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侵略哪儿

记录片美国2015

主演:Krista Kiuru,迈克尔·摩尔,Tim Walker

导演:迈克尔·摩尔

 剧照

接着侵略哪儿 剧照 NO.1接着侵略哪儿 剧照 NO.2接着侵略哪儿 剧照 NO.3接着侵略哪儿 剧照 NO.4接着侵略哪儿 剧照 NO.5接着侵略哪儿 剧照 NO.6接着侵略哪儿 剧照 NO.13接着侵略哪儿 剧照 NO.14接着侵略哪儿 剧照 NO.15接着侵略哪儿 剧照 NO.16接着侵略哪儿 剧照 NO.17接着侵略哪儿 剧照 NO.18接着侵略哪儿 剧照 NO.19接着侵略哪儿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8 10:20

详细剧情

  麦可.摩尔(Michael Moore)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这次他要「侵占」他国,在比美国福利优渥的领土上插旗示威,藉此展开一场奇特又讽刺的文化之旅。曾拍摄《罗杰与我》、《华氏911》,多次创下美国纪录片票房最高纪录的导演麦可.摩尔最新话题之作。  本纪录片已获芝加哥、汉普顿国际电影节观众票选奖,有望角逐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纪录片提名。

 长篇影评

 1 ) 面对各种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去面对?

影片探讨了很多方面的问题,这里我只想说几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影片中虽然都给出了很具体的参考数值,比如意大利每年有2个月的带薪假期等等,这些具体数据并不是我主要关注的,也不是说咱们也达到相同的待遇就好,否则就不好,我关注的是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到底是一种什么态度才会导致这个结果?而这种态度本身是否正确,是否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这才是我所侧重思考的。

1、工作的问题。

在意大利,服装工厂每周只工作三十来小时的工人们,每天中午都花俩小时回家跟家人一起共进午餐。每年还有2个月的带薪假期。生孩子的话还有5个月的产假。

//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374742582/

为什么会这样?影片从工人和老板两个角度阐释。工人方面:认为人生只能活一次,要好好享受生活。

//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374742019/

老板方面:认为钱还是要赚,但重要的是要和微笑的人一起工作,就是赚钱的同时也让工人能很好的享受生活,片面的追求更高的利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公司赢利与员工福利并不冲突。

//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374742008/

//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374742004/

我觉得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老板将工人当人看,并真的希望其能好好享受生活,在满足自己所赚取的金钱后,尽量造福职员才形成的。这里涉及到一个态度,就是老板对工人的态度,还有一个程度,就是赚多少才够的程度问题。程度问题我不想谈了,现在的贫富差异已经一目了然了。那么这个“将工人当人看,并真的希望其能好好享受生活“态度是否正确呢?是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呢?看起来好像理所当然,实际上又有多少老板在意自己的员工是否微笑呢?太多时候员工只是被当成工具罢了。

2、教育的问题。

这里影片说了好几个方面,我简单谈两个方面。

A、儿童的教育观念:

芬兰的教育部长

//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375405765/

生命里不能只有上学,还应该有其他的事。。。。。。比如爬树??

//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358709646/

那如果孩子们整天爬树能行么?老师是这么说的

//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374742907/

总结一下,就是尽量顺应孩子的天性,在其兴趣的驱使下去学习,不强行灌输,不采取压迫式教育。这种教育理念和我朝是截然不同的。我们视高考为改变命运的唯一手段,孩子从娘胎里就开始与别人竞争,一直要竞争到死为止。这种理念大家都很熟悉,不细说了,对错我也不想说了。只是作为一个人,我更希望在影片的理念下度过童年,而不是一生处于竞争的恐惧当中。考不上某某大学你这辈子就完蛋了,进不去某个单位你就完了,类似的话伴随着整个学习生涯,名副其实从小吓大的。后来我就经常想,如果一个人寒窗苦读数年,终于考上目标大学,却突然死亡了,那这一生是不是白活了??

