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和马克思

动画片其它2009

主演:托妮·科莱特,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巴瑞·哈姆弗莱斯,艾瑞克·巴纳,贝塔尼·维特莫尔,蕾妮·盖耶,伊恩·莫利·梅尔德伦,朱莉·福塞斯,约翰·弗劳思,克里斯托弗·马西,卡罗琳·莎士比亚-艾伦,琳恩·史密斯,迈克尔·延纳

导演:亚当·艾略特

 剧照

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1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2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3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4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5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6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13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14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15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16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17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18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19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1 15:20

详细剧情

1976年,8岁的玛丽·黛西·丁格尔(贝丝妮·惠特摩尔 Bethany Whitmore 配音)是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个小女孩,喜欢动画片“诺布利特”、甜炼乳和巧克力。玛丽的妈妈是个酒鬼,而在茶叶包装厂工作的父亲平日只喜欢制作鸟标本。孤独的玛丽没有朋友,某一天心血来潮给美国纽约市的马克思·杰瑞·霍罗威茨(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 配音)写了一封信询问美国小孩从哪里来,并附上一根樱桃巧克力棒。44岁的马克思患有自闭症及肥胖,碰巧也喜欢看“诺布利特”动画片及吃巧克力。二人的笔友关系从1976年维持到1994年,期间各自经历了许多人生起伏,直到成年的玛丽(托妮·科莱特 Toni Collette 配音)终于来到纽约看望马克思……  本片获2009年法国昂锡国际动画影展最佳动画长片奖,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熊奖及渥太华国际动画电影节最高奖。

 长篇影评

 1 ) 不再孤独

      2009年,在电影界,动画片颇为生猛,这一可以将一家老少一网打尽的形式引得各家电影公司纷纷亮出各自高招,而在2009年年末,我才发现自己心中的最佳,就是这部《玛丽与马克思》,这部在我看来很成人的动画,那份怀旧感,那份质朴感,那份温情感,那份孤独感都迅猛的将我击中,在这个寒冬感到一丝温暖。

    哪怕在无数关心我们精神世界的部门拼命扫黄的年代,一提“成人”,大家还是容易往“色”上想,而《玛丽与马克思》的“成人”在于它从氛围到精神内核都不是一部孩子能感受的影片,比如,让如今越写Email,遣词造句能力越差的孩子们如何理解手写的邮件带来的那种感觉,那种构思时的绞尽脑汁;书写时的谨小慎微;那种寄出后的忐忑不安;等待时日思夜盼。这是一部很不阳光的动画,阴郁的氛围,压抑的人生,被粘土这种在如今的动画技术下显得有些粗陋的形式表现的那么动人。玛丽孩童时稚气的声音与她苦闷的童年形成令人心痛的对比,她有着少女常有的公主梦,有着对世界的好奇心,但是,在一个孤独的家庭中,这些注定只是梦。是的,她有父亲,也有母亲,但是她依然孤独,她的父亲是孤独的,一个人做着机械的工作,直到退休,人生显得索然无味。她的母亲是孤独的,一个人酗酒无度,脾气古怪,直到最后死去。两个人,父亲的无趣和母亲的狰狞都从两个极端表现着生活压抑的一面,让人窒息,让人绝望,一家三口人就这样组成一个都感到孤独的“家庭”。

