的世界——的通道。
最后x3,无论你是DC粉还是漫威粉,我希望你都不要在意捧蝙蝠侠的那句开门密码:“Ironman sucks.”真的漫迷听到这句话感受到的应该是两个土豪之间的基情,而不是看漫画看出的优越感。
最后x4,请来看《乐高蝙蝠侠大电影》!还有《金刚狼3》!

 8 ) EVERYTHING IS AWESOME

在我开始讲The Lego Batman Movie之前,我先不可免俗地告诉你们为什么这个片子不看不是中国人,本文不转不是中国人


华人之光林暐


好莱坞出息的华人非常少,近年来有掷地有声的作品的大概只有三位:

导演The Conjuring(招魂)系列以及速度与激情7的温子仁(James Wan),但其实这位是马来西亚出生的澳洲人;

执导速度与激情3456以及星际迷航3的林诣彬(Justin Lin),不过虽然出生在台北,但是基本上在橘郡长大,和华人世界的联系比较稀薄;

林暐(Dan Lin)则是这三位中和华人世界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位,虽说他也是5岁就从台北搬去美国了,但是他的家庭还是有很重的华人圈影响——他是黄立行的小舅子。


林暐作为华人之光的功绩就是这个乐高大电影系列,并且经历了一个非常传奇的成功故事。

林暐构想到乐高大电影是在2008年,曾经在华纳参与制作The Departed,Gangster Squad等R级大片的他想要完成一部他的儿子和他一起看的电影。他离开华纳这棵大树成立了自己的厂牌Lin Pictures,最初的项目之一便是乐高大电影。

然而作为一家销量知名度都不愁的丹麦公司,乐高对把自家IP做成好莱坞电影并没有什么兴趣,除了和Lucas(星球大战系列)非常有限的合作,乐高更专注于打造自己的Legoland和Miniland。相比于早年已经卖不出变形金刚的孩之宝,乐高完全没有答应好莱坞来助力的动力。

林暐为了打动乐高,先是跑遍了绝大多数Legoland,然后把Youtube上乐高粉丝自制的“Brickfilms”看了个遍,并到西雅图去参加极其nerdy的BrickCon——乐高成年人爱好者的集会(当时只有一两百人的规模,高冷的乐高公司到现在也不屑于任何赞助或宣传),亲自带着5分钟的concept小短片,跑到丹麦小镇Billund乐高总部,让乐高高管们想象用成千倍的投资能够把Brickfilm拍成什么样子。乐高高管们终于被打动,并表示我们不是孩之宝,我们的乐高大电影一定要到Pixar的级别,否则我们就不拍了。

在制作的过程中,很多玩具厂家的电影口碑频频扑街(Battleship,Ouija),使得外界对乐高大电影的争议甚嚣尘上,各种“利欲熏心”“圈热钱”的批评不绝于耳。林暐承担了很大的舆论压力,花大力气鼓动几百人的团队,让团队坚信他们是历史的创举而不是简单的打一枪就跑,外界只是不能理解罢了,他也将后期制作团队移到了悉尼,让团队心无旁骛地完成乐高大电影的制作。选择配音演员的时候,为了不让明星们因为其它玩具电影的口碑而拒接乐高大电影的角色,林暐还亲自ppt做了一个deck,向大明星们解释自己团队的愿景。

当最终林暐带着成片再次去Billund向高冷的乐高总部展示成片时,丹麦人看了不到15分钟,Everything Is Awesome的唱段结束之后,便全体有节奏的拍手,致以北欧人民最高的赞赏。

后面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了,乐高大电影上映之后成为了2014年最卖座的动画电影,并掀起了一股乐高的新热潮,续集很快提上了议事日程,而幕后最大的功臣林暐则当仁不让的再次担任制作。

能把一个如此困难的创意,顶着重重压力,做成如此的商业成功,林暐被称为好莱坞的华人之光一点也不为过。冲着这一点,你们也应该去看看现在正在院线上映的乐高蝙蝠侠大电影,来支持一下这位难得的华人制作人。

在下面附上林暐在乐高蝙蝠侠大电影上映前的专访集锦。
林暐 乐高蝙蝠侠 大电影 采访集锦

最成功的DC宇宙电影



在迪斯尼的漫威宇宙一部接着一部的票房口碑双高的大作面前,华纳的DC宇宙始终不温不火,只能在小荧幕上面有点热度(CW台的The Flash收视还算不错),华纳对于正义联盟电影系列的巨额投资化为了超人大战蝙蝠侠和自杀小队这两部不叫好也不够叫座的烧钱作品。尴尬的华纳以及主要团队Zach Snyder/Ben Affleck在漫画粉丝的一片骂声当中,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整个系列前景堪忧。

乐高蝙蝠侠大电影却无心插柳的成为了DC宇宙中最精彩的一部作品!

对于蝙蝠侠的塑造,在上一部乐高大电影里,老爷子Morgan Freeman就表示片中的蝙蝠侠是史上演绎得最好的一个。这部意料之外而情理之中的番外,把上一部蝙蝠侠的臭屁形象放大到了极致。乐高蝙蝠侠大电影最棒的地方是用生活的时间线去丈量蝙蝠侠的生活:当蝙蝠侠不在和各位反派斗得你死我活的时候,一切物质需求都能轻松满足的他如何面对漫漫人生?