B、学校的定位:

何为学校,它应该是干什么用的?影片是这样说的:

//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374742945/

//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374742989/

而我们却在美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374742975/

我们的学校把重点全放在传授知识上了,以输出高分学生为终极目标,并不在乎学生是否会批判性的思考。甚至从某些方面来讲,他是要限制你有独立的批判性思考这种能力,这样才好进一步灌输他想要灌输的东西,比如历史,比如价值观等等。另一方面,片面强调考试分数,就会忽略育人这一功能,不能把一个人培养成心理成熟健康的成年人,这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来讲,所造成的损失都是巨大到难以估量的。

3、监狱的问题。

监狱是用来关押犯罪者的,这点似乎没有分歧。那么如何对待罪犯们呢?态度就大相径庭了。

//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375411503/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对罪犯采取的态度差距如此之大呢?因为目的不同,所以态度也就不同了。

//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375411508/

所以我们的监狱系统其实就是基于复仇原则而建立的。复仇原则在我国可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而且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不以为耻反而引以为荣的。一个人犯了罪,那么在其他人眼里看来这个罪犯就是可以被人以辱骂和伤害的,所以才有小偷被抓后遭群殴,官员贪污定罪后,网上就有要杀之而后快的言论。某些罪犯罪不至死,而又觉得判刑过轻的时候,就有人期待其在监狱中能被其他犯人凌虐,从而达成自己的复仇愿望。上面这些做法在我看来绝对是错误的,那么错在哪里呢?错就错在不把别人当成人,没有了对别人最基本的尊重,就可以站在道德高地肆无忌惮的伤害别人,而被伤害的人在忍受起伤害后,没有反抗的余地,只能想方设法的再找其他犯了错的人,这样就可以通过同样的办法,将自己这口恶气发泄出去。如此往复循环,就使得整个社会上的戾气越来越重,人们活的也就越来越没有尊严。所以在我们看来,挪威的监狱根本就没有惩罚啊。。。

//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375411514/

//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375411521/

//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375411561/

所以面对罪犯,不要抛弃他们,不要肆意伤害他们,尽量在尊重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才是应在采取的态度。这样才有可能让出狱的罪犯重新融入到社会当中,否则一味的抵触,伤害,只能让其一日为罪犯,终生为罪犯。。。即便是对待穷凶极恶,死不悔改的人,能给予惩罚也只有限制其自由,避免其他人被伤其伤害,不应该再有其他的惩罚了。

我想说的基本上就这么多了,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把人当人对待,听起来或许是句理所当然的废话,但实际上还是很难做到的,老板要把员工当人看,关注以是否幸福开心,而不只看成为自己创造利润的工具;老师要把孩子当孩子看,培养起独立思考能力,教导其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而不只是强行灌输知识的对象;所有人要把犯罪者也视为一个有尊严的人,而不是一味的报复,贬低、排斥。我觉得这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才会让本已充满苦难的人生轻松一点,好过一点。

ps:看到影片中讨论柏林墙的倒塌之易,似乎充满希望,有人觉得我朝的防火墙也许也会消失不见,对此我并没这么乐观,一个不断拆除各种梯子,无人能够敲打的墙,怎么会自己坍塌呢??

 2 ) 所以接着侵略哪儿?

接着侵略哪儿
 这绝对是一部邪教电影。这里所说的‘邪教’是指能够影响一个的思想,类似于洗脑,同时加上点诙谐的语气。
 导演跋山涉水去欧洲等各个城市,去观赏那里的福利制度,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真的让人汗颜,如果前面看了觉得白活了这么多年,看到最后,冰岛的女人说,如果你回到家,知道有人还在饿着,还在病着没有保障,你可以安心地去享受家庭的幸福么?当时真心觉得自己无限接近于禽兽。。。
 学生的素质,孩子的意志,社会的福利,犯罪者的救赎那些不禁让人思索,我们去惩治,去制度体制化,去出人头地是一种在多大程度上扭曲的思想。所谓的59分与60分,99分与100分,性别论,财富观,地位观。究其一生,我们所追求的应该是舒服,凑合还是开心。社会的棱角磨掉个人在社会上格格不入的东西,那些东西里面,有多大比例珍惜的材料。
 影片最后说那些都是来源于美国,我们早就拥有了那些能力。所以呢?
 总之,细思极恐,发表个小文表达下影视感受,毕竟,明天还要早起上班不能太熬夜。有的东西虽然梦想,但我做不到,我写这篇东西目的十分猥琐,仅仅是希望你可以有这方面的观念。如果你扛起大旗,我会跟随的。

