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闹海1979

动画片中国大陆1979

主演:梁正晖,邱岳峰,毕克,富润生,尚华,于鼎

导演:王树忱,严定宪,徐景达

播放地址

 剧照

哪吒闹海1979 剧照 NO.1哪吒闹海1979 剧照 NO.2哪吒闹海1979 剧照 NO.3哪吒闹海1979 剧照 NO.4哪吒闹海1979 剧照 NO.5哪吒闹海1979 剧照 NO.6哪吒闹海1979 剧照 NO.13哪吒闹海1979 剧照 NO.14哪吒闹海1979 剧照 NO.15哪吒闹海1979 剧照 NO.16哪吒闹海1979 剧照 NO.17哪吒闹海1979 剧照 NO.18哪吒闹海1979 剧照 NO.19哪吒闹海1979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3 22:15

详细剧情

商末时期,陈塘关总兵李靖的夫人怀胎3年6个月,最终生下一个肉球,肉球中跳出一个伶俐可爱的男孩。李靖原当他是妖孽欲杀之而后快,幸太乙真人前来收之为徒,赐名哪吒,并赐以乾坤圈和混天绫两件宝贝。某年,天下大旱,甘露未降。哪吒和家将到东海洗澡玩耍。他用混天绫搅动海水,撼动龙宫,惹出巡海夜叉李艮和龙王三太子敖丙。几番言语不和,哪吒杀此二人,由此闯下通天大祸。四海龙王齐聚陈塘关索命,为救一方百姓,哪吒决定交出生命……   本片根据《封神演义》故事改编,并荣获1980年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青年优秀创作奖;1983年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特别奖;1988年法国布尔波拉斯文化俱乐部青年国际动画电影节评委奖和宽银幕长动画片奖。

 长篇影评

 1 ) 论79版哪吒形象,关于“反抗父权”的自圆其说

都在说哪吒的形象精神内核是“反抗父权”,但我没有那个封建觉醒语境,不大理解父权是个什么东西,所以也不大理解“反抗父权”是个什么东西。因此重刷两遍后,试图梳理自己对于这版哪吒的认识。仅以这个版本为依据,不涉及更早的哪吒文本及历史思潮。

在这版里加入了一个重要前提,对龙王的丑化,具体恶行在于不下雨导致民不聊生,贪婪不满足普通贡品要求童男童女,并且三太子身先士卒吃了哪吒朋友一个女孩(但貌似被剪去?),这就为哪吒的行为赋予了绝对的合理性。

哪吒是个黑白分明的孩童, 世界很简单,你们龙家仗势欺人,草菅人命,我就要管你就该杀。他嫉恶如仇反抗强权,坦荡磊落敢于担当,骨子里是一派天真和执拗。李靖是是个长期生活在秩序里、畏首畏尾的中年人,从不执着于杀龙这件事本身的对错,只是深刻地领悟到这件事伤害了上层利益(“你怎么敢少伤害天神龙种呢”),将会惹来麻烦。

在这版里,母亲的角色是缺席的,和他有联系角色只有管家,李靖和他的鹿。 鹿是亲密的伙伴但是鹿微言轻。 管家是长辈看护,不管怎么说,遇事先保哪吒小命(来解绳子&劝阻李靖),其实扮演得是母亲的角色。

李靖作为家族家长和父亲,是唯一一个有权裁量是非的人。但他不认可哪吒的义理和他行为的合理性,面临龙王恐吓无力控制局面,同时凭借父亲身份收缴了哪吒的反抗武器,剥夺了他的反抗可能。导致水淹陈塘关四海龙王占据绝对上风。满心主持正义的人最后成了祸延他人的灾殃,唯一的亲人站在了他的对立面。这时候的哪吒在道德和现实层面都是孤立无援的,他既没有武器反抗强权解决问题,又被父亲恨而欲杀,虽然没有下得去手但已经表达了决绝的对立态度。他试图拯救的民众呢,在大水里进退不得,79版到底是拍给儿童的,其实真敢拍一点我觉得最合理的场景应该是百姓怒骂哪吒是个祸害引来龙怒天灾要求处决他。对不起跑错片场了这不是《药》吗。

哪吒死前喊了三句话:

对龙王——“老妖龙,你们听着,我一人做事一人当,不许你们祸害别人。”依然是反抗的姿态,但是其实是妥协了,接受龙王提出的方案,自杀承担责任有限破产。你剪除利爪,又如何对别人进行有效威胁,你看哪吒死后龙王还不是找了个借口要童男童女,回到了原点。

对父亲——“爹爹,你的骨肉,我还给你,我不连累你。”我想这是深刻的失望。父亲的懦弱和出卖(李靖回应龙王:“人在,他跑不了”)先割断了感情上的联结。同时他的义理观念已经反出父亲的体系,在父亲的体系中无法得到承认和认可,血缘是父亲审判我权威的来源,那么从此之后,这个血缘切割干净,你也不再具备审判我的资质,我做的事也与你无关。