而且打破第四道墙的乐高蝙蝠侠大电影用观众的视角放大了蝙蝠侠的寂寞,用管家调侃他在每部前作里面陷入同样的挣扎的方式,让观众在捧腹大笑之余更能合理化蝙蝠侠这种天下无敌独孤求败的病态需求。

对于其它角色的深入刻画也是让这部作品非常精彩的原因之一,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必须是小丑:


“想成为蝙蝠侠的终极敌人”这个荒诞的动机,在乐高蝙蝠侠里演绎得不像前作那么黑色,反而把小丑刻画的如同迷妹一般楚楚可怜,十分可爱

导演非常有心的在片中不断埋梗来强化和区别这部乐高蝙蝠侠和其它蝙蝠侠电影的不同。影片中蝙蝠侠很喜欢在自己的蝙蝠洞里看的一部电影是Jerry Maguire,两次出现的片段都是这一段


乐高蝙蝠侠大电影里,蝙蝠侠(以及第二次和朋友们一起)看到这段时都会哈哈大笑,这是因为在2008年的The Dark Knight中,小丑曾经讲过同样的台词:


而这次的乐高蝙蝠侠大电影则选择了另一句台词来重新演绎,Jerry Maguire的女主角Renee Zellweger:


至于这次小丑是如何演绎这句来表达真心的,还是请大家到电影院里一睹精彩台词吧。

不光是蝙蝠侠以及反派的领军人物小丑,乐高蝙蝠侠大电影几乎汇集了整个DC宇宙中所有的正派和反派,几乎给每个出来打酱油的人物都铺上了梗,并且完全没有喧宾夺主,反倒让这部影片笑点密集到目不暇接


正义联盟:绿灯侠,闪电侠,超女等等等等,至于为什么大家这么欢乐而里面没有蝙蝠侠,请到电影院里面去看吧



反派里面最令人惊喜的是还加入了华纳旗下其它影片的著名反派,比如上面这位……伏地魔
片中还有指环王系列的索伦,大白鲨,金刚,侏罗纪世界里的霸王龙等等

总之乐高用最不可能的形式让所有DC宇宙里脸谱化的角色生动而有了感情,并且比先前任何一部都更加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是DC宇宙中最为成功的作品。

动画中的喜剧之王
乐高蝙蝠侠大电影预告片 --- 微波炉篇
虽说乐高,动画和DC是这部电影的最大标签,但是乐高蝙蝠侠的喜剧水准不下于任何真人喜剧。上面这个预告片充分说明了乐高蝙蝠侠的喜剧风格,与其它动画通过形式特有的天马行空的场景或人物夸张展现笑果不同,乐高蝙蝠侠真正把自己当作一部没有标签的喜剧,靠人物本身的塑造和最为重要的Timing来打造笑果。

(你们注意到片中computer的声音和Siri很像吗?这是Siri 第一个大银幕作品哦。把你的iPhone手机语言调成英文,然后对Siri说Hey ‘Puter,多说几次,会有不同的惊喜)

乐高蝙蝠侠大电影预告片2 ---- Nonono篇
另外一个制造笑果的方式则是反差,这倒是充分利用了乐高动画的标签,从开始的一本正经到后面的一言不合就卖萌,节奏从正常到光速用管家Alfred的一段加速贯口无缝衔接,展现了蝙蝠侠前作中背上的包袱与本作中放飞的自我之强烈反差。

(另外你们又有觉得管家Alfred的声音很熟悉吗?他就是伏地魔的扮演者Ralph Fiennes,可惜上面提到的乐高伏地魔的配音并不是他)



本片的声优阵容也是笑果出彩的最大因素之一。扛大旗的自然是蝙蝠侠的配音Will Arnett,用极其低沉的声音表现蝙蝠侠的臭屁,还要唱歌,B-box十分不易,而且你仔细听,会听出他声线里的Bojack Horseman,那只虽然丧到不行但是也一样骄傲的过气马星。

Robin的配音Micheal Cera表现同样可圈可点,他声音中自带的天真为这个角色的萌感加分不少,从声音里就透出了完全看不见眼白的星星眼表情。你也可以溯源到当初他的成名作歪小子斯科特对抗全世界Scott Pilgrim vs. the World,看过之后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他的声音会有如此强的游戏感了。

两个人的火花其实早在神级喜剧Arrested Development就有完美体现了,从当初的自大叔叔和怂侄子搭配到现在的蝙蝠侠和Robin,喜感不减半分,甚是完美。
蝙蝠侠本人

Robin前世


最后让我来用前作乐高大电影的主题曲题目来为乐高蝙蝠侠大电影作结——Everything Is Awesome!
今年9月,乐高大电影将会推出第二个番外Ninjago,希望成龙参与配音能让这部同步引进,也打造出乐高大电影的第二个华人之光!