    而马克思的孤独则似乎与生俱来,与年幼的玛丽不同,他以饱经沧桑的语调叙述着自己的生活。他的一生在一种无人知晓的氛围中度过,仿佛他一直在世界的一个角落长大,生活就是一个反馈系统,你越感到孤独,就越是会以孤独的姿态对待生活,进而陷入更深的孤独,马克思成了一个宅男,似乎已经可以看到他将这样死在家中的某个角落。所以,当生活在澳大利亚的玛丽和生活在美国的马克思,因为玛丽好奇心下的一次偶然的尝试而成为笔友时,两个人的孤独终于有了出口。这是一次偶然,但是更是必然,孤独的玛丽必然的想要寻找一份依靠,孤独的马克思必然要回应这样的呼唤。影片让我很有感触的桥段就是,马克思在给玛丽回信时不断的“PS......,PPS......,PPPS......”,而手书一封信件确实有这样神奇的感受,仿佛那个远处的人就与你隔着信纸,如同隔着窗户般的接近,你的笔就是你的嘴,书写你对她的倾诉,倾诉你孤独中压抑太久的沟通渴望。所以,写完一封信就如结束一段对话,马克思要不断的写,不断的说,唯恐结束这段书写,结束这段对话,重新回到那份孤独。然而,这毕竟已经是有了期盼的孤独,玛丽和马克思跨越大洋的信件给了彼此生活的动力和好运,玛丽终于鼓起勇气走出生活的阴影,马克思的生活有了更多精彩。哪怕两人曾经闹出误会,哪怕玛丽曾经抑郁,哪怕马克思曾经迷失,但是这份可以让玛丽放弃前程的友谊,甚至爱足以消散两人的任何摩擦。这样的交织友谊和爱的感情就通过一封封手写的书信维持,显得不可思议,又显得理所当然。

    说起来,玛丽和马克思的故事也就离现在不过三十来年,但是这个故事给我的确是一种古典的感动。我们的时代发展走的越来越快,时代的符号更迭也越来越快,那种邮递员时代书信来往,巧克力和炼乳这样小礼品的彼此赠送,那种等待和惊喜的感觉或许已经很难再见。今天,我一天就可能收到各类电子邮件数十封,还有不少垃圾邮件,邮件写的越来越“精炼”,下笔越来越随意,因为来往只是几秒钟,随时可以再发一封解释上一封的错误,更何况IM之类的沟通方式让我们更是随时可以互通。我不想过度怀旧的大叹如今的沟通方式如何糟糕,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浪漫与温馨,QQ来往中照样可以有无数爱的故事。但是,玛丽和马克思的故事打动我的正是,它的古典情怀下更表现出一种到今天我们仍有的渴望,我们都曾有过孤独的时刻,也不时感到生活的郁闷,乃至绝望,在终日内心的自言自语中,也多么渴望一天,有一个知心的朋友能与我们沟通。他不必近在咫尺,可能远在天边,依然带来远方的温暖;他不必富足,炼乳和巧克力,依然表达彼此的关怀;他不必美丽,可能臃肿呆滞,依然带有爱的情意。

    当玛丽终于来到纽约,来到马克思家中时,本片最令人五味杂陈的时刻到了,他静静的长眠,留下玛丽哀伤的坐在一旁抬头却望见马克思收藏的两人往来的书信,玛丽笑了,我也笑了,这算是悲伤的结尾吗?或许是吧,他们最终没有相视而笑,共叙友情;或许不是,马克思没有死在世界的角落,而是带着玛丽带给他的友谊的温暖,度过了那么多年,最终安然的躺在沙发上去世。想想在十几年前的一天,玛丽偶书的一封信到达马克思眼前,他和她的生活从此改变,一份爱就此伴随两人一生,看着最后死去的和活着的人都面带笑容,仰面而笑,再想想,玛丽来到马克思寓所的一刻真的算是晚了吗?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afcb6a27a560b608908f9df0.html

 2 ) 这个超级泥巴大烂片(非影评)