对苍天——“师父!”比起楼上那个广为流传的金句,电闪雷鸣中这声凄厉的悲鸣才是真正的惊心动魄。师父是他能力的来源,也是他的同路人。(出事之后他去找太乙真人,太乙真人说:“你这回闯祸了。你这祸嘛闯得不错,闯得有点道理。”)但是这个时候拔剑四顾,师父在哪里呢,没有人理解他和支持他。他是如此地孤独。我们觉得他是勇于承担,从时人视角甚至是很多弹幕,他是祸根,他是谢罪而死。

这才是流血者真正的孤独。

79版的美术和配乐非常是我的菜,但我并不喜欢出19版之后谈到79版必提削骨还父,必提那句“爹爹,你的骨肉,我还给你,我不连累你”。这句话首先是对李靖说“父母骨肉养了你,你反而连累父母,留你何用”的呼应,接着才是反叛。那段哪吒视角的快速剪辑其实很重要,明确交代了哪吒的死因,配合着哪吒临死前的三句话,才塑造了一个完整立体的哪吒。单独拎出这句话我觉得跟新版的“我命由我不由天”一样干瘪。我讨厌金句电影,也讨厌把电影浓缩为金句。

 2 ) 哪吒,我性感的小英雄

  8月23日,中午无意间翻到少儿台,历历在播《哪吒闹海》,立刻跟着重温。
话说哪吒去东海消闲耍子也有7岁了,可倒脱得凉快,只一件兜肚,勉强遮挡小腹罢了,臂膀上缠了胎里带的混天绫,颈项上套着金灿灿的乾坤圈……我年纪大了,看什么都有不良想法,这童子的打扮哪,真是性感可人说。7岁的年纪,早该有了性别心思,他竟敢爽快成这样,也不怕被恋童癖敖广给调教了。敖广好好的牛羊不享用,非要童男童女的进贡饱口腹,可不是堕落了品位?
说话间哪吒兜头只一劈便结果了敖丙。既是东海的太子,为何行三呢?想那敖广也三妻四妾,蛟虬螭蜃都位列水晶宫,敖丙想必是正宫所出,嫡系的血统自然不一般。可敖丙是条白龙(西海的堂弟修成八部天龙的也是白龙,但人家堂弟跟着孙猴子能修个正果,他倒好,被个奶娃娃剥皮抽筋),而父王敖广却是青龙,看来此中大有猫腻。
哪吒是忒也调皮霸道了些,他父亲恭敬地奉敖氏为龙神,他却一口一个“妖怪”,就实在是有点孙猴子的狭隘心理了。不管敖广有着怎样不可告人的罪恶,不管敖丙如何耍威风,打死儿子老子心疼倒是普遍真理。哪吒横刀了断自己时,李靖那颓然倒地的身影不也让人心碎吗?李靖刻画得实在丰富,从怯懦到隐忍到崩溃,并非是个完全让人讨厌的没用父亲形象。
那娃娃啊,不管我多大的年纪,每看到敖氏四龙乌云摧城暴雨倾盆,哪吒镪琅琅抽出宝剑身形一扭,我就老泪纵横。这孩子实在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就在那苍凉转身间,一切言语都废物了。暴力一度是男性的专利,不管哪吒暴露得多让人想入非非,这个7岁的孩子完成了最男性气质的举动,傲立三界。
再后来太乙寻回哪吒魂魄灵珠子,用千年古莲重塑肉身——哥儿又回来了,更加丰姿秀挺,武艺炉火纯青(孙猴子还学了那许多的年头到不耐烦,这娃娃却向来无师自通,太乙只负责提供装备罢了),不仅自己是完美的人造人,还掌握了最先进的即时克隆技术三头六臂,怪道所向披靡,见鬼杀鬼,遇佛杀佛啊。
这个时候的哪吒,明显岁数拔高,服饰愈加妖娆(泥金的小木偶Petrushka也学他穿荷叶边短褂呢)。7岁翻番,算14岁吧,堪堪的teenager,希腊人说的“为神可享有”。此时我竟想到一句俗语——加油,好男儿。

 3 ) 40年了,我们再也没有为哪吒哭过

尽管已经过去整整四十年,《哪吒闹海》依然被很多人奉为经典中的经典。尤其是影片中哪吒自刎的深沉悲壮,后来的中国动画电影再也不曾达到这样的戏剧高度。

四十年里,那个自由叛逆、充满悲剧色彩的小哪吒,成为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守护神。没有一个孩子不曾为他大闹东海而快意,为他剜肉剔骨、断绝亲情而震撼落泪,也为他骑鹿远去而感到落寞孤独。

他还成为了摇滚精神的象征。在《哪吒闹海》上映20年后,5个“北漂”年轻人将电影里第432号镜头的一帧画面作为乐队LOGO——他们将自刎的哪吒印在衣服上,印在旗帜上,南征北战,高喊着:

“即便是苦痛,也无法阻止我们仰起的头颅。”

1978年夏,《哪吒闹海》摄制组在上海市万航渡路618号成立。

这部片子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建国三十周年筹备的献礼片,时间紧,任务重。为了保证按时完成高质量的创作,美影厂不惜举全厂之力投入到剧组当中:

“参加这部影片创作的有三位导演,一位总美术设计师和四位美术设计师,15位原画设计师,27位动画人员,三位绘景师,三位摄影师,一位作曲家,两位剪辑师,一位录音师,一位拟音师,众多的技术人员和辅助人员以及一位制片主任,一位剧务。”

