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站台

恐怖片西班牙2019

主演:伊万·马萨格,佐伦·伊格,安东尼亚·圣胡安,埃米利奥·布阿勒,亚历山德拉·玛桑凯,马里奥·帕尔多,阿尔吉斯·阿洛斯卡斯,米莉安·马丁,Zihara,Llana,Txubio,Fernández,de,Jáuregui,Eric,Goode,Óscar,Oliver,Chema,Trujillo,Gorka,Zufiaurre,Miriam,K.,Martxante

导演:加尔德·加兹特鲁·乌鲁蒂亚

播放地址

 剧照

饥饿站台 剧照 NO.1饥饿站台 剧照 NO.2饥饿站台 剧照 NO.3饥饿站台 剧照 NO.4饥饿站台 剧照 NO.5饥饿站台 剧照 NO.6饥饿站台 剧照 NO.13饥饿站台 剧照 NO.14饥饿站台 剧照 NO.15饥饿站台 剧照 NO.16饥饿站台 剧照 NO.17饥饿站台 剧照 NO.18饥饿站台 剧照 NO.19饥饿站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3 05:20

详细剧情

在未来的反乌托邦国度中,囚犯们被关押在垂直堆叠的牢房里,饥肠辘辘地看着食物从上层落下,靠近顶层的人吃得饱饱的,而位于底层的人则因饥饿而变得激进。  由加尔德·加斯特卢-乌鲁希亚执导的《饥饿站台》是一部扭曲的社会寓言,讲述了人类最黑暗和最饥渴的一面。

 长篇影评

 1 ) 《饥饿站台》评析:“显而易见”的本质是“熟视无睹”

“显而易见”的,”显而易见”这个词其实是《饥饿站台》这部电影的灵魂。 越是 “显而易见”(obvious),就越容易 “视若无睹”(ignorable), 等于人们宣布放弃了细节、放弃了追问、放弃了思考、放弃了质疑,而接受一个眼前的现存秩序。

魔术师总是用 “显而易见” 来吸引观众,然后利用观众的 “视若无睹” 来移花接木。 这个吊诡的现象,不仅发生在电影内部,也发生在电影隐喻的现实中。

我昨天才看了这部电影,第一时间感觉没看懂,因此翻阅了数十篇影评。 令我感到吊诡的是,电影有一个最为 “显而易见” 的问题都被 “视若无睹” 了:

米哈鲁怎么做到每个月都在低层活下来?

我将先讨论这个问题,然后再讨论另外的几个话题:

  • “显而易见” 的本质
  • 垂直自我管理中心的本质
  • 电影所隐喻的阶级社会
  • 失败的救世策略
  • 如何在 Hole 中实现真正的共赢
  • 结局的那条 “message”,最终传递给了谁

先谈第一个问题:

米哈鲁怎么做到每个月都在低层活下来?

亚裔女米哈鲁, 她每个月初都从高处下降到低层,甚至超过200层。 她是怎么在低层生存下来,还保持体力的?

米哈鲁(Miharu ?看长相是东南亚裔?爱吃石锅拌饭是韩裔?看名字是日裔?) 如果只是专精吃人肉,也不见得要下那么深。 她每次最多也只随身携带一个装着血肉的小包袱而已。

在尝试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沉浸在电影的设定里思考一下, 如果自己在在这深坑里(英文 “the hole”, 翻译成 “监狱坑” 似乎不准确,加入了额外的意义误导), 每个月都有一个理由(且不论是否是333层小孩)都必须降到深处, 如何才能确保生存。

我想到的唯一必胜策略是,在有食物的层次醒来后,逐层往下杀死大多数人, 从而保证高层的食物无法被吃完,一定会降到很底层。 但它的前提是武力值 110,必须有能力杀死大多数人而且自己不受致命伤。

米哈鲁显然不是这样的人,她每次搏斗伤痕累累,而且也未曾滥杀无辜。 何况她到第171层救了男主时,171层已经没有任何食物降下来了。 她如果真是为了找自己的孩子,任何一个没食物的层次即便找到了,她也无法和孩子活下去。

因此米哈鲁往下降,一定要满足两个条件:

  • 即便身在高层,也必须冒巨大风险前往低层,不是自利也不是取乐
  • 身处低层有办法一定能活下来

思前想后,唯一可能的解释是,米哈鲁是真的要寻找一个小孩(是不是她的孩子另说); 而电影结尾让小孩(我不确定是男孩女孩,只是头发长而已)躺在平台上往上升,一直升到0层,是可行的。

小孩和其它的餐具不会因为电梯急速上升而粉碎,这点可以说通。 管理局制造了一个能自动下降的平台,同时也造成了人们可以搭乘平台回到高层的风险。 如何阻止人们偷乘平台上升呢? 答案是加速度,平台会把途经的障碍物击碎(某个血腥画面提示了人体被平台撞击的后果)。

这是为什么平台到达了最底层333层(6米一层,洞深恐怕在3公里),还会继续下降很久才到底。 333层到最底部的距离是平台用来加速的,同时从高层跳下来自杀的人也不会填满在333层。

同理,0层到 1层之间,应该也有很长的距离用来减速。 否则平台像炮弹一样急速上升,击中顶部阻隔物,一定会有巨响、震动和碎落物。 然而每次都没有,说明平台是有办法减速的,或者有什么其它黑科技。

基于这些推论,米哈鲁只需要有办法和平台一起降到最底层,就能够在别人无法察觉中去到0层,从而有机会活下来。 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合理的解释,只能走向主角幻想说。

电影中出现的五个月里,只有主角神志恍惚的第四个月(202层)米哈鲁没出现,她每次都下降了。 她可能每次都到达底层,然后带着孩子通过平台回到0层。

这种推论并非光明结局,而是和 “冻奶说”(送上去的是冻奶,但0层的人认为是有头发才没有人吃)同样黑暗的。

米哈鲁很可能每个月都到了0层,但从未在当月被送下去,因为送下去等于告知所有人低层有办法到达高层。 然后 The Hole 的体制就真的被打破了,因为人人都会涌向最底层。 但每个月之后,米哈鲁又被送回某一层了,所谓到达0层送去的 “message” 跟那个有头发的冻奶一样,并没什么卵用。

“显而易见” 的本质

电影中男主角屡屡提出常识性问题,作出正常的举动(例如和上下层的人喊话)。 但那位拿着加强版武士刀的老爷爷(Trimagasi),都用 “显而易见” 这个口头禅来回复他。

我们观众也一样,刚开始还带着悬疑进入电影,到最后已经和老爷爷和男主角一样,忘记疑问了。 一切似乎都 “显而易见”,而且 “说话令人疲惫”。

这是人类接受一个外在秩序的标准流程。 当人们提出疑问和质疑时,也预示着改变秩序的欲望。 而当人们 “一旦接受了这种设定”,就会慢慢被秩序同化,觉得一切都 “显而易见”, 甚至连 “内心的怨恨” 都没有了,就像清洗干净的蜗牛一样。

当主角被 The Hole 同化的过程,我们观众也在被电影同化着,似乎忘记了最初的疑问。

电影开头就有一句独白, 在这个世界里只有三种人,”上层人”(those at the top),”下层人”(those at the bottom), 和下落的人(those who fall)。

第三种人里面又有三种人:

  • 放弃希望跳落自尽的
  • 米哈鲁这样独善其身的
  • 男主角和黑人朋友 Baharat,试图有所改变的

反者道之动,在 The Hole 这个系统(system)中, 呆在原地不动的上层人和下层人,命运都是不变的。 既然不能往上攀登,那么如果有解方,唯一的解方就是往下。

垂直自我管理中心的本质

垂直自我管理中心和其它的 “自我管理中心” 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 “显而易见”,是 “垂直”。

The Hole 的有两个至关重要的设定:

  • 下层人无法去到上层,下去了就上不来[网络]Trickle-down effect;
  • 上层人对食物有绝对的分配权力
  • 每一层只能与相邻的层有所沟通

这是它和别的 “自我管理中心”,比如监狱,最为本质的区别。在这样的系统中:

上层的人主宰一切,下层的人没有能力改变,地位下降的同时也失去了改变的能力

这样的系统,导致了某位伟大哲学家所说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 的战争。 而用中国先哲的话说,则是枕人头,食人肉,菹人肝,饮人血,甘之于刍豢

电影所隐喻的阶级社会

大多数观众都意识到了 the Hole 这个系统对阶级社会的隐喻。 但这并非对现实世界的准确隐喻,因为现实中的人类社会还存在阶层流动,还没有绝对的垂直; 更重要的是 the Hole 里的人们是不事生产的,仅仅剩下分配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The Hole 有点像刘慈欣的《赡养人类》,它是未来式的隐喻。

隐喻的是资本主义阶级社会的发展趋势, 阶层分化越来越多,阶级的隔阂越来越深重。 类似《寄生虫》所主要阐述的,上层人和下层人无法相互理解。 而在这部电影里,阶级隔阂直接变成了无法跨越房间的设定,重点在于食物往下分配的问题。

这样的秩序在现实世界是部分存在的,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居民更为熟悉。

The Hole 是典型的 “Trickle-down effect”(涓滴效应)模型,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喊得最凶的经济政策。

这些政府官员、经济学家,往往主张对富人和大企业减税来改善穷人的命运, 认为这样企业能赚更多钱,发展得更好,雇佣更多的人,这些高阶工人再消费,让经济层层往下流动,从而让穷人受益。

当然实际情况,举一个例子:很多大企业拿到减税和低息贷款后, 把它们用高利息借给政府去修建他们所需要的基础工程, 而政府再用劳动阶层的高税收去支付利息给这些企业。 结果大企业赚了更多的钱,而劳动者却承担了更大的负债。

从更大的世界范围来看,全世界也是一个涓滴效应的结构。 第一流发达资本主义垄断了全球的能源、金融、高科技产业; 然后把劳动力密集型、高污染的行业外迁,让第二世界国家得以发展; 更低端的产业再层层往下迁移,直到没有任何资源和市场的最不发达国家, 靠上层国家施舍的爱心、赠与的衣物、食物来苟延残喘。

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中,国家、民族、阶级的不平等在日益增大。 人类日益走向电影中 VSC 的体系。

但是一直有政客和经济学家,主张人类社会所产生的不平等困局,是有解的。 他们正像电影中的 “管理者”,主张 VSC(垂直自我管理中心)是有解的。

甚至按电影中女面试官所暗示,管理局正是为了找到解方,才创建了 The Hole 这个系统。

电影中 VCS 虽然内部细节不为公众所知,但它的存在是告知天下的。 甚至在招募志愿者来到这个地方参与社会实验。

这里的工作人员似乎认为,VCS 等待着人们找到办法, “eventually” 走向 “自发的联合”; 或者出现一位弥赛亚(savior,弥勒佛,救世主,在电影中则屡屡比附圣子耶稣)领导大家走向团结。

如果团结得以实现,我们还可以假设它会作为电影中现实社会的解方,从而得到推广, 一举解决阶级社会人与人相互仇恨无法团结的难题。

这才是《饥饿站台》这部电影最关心的问题,不是隐喻阶级社会而已, 最重要的是隐喻 “管理者” 们所说的 “有解”,究竟有没有解。

像管理局为求解打造了 The Hole 一样,电影的创作者为求解拍摄了《饥饿站台》这部电影。

失败的救世策略

The Hole 里的系统与现实世界非常相似,阶级的分化导致了资源分配的不公平,衍生出了严重的不平等。底层的人每天都在经历地狱般的生活。问题是,“怎么办” 呢?