今天状态不好,本来决心早睡的,但是被这个大烂片意外击中了。

教训,以后睡前三小时不要接触任何可能激荡大脑触动心灵的人类文明成果。

在推崇一切精准,锐利,光滑的时代,我被这一坨小小粘土感动的一塌糊涂,糟糕的是,我写不出一篇评论,我甚至说不出自己为何感动。

这个烂片看的我好累好累。从马克思的发条钥匙状的耳朵,到“亨利某世”,独眼猫,蜗牛,鹦鹉,苍蝇,玛丽额头的胎记,长命的鸡,邻居,乞丐,路人,一切一切不完美的,外表有缺陷内心有障碍的孤独生灵,甚至每一封信,以及随信的玛丽与马克思之间每一份彼此遥寄的名目缤纷的巧克力美食,送给玛丽的全套诺布利特玩偶。。。每一个小道具,每一个工业化生产的小物,都因着泥巴而鲜活生动幽默可爱,我想看清它们每一个,我的目光试图化作相机镜头一般将所有细节捕获存储,无奈时间太快,画面太小。上帝存在于细节中,我当真相信了。

影片甚至是灰色的,除了马克思老头帽子上的小红缨,人物偶尔伸出的舌头,流出的鲜血,成年后玛丽的发卡。。。
可是它却如此丰富多彩,它几乎包括了生活里所有的元素,那些关乎成长的,心灵的,情感的,家庭的,邻里的,社会的,那么宽广细腻温暖深情。。。它又是那么漫长,长到足以陪伴玛丽成人,甚至为人母,长到马克思安详的死去。。。

我累的是除了眼睛关注以上种种,耳朵还得兼顾从始至终的叙述者,那个生动的旁白。英文不是我的母语,可我能感受到通篇里那份朴实纯粹幽默温厚。特别是玛丽和马克思彼此间的每一封长信,伴随着画外音的朗读是一幅幅活起来的幽默画面。伴随着画面的是如出一辙的泥巴味的语言。

按理说,泥巴最不擅长表现的可能就是液体了。但是当眼泪从玛丽或是马克思深色的泥巴眼睛里流淌出来时,我的心也随之荡漾了,多么神奇。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对于这个1小时28分29秒的烂泥作品我还能说什么呐,我只是不能想像这么一个关乎终生友谊折射人类心灵的温馨段子,如果是换做闪亮的明星扮演光鲜的实景拍摄,将会是怎样的平淡乏味啊!

稍微抄录一段马克思写给玛丽最后一封信中的句子吧,我怕我一觉醒来会忘记了。u r not perfect nd so am I ,when I was young, I wanted to be anybody but myself ........

接受这个不完美的可爱世界,包括你自己,即使是一团粗糙粘土投入了情感也可以成就如此美妙的一个电影梦幻。

 3 ) 当孤独的我遇到神经质的你

一个半小时的动画,基本没有对白。
大部分的时间是打字机的“哒哒”声,乡间小镇的嘈杂声,城市的喧闹声,旁白声。可是世界在玛丽和马克思之间,通过信件就穿越成了一条紧密的声带。那样温馨感人。

不知道情感是否也可以负负得正。两个灵魂,一个孤独,一个神经质。一个渴求爱情,一个封闭自我。两个残缺的世界,一个来自破碎的童年,一个来自冰冷的世俗,是否它们拼接在一起才完满?

玛丽是我们心底最弱小的自我,自卑无助。但是充满勇气,给她一个地址,就能寄出追求温暖的信件。
而马克思则是自卑至上强大的自我保护伞,带着消极和神经质,用封闭来免受伤害。
终于这两种情感碰撞升华了,所有的冰冷烟消云散,原来,每个人都有寻求爱情的权利,原来爱是可以给与,可以传递的。

我想正如动画描述的那样,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裂缝,每个人的道路上都有烟头,垃圾,香蕉皮,很难说那些瑕疵是来自于生活的本质还是我们深藏的内心世界。
好吧,曾经有那么一个时刻,我们将孤独紧紧包裹在自我的世界中,用消极对抗人情冷暖,世间百态。玛丽失去了爱人,甚至渐渐披上母亲的阴影。马克思狂暴消极,用内心的挑剔折磨自己的灵魂。
当然这是你的剪影,也是我的写照。我们曾经忘记了在千里之外,还有彼此的相依为命。