三位导演分别为:王树忱、严定宪和阿达(徐景达)。

导演组,从左往右依次为:严定宪、王树忱、徐景达(阿达)

严定宪是原画师出身。动画片《大闹天宫》里的孙悟空,就是由他从静态的漫画造型,一帧一帧落实到动画里去的。

王树忱和阿达是美影厂的“三剑客”之二。其中王树忱不仅是《哪吒闹海》的导演,还是编剧。

早在1958年,《中苏文化合作协定》刚开始执行,王树忱就带着《哪吒闹海》的剧本跑去苏联谈合作。

苏方对故事很感兴趣,当即决定派《冰雪女王》的导演列夫·阿塔曼诺夫和王树忱联合执导《哪吒闹海》。双方计划在中国取景,在莫斯科美术片厂进行绘制,要搞一部中国风+苏联技术的鸿篇巨制。

1958年3月,受美影厂派遣,王树忱(后排左一)在苏联莫斯科美术电影制片厂

为此,阿塔曼诺夫特地来中国考察,看山看水看名画,还上了当年的《大众电影》杂志。

他表示要把京剧艺术融入到动画人物的表演中——3年后,这一艺术构想在《大闹天宫》里倒是实现了。

眼看着合作要成了,双方在钱的问题上却没谈拢:“我们要他们派导演,派好的原画师来,多出钱;他们呢,相反,少出钱,要我们出力气。”

然后在剧本上也开始扯皮,曾经信仰东正教的苏联人不能理解中国人的神话传说,“认为中国人讲迷信啊,死了又活了,活了又死了”。

身为辽宁汉子、又有着近十年美术片从业经验的王树忱咽不下这口气,“还要听他的,一副老大哥腔调,把我们看作小老弟”。

最后干脆一个电话请示到美影厂厂长特伟那里,谈不拢,不谈了。

于是王树忱带着“哪吒”打道回国,默默等待机会。

1977年,中共十一大上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文艺工作者们的春天到了。沉寂数年的美影厂重新恢复了美术片的创作,《哪吒闹海》正好赶上了这一时机。

自觉虚度了十年光阴的动画人们铆足了劲,想把《哪吒闹海》做成中国第一部宽银幕动画片。

在哪吒的故事背景中,“人、神、鬼、兽同台表演;关、海、洞、天景色齐全”,适合用宽银幕来呈现。

最终,他们首次尝试用2.35:1的宽幅来制作动画电影。三位导演满怀雄心壮志,他们一致决定:

《哪吒闹海》的艺术特色,必须是奇、绝、壮、美。

所谓奇,就是故事离奇。为此,王树忱在剧本上对原著进行了大胆的改动。

《哪吒闹海》电影开篇,四海龙王兴风作浪,搅得陈塘关不得安宁,这为日后哪吒闹海埋下了合理性。

但其实在原著中,哪吒的闹海有点蛮不讲理。

在《封神演义》第十二回“陈塘关哪吒出世”里,哪吒因天气炎热,到海边用混天绫蘸水洗澡,不想这宝贝法力无边撼动了龙宫。

龙王差夜叉李艮来问,哪吒仗着自己是“灵珠子应运下世”,口气十分嚣张:“你这畜生是什么东西,也配说话?”

等到火拼起来,哪吒一动怒就打死了夜叉,抽了敖丙龙筋,却道“便打死他二命也是小事”

这要放在现代,妥妥的就是一恶少官二代啊。

在《封神演义》成书的明代,哪吒应天命扶周灭商就已经是正义之身。哪怕是杀了人,也是为了“磨炼本性”、“完成劫数”,一切都可用天数来解释。反正古人吃这一套。

但若想让现代的观众接受这样一个浑身戾气、恃强凌弱的哪吒,显然是不可能的。

于是王树忱化用民间传说中,龙王贪得无厌、索要童男童女的桥段,反过来将哪吒塑造成天真无邪又正义凛然的少年英雄。

便是后来哪吒自刎,也是忍不了妖龙再作恶,忍不了百姓再受难,忍不了亲生爹爹要杀自己,是他自己的主动牺牲。

这一幕戏是全片的最高潮。

李靖因“天命难违”,挥剑欲砍哪吒,却因哪吒一声“爹爹”而心有不忍,手中宝剑应声落地。

“老妖龙,你听着,我一人做事一人当,不许你们祸害别人!”

“爹爹,你的骨肉我还给你,我不连累你!”