《饥饿站台》整部电影,就是把各种人的 “怎么办” 摆在了我们面前。

围绕这个问题最有名的假设就是 “看不见的手”,所谓自由市场机制会自动调节分配功能,让所有人受益。 但市场万灵论对所有参与者都有个 “理性人” 的假设。 而博弈论的提出,囚徒困境等一系列例子提出,用数学的方法证明了, 只要有一定比例的非理性人存在, “看不见的手” 不可能生效。

《饥饿站台》老爷爷就属于博弈论式的反证。 他是一个自由主义的,自私自利的人,但只是自私,并不是坏人。 他吃得好的时候就往下一层撒尿, 他过得苦的时候就骂上层是混蛋。 这样的人破坏了系统的自发团结,很快教会了更多人自私,系统没有走向“自发”的联合,而是 “自发地” 走向了不合作。

男主角一开始主张上下沟通的方法, 马上被老爷爷质问说 “你是共产主义者吗?” 而男主角立刻噤声了。 在《饥饿站台》的世界里,和现实世界的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共产主义” 都是最为政治不正确的禁语。

但我要指出,男主角的合作分配策略,完全不是 “共产主义”。 我很遗憾几乎没看到影评提到这一点。 “共产主义” 主张的是一种 “生产关系”,而不是 “分配关系”。 主张分配上的平等,而不触动资本主义秩序本身,这是 “民主社会主义者”。

例如,现在正在美国参选总统的老爷爷桑德斯。 他主张美国全民医保、教育免费、提高最低薪资,向亿万富翁和财团征税 ——但从来不提生产关系的改变。

《饥饿站台》这部电影预言了桑德斯竞选的结果:你是共产主义者吗?上面的人是不会听共产主义者的。

当女面试官进到 The Hole 时,她采取了和男主角最初相同的举动, 劝说。 这种策略是作为理想主义者出现的, 就像国际 NGO 组织,社工体系,给上层人中的理想主义者们一个用劝说、帮助的方式改变秩序的平台。

劝说结果是失败,毫无约束力。为此男主角化身 “拉屎的弥赛亚”,用拉屎相威胁,对下层产生了一定的震摄效果。 看起来就像一些公益的国际组织公开批评第三世界国家的独裁者、贪腐官员一样,威胁取消援助一样。

这样的威胁有效果,但效果是存在于一两层,整体体系毫无撼动。 因为理想主义者们既没有办法唤醒更低层,更没有办法”你没法把屎拉到自己头顶的高层去”。

最关键的是,理想主义者们的能力取决于所处的阶层地位。 当时间一到,命运齿轮重启,理想主义者们失去自己优越的地位,他们的话再也没人在意。 自己身处低层时,为了避免吃人和贯彻自己的善意,就只剩下自杀、以肉饲人这唯一的出路了。

涓滴效应、自发的市场机制、民主社会主义、理想主义都失败了。 这一次在第六层苏醒的男主角,有了一个有力的朋友。 这个朋友身强力壮、心性善良,一心想通过谄媚上层向上攀爬。 他得到的是上层人拉在他脸上的一泡屎。成功学也破灭了。

主角和这位黑人朋友联合起来,作出了仅见的大胆举动,他们选择了威权主义, 逐层往下走。要用武力捍卫食物的分配。

由于他们试图一直垄断资源的分配权,因此和所要帮助的对象处于相互质疑的博弈中。 他们不敢轻易放弃武力,必须痛殴不合作者来捍卫自己的地位,很难界定这是帮助了人还是侵犯了人。

进一步的,威权并非万能,在某一个层次遇到更凶悍的人(能杀死米哈鲁,战力极高)挑战, 使他们负伤了,权威就会大大下降,随时被取而代之。 就像那些对国家经济腾飞所有贡献,但被指独裁,最终被部下找到理由枪杀、推翻的所谓 “强人领袖” 一样。

最关键的是,强人领袖的阶层是 “下降” 的,只要在下降,他就必然失去长久的权威,然后被新的上层人取而代之。 他们这样举动是一次性的,也无法唤醒大众的联合,又有何意义呢?

那位十几层的智者,给了主角两人一个意义。这个意义就是保留一个象征,一个 Message。 这个 Message 可以是意大利冻奶,也可以是一个小女孩。 他们希望用这个 Message 感动顶层的人,即便感动不了真正的统治者,也希望感动那些为统治者遂行统治的工作人员。

于是两人豁出姓名,在临死之前把 Message 送上去了。这个感动上苍的举动成功了吗?

我们已经知道,按冻奶说的结局,0层的管理员无法理解底层的信息,他们只会用自己的阶层经历,猜想冻奶因为有一根头发才没有人吃(有头发的冻奶,和送上去的冻奶,一模一样)。

按送小孩的结局的话,米哈鲁已经成功登顶了无数次,但每次都被送回来,每次都要冒着生命风险重新往下走。

无论哪种结局,都是失败的。

依我来看,全剧试遍了现实世界中的各种说法,无一成功。

唯一,稍有效果的是自杀的面试官,她对应的是宗教救赎之路。在主角的幻想中引入了圣经耶稣的话:

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没有生命在你们里面。……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

神话中耶稣用自己的牺牲为人类赎了罪,所以基督徒在此基础上衍生了圣餐的仪式。 而电影中,女面试官用自己的血肉,帮助男主角赎了罪。 让男主角没有堕落到老爷爷那种状态, 而是不惜用生命尝试最后的救赎之路。

这样的自我牺牲,即便没有像《雪国列车》里那样用自己的血肉让末尾车厢的人放弃人吃人而团结;但至少改变了两三个人。 也许这也是导演想表达的态度。

如何在 Hole 中实现真正的共赢

那么,如何在 Hole 里实现真正的共赢呢?我有没有自己的办法呢?

如果有人对我提出这个问题,我只能说整部电影第一遍算白看了,正需要看第二遍。

电影里所有改变 Hole 秩序的尝试,都是人性上的尝试。无论出发点是理性、理想主义、宗教、强权、自我牺牲…… 都是想让人们通过理念联合起来,从制造一个均贫但无人陷入人相食悲剧的秩序。

这些 Idea,可以统称为 Idealism,然而在电影中所有的尝试都失败了。

真正的答案是 “显而易见” 的,是 “房间里的大象”(elephant in the room),却被大家忽视了。

答案就是 “无解”。

因为问题的根源从来不在于参与者的人性不够伟大,而在于规则本身,在于每个镜头里那高六米的窄室,三百多层,绵长数公里的深坑。

所有参与者的所有策略、所有方案,都有一个 “显而易见” 的共同前提,就是不改变 “垂直” 这个阶级分化的物质现实,而尝试从精神上达成共赢。

这时我们就能看透电影的文眼,那本唐吉珂德的小说了。 所有不能物质上改变深坑存在,而试图从精神上取得胜利的,都是 “唐吉珂德” 式的举动。 充满英雄主义气概,最终一事无成。

事实上,Hole 有解本身就是管理者的骗局。 管理者创造了 Hole 这个社会实验,吸引自愿者和招募罪犯前往,让社会对结果翘首以盼。 0层的厨师们精心打造食物,面试官25年招募人员,都在维持这个系统的运转。

他们都以为这个系统能找出解,食物够 200层 400个人分配,只要大家走向自发的团结就能得救。 殊不知 Hole 不止 200 层,有 333 层,666的人数象征着地狱。 管理者给的食物,无论怎么分配都是不够的,自发的联合都将因资源的有限而必然走向崩溃。 博弈论共赢的前提就不存在,这本身就是零和的,一切人与一切人的战争势必会出现。

管理员并不是希望通过这个社会实验找出最优解, 他们确保这个社会实验一定不会出现解, 但能这样运转好几十年。 从而让更多像厨师和面试官一样的人,让更多主角一样的志愿者能把精力消耗在这个项目中。 让现实世界的 Hole 也能一样运转下去。

而没人去思考怎么从物质上打破这个地狱

当每个人都默认接受了 Hole 的建筑是最为 “显而易见” 的存在, 每个人都对真正的改变可能性,视若无睹。

真正应该改变的不是人心,而是系统的物质基础。应该要把垂直的深井拉平,消灭阶级存在本身; 让所有人处在能相互作用的同一空间,把食物同时摆在每个人面前,让所有人能参与博弈、谈判。秩序就迟早会建立起来。

题目没有答案,因为题目本身就是答案。

结局的那条 “message”,最终传递给了谁

我认为电影的导演是想明白了这些道理的。所以才会拍出这部电影,才会出现《唐吉珂德》的小说。

然而《雪国列车》的结局,代表循环周期律的列车被炸毁了,因为只有炸毁物质上的列车,破坏秩序本身,才能有人性的解放。

同样为了小孩而最终觉醒、自我牺牲,《饥饿站台》的主角没有像《雪国列车》的主角那样破坏列车, 而是把小孩作为 Message 送了出去,电影戛然而止。

这个电影结局令人迷惑,于是有了具有说服力的冻奶说,小孩只是想象。真正送上去的冻奶,却让0层的厨师们误以为自己掉落了头发才没人吃。

按我前面的说法,送到顶层的人是可以存活的,那么小孩的命运和米哈鲁一样,很可能下个月再被送回来。 但如那位智者所言,这个 message 还存在一线希望,就是让 0号层的工作人员发现真相, 管理局号称不收 16岁 以下的小孩是谎言,让更多 “外面的人” 质疑管理局的行为。 那么这个小孩的意义,就有点像电影 《月球》(Moon)的结局了。

但我仍然不乐观。为什么厨师所在的层,要叫做 0 层,而不是地面呢?

因为这些 “厨师” 们,或者说管理层手下的 “职业经理人”,和其他实验者一样囚禁在这个 Hole 中。 他们和每一层的试验品有生态上的区别,却没有地位上的区别,都是奴隶。 一旦从 0 层反叛,未必不会有跌到 333 层的命运,就像 《Cube3》(异次元杀阵3)里一样。

不过这都无关紧要。如果导演真的想谈小孩的结局,是可以多拍一小段收尾的。

之所以电影在 Message 投递的那一霎那就结束了,因为 Message 已经传递到位了。Message 的投递对象是我们,是观众。

整部电影就是一个 message,一个 symbol,和剧中的小女孩,冻奶一样。

电影观众才是真正的 0 层工作人员,是那位智者唯一寄予希望的对象。

你品,你细品。

最后,问题来了,你有没有为了冻奶上的那根头发,而动怒呢?