Ninjago预告片

我的公众号

 短评

今年目前看过最好笑的电影

2分钟前
  • 七姐Claudia
  • 力荐

超级好笑,全程槽点,就记得Biu biu biu biu biu biu~~~~~~~ I HATE YOU居然基情到爆炸,还有索伦之眼和哥斯拉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仔细一看IMDB,费恩斯不给伏地魔配音给阿尔弗莱德配音也是醉了。突然觉得DC就拍拍这些动画片好了,比正经的超人系列好看多了。

4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三星半,如上一部乐高大电影一样,仍然是一部特别欢乐与轻松的动画片。大玩自黑与吐槽梗,威尔·阿奈特版的蝙蝠侠继续自大傲娇与贱兮兮,各种拆CP与组CP。有几个梗还真是笑死

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语枯词穷,只能说:真他妈好看!另外一点疑惑:伏地魔本尊在此为什么还要再找人给乐高版配音?

11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DC真的只有靠乐高拯救了,吐槽自黑完全停不下来,这么多角色简直赤裸裸炫耀版权库!(看完还被种草了蝙蝠侠的乐高钥匙扣)

12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这个蝙蝠侠有点可爱:爱看chick-flick,音乐发烧,痛恨钢铁侠,吃超人的醋…这版大电影依然恶搞《指环王》《哈利波特》《金刚》《变形金刚》的烂梗,却喜闻乐见,“索仑”、“非常非常…抱歉”彻底笑哭。最腻害的是电影主线终于主打小丑对蝙蝠侠的爱恨情仇,这正是我们最想看到的世纪虐恋。

16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看完满脑子都是biubiubiu

20分钟前
  • 浅草小子
  • 力荐

太精彩了!DC和华纳借着人见人爱的乐高作媒介,完成了一次华丽丽的自嘲。不但把蝙超大战和自杀小队这样的扑街之作拿来自黑,还一改蝙蝠侠那苦大仇深的孤胆英雄样。寓教于乐得让人笑着笑着就飙泪了。

21分钟前
  • 饮歌
  • 力荐

世界上最深情的告白就是“我恨你”…“我也是”…再次被乐高逆天的版权库所折服,邪恶联盟的配置简直凶残,索伦之眼+伏地魔+金刚+哥斯拉+大白鲨+小魔怪…除了乐高怕是再无二者能打造出如此梦幻的反派天团了…每个笑点都后劲十足!只能说编剧已经参透了蝙蝠侠系列的终极奥义…观影请自行躲避儿童…

24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相爱相杀2.0版,继“蝙蝠侠大战超人”后官方又大手按头老爷小丑,这个花式卖腐法我假装看不懂。“I hate u”,“Me too”,Eh!!! Get a room...

2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伏地魔不給自己配音跑去配Alfred。

29分钟前
  • 遇卿语
  • 推荐

诺兰花了十来年辛苦打造的孤胆暗黑系全世界都背我而去令人熏疼的蝙蝠侠就这样被嘲到体无完肤了,笑哭。当然还有很多很古老的梗,把世代各种蝙蝠侠都嘲了个遍,估计挖彩蛋能挖整年,适合铁杆DC粉。相比上一集乐高大电影,跟乐高积木本身相关的笑点少了些,算是有点遗憾吧

33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Iron Man Sucks

38分钟前
  • 妖灵妖
  • 推荐

伏地魔竟然不用阿瓦达索命,用Wingardium Leviosa。。。

43分钟前
  • Orange
  • 还行

DC自黑起来真的是“Iron Man sucks”,动画来说,创意十足,虽然略有套路;漫改来说,完全反蝙蝠侠以往传统套路;粉丝来说,太满足了,各种梗(但是不远离非粉丝)。从头笑到尾!DC需要Lego!

46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还行

當Robot Chicken的主創現身劇組,影迷就知道這部片絕不會在Nerd的專屬趣味上妥協;然而當8000萬美金成本的消息一出,影迷又不免猜測此片得往更扁平但也更普羅的通俗設定靠攏。是Nerd,還是大眾?本片最後的成果,跌破所有人的眼鏡──兩者它都想要,而且它辦得到。

47分钟前
  • 焚紙樓
  • 力荐

蝙蝠侠果然是布鲁斯·韦恩的室友。

50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成年观众全程欢乐,小朋友们全程蒙圈。心疼,你们以为被自己拉来的爸妈其实都是装的,这是一部需要有小鸡电影、宅圈、怪物片、烂仔喜剧等全方面知识储备才能尽情享受的电影。

52分钟前
  • FF
  • 力荐

老爷表白小丑的时候,哈莉怎么能这么开心╮( ̄▽ ̄"")╭

57分钟前
  • 疼疼(电动版
  • 还行

這是一部出現羅賓蝙蝠女與三個以上大反派卻沒爛掉的蝙蝠俠電影!!! 全明星陣容歡快無比,花式玩梗,不只漫畫,還有電影。蝙蝠俠缺點孤僻自大用喜劇呈現太萌! 傲嬌的他與"前任"小丑糾葛貫穿全片,彷彿愛情劇的惡搞超絕! 而家庭關係再建立的主軸也溫馨,看了十分開心的片,阿蝙粉必愛!

60分钟前
  • 裘笛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