但所有的阴霾会过去,当彼此静下心来,会发现没有什么不可原谅,所有纠结的痛苦只是在和自己的内心的对抗,所有消极的出口也不过是对现实的逃离。
终于面对了生活,马克思选择了原谅,玛丽选择了走出房门,她看到了宽恕,看到了克服恐惧的力量。

最后的一刻,玛丽来到纽约。但是马克思却永远的离开。也许就如同他所说:有朝一日,我们的道路会相交在一起,我们会共同分享一罐炼乳。
我愿意相信他的梦想实现了,玛丽握紧了他冰冷的手指,她看到马克思的镜子上贴着自己第一封自画像,桌子上还有送给马克思的眼泪,她看到天花板上贴着她的每一封信,每一张照片。

那一刻我的泪水喷薄而出,这一定是最美的结局,我想我会永远记得马克思说过的话: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暇而我也是,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我年轻时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我唯一的遗憾是马克思作为无神论者,他将永远上不了天堂,而玛丽有一天会成为天堂的巧克力掌管者,也许道路交织的前方会是更永恒的分离吗?
而我真的希望这个故事还有以后。。。

真的好喜欢温柔的马克思。





 4 ) 《玛丽和马克思》:粘土妙塑失意人生(转)

这部黏土制作的动画片被选为09年圣丹斯电影节的开幕片,该电影节董事杰弗里·杰尔莫对它如此赞誉:“不仅是圣丹斯,我想所有的人都会喜欢《玛丽和马克思》。”
      凡是都有例外,其实,谈不上喜欢与否,而是观影过程相当的冷静,不似有人提醒的那样,会感动得一塌糊涂,要备纸巾。或许,和片中人生坎坷的灰色中年男马克思类似,本人也在需要感动落泪的时候,流不出一滴泪来,而纽约的马克思还有幸得到澳洲小笔友玛丽邮寄来的瓶装眼泪,本人就没他那么幸运了。
      相较于感动,个人更欣赏导演亚当·艾略特用粘土动画讲述故事的方式,他付出5年的心血,使得这个忘年笔友之间越洋通信的故事,闪耀出非同寻常的味道,始终散发出人文关怀的气息。正因为故事涵盖了人生的晦涩阴郁艰辛孤独不幸无常和无奈,而且涵盖得颇有章法,并将成长中和成年后遭遇的种种阴暗面和副作用都呈现得细腻生动,才能走进很多观众的心里,直达其中最柔弱敏感的部分,形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共振。
      片中那一封封来信,仿佛两个孤独灵魂的自我剖白,既梳理自我,也抚慰对方,在笔友的人生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犹如灵魂的镜子,从而更清晰地认识自我。影片的色调偏暗,昏黄灰色的玛丽和澳大利亚,黑暗阴沉的纽约钢筋混凝土丛林,唯一的鲜亮色彩似乎是玛丽寄给马克思、被马克思插在小帽上的红花,仿佛揭示着温暖的沟通倾诉是超脱孤独人生的亮色。
      亚当·艾略特不只是这部动画的编剧导演,还是该片所有粘土形象的设计者,影片将人物和人生呈现的如此饱满、如此贴近人心,也和大量匠心独具的分镜头设计有关,特别在表述写信的过程中,将相关内容画面穿插其间,或悲伤或失意或自卑或迷茫或焦灼或悲愤甚至滑稽,所有这些串连起了马克思的人生,也提点着小玛丽的生活。如果你被这样一部没有依靠过多电脑技术,仅以黏土停格动画精心描绘的他人人生感动,那么就更要给艾略特掌声。
      人们都在寻找能够慰藉自己孤独心灵的途径,而社交障碍的产生和童年阴影不无关系,在如今快节奏却人情冷漠的社会模式里,能独立处理自己孤独的人并不多,于是,人们更容易罹患各种心理疾病,于是,关注心灵的书籍和电影更能博得好感。片中的马克思患有亚斯伯格症候群,类似于自闭症,有社交障碍,事实上,不是马克思病态,而是这个世界是病态的,马克思严谨理性的逻辑思维和世俗不容,从而他这个有着童年阴影、集某方面的天才和某方面的小弱于一身的人,注定成了“怪人”。
      片中引用老歌《Whatever will be, will be》做插曲,用以表现长大后玛丽的失意——当我还是一个小女孩时,我问妈妈,将来会怎样?我会漂亮吗?我会富有吗?妈妈说,将来该怎么样就会怎么样。我们并不能预知未来,该怎么样就会怎么样……人生还有一个命题,越早完成,就越可能远离不幸,那就是尽早认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喜欢自己的不完美,片中的玛丽正以亲历及马克思的书信人生来完成成长。
      这部动画里的死亡很多,马克思的妈在他6岁时开枪自杀,玛丽的孤僻爹被海水卷走,她的酒鬼妈误喝防腐剂死掉,包括马克思养的金鱼亨利,每一条都死得稀奇古怪,甚至玛丽自己也几乎“自挂东南枝”,学会面对死亡也是人类解决内心恐慌孤独的方式。似乎通过这部影片,艾略特想要说的有很多。
      马克思和玛丽都喜欢吃巧克力,大抵是因巧克力可以使人产生愉悦感,从而获得补偿和慰藉。当玛丽终于来到纽约见马克思时,马克思却在喝完甜蜜的炼乳后,平静的死去,那本小时候因看不懂人们的面部表情而自做的记录小册子,放在他身前。此时影片响起了舒伯特的《Ave Maria》,在舒缓的旋律中,玛丽看着她曾寄给马克思的照片、物品,以及贴在墙上的她近二十几年来的来信……含着泪的她心灵获得了成长,而在成长的旅程中,遥远的你是我最近的安慰。
   P.S.没有被感动,并不代表本人冷血,而是认为谁没有阴郁人生呢,有些坎儿得自己咬着牙吞着血扛过去,谁也替代不了,人生不是比赛谁比谁惨,是谁的人生就得谁受着,所以大多时候,人得具备自high精神,在生活的泥泞中匍匐的同时,还要不断调试心态,否则,神也帮不了你。
   PP.S.不过,影片的确给出了一些思考,例如人该如何自处,又该如何相处,如何脱离负面干扰。
   PPP.S.世间无人不孤独,请相信,你一定不是最孤独的。