 2 ) 为什么是333层?

因为一层有2人,总共有666人,西方文化里的魔鬼数,经典老梗了。

《饥饿站台》的故事必然会与牛蛙的惊艳短片《下一层》相比。虽然《饥饿站台》极大地丰富了故事线、拓展了设定,仿佛让一切都有了逻辑就更好看了,但是在我看来,魅力却比《下一层》差了不少。

一,没有处理好“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所指”越多,“能指”越少,监狱坑里发生的事,对现实世界的映射,有点过于浅显直白了,甚至可以一一划线出来,每个故事元素的目的安排得都太明确,丧失了值得反复玩味的诗性。而《下一层》有趣得多。

二,制作上,对比《下一层》,《饥饿站台》中对食物质感的表现,对不同人的刻画,表演动作的设计,声画光影的结合,差了不是一个档次。相似的设定能拍出这样不同的质感,可见编剧与导演的水平对于电影呈现来说是多么关键。

三,小女孩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其实不重要,不能增加多少电影本身的亮点,这个设计的目的仿佛是想与电影中途厨师长拿出布丁甜点质问头发的戏做一个多意性的对照,但是无论是小女孩,还是布丁,其实都是顺利完成主角最终目的的道具,只是增加了一些情趣而已,如同《盗梦空间》最后的陀螺。

如果想真的有点辛辣的,倒是可以这样设计:到了333层,看到了小女孩,主角与黑人在两个选择中纠结:选择一,饿死小女孩,送上布丁信息;选择二,放弃布丁计划,选择救活小女孩。无论最终两人的决定是什么,这个结局就有意思了,表达也就更多一些。

现在这个版本,就是因为过于直白而无趣了。

 3 ) 饥饿站台——欲望深渊下会有一律曙光吗

饥饿站台于2020年3月20日由网飞出品

从概念预告公布开始,就有不少朋友将其与《雪国列车》相比,他们的确使用了相同的载体——阶级分化,或者说资源分配不均,但是侧重表达的内核确是不同的,雪国列车更多的表达了生态平衡,以及社会作为一个大型机器是如何运行的,饥饿站台更多地展示极端环境下,人类原始本性的黑暗。 从商业角度上来,雪国列车表现得更好,反抗压迫贯穿始末,到达第一节车厢就是整段剧情的最终目标;而饥饿站台的叙事性就没那么强了,故事情节主要展示在这个「监狱坑」下,不同的人做出了怎么样的选择。

监狱坑 首先我们看看本片的概念

监狱坑——一个“圆形监狱”的令人兴奋的排列方式 ,成百上千的平台被垂直堆叠起来,从中间被掏空。每天,一个装饰着奢华盛宴的平台从塔顶向下延伸。它会在每一层停留几分钟,让靠近顶层的人吃得饱饱的,而位于底层的人则在为吃剩的食物而战——如果还有剩余的话。(引自豆瓣剧情简介)

进入监狱坑的人都会被带一件物品进入监狱坑,如果是你,你会如何抉择呢?

而故事的核心在于,在饥饿站台这一残酷的语境下,人们都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主角的第一个室友A(其携带物品是一个越使用越锋利的管制刀具)

A可以说是典型利己主义者的代表,为了生存毫不犹豫地吃人,下到171层时,马上意识的无法获得食物时,就悄无声息地绑了男主角,为了吃主角甚至还编出一套说辞,即狡诈又自私。在被主角反杀之后,以幻想的形式存在于脑海中,让主角向混乱阵营偏移。

主角的第二个室友B(其携带物品是自己的狗)

监狱坑的下级工作人员,不了解监狱坑的真相,被告知监狱坑只有200层,并且厨房会准备200人份的食物,只要每个人都只取自己的部分,那么所有人都不会挨饿,认为监狱坑是一个引导人们「自发性团结」的运作装置,典型的理想主义者。因患癌症而自愿提出进入监狱坑帮助并引领人们达到自发性团结,每天苦口婆心的教育下一层,希望大家只取自己分量的食物。第二个月层数调整时,与主角一起到达202层,发现下面还有无数层,意识到即使200人都只取自己份,下面还有无数人会饿死,监狱坑的斗兽场本质被揭穿,遂而绝望自缢。

实际监狱坑一共333层,每层两人,监狱坑共容纳666人,管理局建此机构的目的更像是恶魔献祭

亚裔海扁王

主角从室友A得知的信息是,这个女人和自己孩子失散了,每天都会和“餐桌站台”一起下降到各层,试图找回自己的孩子。而从室友B口中得知她八个月前进入监狱坑,并没有任何亲人,并且提到监狱坑并不允许16岁以下未成年人进入。

主角的三个室友C(其携带物品是一条绳子)

天主教信徒,希望上层帮助他用绳子逃离监狱坑,但被上层人无情戏耍,而决定帮助主角为整个监狱坑体系做出改变。

主角(其携带物品是一本堂吉柯德)

其实从影片中我们看见了有人带了武器进入监狱坑,有人带了充气浴桶进入监狱坑,有人带了钱进入监狱坑,而主角却带了一本书,无疑他是以一个浪漫的理想主义者的身份进入监狱坑的。

到这里我们就要谈一谈「监狱坑」

监狱坑由上而下分配食物,上层阶级大快朵颐,下层居民则同类相食。暗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如何将地球运作成人间地狱的。室友B说监狱坑有200层,厨房会准备200层人的分量,那200层以下看不见的那些层代表什么呢?放到现实语境下更多的是人类外的其他物种,因为管理局只做“200层”分量的食物,我们虽然占据了地球的所有资源,但是却没有给予其他物种他们应得的资源...

监狱坑不仅仅是人类的监狱坑,更是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监狱坑

让我们再抽离的思考一下:这么多人为了能够继续在监狱坑里生存,可以吃人甚至不惜杀人,不断跌破自己的底线,沦为一个怪物,这么做真的值得吗?监狱坑其实暗喻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因源于「饥饿」,一种总是想要更多的“饥饿”,其实现实社会也是更大监狱坑。所以无论是在坑内坑外,我们都需要思考生存的意义和目的为何?

在故事中所有主线人物出场后,剧情也达到了高潮,就是主角和信徒室友发起的“弥赛亚行动”:护送一盘布丁完整地穿过整个监狱坑回到0层,向监管局传递信息——监狱坑内的人是可以团结的。

从这里开始,主创慢慢向我们传达了他的观念:主角为什么要带书进入监狱坑?或者说,一个人带书这种看起来并不会帮助我们生存的道具进入这种极端环境到底有什么意义?

主角想要打破僵局,跳出牢笼,这便是文学、艺术存在的意义,它们总能帮助人们跳出环境,理解真相,甚者帮助世界变得更好,主角携书而来,正是代表的这一类人。知识与理想虽然可能并不能帮你从野蛮人的手中夺取一块肉,但是它却可以帮助我们打破体制,做个变革者,真正地改变世界。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监狱坑最底层,躲在床下的孩子,也是深渊中,人性的曙光。

对于这个孩子,导演使用了双重结局对其解释。

首先A给出信息:亚裔海扁王有个孩子,并且一直在找她,B向主角陈述八个月前亚裔海扁王孤身一人进入监狱坑。那么就算她进来的怀胎十月,骗过所有人进入监狱坑就马上生下孩子,八个月的时间孩子也不可能那么大,更别提监狱坑艰苦的环境了。就算她故意把孩子藏在最底层,每天下333层,投食孩子,其生存可能性也不大。所以这孩子极大可能是主角的幻想。送上去的孩子其实就是那一盘意大利布丁。而这个结局其实已经被插进电影中间,布丁返回0层,上面还夹带着一根头发..

但是这个孩子是不是真实的有那么重要吗?把布丁送上去真的有任何意义吗?

主角和信徒室友在通往下界的一路上杀了多少人,暴力和鲜血带来的拯救,武力和逼迫护送的果冻真的有价值吗?但是在最后一层的时候,宁愿牺牲333层的努力仍然要拯救一个鲜活的生命的时候,我却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所以我更倾向于导演带领我们看到的结局,因为在他做出这个选择的一瞬间,他就战胜了监狱坑。

也许人间就是一个地狱,但是在这苦难的人间地狱中,仍有新生命的诞生,爱与信念仍然可以传承的时候,我们的存在就有了价值。虽然主角最后死了,但是他却将人类的希望——送往了未来

图片来自Fate Extra Last Encore

反观,夹在中间的第二结局,究竟哪个结局更真实呢?

- End -

关注伊卡洛斯的新世界,让我们一起靠近太阳

 4 )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当初看到《饥饿站台》的预告时,便惊喜于这个设定的优秀,一层层向下载满食物的平台,每一层越来越饥饿的人们,上层与下层之间因为人类最基本需求而陡然生发的矛盾。这个人世间的明喻太过显然,也有太多可以去讨论的地方。电影没有浪费这样的题材,对其进行了一些探索,世间只有三类人,一类高层人,一类底层人,还有一类正在坠落。 但只有选择坠落,才有可能再次上升。

1.永恒的饥饿 富人与穷人之间的矛盾在电影中被非常显性地表示成了上层与下层共享的食物关系,因为每天的食物是一次性并且向下传递的,所以上一层的人不用为下面的人负责,他们也知道,上面的人不会为了自己这一层而殚精竭虑。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本层的食物如果能够果腹,那就自然不用考虑往下面继续走后面人的感受,不作恶地向下撒尿或是拉屎已经算是一种善行,而那些飨食饕餮大餐的头几层人,自然更加没有顾忌。 不过在阶级相对固化的人类社会,富人长久持有财富,而穷人也相对稳定地居于下层,而这种阶级的难以跨越让每一个阶层的人相对而言不会有这种紧迫感,于是富人会愿意以慈善为名救济穷人,同样社会的道德体系也确保了哪怕盛宴留到最后,也依旧会有残羹冷炙剩给最底层的人。 但是监狱里不是,没有道德,法律的约束,甚至大部分人都曾是恶人,而且阶级每个月变动一次,这一切的设定将本来社会中相对稳定的状态迅速打破,上层的人们因为无法长久保持这种地位,因而更加不会有所节制,而下层的人们能得到的自然也更少,再加上餐品的限时供应。籍此,他们全都显出一种饥饿的状态,无论第一层或是最后一层,只要餐桌上还有剩饭,他们都会饿虎扑食地将食物送入嘴中,这也正是这个监狱的残酷之处。