几乎与此同时,中西乐器合奏的配乐响起,十二个全景、四个中景、六个近景的轮番切换将戏剧张力推向极致,越来越快,就在观众情绪抵达高潮的那一刻,哪吒反手挥剑自刎,音乐、画面戛然而止。

片刻停顿,我们只能看到哪吒的背影静止,剑在手中滑动了一下。哪吒睁眼,泪水滑落,染血的长剑坠向地面。不知多少人在这一刻流下眼泪。

背向观众自刎,这经典的影史一幕是原画师常光希设计的。

但在当时,他的创作如履薄冰。考虑到动画片的受众主要是孩子,导演要求不能太暴力、太血腥。

“反正这一剑总是要下去的,问题是怎么下。”

考虑来考虑去,决定让哪吒背过身去下剑,但又担心画面张力不太够。

原画组组长林文肖——也是后来动画片《舒克和贝塔》的导演跟他建议,让哪吒的头发竖起来后慢慢飘落,象征生命在哪吒的身体里消失。

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在剪辑的加成下,戏剧张力、表现力、感染力都很到位。

对于我们来说,这可能是童年最为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观影体验。

新华网曾这样评价:多少年后,哪吒长袖飘飘,白衣若雪,在暗如黑夜的暴风雨中,横剑自刎的一幕仍历历在目,这种深沉的悲壮意境,此后的中国动画片再也没有,也无法再现了。

《哪吒闹海》前后只用了一年零三个月就完成了从绘制、拍摄到剪辑的所有工作,一共画了五万八千多张原画,摄制了宽银幕和4:3普通银幕两种规格,可想而知整个团队有多拼。

所有人都自觉加班。在全片进行到精剪阶段,剪辑师肖淮海连着一个星期没有回家。那可是计划经济时代,大家拿的都是固定薪酬,能做到如此,当真是“用爱发电”。

但不疯魔不成活。这种对每一个细节都极致把握的态度,才让《哪吒闹海》成为了影史上大放异彩的经典。

拿一个细节举例。敖丙被哪吒抽了龙筋,龙王敖广气咻咻地去找李靖说道。这里有一场戏是李靖抚琴。

为了让李靖的神情、姿态甚至弹琴的指法都和音乐完美结合,曲子谱好后,主创团队请来专业琴师现场演奏。

琴师在中间抚琴,六位原画师呈扇形围成一圈,多角度速写记录下每个音节的指法。同时摄影师也将琴师演奏时的神态捕捉下来。

这本来只是一处和情节推进没什么关系的细节,他们却以十足的匠心来雕琢。

这做的哪里是动画,分明就是艺术品啊。

类似的惊喜比比皆是。

比如电影开场,随着“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几个大字浮现,一段青铜编钟音色的配乐响起,马上就把人拉入到中国古典神话的缥缈意境里。

说来也巧,摄制组成立那年,正好战国曾侯乙编钟在湖北出土。负责为影片作曲的金复载听闻消息灵光乍现,想用编钟演奏《哪吒闹海》的配乐。

于是他安排录音师侯申康跑去湖北录音,到了才知道想在录音棚里给编钟录音根本不可能,没有任何棚子能放得下一套编钟。

曾侯乙编钟,图源网络

但他们想了个招儿,只采集编钟的单音音效,成曲由剪辑师按照曲谱来合成。

这真是一个叫人头秃的活儿。放到现在,用电脑软件几个快捷键就搞定了,但在当时,剪辑师只能对着磁带中的音效素材逐格处理。

“作曲的谱子都放在桌面上,这一拍下去要多少叉,到时候就在机器上面量尺寸”——完全就是体力+细心的活儿。

最后用编钟音效混录而成的乐曲不仅出现在《哪吒闹海》的片头,不同的编配版本也在片中穿插使用。青铜编钟古朴而雄浑的音色,烘托出东方神话世界奇绝壮美的意韵。

还有哪吒复活时,光怪陆离的视觉特效,在那个没有电脑特效的年达,全靠摄影师手动来实现。

在《哪吒闹海》的摄制中,两次甚至多次曝光运用最为广泛,哪吒从莲花中再生时,曝光后再动态叠变,达到十六次之多。

为了实现奇、绝、壮、美的艺术追求,整个摄制组都“疯魔”了。

为了让陈塘关的背景民居壮美,他们跑到山东蓬莱取景;为了让动画化的海水壮美,他们翻遍古籍画卷,最终在南宋画家马远的笔下找到了答案。

南宋,马远,《水图卷 局部三 层波叠浪》

正是这种精益求精,成就了我们童年记忆里的美轮美奂。

1979年8月,《哪吒闹海》全片摄制完成,并于当年秋天如期向国庆30周年献礼。

第二年,它便开启了走出国门的征程。

在法国,它成为第一部在戛纳参展的华语动画电影。尽管因为第一次参加戛纳,经验不足,错过了交片时间导致无缘评奖。

《哪吒闹海》戛纳参展海报

但第33届戛纳电影节组委会还是为《哪吒闹海》安排了放映会,并设置了特别放映奖。

在美国,美影厂厂长特伟带着包括《哪吒闹海》在内的中国美术动画代表作品,赴美讲学。

影片在纽约、洛杉矶等11个城市的8所大学和电影组织里放映了24场。当银幕上的小哪吒在雨中自刎,宝剑滑落的一刹那,美国观众激动得掉下眼泪。

在日本,受漫画家手冢治虫的邀请,特伟带团赴日访问,他们也带去了《哪吒闹海》等美影厂经典作品。

日本著名动漫杂志《ANIMAGE》对“中国美术电影动画”展映进行了专题报道,并邀请高畑勋、宫崎骏、大冢康生等日本动画界名家参与座谈。

1981年6月,《ANIMAGE》对“中国美术电影动画”展映及座谈活动进行的专题报道

那时的日本动画人,都难以掩饰他们对中国同行的艳羡和崇拜。

铁臂阿童木之父手冢治虫,就是受《大闹天宫》导演万籁鸣的作品熏陶,才走上了漫画之路。

迷弟手冢治虫在作品中致敬偶像

日本动画巨头吉卜力工作室,更是赤裸裸地赞美道:

“社会主义的他们,实现了艺术至上的动画。”

殊不知,这大概是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内的美影厂最后的辉煌。

以前,靠着国家包产报销,美影厂可以不计盈亏地投入动画制作。动画人拿死工资,才有“慢工出细活”的底气。

但1984年以后,美影厂开始改革工资制度,实行按件计酬,并开始对外承接加工业务。

市场化以后,创作上少了自由度,汹涌而来的加工片大潮冲垮了中国动画原本独立的原创表现体系。

举个例子,美影厂的美术设计秦一真,《哪吒闹海》里美轮美奂的海底龙宫就出自他手。

《哪吒闹海》中海底龙宫的美术设计由秦一真主持

后来他被深圳一家加工片企业挖去。在为一部西班牙电视动画片绘制场景时,他发挥了自己的水彩画特长。

没成想被客户骂了,因为他的画法太个性,太中国风,而客户要的是“流水线式的主流日漫风格”。

最后这笔单子被几个年轻人接手,按照日本人传授的技巧重新画了样稿,客户才通过。

这以后,秦一真很少再亲自动笔。

而我们也看不到像《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这样古典灵动的中国美术动画了。

2008年1月,在豆瓣上出现了一个名为“父母皆祸害”的小组。小组图标,赫然是手拿火尖枪、脚踩风火轮的哪吒。

最初加入小组的只有寥寥数百人,都是80后;到后来,逐渐壮大到超过12万名成员。他们的宗旨是:“在尊重社会伦理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

最初小组成员很难被社会大众理解。毕竟中国人讲了几千年的礼孝人伦,公然反抗父母会被视作大逆不道。

所以这些想要摆脱父母控制的孩子,才会将哪吒视为自己的精神图腾。

哪吒这个古典神话IP,能够在今天达到这样的影响力,不得不说和四十年前的《哪吒闹海》有很大关系。

对于出生在80、90年代,看着这部动画电影长大的孩子们来说,让我们震撼的,是少年哪吒对父权的激烈反抗和对自由的决然追求。只是这样的哪吒,在自刎那刻便死去了,纵然莲花复生,但那不再是哪吒。

正因为如此,相较于其他影视剧作品中,哪吒复活后被天庭招安的后续演绎,《哪吒闹海》的结尾处理才显得难能可贵。

快意复仇后的哪吒和家将、昔日伙伴一一告别,骑一匹梅花鹿逍遥远去,没有了血缘的羁绊,无来处无归途,自由自在,唯有此心,耿耿相随。

而那个仗义执言、一身反骨的少年英雄,成为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守护神。

哪吒——这个由师父太乙真人起的名字,曾经被一支年轻的摇滚乐队化为己用。他们在一首名为《闹海》的歌里唱道:

忧郁的孩子们别怕,守护着你们的是哪吒,谁要是再来害人定不饶他。

闹海哪吒-他在时间门外

这支才华横溢却像哪吒一样早夭的乐队唱着:哪吒只哭过一次,从今后不会再有。

四十年过去了,我们再也没有像这样,对着银幕上爱憎分明的小小少年,意难平、泪满襟过。

部分参考资料: 《勤奋的耕耘者——动画导演王树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2005年 《严谨的治学者——动画导演严定宪》,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2005年 《动画电影<哪吒闹海>幕后揭秘》,傅广超,空藏动漫资料馆,2016年 《哪吒形象的演变》,焦杰,《中国典籍与文化》1988年01期40年了,我们再也没有为哪吒哭过

原文原载于「日谈公园」公众号40年了,我们再也没有为哪吒哭过

撰文、编辑 / 黄扯扯

转载请联系


“日谈公园”是一个好玩又有料的播客节目,连续4年Apple官方Podcast官方“最佳播客”得主,在全网创造了行业领先的播放数据。畅谈影视、音乐、动漫、旅行、喜剧等青年文化话题。

投稿&商务合作请发邮件至

ritangongyuan@qq.com

 4 ) “我全还给你!不欠你的”中国孩子才会共鸣

太无聊了,又看了一遍哪吒闹海,这可是1979年版的哪咤闹海。虽然2019年的魔童降世哪吒,血赚了50个亿,对比来看,我不会再去重温19年版哪咤。19年版的完成度也挺高的,不过他的精神内核那一套,已经不是中式家庭会有的了。包括白左附体的爸妈,搞笑不严厉的师傅,这都是中式社会根本不可能有的。

79年版的哪吒闹海,哪吒的家庭是非常标准的中式原生家庭,孩子的家庭背景是不错的,属于标准的根正苗红。家里的配置就是标准的柔软慈母,不苟言笑一言九鼎的父亲。

哪吒一出生,我就觉得这个父亲非常可怕和暴君似的,听说妻子生了一个肉球,父亲拿着一把剑来,准备把孩子杀了。

图为希腊神话农神食子,东西方异曲同工

父母对孩子的生死大权有绝对权利。并且在父母的眼里,孩子的身体是自己给的,孩子没有任何隐私。

不过李靖就像是传统的父亲,也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人中龙凤,出人头地,给孩子找了一个好老师。这里老师的形象太乙真人就很传统,他不是那种追着你屁股跑像幼儿园幼师一样的老师,中国传统的老师就是那种很高冷的,喜欢点化学生,不会像填鸭似的教学。所以在动画片里就给老师加了一个浮尘,老师每次做法晃动浮尘,其实就有一种点化的意味在里面。古人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太乙真人其实比李靖来说更像一个父亲,起码更像监护人。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这种程度上来说,李靖更像是验收成果的甲方。😅