 3 ) 榔头、凿子、然后开砸吧

    这是一部纪录片,导演是大名鼎鼎的迈克尔·摩尔,他拍过华氏911、医疗内幕、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科伦拜恩的保龄等等,都反映了深刻的国家和社会问题。这次《接着侵略哪儿》这个纪录片也是从欧洲和美国的对比,来反映美国的一些弊病和软肋。
    在意大利,每个人都有接近两个月的带薪休假,然而在美国,连带薪产假都没有。
    在法国,学生们的午餐都是精心设计,而不是可乐汉堡薯条之类的垃圾食品;学生们从小就接受了完整的性启蒙教育。
    在芬兰和斯洛文尼亚,高等教育是免费的,一个二十多岁的大学生不需要背负着贷款去完成学业。
    德国不只有发达的工业体系和强势的工会,他们还有直面过去沉重历史的担当,他们明白要成为一个德国人就意味着要背上什么样的历史责任。
    在荷兰,毒品是合法化的,这反而降低了因毒品而产生的犯罪率,而在美国每年因为毒品犯罪逮捕了大量的黑人,同时剥夺了有犯罪前科的黑人的投票权,在有的州,甚至三分之一黑人因此而没有投票权,而监狱又是完美的血汗工厂,“奴隶制”在监狱继续完美延续。
    在挪威,模范监狱的罪犯们被关押的地点是美景如画的河边,115个犯人只有5个看守,罪犯们几乎可以在相当大的区域内自由行动,而且有自己的卧室,挪威有着世界上最低的在犯罪率20%,而美国,这一比例达到了50%。在挪威的高度设防监狱中,警察也没有配枪,囚犯都有自己的卧室,甚至可以拿到刀具。挪威可以判的最高刑期是21年。挪威也是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国家。
     在突尼斯和冰岛,迈克尔摩尔讲视角更多的转向了男女平等的政治观察,2011年突尼斯爆发了molihua革命,推翻了独裁者;冰岛是世界上第一个产生民主推选的女性国家元首的国家,1980年就诞生了第一位女性元首,妇女的权利和地位在冰岛是得到保障的,公司董事会中女性的比例不能低于40%。同时,冰岛金融危机之后,有超过70名银行家、基金经理被判有罪,而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只有一位穆斯林银行家被关进了监狱。
    迈克尔摩尔选取了各个国家的好的一面来反思美国现代社会所面临的种种困境,而回过头来,其实这些好的思想很多都来源于美国。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些国家的思想和做法比国内进行比较,只是从差异上来看,我们更加任重道远。对于未来,我们应该怀抱希望,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曾经被认为会永远矗立的柏林墙倒塌了,你所需要的只是一把榔头和一把凿子,然后不停地砸呀砸。
    

 4 ) 为什么这个胖子上蹿下跳,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爱地深沉


  摩尔这次终于用上了数字高清摄影机,直接改善了天朝的观众通过网络下载观看的清晰度。曾经有个老段子是这么说的:有一个美国人去苏联考查访问,他看到很多秘密警察,人民都很害怕,面无笑容。所以他问朋友:「怎么回事?这算什么?你们什么都不敢说。在美国,我们随时都可以批评政府和总统,不管什么时候、对任何事情,都可以自由批评他们。」那位俄国朋友说:「是啊,在我们这里,随时也都可以自由批评美国总统跟政府。」