 5 ) 最熟悉的陌生人(和剧情无关)

我有一个朋友,确切定义不知道是网友还是校友.开始隔着12小时,现在差了5小时,因为这个原因,一年大概也就能见一次,也只见过一次.
7月他回国奔丧,8月我搭飞机离开,于是今年夏天一起去看麦兜的约定化为泡影.9月他告诉我交了新女友,处于半同居状态.10月我开始在异乡的新生活.
昨天他在MSN上和我说,因为他女友的关系,现在都不能好好地和我说说心里话.我说,你这说得是什么话,太矫情了.
我从来就不是长得好看的女生.日语课上那个21岁的phd同学,和我们讲了件她小时候的事.中学时有一个男生追她,打电话和她说,虽然你长得也不是很漂亮,脾气也不太好,可是我挺喜欢你的...她和她爸一说,她爸来了句,这样的人你还不立马挂电话啊,他凭什么说你长得不好看,轮得到他说吗.
小的时候,我的父母,常常和我说的一句话确是,你都那么不好看了,如果还不努力学习,长大能干什么啊.
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只要别人对我有一点点的好,我就很容易喜欢上他. 比如, 他是第一个送我糖的人.再比如,有次闲聊告诉他,我和美女姐姐出去吃饭,遇到暴雨,美女姐姐的朋友开错路,害得她在风雨里等了好久.结果他却和我说,你有没有被淋到,下次如果下大雨,我在可以去接你.
我知道他不喜欢我,我对他的喜欢也很单纯.总有一天,我们会各自结婚生子, 然后渐渐断了联系.不是因为所谓的暧昧,不是因为别人的猜测,只是因为过了那个阶段.
或者,最熟悉的陌生人是最为恰当的形容.跨开那一步,未必现实就是美好的.
我好像什么话都可以和他讲,有一种平静,没有那种害怕被人看穿的窘迫感,倒是有和自己内心对话的错觉,因为隔着的不仅是5个小时,还有大西洋和太平洋.
只是,再也没有人可以让我那么早起的登录MSN.
除此之外,无他.
除了Mary and Max,那部查令十字街也是一样的,大家都没有在最后见到面.