封神演义作为原著里面哪咤的形象不够,正义不够立体,实在是太魔性,因此79年的故事,做了大幅度的改动,哪吒的动机更像普通孩子。在哪吒“得罪人”以后,李靖是如何做的,在原画里,李靖直接下令,把自己的儿子绑起来,留着备查。。

龙王来李家找说法,怕得罪人的父亲怎么说的?“逆子!父母骨肉养了你,你反而连累父母!留你何用?”这里,李靖第二次举了剑准备鲨孩子。😰

当然,怎么来说也是自己的孩子,李靖也下不去手,所以他晕了。因此,这里才会有我们很熟悉的哪吒自刎。

这里哪咤削骨还父,剜肉还母,从此与凡人李家一刀两断。

除非死亡,在中式家庭,我们无法和原生家庭割离。但是只要你一天还在这个家里,父母有权对你生杀予夺。这就是最窒息东西。

所以说,当哪咤喊出一句“绝不连累你们!”把父母给的东西都还给了他们,能引起多少孩子的共鸣?在传统的中式家庭里,有多少父母从小就教育孩子——我们为了你如何如何?有的家庭甚至把给孩子花的每一笔钱都给孩子算到。以至于孩子后期长大,对父母已经谈不上是“爱”,反而只是“孝”,这个孝道有一点“还债”的意味。

国人共同塑造了孙悟空这个形象来反抗强权,同时,我们也塑造了哪咤,反抗父拳。要知道一个人一出生遇到的第一压迫就来自于家庭。我们喜爱哪咤,崇拜他,可能也是因为他能做到自己不敢做的事。

反观19年的哪咤,当它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我就知道了,这是一个ABC。他的精神已经不是传统中国人了,人家是精神灯塔人。叫咱们怎么跟他有共鸣?😒

 5 ) 哪吒闹海

  影片开头便著名“根据《封神演义》片段改编”,恰好《封神演义》我是看过的,那就先说说与原著的异同吧。影片的前半段是基本忠实原著的,所不同的是一些细节的描写,但正是这些细节之处的画龙点睛,使整部片子的立意与原著完全不同。原著中闹海是由于哪吒的年幼无知引发的偶然事件,后来打死夜叉和龙王三太子也非哪吒本意,而在影片中哪吒是为了营救被抓走的伙伴才与夜叉大打出手的。这样一来一位嫉恶如仇的小英雄形象就跃然而出了,这也就奠定了整部片子的基调——闹海并非鲁莽的无知行为,而是对残暴强权的无畏抵抗。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这一立意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影片后半段对原著进行了颠覆性修改,由哪吒追杀李靖,后被李靖收服,变成了哪吒大闹龙宫,大败四海龙王。这一修改不仅将影片前半段确定的故事基调发挥的淋漓尽致,而且彻底消除了原著的封建教化色彩,将虎头蛇尾变成了虎头龙尾

 6 ) 他本是一世无双

  《哪吒闹海》里有我们司空见惯的母题:欺压者和被欺压者都是弱者,只有体制才是真正的强者,也正是体制的绳索让两者针锋相对,不共戴天。譬如李靖自然是体制下的倒霉蛋,四海龙王又哪里是什么例外?吃人虽然残暴,但就如苏格兰人的初夜权本是国家给的待遇,本算是薪水的一部分。结果国家哄骗你什么都说好了,事实李靖也被打了招呼,结果到头来儿子还是搭进去了,国家做主了吗?于是只是有一个突然什么都看见的“太乙真人”笑眯眯地走出来说:“我只是个爱打抱不平的老头”。
  先是叫哪吒埋伏在南天门,犹如当年某位老人家也想打龙王,自己不能动手,于是和娃娃们说:你们去冲,我支持你。看着被揭鳞拔须的龙王翻滚在沙滩上。娃娃们哈哈大笑,我们也哈哈大笑,看着龙王哀嚎着退入东洋大海:“我再也不敢了。”这句话,配音演员邱岳峰先生不知道说过多少遍。于是四兄弟揭竿而起,于是四兄弟最后都被双规。
  但是《哪吒闹海》还是有非常不常见的地方,那便是清清楚楚告诉我们:父亲是可以杀的。