  迈克尔摩尔待在自己的国家从各种角度批评当局,从医疗、工业、枪支管理、社会福利几乎哪壶不开提哪壶,其火力之猛、戏剧化程度之高、造成影响之大,几乎前无古人。这家伙是学新闻的,感叹同样是搞新闻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猛烈的观点总会带来强烈的反响,一旦开口说话就免不了别人评论。只是在国内我们太容易看到轻率的价值判断,见识疯癫的道德绑架,体验过遍地的民粹言论。真正想说话的人声音很小,敢说话的人不见踪影,持续发声的更是少之又少。总之摩尔这样的人在中国估计是见不到的,当然也不存在这样的环境,这并不是说什么事都要往国内扯。只是见到这样一个可爱的人,一个在一些国家高低上下都不存在的人,感到有趣。

  摩尔被诟病的地方无非是这些,消费政治、幼稚的左派、作秀炒作、煽动美国底层、综合各派势力姿势乖张。在我看来这些观点都挺傻逼的,并不是这些观点傻逼,而是这些观点的思维方式傻逼。长期权力集中的社会带来的遗产就是思维中有一个隐约的高大全,一件事出来必须做一个道德判断,非常二元。在一种对摩尔电影评论的特定人群里,根本没有意识到舆论的伟大。当然,在这里和这些无关痛痒的低端批评缠斗本身就没什么意义,只是我身边有太多这样评论摩尔电影的观点,有很多不乏国内知名大学研究生。我只是想说,舆论的伟大程度比肩西方社会的基石民主。所谓观点的自由市场,我们看到摩尔在这些言论就像这个市场里的一位老妈子,非常朴实,带有一些美国中老年的幽默感,特别像他们海龟党嘴里中部那些淳朴的老百姓。
 
  在这部新作里,摩尔变地温和了些。他拿美国和各国比,和法国比校餐,和芬兰比教育,和荷兰比人权,和突尼斯比女权,和葡萄牙比毒品合法化。总之就是拿自己国家的方方面面和世界单项最强的国家比,拿出各种人物的言论苦口婆心,看到中段甚至有些感动。到了影片快结束突然觉得美国可能会继续领跑世界一个世纪,因为他们不仅吸纳了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还允许各种言论自由发声,更重要的是有这样一群有才华有想法的人愿意发声。

  上次看新闻听说央视大楼烧了,光sony一个牌子的器材就烧了十多亿,也经常看到央视和各个省台进行器材采购,各种巨额合同不计其数。觉得很虚无,这个国家当然没有舆论这回事,这是众所周知的。只是问题并不是这些,问题是你看到的只有这么一群人,巨额的资金衬托这么多人,整整一代人理想主义的消失,或者说地极端点一个民族的惨状。可能像一些人说的几千年稳固的社会,和早熟过头的民智并不适合普世模式,但就说其他类型,bbc nhk ngc 们在做的事,祖国伟大的电视台们可能一辈子做不了,一辈子不明白,但你不能做出来一辈子都不存在受众。比如说某央视策划单飞出来搞了个xx思维,专门给自己不看书的人喂书,成就此国最火热媒体形态。知道份子们的自媒体创业。

  当然,摩尔的片也不是什么畅销物。IMDB上的票房:Opening Weekend: $564,575 (USA) (19 February 2016),Gross: $3,820,195 (USA) (22 April 2016)。可以说是阳春白雪。但是每一个真正的观点都会被认真对待,这是多么难得。实际上不管是摩尔还是纽约客上的某个文字作者,只要是真正值得认真对待的观点,都会被认真对待,都会造成影响。一个国家,大国,总是会有各种问题吧。清醒着甚至希望清醒的愿望,总比醉生梦死好一些。

  批评,已经成为一些国家最难堪的事。不同的观点面对的是几千年的和文化,抱团求生存的吸引力强烈,批评只能成异端。网络的到来并未加速摩尔这样的傻子数量的增多,相反比八九十年代的前辈,咱们这一代更加乖巧,更加自足,更加留念温存又带些刺激的安稳日子。甚至觉得真正的爱国者已经彻底消亡,不,应该是爱民族者。最让人感到沮丧更是对宏大事物的强烈排斥,对爱民族者总怀着居心叵测的斜视,怀疑你别有用心,怀疑你追名逐利。深刻感受到在这个国家,除了精致的利己主义外,人作为社会产物的各种观点已经完全没有公共市场,舆论和心灵空间可能已经是寸草不生了。