 6 ) I was Max once

因为不想成为可耻的人,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才不断地在寻找朋友。我就是这样,常常为这个过程感到无限的疲惫。其实,往往是那些安静的孤独的晚上,对着键盘的时刻,才让我感到无比的自在。如果说我是Max的话,我宁愿就这样在某个清晨悄悄的死去而不打扰到曾经让我学会微笑的朋友。

其实,从Max写给Mary的第一封信开始我就不断地流眼泪。看到他坐在打字机前面认真的敲打的每一个字,那些单调而寂静的场景是多么的熟悉。大部分时间,我就是这样度过,或者说,即使有很多人在身边,我也常常会有一种很安静的感觉,似乎只能听到那些声音的频率而已。我仿佛看到我自己,丑陋,肥胖,懒惰,懦弱,却渴望美好,勇敢与坚强。而同时Max又是那样的可爱,他会发明属于自己的词confuzzled,他会给市长写信,他的内心深处有着多么可爱而顽皮的一面啊。但是同时,他不断的在数有几根烟头。我一直觉得,当有一天你觉得生活不再精彩的时候,就会开始计算身边的一切,就如同睡不着数羊一样,这只是一种让自己坚持下去的办法。那些一个人寂寞的夜晚,如果是日久天长的话,一定会吞没心中的信念。

我想我之所以像Max一样也如此的焦虑与厌烦多半是出于对于自己的失望。我们都曾经因为自己的小智慧而得意洋洋。但当我走过青少年时代,发现自己并没有变得好看,也没有很有钱之后,我并非自愿但是毫无选择的接受了“我并不完美”的这个事实。我无法跟任何一个人很自然的在生活中谈起这些事情,因为这些心底的痛苦似乎并不适合作为日常交谈的内容。我每天都如此深刻地感受着自己的不完美,却无能为力。我发现原来我可以成为任何样子,却不可能成为我所期待的那样子。就像Max所说的那样,when i was young, I want to be anybody but myself。似乎如果有一天我真地对自己彻底失望了,我也会开始和Max一样过上单调的生活,因为如果无法成为最完美的样子,其他的一切都并没有什么区别了。如果我不能像Max一样遇到Mary,我宁愿一个人静静地在某个清晨离开。也许人生不过就是这样。

这就是我,在孤独中可耻的人

Max的最后一封信

Dear Mary,

Please find enclosed my entire Noblet collection as a sign that I forgive you.

When I received your book, the emotions inside my brain felt like they were in a tumble dryer, smashing into each other. The hurt felt like when I accidentally stapled my lips together. The reason I forgive you is because you are not perfect. You are imperfect and so am I. All humans are imperfect, even the men outside my apartment who litters. When I was young, I wanted to be anybody but myself. Dr. Bernard Hazelhof said if I was on a desert island then I would have to get used to my own company, just me and the coconuts. He said I would have to accept myself, my warts and all, and that we don't get to choose our warts. They are a part of us and we have to live with them. We can, however, choose our friends and I am glad I have chosen you.

Dr. Bernard Hazelhof also said that everyone's lives are like a very long sidewalk. Some are well paved. Others, like mine, have cracks, banana skins and cigarette butts. Your sidewalk is like mine but probably not as many cracks. Hopefully, one day, our sidewalk will meet and we can share a can of condensed milk. You are my best friends. You are my only friend.