2.同侪相妒 如若这监狱仅仅是上下层的关系,便也简单,然而,监狱的每一层,都有两个人。 设定是两个人的目的是什么,自然可以众说纷纭,一个老人可以为初来乍到的菜鸟做解说,两个人所触碰的剧情火花远胜于单人的游戏,两个人互为镜子可以看到丑陋的自己,当然,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让两个人能互相嫉妒,或者是,给最下层的人留下一线生机。 对于最底层的人而言,自然要在几乎没有食物的状态下熬过一个月是基本无望的,而这样的设置几乎就是要让两个人反目成仇。当然我们不会排除个别的人们会秉持高尚的情操,但在那种景况之下,更多的人为了活命会选择残暴的道路。 不过除去很快饿死或者很快自相残杀的低层人们,那些处于“可以勉强果腹”或是“食物无忧”阶层的人们则有着不同的相处关系。在生存无虞时,两个人互相接触有时候会产生共鸣的火花,有时候则会掀起猜忌的狂潮。 和叫崔玛格斯那个老头一层的时候,老头就对格伦口中的“证书”很感兴趣,他反复念叨着他拿不到的证书,那个不属于他却会属于别人的东西无疑让他内心并不安宁。 每一个进入监狱的人都能选择带一样东西,这样东西就像是物质匮乏时的资源一般,更引人觊觎,老头在把格伦绑起来后也就占有了他的书籍,想来别的楼层,这样的侵占亦绝不在少数。 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在监狱里,所有人都是处于饥饿与即将面对饥饿的状态之中,若是独自一人或许只会顾影自怜,但是有这么一个伙伴,一个身处同阶层的人的存在,一切就大为不同。

3.理想者的自戮,生存者的覆灭 格伦的前两任狱友,老头崔玛格斯和癌症女伊莫古里,分别代表了两种典型的存在,生存家和理想者。 生存家听着很好,实际则是为了活下去不择手段的人,老头不会介意上层留下的食物多么邋遢,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足够了,不同于满足精神需求的格伦,老头进来也是带了一把削铁如泥的刀,而在面对低层困境的时候,老头更是迅速地将格伦绑起来,并且规划自己的食品,真的可谓老而成精。 不过生存者,正是监狱希望看到人们成为的样子,当一个人失去文明社会的底线只为了生存而奋斗时,那么所有的人性与道德都会逐渐湮灭,也许几年,十几年后,这些生存者们会退化成普通的野兽,有食物则吃,没有食物则杀人而食。 另一方面,癌症女的理想家,也是某种非常极端化的情况。当我们谈起理想家,通常会带有鄙夷,就像我们在看到这个女人时一样,我们不会觉得她的分食,垂直自我管理,群体团结会有任何效果,因为大家都是自私的,而接着我们又发现,她给自己树立了很高的道德标准与要求,她留给自己的一个人的量,一天是自己,一天给狗吃,直到快死的时候依旧恪守。 但是毫无疑问,这样的理想家在这残酷的监狱是无法活下去的,只有她在高层时才能有一丁点的影响力,当理想家生活在底层的时候,任何理想都只是无法实现的空想。

4.勃艮第蜗牛,意大利奶冻

每个人进来时,可以选择一道餐品,这道餐品将被放在平台上,被一层层传送而下,无论是精美的勃艮第蜗牛,还是作为甜点的意大利奶冻,选择这两道菜品的人当时定然是不知道他们将要面对如此景况的,不然我相信所有人都会要大块的蛋糕而不是精致的小菜。

但是,这些菜品,亦是有意义的。 格伦发现,癌症女劝诱下层人的方式是毫无作用的,于是他选择用身为上层人的优势,可以管制下层的人。 而同时,在格伦和黑人下行的同时,他们也选择放弃五十层内的人,把食物给更需要的人。 这就是一种将理想与生存结合的方式。 那个睿智的老人,则将他们的方式更推进了一步,选择以更温和的方式去分发食物,选择用一个标志去表示反抗。 这个标志,就是一道完整的菜。 表示我们尽管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依旧有着自己的秩序。 而那些监狱里依旧精美的菜品,正是这个监狱给他们留下最后一点“高贵”的东西。 丢掉了这点“高贵”,他们就永远也无法回头了。

5.天使走向地狱

当看到那个孩子在第333层的时候,我一下想到了代表恶魔的666,我以为这个他们最后选择的标志,身处恶魔的地狱和天堂之间。 继而我意识到,666并不是层数,而只是一个数字,333层,每层两人,正好666人。

于是这个孩子,就在地狱里面。 他们带着那盘作为标志的奶冻,保护了那么久,但是这个地狱里的孩子那么饥饿,于是他们没有泯灭自己的良心,将奶冻给了孩子,并最终把孩子最为他们文明尚未泯灭的标志送了回去。 然而,要我说,传递这个信号的,并不是这个孩子,而是那个下行的女人。 我一直有一个困惑,就是为什么几乎每次(除了男主在6层那次),男主都可以看到那个女人下行,哪怕经历过更久的老人,也说他知道这个女人每个周期都能下行一次。 从概率学来说,这个女人每次都在他们上面的可能性,其实很小。 同时癌症女也说,他们没有放16岁以下的人进来。 那么,答案似乎很明显了,这个下行的女人,也许是监狱故意设置的角色。 她一次又一次地,不断下行,找寻她口中的女儿,也许就是为了告诉所有人,下面留存着希望,然而她的存在没有起到真实的意义,生存者对她熟视无睹,暴戾者甚至打算强占这个女人,但是她就像是一个从天堂飞向地狱的天使,她指着地狱,说那里有着希望。 人们摇了摇头,没有人愿意行往深渊。

6.合理性的讨论

最后稍微讨论一下这个监狱运行的合理性与可能性。 首先那个上升下降的站台,黑科技无疑,自动上升下降,检测每层是否有人,检测上一层是否把没吃完的食品留下等等,我们都可以看做是一个大设定,这方面只要接受就好。 其二是每层停留的时间,如果我们假设有333层,且下面就算某层死空了,上面停留的时间也不会变长,忽略平台上升和0层清理及上餐的时间,每一层降落+停留大概是24*60/333=4.32分钟,即是四分半钟,算降落时间为半分钟的话,每层平台也只能停留四分钟,这即便对于直接去吃一餐也是非常紧迫的时间,更不用说下面的人往往要在残羹剩饭里找到可以吃的部分。所以短暂的停留时间也助长了大家的“饥饿”态势。 其三就是那个女孩能否上去。 可能性还是有的,我们可以看到,平台在上升时是非常快的,但是平台在下降到最下一层后跌入了一个空间,在回到最下层之前应该会有一个加速过程,到达某个高速后便维持,快到0层时逐渐变慢。 所以如果初期的加速度不是很高,少女又能熬过减速时期的话,还是有希望上到0层的。 最后还有一个监狱机制的猜想,每个月666人,从电影来看最下面一百多层基本没有活人了,有恐怕也只能活下一半,所以每个月都会死几百人,而在下个月时就会有新的人填充之前空缺的位置。 同时那个平台上真的能放666道菜吗?我稍微有点怀疑,粗略数了一下一百道还是有的,不过666道菜不可避免就要叠很多层,明明说好的600道菜的盛筵一下子缩水了几倍,想来他们会很郁闷吧。 不过也由不得他们,毕竟高层低层,毕竟只是监狱的实验,人性的观察,你并非真正的富人,于是就只能享受到短暂的富裕体验,一个月后,你依旧是庶民,你也依旧要stay hungry,stay foolish。

最后,评论区里面有人提到女孩是虚幻的,最后送上去的依旧是奶冻,也是很有道理的一种解读,大家可以在评论区里积极讨论发表看法。

 5 ) 桑丘:我看不过是那么回事罢了——《饥饿站台》观后感

戏剧应该是人生的镜子,风俗的榜样,真理的造象。——《堂吉诃德》上部 第四十八章


带进监狱的书

一部西班牙的超现实主义的电影引发了众人的探讨。在看完这部充满离奇幻想的电影后,我也忍不住加入了讨论。

原本看完这部电影后就想立刻撰写观后感,但在电影最初的画面中出现了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的特写。我据此推测,导演是在暗示观众,要想解开对这部电影的理解,答案就在这部书中。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中所说:救赎之道全在书中(圣经)。

于是,我找来《堂吉诃德》这部书,带着破解电影之谜的心情,我像《饥饿站台》中的那些人一般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果不其然,我觉得我的心灵得到了某种启发和救赎。迫不及待地和大家分享。


首先来个剧透:(看过此电影的朋友可跳过本节内容)

故事开始于年轻的男主角格伦(以下简称“小格”)从一个封闭的监狱中醒来,刚开始与一位已经先于他入狱一年之久的老人崔马格斯(以下简称“老崔”)同处一层,这个监狱与我们平时理解的形式不同,它是一座巨大的竖井式“回”字型建筑,中间的天井是传送食物的通道和“餐桌”的平台,餐桌四周的空间就是犯人活动的平台,每层有简单的洗漱设施,层间距较高,通过天井可以互相看到和沟通,但如果不借助工具和别人的帮忙是无法“串门”的。整座建筑一共有三百多层。

食物从第零层开始向下运送,在每层停留的规定时间内犯人可以像吃自助餐一样,丰俭由人,但是绝对不可以私藏——扣留食物,否则面临死亡的威胁,并且只要不扣留食物,食物可以任意处置,吃了或糟蹋了都可以(如老崔喝口酒,又吐回餐桌)。

每层两名犯人,理论上都是长期共处,直到其中一人出狱或遭逢什么意外不能继续共存。每对儿犯人理论上在某一层住满一个月就要换到另一层,但换到哪一层是随机的。

每个人入狱的时候,可以携带一件东西,且不受到限制,可以是武器,生活用品,书籍等。

(以上介绍完毕,进入正题)


好了,我已将剧情来了个“透心凉”,将电影中所需要的戏剧冲突元素都铺陈罗列出来了。让我一手拿着《堂吉诃德》一手持平板电脑,一手持剑一手持“圣经”,和您一同分享我的观后感。

我们依据电影的时间线和人物、剧情的发展来循序渐进地分析,这样避免单独剖析人物角色性格而脱离情境逻辑,弱化分析的力度。

主角 格仑

影片一开始,年轻人小格睁开眼睛的特写,像变色龙一样不停地转动眼球,通过主角的视角将观众带入到这个“梦幻”的世界,请注意,睁开眼睛未必就是“醒来”,这给观众一种梦中醒来还是“恶梦”的压抑感。小格的观察不但带给观众一种种突兀和困惑,也交代了主角自身所处的环境:封闭、压抑、单调首先映入眼帘,随着小格与狱友老崔的对话的展开,阶层明确、互不信任、因资源匮乏而竞争激烈的人际关系也逐渐清晰起来,再有就是对“游戏规则”的了解,这一系列的铺陈也即“剧透”中所描述的。