  中国是无神的地带,或者说泛神。所以我们这里或许没有渎神的恐惧和烦恼,但“弑父”这种命题还是是很可怕的。一九七九年的《哪吒闹海》又和那种君王那种政治操作不同,他是一种对于父母赐予精血骨肉的彻底否定:口口声声不就是给了我性命吗,口口声声不是身体发肤皆拜你所赐吗。我还给你,当着你的面,剑刺刀削。 这种根本上对父权的否定是相当少的,圣人以孝道治天下,即便君叫臣死你还可以不死,亲生父亲逼你死,你总没有借口,否则真是畜生不如了。但哪吒以这种刚烈血腥的手段告诉你:你是我的父亲,但我也可以还给你。待我莲花复生,你若手中无塔,我就要杀你个天地无路。这是我几乎没有在第二个故事里读到过的。这种对亲情一刀斩断的动画片是很空前绝后的,原因之一便是此时还是记忆犹新的七十年代末。夫妻间大难到头各自飞,兄弟间反目朋友间出卖其实都不能真正叫人撕心裂肺。可是如果父母伦常都被颠倒崩坏才真正叫人粉碎如泥,其恨如故。有名如陈凯歌身为儿子抽爸爸的耳光叫他跪下来认罪,有名如郭沫若儿子跳楼了父亲得写东西批判儿子是自绝于人民,这样的纠葛用六哥张立宪的话讲:早已经不是兽性而是人性。

  李靖直到最后一刻还是觉得哪吒不学好,误入歧途。哪怕血肉模糊都不会丝毫不安。他就是觉得“”搞出这么多事情,真麻烦。“便如《黑洞》里的聂大海,最着急的是叫儿子别乱说,说了也没有好处。聂明宇轻轻回应:”你哪怕做个姿态叫我把你供出来保命呢?放心吧,你安心做你的官吧。“都说父母对子女毫无怨言的付出,难道,这世间只有一个李靖。 所以天大地大,只好用一句“胡说,天下无有不是的父母!”遮过去,盖过去,千年万年,千山万水。

  相对于其他动画片,哪怕是《大闹天宫》里面,美猴王还是能妥协就妥协的,否则哪里来被人一辈子弼马温的说嘴?但是哪吒从来就没有想过屈服,打得过,一个人翻江倒海;打不过,一个人拼了命也就算了。但是自己的亲身父亲骗了他,绑了他,更无奈的是,他必须接受。就这么眼睁睁知道他有浑身本领而无法施展:“爹爹,我的兵器呢?”就这么目瞪口呆地看见他死在面前:“爹爹,我还给你,我不连累你~~”…

  所以《哪吒闹海》让我平生第一次知道什么叫做肝肠寸断,在我还不知道有这个词的年纪。想想他大喊:爹爹,我还给你。小鹿拼命地跑,星辰陨落,那段配乐也好,就像混天绫那样缓缓把我们捆起来,就像乾坤圈那样叫我们无处可逃.他从娃娃变成了娃娃的尸体。眼泪,全部被蒸干了。西片《致命魔术》里有这么句台词:只有小孩才知道那个重新出现的小鸟是另外一只,那只小鸟毕竟是死了。我瞬间想到的就是哪吒。当哪吒倒在血泊里,他是自刎的,也就是说他活生生地举手向天,手被折断了;他嚎啕于野,小鹿却再也听不见了。

  纵然莲花复生,那并不是哪吒。


  参看:

  今日欢呼孙大圣-评《大闹天宫》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325059/

 短评

丁一曰:想你时 你在闹海

3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小时候老分不清哪吒到底是男是女……以前动画片的角色造型,中性风总是很潮嘛。

4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一个彻头彻尾的反叛形象,也是中国银幕史上一段极为少见、如此尖锐、激烈和惨痛的反叛历程,相比于孙悟空和天庭(统治阶级)的对抗,哪吒做出了中国传统观念中最艰难的一种反叛,在于“孝文化”是深植骨血之中的,是几千年不允许触碰的绝对底线,被他用一种最悲壮、最惨烈的方式夺回了自我的控制权,告诉所有人,“身体发肤、父精母血”,所有受之父母,又反过来牵制和束缚的,我统统还给你们,哪怕是我赖以为生的东西,去挑战一种不可能战胜的观念压迫,这真的太疼了,是肉与灵的双重疼痛。很赞同“化莲重生”后再无哪吒,不在于被天庭招安,而在于如果承认这种重生,就等于将他悲壮而勇敢的反叛精神消解成了一个空洞的符号,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事情,我宁愿相信他的本命是不认命,那个曾经离经叛道,孤妄放纵的哪吒从前只哭过一次,今后也不会再有了

6分钟前
  • 西奥
  • 力荐

爹爹,你的骨肉我还给你,我不连累你。

11分钟前
  • 苏比
  • 力荐

电影真的是时代的产物,小时候看这版的哪吒,不觉得故事有问题,现在再看,才发现这是一个政治味道浓重的故事,传达的价值观念赤裸裸。对比饺子导演对【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处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主题又很符合我们当下的主流价值观,哪吒变成了另外一个故事,可能会成为现在这代小朋友的童年回忆,和我们这一代看的哪吒是完全不一样的,可能这就是讲故事的魅力吧。

1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蒋勋在孤独六讲里写哪吒,他说,我记得年少时,读到哪吒把肉身还给父母,变成幽魂,最后找了与父母不相干的东西作为肉体的寄托,隐约感觉到那是当时的我最想做的背叛,我不希望有血缘,血缘是我巨大的负担和束缚。父母是我们最大的原罪,是一辈子还不了的亏欠,就是欠他骨肉,欠他血脉,所以当小说描述到哪吒削骨还父,割肉还母时,会给读者带来那么大的震撼。可是,这个角色在过去饱受争议,大家不敢讨论他,因为在百善孝为先的前提之下,他是一个孤独的出走者。