Your American penpal, Max Jerry Horowitz.


这是第二早有看了一遍之后写下的补充,Max即使中了头奖,也还是那个在别人眼中贫穷的人,因为他不是贪婪的人,所以即使拥有了再多的财富,他还是那个只需要巧克力和noblet的人。但是Max临死的时候,身边并没有巧克力,他所有的noblet都送给了那个曾经伤害过他的朋友。他微笑,看着那些远方飞来的一封一封的信件,手里拿着的不是巧克力,而是Mary最爱的食物,[Hopefully, one day, our sidewalk will meet and we can share a can of condensed milk.] 只是没想到原来交汇点却是路的尽头。

我想到了所有悲伤的事情,却感觉很温暖。

 短评

只有宇宙和人类的寂寞是永恒的

3分钟前
  • 扭腰客
  • 力荐

两个孤独而绝望的人互相安慰,并且神奇地起到了治疗的效果。《乡村牧师日记》提出过一个问题:“人能不能给予别人自己没有的东西?”也许人很多时候是用幻想治愈了自己,而别人则是幻想的催化剂。不必因此而绝望,可以这样说:人心中本来就有光明,幻想是光明的一种不稳定的表现形式。

6分钟前
  • 丹AI🌵
  • 推荐

太感人了,这才是真实而又不完美的人生。我想我也是马克思,但是一直没有运气遇到像玛丽般的朋友。

8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推荐

所以说,一般让人哭得那么惨的片子大半都是自传体。看到一豆友的短评“我们为什么需要3D?”说得真好,我们已经有这么优秀的2D动画了。这是09年最让我感动的动画电影

12分钟前
  • jj73浅之
  • 力荐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我自己。伯纳德医生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全部。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15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不是只有完美的人,才配爱自己。要知道,完美不存在于这个世界。

18分钟前
  • 匿名的宝贝♥
  • 力荐

每个人都不完美,每个人的人生也总是不完美的,这不是一部迪斯尼电影,所以不会有Happily ever after。一部动画深刻到这步田地,我挺佩服的,挺喜欢的,其实自己也会有那么一时三刻很像Mary也像Max,自卑焦虑又孤独又低落,倒霉的事儿有时也发生,所以有点懂有点感动.

21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力荐

PS,娘的,我看哭了。PPS,推荐给所有的人看。PPPS,可以打十星吗?

23分钟前
  • mayfly
  • 力荐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26分钟前
  • 卡比巴拉的海
  • 还行

上帝赐给我们亲人,感谢上帝让我们选择友人。孤单的水泥世界里,一片汪洋相隔,两个被生活和苦难折磨的人,终于得以通信、安慰、取暖。时隔N年,玛丽打开马克思房门的刹那,似乎一切已经确信。他们从自己的岔路上错过了,用一辈子的时间证明了友情,却如同查令十字街84号一样——错过。永远地错过。

28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个人认为影片比《飞屋环游记》要出色

31分钟前
  • 二甲
  • 力荐

重温。马克思在原谅玛丽的同时,也原谅了自己。每个人都不完美,Love yourself first

34分钟前
  • 曾于里
  • 推荐

伤心电影,好电影。结尾告诉我们,网友见面要早。

36分钟前
  • 阿北
  • 推荐

玛丽也在想念马克思。她没忘记他闻起来有甘草和旧书的气味,曾点亮过她雨后泥潭般的眼睛。却不再想攒钱去看他了。

41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拍电影是不是和做爱一样 只有技术做不出感情

43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推荐

年轻时我想变成任何人除了自己。

47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God gave us our relatives, thank god we can choose our friends.

50分钟前
  • 陌生人
  • 力荐

网友(笔友)的最高境界。

52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我们为什么需要3D?

56分钟前
  • sasasasa
  • 力荐

孤独是孤独的,又怎么会有共鸣呢?

59分钟前
  •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