三百多层的竖井式监狱,被犯人们戏称为”监狱坑”,整体上像一座“塔”,一个魔窟,一个铁幕,一个层级分明的地狱,无论怎样形容,这在心理学上按照武志红在《巨婴国》中的解读叫“绝对禁止性超我”,是对人本能和超我的全面控制和一定程度的禁绝,在中国的心理意像中就是托塔李天王掌托的或金山寺镇压白素贞的那类”塔“。

铅灰色的水泥墙壁,灯光亮起不同的颜色,象征着时间指针,也是犯人吃喝作息的参照,而这种对时间的掌控就是权力在公共空间干预与存在的“永久的重复……一种整体的记忆——全能、彻底、无意识,与生俱来地作为现在时存在”(见巫鸿《北京的钟 、鼓楼》)

此外还有一个严峻现实牵涉到每个人的安危:食物的短缺。因为从零层开始,满载着诱人美食的餐桌,向下递送,食物是“共享”的,并且总量是固定的,经过层层犯人肆意的消耗,越往下越不够吃,最后呈现给底层犯人的只是一片杯盘狼藉,残羹冷炙,再向下就只是玻璃渣滓。

总之,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现实中的“塔“或"井”,监狱对时间的规划和掌控,它们共同的特征就是强调秩序、等级、服从和压迫,再有就是权力的同构性的逐级复制,对赖以生存的资源——食物的绝对垄断和掌控,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带有“极权主义”性质的运作模式。

上述的环境安排对电影中角色的不同设定,产生的戏剧冲突都起着重要作用。

带着刀入狱的老崔

老崔这个角色的人设,内涵丰富且重要。老崔比小格早入狱一年,“狱历”丰富,我不揣测他在狱外的人生阅历,单单看他入狱一年来所经历的残酷遭遇,就不难推断出老崔遇到了足以让他“怀疑人生”的艰辛险阻;他对小格讲述着狱规,吃人的经历,入狱的原因以及看待监狱系统的态度,始终都保持着沉静,从容不失警惕,圆滑又世故。老崔的口头禅是“显而易见”,一副与世无争的面皮下,是不遗余力地“报复”心态;脸面、斯文都就着残羹冷炙吞下了肚,相信这是一个“人人相互为敌”的“利维坦”生存模式;老崔警告小格不要与上层说话,也不要与下层说话,他的信条不是“天道轮回”的因果报应,是命运的随机性,这造就了他不遗余力地抓住机会去攫取生存资源,获得食物和营养。正像《堂吉诃德》中的“好侍从”桑丘说的:命运的轮子比磨坊的轮子还转得快;昨天平步青云,今天就掉在泥里。(《堂吉诃德》上部,第四十七章,以下只标注“上”或“下”及47,类推)“‘天空的老鹰,不如手里的麻雀’(下,12),所以,老崔只顾着及时行乐,彻底地放逐自我,反而活得轻松自在了,他平和,他泰然,他处变不惊也就能理解了,殊不知乃是透着骨子里的绝望。

这些明哲保身的道理,在另一层意义上其实是充当了小格——年轻人的“榜样”和“教员”的角色了。而这一示范作用在他们”掉“到第171层的绝境中起到了退化为蛆虫的催化效果。


人性的退化

很不幸,小格再次醒来后发现自己被绑缚在床上不得动弹,显而易见,是老崔干的。“我们的友情会慢慢消耗殆尽,最终的结局是彼此猜忌,会导致冲突和犯罪,我只是害怕”老崔的理由充满理智并不疯狂,他看透现实的残酷,还有一个月就出狱的他,求生的本能让自己退化成了动物。因为:牲口是不烦恼的,只有人才烦恼:人要是烦恼过了头,反而变成牲口了。(上,25)

老崔说他只是害怕,这让我想起很多因内心恐惧而做出的疯狂举动——“这种对人的肉体的直接冲撞、拷打、侮辱、虐待直至杀害……很少出于真正的仇恨……,驱动他们去残暴的……是恐惧。……人所以为人,在于不能绝对地离开集体;文明的演进只是使个体在社会中的排列组合趋于理想;害怕被逐出人群是人类原始的恐惧。……这种恐惧……在于它的深刻:在一个个人的利益或权利都必须通过国家的形式体现的制度下,反过来说,个人的一切都可以被视为国家的恩赐。在一个就业、住房、迁徙、教育乃至生育、婚姻都由国家决定的社会里,放弃这种恩赐就等于放弃生存本身。惟一的选择是:不管发生什么都得留在这个社会中。选择成为惟一,已经不是选择。”陈凯歌先生在他的自传《少年凯歌》中如是说,在这部电影中何尝不是一种解读呢!

老崔将“身不由己”合理化,他认为是上面的人逼的,应该由上面的340人来负责,但是即便是被逼无奈,也无法洗刷自身的罪恶。因为“当所有的人都是无辜者,真正的无辜者就永远沉沦了。”(《少年凯歌》)老崔打算在饥饿难耐的时候,吃小格的肉,他给小格起了绰号叫“蜗牛”,还说割肉的时候,尽量小心,不会杀死他,否则肉会不鲜。这一系列操作被老崔称之为“文明”。但这终究是一场骇人听闻的谋杀——“罪恶蒙上了道德的假面,隐隐现现透出诱惑的光芒。友爱啊,求你别再高居天上,让虚伪穿上你家人的号衣,毁灭了人间所有的真心诚意。”(上,27)

现实中为了给自己的罪恶消除心理上的不适,把最后一点点残存的良知泯灭,常常先异化自己或给自己一个貌似高尚的理由,然后将被害者异化——矮化为不必同情的东西,低级动物或邪恶的化身如“牛鬼蛇神”;电影中,老崔把小哥称作“蜗牛”,吃他肉的时候不会有良心上的不安。

在血腥一幕发生的过程中,小格被乘着升降平台而来的“天降神兵”——寻找自己孩子的女人所救,我称之为“女侠”,女侠夺过老崔手里的“加强版武士刀”,调转刀柄递给小格,疼痛难忍,出离愤怒之下持刀杀死了老崔。这一段监狱的“袍泽之谊”就此结束。同时,小格经此一役,也完成了老崔对他的“规训”,激发出求生的本能,让自己原本追求和保持“道德理想“中的自己身旁——堂吉诃德身边站立起桑丘,时刻提醒自己的现实处境,面对自身困境时多一些现实的考量,生存下去,那个“桑丘”就是以老崔的面貌住在小格的心中,直到本片结束。

险些被老崔当蜗牛吃掉的小格,自己却像尸体上生出的蛆虫一样,靠吃老崔得以坚持到调换“监层”的那一天,数字还不坏:33。

幻灭

曾经的女监管

小格再次睁眼,来到了33层,这次他长吁了一口气,至少能活下来了。新狱友是位中年女士,还抱着一只腊肠狗当宠物,她曾是这个监狱的接待员,我称她为“女监管”。“带一只腊肠狗进来不是明智之举,女士。它更像是腊肠,而不是狗。”——这回轮到小格当“教员”了,女监管回应道:“我以为你对待动物会更明事理,毕竟你挑了一本书(进监狱)。”通过他们的对话实际上揭示了一个变化:小格认清了现实的处境,也变得世故了,远离了教条,逐渐接受了自己新的身份——饥饿的囚徒。

就是这个女监管在小格入狱之前接待过他,在表格上写写划划,机械而熟练地与小格一问一答间,完成了入狱前的必要信息收集。其中一个问题是问小格爱吃什么,小格若有所忌地回答:蜗牛。这与后来老崔把男主角当蜗牛吃有所呼应。我在想,小格显然不很在乎蜗牛的生死问题,它们只是一盘小菜,吃不吃都不影响食客本身的营养摄入,是一个无关痛痒的回答和愿望。影片还给了这些蜗牛以特写,先是放在生机盎然的玻璃缸中养殖,那些蜗牛岁月静好地缓慢爬行,沉默地活着,毫无警觉性,这些视觉的感受也是一种心理和行为的投射,然后厨师机械地将它们洗净,蒸煮,淋上蒜汁儿,整齐码放于碎冰铺垫的小盘中以保持肉质的鲜美,我甚至都有了《舌尖上的西班牙》的话外音的幻听了。但桑丘的嗓门打断了我的幻听:他们活在世间只是充数,黯然无光,卑不足道。(下,6)蜗牛的命运映射的就是监狱犯人的命运。

蜗牛的岁月静好

让我们将目光从蜗牛拉回到女监管,起初她很克制、自律,并试图说服别人,她坚信只要每个人只吃自己的那一份定量,升降餐桌上的食物是可以满足全体犯人的。在她的认知中,这个“监狱坑”有一个非常“高大上”的官方名称:垂直自我管理中心。女监管以她为这个监狱系统服务25年的履历为信用背书,坚持信这个监狱设计是完美的,可以导致“自发性团结”的发生,从而拯救所有人。此时化身堂吉诃德的女监管仿佛“显圣”了——“我不论过去、现在、将来,我干的事都是对的,也都合骑士道的规矩;我对这些规矩,比哪个骑士都熟悉。”(上,25)于是,女骑士不厌其烦地向下层的犯人“指导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但是那些上个月才刚刚从更深的“监层”熬到有相对丰盛的食物的“上层”的犯人似乎并没有在全监狱掀起学习高潮,更不会领会什么骑士精神。他们只会用报复的行为——狼吞虎咽——来弥补之前监狱对自己的亏欠。对他们来说,饥饿只是监狱对他们的惩罚和压迫,绝不是“改造”灵魂的“魔法”。他们的狱友中一定还有个桑丘陪伴,时刻提醒这些“饿鬼”——“世上最开胃的东西是饥饿,这是穷人短不了的,所以穷人吃饭最香。”又说”福气来了不享,福气走了别怨。“ (下,4)当监狱系统将人的命运随机分配的时候,没有人是安全的,没有一个标准的游戏规则起作用,有的只是弹性的猜忌和不可抗力对自身的威胁,那么每个人只能启动自身相对有效的“规则”作为依据去维护自身的利益,既然无法从这个监狱彻底逃离,那么底层犯人用“准退出机制”来作为防御性措施,也就再自然不过了。

”一个人如果追求不可能的事,当然就放弃了可能的事。“(上,33)那位女骑士——女监管所坚信和追求的就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对满足犯人们饥肠辘辘的肚皮这样的急迫性的常识置若罔闻;而犯人们的视角恰恰相反——满足口腹之欲,全力将自己的生命存续下去才是最有可能做的事情,自律与道德说教就是“天上的老鹰“,看上去很美。

在女监管一通苦口婆心之后,小格都忍受不了这番白费唇舌的聒噪,于是对下层的犯人吼着:“照这位女士说的做,不然我每天都会在你们的食物上拉屎。”简单粗暴,直接真诚。下层的犯人被迫照办了。因为他们的利益被威胁,本质上是来自于上层的”死亡凝视“,仍然不属于自发的团结,而是出于”恐惧“。这种死亡的恐惧感对于小格来说是深入骨髓的记忆,所以他比女骑士更了解他们的心理。此时的女监管还未品尝到绝望的滋味,她面前乃是丰盛的菜肴。