17分钟前
  • 冰山的阴影
  • 力荐

形式上没能超越《大闹天宫》,却带上了过重的政治隐喻。还是该轻松点儿好。

18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哪吒闹海》还是有非常不常见的地方,那便是清清楚楚告诉我们:父亲是可以杀的。

22分钟前
  • 恶魔奶爸Sam
  • 力荐

个人认为其中哪吒自杀的情节有很重的虐恋色彩,我小时候第一次看到,内心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

27分钟前
  • Paradox
  • 推荐

1979年的动画电影,那时候我们的动画甚至是优于日本的,可惜的是放弃了这一产业,却成了霓虹国的文化符号之一

32分钟前
  • 大耳朵图图_
  • 推荐

中国的少年大底上应该要像哪吒的

34分钟前
  • 甜椒Oli
  • 力荐

哪吒刚刚降生,李靖就想一剑劈了他;龙王恶人先告状,李靖却丝毫不听哪吒的解释;哪吒制服了龙王,李靖又叫人把他绑起来;面对四海龙王的报复,他甚至想杀死哪吒……是怎样的父亲,才会对自己的亲生骨肉心存偏见?是怎样的父亲,才会胳膊往外拐,站在别人那边?是怎样的父亲,才会是非颠倒,不分青红皂白?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是熊孩子,反而是很多父母不配做父母。在这个“百善孝为先”的国度,《哪吒闹海》没有跟风歌颂父母,反而敢于质疑权威,提出了“是否所有父母都称职”的疑问,其深度和前瞻性都是国漫中的佼佼者。哪吒那句“爹爹,你的骨肉我还给你,我不连累你”更为震撼。你不认可我,我不强求。你选择了懦弱,我选择承担。舍身取义,以死明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40年过去了没看过更震撼的国漫。

36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哪吒要是搁现在,就是一少儿精神病患者:躁郁症、暴力狂、自杀倾向、逆反心理……辅导人员要密切关注他看什么书,听什么音乐,玩什么电脑游戏,业余时间从事什么活动,必须定期参加心理辅导,服用抗躁郁症药……比美国哥伦比亚中学枪击案主谋更犀利的家伙

39分钟前
  • 柳具足
  • 力荐

1979的是艺术,2019的不过是高分动漫

44分钟前
  • BA
  • 力荐

省去了繁复、冗长的成长脉络,纯粹提炼出某种极致的哪吒精神,提炼出中国古画与戏曲的精华,刺破权力体制的虚伪和大人世界的荒谬。哪怕世界对不义卑躬屈膝,哪怕至亲对真相懦弱回避,坦荡立于天地间的少年,也没有一丝一毫的畏惧。满腔愤恨,持剑自刎,养育之恩,一刀两断。我将骨肉还于你,我用莲藕为躯体。红绫金圈,打尽天下不公事;三头六臂,看遍世间无情人。可在真正长大复仇之前,也难免要对着疼爱自己的师父痛哭流涕。

47分钟前
  • 晚不安
  • 推荐

这可能是中国动画史上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作品,伟大之处依然不用解释。哪吒的经典形象和悟空一样,被深深铭记于不同时代的观影者心中,而今天创造这些作品的艺术家们纷纷驾鹤西去,在感慨哀叹的同时,更应以此为动力,创造出属于我们中国的动画辉煌。

50分钟前
  • 润物
  • 力荐

~想你时~你在闹海~

52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我觉得孩子的本性里有一种有别于成人世界的决绝和残忍,掺杂着杀戮欲、性欲、(我不是指成人世界以交配为目的的性欲,一种我也说不清楚比较原始的和两性关系有关的欲望)征服欲,和别的什么欲望。真正受孩子欢迎的故事都不是纯粹的童真故事,像彼得潘会处决永无岛上长大的男孩子,会和海盗战斗,会把死亡当成冒险,像小王子回到自己星球的方法是用毒蛇的毒液摆脱肉体,因为肉体太沉重,带不回去。像海的女儿里,美人鱼承受刀尖舔脚的痛苦行走和最后化为泡沫换得永恒的灵魂,还有各种暗黑的格林童话。小孩子的内心世界很复杂,这种暴力美学,未必只震撼成年人的心灵。起码对童年的我来说,里面的政治隐喻我看不懂,舍己为人敢作敢当的英雄主义也不那么重要。我真正关注的是哪吒决绝的自刎,怀着满腔孤勇,和这个爱我也好、不爱我也罢的世界,彻底告别。

54分钟前
  • 吃面包的兔斯基
  • 力荐

年轻勇敢的战士,为保护更年轻的一代不被老朽腐坏的政权吞食,抛弃了自己的血肉之躯,与怯懦的父亲决裂,战斗过后,向着光明的未来奔去。但是龙王是杀不死的啊,死了还会有新的龙王,永远渴求着更多的童男童女,几千年了,哪吒还打得动吗?

55分钟前
  • 王大根
  • 力荐

没想到长大后重看居然这么震撼,尤其是销骨割肉的场面。

56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