女监管的宠物——腊肠犬的名字也值得玩味:拉姆西斯二世。这本是埃及的一个著名法老的名字,他通过与周边国家的战争,实现了国家间的休战,并缔结了国际条约,一度实现了地区间的联盟,从隔绝、孤立、分散的状态中摆脱出来,求得某种意义上的“团结互助”;此外他还追求不朽,建造纪念碑式的历史性庞大建筑,以期垂范后世,在这一过程中,仅仅为了赞美他的功绩或虚荣而生灵涂炭的那些人又有谁来记起呢?这又是影片的一个隐喻。

最终,拉姆西斯二世被他们救下来的疯女人——在171层救下小格的女侠——杀死了。也许杀死它的直接动机就像小格看到女监管给小狗喂食时所说:“有人为了那一口愿意去死,你知道吗?……一个孩子可能会死!“。小狗的死,预示着女监管心中的”拉姆西斯二世”的“不朽”想法——自发性团结互助——神话的终结。

现世报很快到来,他们被调到了超乎女监管想象和认知的“监层”——水泥墙上刻着冰冷刺骨的数字:202。

要活得久,才见得多”(下,52),仅管女监管入狱前罹患癌症时日无多,但命运似乎要给她一个“幻灭”,她被眼前的现实“履带”碾压过去,粉碎了她对于监狱系统的信赖,她25年来的勤奋工作,就是为了捍卫她相信的那套写在大街小巷,监狱各处,规章制度的“核心价值观”,此刻变成了勒紧她脖颈的床单,双脚踩翻了承载着信念的床头,凌空虚无的一瞬间是实实在在的“救赎”。记得她曾在33层解开上衣,坦荡无私般的告诉小格,她是行将就木的病人——被病魔摧残伤痕累累的躯体即是证明,她以此想让小格最后相信她的真诚,背负十字架圣徒般“弘法“的卫道士精神,但她有个致命的缺陷,她的上司对她隐瞒了部分事实,她处于没有看到全部真相的“无知”状态,她的表现只是无知者无畏而已。“自己做不了主的疯子永远是疯的,自愿充当的疯子不愿意发疯就不疯了。”(上,15)


羞愤和觉醒

显而易见,小格再次击穿人伦底线,他靠吃女监管的肉佐以撕着《堂吉诃德》的书页吃了。接下来,他来到了6层,黑人(以下简称”小黑“)狱友难掩兴奋的心情,乐不可支。小黑觉得幸福来得太突然了,他和第5层的犯人沟通——一对男女犯人。小黑用随身带着的绳子,想借助上层犯人的帮助爬到第五层,甚至幻想以此方式从此“平步青云”奔向自由。但事与愿违,小黑不但没有成功,就在他行将接近第5层平台边沿并伸出求助的手时,是女犯人的屁股对着他的笑脸拉出一截“米田共”,着着实实地甩到了他的脸上,小黑直接落回到第6层,并险些掉入万劫不复的深井。这一场遭遇,让小黑羞愤难平,拼命洗刷掉脸上的耻辱,然后就是一段幻灭的沉默和自怨自艾。

“被捉弄的固然傻,捉弄他们的也一样傻;公爵夫妇捉弄两个傻子那么起劲,可见自己和两个傻子正也不相上下。”(下,70)

小黑觉得是希望,别人眼中可能仅仅是愚弄你的机会,小黑一门心思的想着自己求生出逃的方法,却忽略了现实处境的窘迫,自信心的膨胀导致过分轻信了别人,以己度人,最终害了自己。”我的命运向来由我自主;我不够慎重,狂妄自信,就此出了丑。“(下,66)

《堂吉诃德》中骑士总认为自己遵从骑士精神,认为自己的爱恋对象最美,也强迫别人这样想,甚至不惜决斗拼命;与此类似,虽然同处一个监狱坑,但在有些人看来仍然不忘借着优势地位而欺压别人,满足自己变态的乐趣,当他们不敢面对强大的监狱压迫时,这股被压抑的能量自然就迁怒或发泄到比自己更弱势的人身上。《堂吉诃德》中公爵夫妇利用骑士头脑中不切实际的幻想设局对堂吉诃德主仆二人百般捉弄,以此取乐,即为电影此桥段之隐喻。

小黑的绝望,屈辱,心有不甘也影响了小格的觉醒,他想起女监管和他的对话:

小格:改变永远不是自发的。

女监管:也许那就是你在这里的原因。

最初女监管的回答是说给小格听的,更是解释她在这里的原因,潜台词就是她试图通过一己之力影响他人,改变现状,实现“自发性团结”,从而达到“共同富裕”。而女卫道士已经成了殉道者,此时轮到小格“铁肩担道义”了。

他说服了小黑,打算置之死地而后生,用行动来警醒全体犯人,靠一己之力实现对食物分配的优化,执行“计划食欲”的基本“狱策”。恍惚间书中胯下一匹枣红瘦吗,身披铠甲,手持利剑的堂吉诃德,骑着灰驴亦步亦趋紧跟主人的桑丘的形象呼之欲出。他们要行侠仗义,宣扬他们心中的“骑士道”,替”监“行道去了!

——桑丘插嘴道:“我这会儿看到了,公平真是好,连强盗也非公平不可。(上,60)

堂吉诃德说:自由和体面一样,值得拿性命去拼。(上,58)

桑丘说:“‘我没有废君立君,不过是保卫主人’—我就是自己的主人。(上,60)

二人共同的信念:真理在我的一边;谁敢道个不字,注定输在我手里!(上,58)

主仆二人

于是,二人经过某层的高人指点,用先礼后兵的方式大开杀戒,教训胆敢反抗和不听劝告的犯人,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为了革命可以不择手段!高人还建议他们保留一份意大利奶冻作为给零层服务人员“提醒”的信息,主仆二人为了心中的正义和觉醒,为了保护那个信息不被破坏,全力以赴,大开杀戒,此时的他们完全异化为嗜血的猛兽。

他们从第51层开始分发食物,越往下,场景越阴森恐怖,腐尸横陈,仿佛置身层层坟墓;越向下,活着的人越像野兽,理性荡然无存,唯有人相食相杀,毫无生气,冷气森森。最终,他们被这场“革命”反噬了。”桑丘道:死神——完全没准儿……把世人的生命当流水似的喝来止渴。“(上,19)

分明是解救犯人于水火的”初心“,此刻竟然以血腥杀戮为手段,造成了更多的伤害与压迫,他们为了自己心中的”道“,以某种高尚的名义,行不义之实。可悲,可叹,可省。

新生的力量

影片中的“堂吉诃德”和“桑丘”终于来到了第333层,而且他们发现了那个孩子,那个几乎贯穿整个影片的女侠在寻找的孩子,区别在于她要找的是儿子,而他们找到的是个小女孩。但这并不是影片的bug,而是暗示这个孩子根本不存在。这个“孩子”是女侠的幻想,后来也成为主仆二人的幻想。

那么为什么会安排这样一个“幻想”呢。我试着提供一种解释的可能性,供大家参考。根据我对汉娜·阿伦特《意识形态与恐怖:一种新的政府形式》(以下简称《意》)一文的理解,极权统治靠的是强迫力量,而能与之抗衡的唯一力量就是“创新”的能力,而创新能力“由每一次新生来保证”,“人的出生使每一个人成为一种新的开端,在某种意义上使世界开始更新。”由此可见,影片中无论是女侠的“儿子”还是“堂吉诃德”的“女孩”,对于他们来说,是在寻找一种新生的希望。他们以自己的“殉道”的教训作为新生力量的“前车之鉴”,希冀成为觉醒的开端——“开端就是一种希望,是终结所能够产生的唯一‘神示’”(阿伦特)。桑丘说:有白天就有黑夜,有黑夜又会有白天,不会长夜漫漫永不天亮的。

正如汉娜·阿伦特在《意》中所论述的“恐怖只有对那些相互隔离孤立的人才能实施绝对统治,所以,一切专政政府主要关注的事情之一就是造成这种孤立。”影片中的这种隔绝孤立感无处不在,人人都过着原子化的生活,只关心自己的处境,对周边漠然无闻,这种状态是最容易被极权统治所利用,丧失了本应拥有的自我创新——自组织能力,无法团结起来抵御共同的困境;“垂直自我管理中心”这一冠冕堂皇的顶层设计,本质上就是权力毫无阻碍地逐级强力渗透和干预,无孔不入地权力意志,“关心”到每个人的温饱问题,而无视权力对资源的掠夺与垄断本身是造成人道灾难的根源。

美食的“卫道士”

盛宴不代表盛世

影片中频频出现厨房繁忙的场景,厨师一丝不苟地制作出一道道美食,像艺术家一样对待它们,美食陈列在升降台上,他们试图通过在美食上的精雕细琢,向人们传递“艺术性”,宣扬食品不仅仅是提供热量和营养的简单餐食,更试图让食客们在感官上,味觉和嗅觉上体会出人与低等生物的根本性区别:人类通过附加在食物上的美感,韵律,色泽的搭配,调动人的各种感官来达到只有人类才具有的超越生存需要的荣誉感、仪式感、被别人承认优越感。在这一层面来看,厨师们又何尝不是美食界的“堂吉诃德”呢?可是他们的一切“卫道“努力都是枉费心机的。经历过生死挣扎的犯人们,已经将千百万年来进化过程中,曾与低等生物兄弟拥有的相同的本能再次唤醒、激活并占据了全部头脑,他们和草履虫或茹毛饮血的猛兽不再有本能意义上的差别,自我存续成为唯一目的。美食与野兽之间形成的张力,厨师的幻想与犯人——桑丘们的深渊之间的差距,仔细想想,那些监狱的管理者的内心又何尝不是一个反向的深渊呢?盛宴不等于盛世。

尾声

纯良的动机不必然推导出美好的结果,真诚之心在缺乏必要信息充分的流通之下可能导致“幸存者偏差”的荒诞结果,甚至是悲剧的推动者。在影片中,无论是监狱的管理者或基层服务者,又或是犯人,都不同程度地在内心住着一对儿”主仆“:

——不顾现实的幻想家,理想主义者堂吉诃德。

——胆小圆滑,轻信的现实主义者侍从桑丘。

根据现实环境的变化,自身利益的考量,个人境界的不同,这对矛盾的结合体会以不同的权重比值出现在自己的”盘算“中。有主动,有被动,有清醒,有痴迷,有半梦半醒,有全然无知。

但这种盘算利益得失的理性,总会有人以超然的态度去面对世界的不公,他们以超越生死的大无畏精神,捍卫着他们所信奉的”道“,他们以自身献祭于对真理的探求中,理性只会在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伤及无辜出现。”

人人都理性精明的社会可能导致的是群体的灾难,每个人都计算着自己的得失,而罔顾他人与公共利益,最终损害的是全体人的利益,那么就会出现“公地悲剧”的情况发生。弗朗西斯·福山指出:唯有当个人主义经过公共精神的中和,自由民主作为一个政治制度才能得到最好地实施……。(引自福山《信任》 2016.3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而公权力对民间自发性空间过度的侵占,必然导致民间自组织能力的低下和缺失,更不可能实现“自发性团结”。

堂吉诃德:聪明人犯了罪,比笨人改得快。

他虽然败在别人手里,却战胜了自己;……这是为人在世最了不起的胜利。“(下,72)

影片的最后,小格带着小女孩——对新生的希望,降落到监狱的最深层,虽然四周死一般孤寂无光,但头顶的一道光仿佛直达天界,照亮人心。这个画面不禁让人联想到罗马的万神殿,也是从穹顶射入一道阳光,随着时间的变化,光线照到的神祇也在变化,仿佛在指引内心去选择一个寄托,一份希望,这是宗教的救赎,信仰永恒的救世主情结。考虑到西班牙又是宗教信仰浓厚的国家,《堂吉诃德》中也处处体现宗教关怀情感表达。导演如此安排可谓恰如其分。

“我唯有寻死 / 毁灭自我 / 才剪得断缠绵的烦恼 / 凭此一念 / 苦海有了边 / 我欢忻得烦恼扫净 / 忽然有了崭新的生命 / 又点燃起熊熊情焰 ”(下,69)

爱是一道光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的观后感就此搁笔了,最后我想用一段摘抄来结束本文:

桑丘……说道:“我上过天,曾在高高天上瞰望地球,看到地球才那么一点点大,从此我想做总督的热肠就冷了一半。在一粒芥子上发号施令有什么了不起呢?管辖几个榛子大小的人儿有什么尊严呢?地球上的勾当,我看不过是那么回事罢了。

西峰秀色

2020.4.21 于北京 初稿

2020.4.22 再修改

堂吉诃德和桑丘·潘沙

 6 ) 藏起来的结局

与开放式结局电影相比,我个人更倾向于这是一个有结局的电影,并且结局出现的很早

像带着狗的前工作人员一样,同样不知道有很多人挨饿的厨师长认为奶冻被送回是因为有一根头发,在对比过几个厨师的头发后斥责有嫌疑的厨师,这其实就是整个故事的结尾了。

(当然有人会质疑,厨师长怎么会这么天真?难道他这么久都没见过平台的血污粪便之类吗?在影片中,有一个侍者端着食物放上去的镜头,厨房本来就只负责食物出品,将食物送给客人以及收拾用餐后的桌椅本就不是他们的工作。况且见识过平台的话,还费那般功夫将食物做的精美无比又有什么意义?)

奶冻结局与小女孩结局不同,是完全的悲剧,全片在不断打击观众,抛开明晃晃的“反共产”,布丁结局代表的是下层人舍弃性命送上去的信息,被当作“因一根头发不满”的抱怨,中层人不知下层的悲苦,(信息被截断在不知情的中层决策者那里了,可以说根本没送到知情的上层人手里)思维的不同,下层人的“献身”像深海地震,到了海面上,不过是一道小小的海浪,可悲,又一丝丝可笑。

我认为333层的小女孩是不存在的,是男主的幻想,男主为什么会有这种幻想呢?先前的春梦已经暗示男主对亚洲女人有好感,或许是因为他希望她与自己一样没有完全被这座监狱变成无理由杀人的疯子,而是被他理想化的苦苦寻找孩子的母亲吧。

但由于影片结尾处男主的幻想情节占的比重太大,很多人会认为女孩是真实存在的,但其实包括女工作人员告诉男的信息这一项明示外,房间没有升温降温这一暗示也说明食物被送回0层,而男主留在房间里在幻想中死亡了。

有很多朋友质疑为何小女孩是肯定不存在的,因为很多关于小女孩是存在的假设,都需要观众用影片中不存在的信息来让她合理化,而剧情中却无迹可寻,那么抛开观众的想象,单单讨论一下剧情中有的内容来分析一下,小女孩为何是不存在的。

1:找孩子的女人真的在找孩子吗?

男主只是在老头口中听说女人在找孩子,而女人在影片中始终保持着沉默(后面有说冷证明她不是哑巴),不排除是囚犯们看她每次都下来而编的故事。

剧中明显的否定则是前工作人员直接说出的她的真实身份

在我看来没必要专门安排这个环节让她撒谎,(虽然她并不知道真实的层数,但是亚洲女是她亲自登记进来的,排除被管理层欺骗)可能就是为了让观众在最后看到“女人的儿子”(这里男主说的是她在找儿子)时有所怀疑。

而幻觉中为何是小女孩,极有可能是因为女人已经去世,男主已崩溃无法接受现实(甚至想要抛下平台不顾,最终是被黑人拉上去的),小女孩则称为希望的延续。

顺便一提在西班牙是没有“孩子”这个说法的,人们会直接说女儿/儿子,虽然儿子也有孩子的意思,但只要是知道性别的小孩就会说清楚是儿子或者女儿噢,例如“我的小孩”在西班牙一定是“我的儿子”或者“我的女儿”

2:温度没有升降

这是一个女孩存在前提下的很大的bug,有人说是失灵,有人说这一层没有,有人说因为奶冻是小女孩的最爱所以可以被留下来,但这些都无法在影片中得到解释,唯一不需要特殊化这一层的解释便是奶冻已经离开该楼层,小女孩和吃掉奶冻的情节是男主的幻想。那自然温度就不会变化了。

3:小女孩如何存活下来,是否加入轮回

如果小女孩真的存在,那她是不可能加入轮回的,因为除了最后男主之外没有人真正的见过她之外,她也极有可能被当作食物吃掉

那么永远停留在333层的小女孩如何进食呢?

不可能是她的母亲,因为能到达333的只能是尸体,而房间过分干净小女孩身上也没有血污。

最重要的事情是,如果每个月都要喂食小女孩,那么女人要保证在一周内下到333层,与战斗力更强的黑白男主比,女人本来就是偏弱的,不但容易被某些男性囚犯囚禁起来泄欲,对于下层的人来说,女人更像会动的大餐。

那么一天内下到333层,连两个带武器的男人都深受重伤最终死亡,会被主动攻击的亚洲女人,可以做到吗?更不提她要带上多少的食物下去了。

工作人员喂食?那小女孩就不会是饿了几天的状态,还要保证往上几层没有犯人,不然上面的人不可能不会在极度绝望的情况下跳下来抢夺食物。

4.小女孩从何而来?存在的目的是什么?结局又去往哪里?

前文来看,我们已经可以完全排除是亚洲女的孩子,那么唯一的可能是管理局安排,而这个目的是什么呢?做善恶实验,想要找到那个“救世主”,“智者”还不够他们的标准吗?

而送上去接应的是厨房的侍者,作为执行任务而不是决策者的他们,管理局对外宣称“没有16岁以下的孩子”,厨师们可以顶着被管理局灭口的风险,曝光这一切吗?

5:被选中的奶冻

这算是对小女孩存在的最直接的否定

剧中出现的奶冻的存在是为了什么?有人说是为了证明厨师长对待食物要求很高,但这在0层食物的精美程度上已经可以看出来了,况且还有男主点的蜗牛的繁杂的制作过程,专门再拍一个在剧中被赋予了更深含义的奶冻,仅仅是为了说明厨师长的职业精神真的有必要吗

6:红色的幻境

此片段为最后亚洲女死亡后,男主回忆起“春梦”

从影片的前中期,我们就可以看到男主的精神状态非常的差,幻觉不断地闪现,像男主的潜意识与他对话一般,而在最后,男主询问为何不能吃掉小女孩,幻想中的黑人说小女孩是信息,而奶冻也是信息,是否在暗示小女孩其实是奶冻?同时,此处还有一个非常奇怪的地方。

在男主的幻觉里,癌症女又提出被杀死的狗也是信息,亚洲女再一次乘坐平台下来。用刀指向男主的左方,在男主望过去的瞬间,他又被幻想中的黑人叫醒(黑人早已死亡,与他一起看到小女孩也是男主想象的一部分),这一段又想要说明什么呢?

从以上几点来看,小女孩存在必须建立在女工作人员说谎,不参与轮回,或保证在轮回中每次都不被杀不被啃手啃腿,

333楼层温控失灵或不存在(或你可以留下你最爱的食物这个剧中没有的设定)

如不参与轮回永远停留在333层,那女人每次都能顺利的带着能吃几顿的食物(毕竟下来上不去)在一周内下来(中间可能打打人疗疗伤耽搁几天)

工作人员投喂小女孩(工作人员又从哪里给他吃的,投喂的话为什么要关在这里,男主到的那天为什么看起来又很饿)

剧中出现的奶冻只是为了描写厨师长的职业精神或做一个没有也不影响剧情的铺垫

这几个前提上,与真实存在相比,小女孩是幻想的可能性会不会更大呢?

 7 ) 小女孩是温柔的幻想

故事交代了结局:蛋糕被送回了0层,但没有起到信号作用,厨师长以为蛋糕被退回来是因为里面有头发。

小女孩是幻想出来的(证据在另一影评)。设计小女孩的目的是为了设计主角把蛋糕给她吃了。因为真相是蛋糕最终没有起到任何作用,隐喻了人性和体制的绝望。幻想把蛋糕给小女孩吃了,救了一个小女孩是对这种绝望的一种温柔

 8 ) 饥饿站台:隔离的恐惧

首先,本文没有兴趣再聊关于阶层斗争的隐喻,全网影评都在说这个观点。像极了一堂政治课上训练出来的小学生作业。

然后,也不聊设定的问题,因为如果你不接受戏剧的假设,你进入戏院看的是戏还是戏院的房子呢?所有的虚构都有和现实条件的冲突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如果困扰你,你将无法欣赏任何虚构前提的作品。你将永远陷入到:“”我看你咋骗我,我就是不信“”的倔强情绪中。这是毫无意义的观影角度。

重要的是理解其人背后的冲突本身。这个冲突展示出来,是不是有意义,有意思?或有一些新的发现。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做到了。面对一个这样的机构,上下层无法交流,明明每个人一道菜,但是30层以后就没法吃。你是继续支持这个状况,还是改变?

阶层隐喻这个是个简单的外貌,里面一些关键细节才是表达之中需要思考的。

比如为什么要护送冰激凌和小女孩?为什么要反抗而不是思考如何吃饱?

假设建造这个垂直自我管理中心(电影里的官方对这个监狱的名称)的人是出于好心。维护其运转的所有工作人员也都是一心向善。提供给所有人一道菜,每个人找到自己的吃就行了。那么,这个系统是ok的。这个系统唯一需要的是你们每个人管理好自己。这个被电影里称为“自我管理垂直中心”的意义就在于提高每个人自我管理的能力。这就是饥饿站台设计者的初衷。假设被关押的人充分交流过基础设定,问题不大。因为经过充分的沟通,所有人都能知道升降台的每一道菜都有归属,谁也不用抢。有人去抢,都会完蛋。

但是呢,没有可能所有人知道所有信息。面对当下,一个信息越来越混乱的社会。每个人就会像这个电影里描述的样子。人的理性是基于对世界的充分认知,可是信息混乱的,残缺的信息如何有理性呢。

每个人活在一个自我的隔间里,享受着越来越精准的个性化推送,只和自己认可的人交往,不断拉黑意见不同的人。然后和不同自己的人充满矛盾,仇恨高阶层,欺辱瞧不起下一个阶层。

哪怕物质是充分的,依然活在恐惧的未知里。就好像现在的社交网络,很少聊一些真实观点,一旦聊出冲突意见,都会自我保护。然后分析对方的阶层立场,我们都在使用一种语言,但很少互相听得进去。聊着聊着就会生气,就好像前几天出现的ao3,根本不是聊问题了,就是互相干死对方罢了。就像这个电影。当有人对于内容观点不同都会吵起来。而不是关心对方到底要说什么。

所以,言论环境的发展趋势是:要么没有观点冲突,要么只要有冲突,先动手的那个才能活,因为谁先举报谁就能致对方死地。或者想个办法论证对方有其他极端言论。

再想想,如果这个内容是个游戏,游戏不该是无穷无尽的活下去,那是开心农场的游戏目的。通关的办法应该有2个要么上要么下。首先你想到的肯定是如何到达顶层。但是升降机上升是在你昏迷的时候。而且速度飞快,压碎内脏,向上不行。所以,如何活着走向更下楼层,沉底并还活着成为唯一选项。

上下求索,没有别的方向。所以,如何让工作人员知道这个系统的荒谬才是正解。如何从内部瓦解系统的运行才是制止昏迷的唯一办法啊。否则杀了再多人,也有可能被安排在底层啊。新进来人怎么办呢。

这个系统失去意义而最终瓦解才是这个电影的意图。所有的电影呈现的是冲突,而不是冲突的答案。所谓答案,是观众自己的角度。

电影里也给出了这样的暗示。所以要护送冰激凌。让一个无人问津的冰激凌使得厨师长质疑自己的意义。当所有食物都无人问津呢?厨师长至少会崩溃。这就好像一个鉴黄师发现有朝一日世界上再也没有一张黄色图片的恐惧,他会怀疑自己是否还活在现实里。

让垂直升降机背后的所有人质疑这个机器的无意义,才是打通关的要害。所以这部电影不是在聊你在困难的环境里怎么靠大逃杀的努力活下去。聊的不是玩家之间的竞争。聊的是当你面对这么操蛋的无法交流的系统,怎么办的问题。不要在无畏的求生欲操控下害死自己。每个人为了活着率先弄死对方的荒谬性才是唯一的问题。

听几个朋友聊这个电影,目标都放在拿重机枪、渔网进入这座大楼。我就纳闷了,你们是不是就想这个地方干死几个人爽一下呢。那么为什么不在现在就大开杀戒?在这部电影里,如何活下去根本不重要。因为怎么活下去都是在吃别人的剩饭和尸体上的蛆。创作者是在自问自答。如同我们笑话堂吉诃德一样,思考自己是否活的真实而理性,人类有没有必要继续如此荒谬重复恐惧?

所以,杀人杀更多人根本不能让人活下去,除了护送冰激凌嘲讽管理者。让小女孩活着,才是最终让这个垂直地狱意义崩溃的终极办法啊。说到现在,你也会发现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吃鸡电影了。

看了很多关于饥饿站台的观后感。要么重复一遍剧情,要么思索阶级斗争,要么带入其中享受大逃杀快感。大多数思考都是聚焦于解决这个极端情况下具体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一种做题求解的习性,像极了为拿点分数努力的学生。

问题就在于此,是不是去考试去竞争,本身就是问题的本身?那么如何让荒谬的考试不要继续。这不是一部关于要求你拿出答案的电影。

思考问题究竟是怎么开始的?思考当下,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生产能力越强,互联网越来越发达的环境里,可是,我们为什么越来越害怕彼此了呢?

我们也越来越需要吃鸡和僵尸电影来安慰自己的恐惧了。

wx:liaoliaopian

 短评

我还比较认同小女孩是那个女人被qj生下来的,333层可以囤食物,小女孩不像饿很久的样子,而所谓的信号?小女孩到了0层又是什么样的命运呢?

10分钟前
  • 其實我很羡慕你
  • 力荐

居然信了热评里的“很下饭”在吃饭的时候点开了这部片🙂

15分钟前
  • 帅的让人生气
  • 推荐

设定很厉害,密闭空间再升级,意象象征MAX!如果把地球看作是这个地狱谷,每一层代表每一个时代,环境和资源代表食物,一切就变得明了了!

17分钟前
  • 电影Mark
  • 推荐

管理局真不容易啊每天为这些人精心准备各色美食,精益求精,连根头发都要追求严格。。。 (居然亮了,自制饥饿站台✖卡路里的视频欢迎大家看看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Z4y1j7xg)

20分钟前
  • 影娱盘点君
  • 推荐

上层人才不想跟你共产呢。。

21分钟前
  • 余小岛
  • 还行

“改变永远不是自发的,女士。”

22分钟前
  • 安东
  • 推荐

无疑是最适合用B站“3分钟带你看完一部电影”来呈现的那类电影。

23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这个评分有点低了,八分水准,当然可能人吃人的场景过于惊悚和反社会了,拉低了评分,但是按照《狂人日记》去理解就好了,不是真的人吃人,就是隐喻而已。所以揪着亚洲女人和片尾的小女孩去讨论的完全跑偏。巨大的监狱坑就是现实社会,盛宴就是有限的社会资源,上层人吃饱喝足,中层人勉强维持体面,下层人骨头都舔不到,所有人性之恶都被激发出来,只能人吃人。0层的管理者从上往下看,看不到地狱到底有多少层,目之所及的上层大家过得都挺好,所以对自己的工作还挺满意,甚至充满自豪感。底层人民用生命传递的信号,他们完全get不到真实的含义。比《寄生虫》讨论的阶级问题更赤裸裸。

24分钟前
  • 李小丢
  • 推荐

非常“白”,比《寄生虫》还直给。

28分钟前
  • 张天翼
  • 推荐

根本没有什么小女孩,即使有又怎能在333层活下来,电影里的小女孩成了一种符号。醒来时发现身处两百多层尚且可以让一心以为监狱坑只有200层的女主管丧失最后一丝生的勇气。可见0层的多数的食物制造者们对333层的存在一无所知,对200层以下“无活人不停留”的状况更是毫无概念。反抗者送上去的布丁只让0层误以为大家都嫌弃那一根发丝。固化的阶级,想向上一层,对不起,上层糊你一脸屎,人人都想把你踩在脚下,把更多人踩在脚下,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人终究只是动物而已。我很好奇,怎么会有人把这看成共产主义宣传片??什么主义都对抗不了人性。还不明白吗?别想着什么先富带动后富,蛋糕只有这么大,给你了,我吃啥?

33分钟前
  • l
  • 推荐

是男人就下200层系列,3.5星,极好的创意,重口味场面也深得我心,但拍得其实一般,跟雪国列车、危楼愚夫、甚至一出好戏这类电影的主题类似,但相对极端,在如此生存资料有限的环境中,资本、剥削、共产等社会属性,暴力、洗脑、圣母、圣怂甘地等人类属性统统显露,反倒种族主义不存在了,编导也打算高深一些,却过于刻意,故事是含糊的,配乐跟敲盆一样,后期乏味。同样是阶级寓言,更反衬出奉俊昊的牛逼之处。PS,在这里,能活到最后的一定是老八

35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小女孩是男主死前的幻想,布丁其实被送上去了但是0层的员工以为监狱只有200层而且每个人都只拿自己需要的食物每个人都有吃的布丁没有人吃是因为里面有根头发。。看完不知道该说什么。。

40分钟前
  • 🐱
  • 还行

嘿,朋友,别轻易给骗了!就算这儿的第一层,仍是困顿的囚徒。掌握这个站台的人,才是真正上面的人。

41分钟前
  • 如虎添翼
  • 力荐

三代室友简直是男主三生修来的福分。

44分钟前
  • ArS㍿
  • 推荐

上层可以为所欲为,可以对下层撒尿、吐口水。下层明知道食物掺杂着不干净的东西也必须吃下去,因为不吃就会饿死。100层以下的更惨,食物早已被吃得连骨头都不剩了,只能吃狱友。格伦在第33层的时候就想到了推翻这个体制的办法,但是他没有能力去改变。当他来到第6层的时候,他才终于可以付诸行动。处于底层的人有再好的想法也没用,只有身居高位才能把他的想法变为现实。厨师们对此毫不知情,他们对烹饪追求完美,却不知道华丽的食物背后隐藏着黑暗的故事。当地球人数更多的时候,或者能源枯竭的时候,说不定整个地球就会变成“饥饿站台”。有钱人的生活不会有太大改变,仍然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但穷人只能选择要么吃人,要么被吃。不同的是下层的人不会突然来到上层,上层的人也不会突然来到下层。上层永远都是上层,下层永远都是下层。

45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很可口,很下饭。那个日本女人是个什么情况?为啥每次都能从上面下来?她去了底层,见了女孩?然后呢?

49分钟前
  • AmiLees
  • 推荐

电影最牛逼的地方当然源于牛逼的设定,然后就要看在这个设定的基础上能延伸出什么样的故事!这部电影几乎已经不是暗喻了,只有在食物链顶端的人才有权力(或是机会)来制订规则,最起码也要足够靠上。他们可以保暖思淫欲,也可以骑在下一层人头上拉屎(不是比喻)。所以男主来到第六层才能有所作为,越往下的就只能等待机会,在这过程里暴力比说教更有效!越往下生活越可怕,底层居民的生活就如同人吃人的地狱。电影的灵感应该是源于几年前的一部短片《下一层》,寓言性质更加明显。

52分钟前
  • 等待戈多
  • 推荐

对不起,吃活人肉的时候我就退下了...但设定还是有趣且巧妙的...3.5

53分钟前
  • ____anybody
  • 推荐

带充气泳池是最明智的选择

58分钟前
  • 𝕍𝕒𝕝𝕒𝕣𝕞𝕠𝕣𝕘𝕙𝕦𝕝𝕚𝕤
  • 推荐

为什么不跟着平台上去?

1小时前
  • vv小安康卡住了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