  

  







 5 ) 监狱和现代艺术

镜头来到挪威的最高安全戒备的哈尔登监狱里。监狱的目的就是:剥夺人的(社会)自由权利。

在2010刚开始运营时,监狱为了警告各个罪犯们还精心制作了一个培训视频。令人乍舌的是,这段两分多种的视频竟然是一个音乐mv。监狱场景切换伴随着监狱工作人员们自娱自乐的"we are the world“歌声,激昂慷慨暖意黯然地点出了监狱主张:人道主义!。

导演随着介绍人员一路进监狱,看见墙壁上的字画作品以为是盲文,工作人员告诉他:“嗯,这是艺术,现代艺术。” 是的,在这个监狱里,有很多“牢犯”都在从事现代艺术的学习和创作:绘画、装置艺术、说唱音乐。哦对,还有学习哲学,有可能以后出狱后会甚至从事政治生活。配备的图书馆非常完善,是监狱中的最受欢迎的地方。工作人员说:“我们不配备枪支,谈话就是我们的武器。”他们相信,这样的学习和‘惩罚’能帮助犯人们发挥他们能量,然后恢复他们的社会能力。

...

当然,不知道监狱里关了多少人,总共采访的比例是怎么样,还有其他的犯人都是怎么样。但是所谓的自由权利,应该是怎么样的权利呢,回想我从小所处的学校环境,我们所谓的自由状况对比于这监狱所呈现的光景,似乎也不分伯仲。不过我想,福科看了如此的监狱制度设计应该会拍手叫好。我们自己所创造的文明成就了癫狂。现代艺术,其实也就是脱离了社会规则后,这癫狂大河里的琐碎日常。

...

可供参考文章:http://www.nytimes.com/2015/03/29/magazine/the-radical-humaneness-of-norways-halden-prison.html?_r=0

关于监狱设计,我们曾参加过一个竞赛。题目背景在美国,主要针对怎么样的监狱设计可以增加监狱的“教育”功能,并减少美国罪犯的出狱再犯率。我们试图用一种放养犯人的方式,开辟一大大土地分成多个小岛,让罪犯们在土地上进行生存游戏而进行劳动改造。当时看来比较大胆的想法,没想到挪威早就在人道主义地实施了。不过似乎背景还是有点不一样,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一个支持机构和资金来源的问题。
图:生存游戏

 6 ) 这世界怎么能没有一点理想主义?

今天本来想趁着最后一个两天的常规周末把《Where to Invade Next》,《45 Years》和《Room》三部连着刷完。结果看完这部都不敢继续看下去了,觉得小心脏再给震颤一下立马就能挂了。

毫不夸张的讲,上次我被虐的这么惨,还是14年的《星际穿越》。这次感觉比《聚焦》还要再虐那么一点。相比之下,昨天《美人鱼》里“无敌是寂寞”那段,格局立马就不行了。

明显,这是一部煽动感情的片子。我出来之后一直在告诫自己,想立马把欧洲各国资产负债表翻出来,这种冲动还是得抑制住。

本来我以为这部片只是来黑色幽默的。当初是看《凯撒万岁》的时候看到了这部的预告,那时还不知道这个死胖子是谁。(虽然听说过华氏911,但没看过,也不知道是他拍的。)就看他逗法国小朋友觉得挺好玩的。

后来收到了我在Austin常去的Alamo Drafthouse Cinema的一封邮件,他们决定放宽这部电影的评级,允许15岁以上的青少年观看这部电影。(电影本来的评级是R,18禁)他们认为这部片子不应该被R。而且,把这部影片的信息传达给下一代的美国公民,他们认为非常重要。毕竟,这部片子里有的不过是:

- 几个脏词
- 不用交学费的大学生
- 每天都有健康午饭的小学生
- 开心度假的意大利人
- 美国监狱里的施暴片段
- 还有几个德国人裸体下泳池的短暂画面

那么,这部片子到底讲了什么,有人说是无脑黑,真的是这样么?

我大学期间在Business Ethics,Information System Management,还有Human Development三门课里反复触及了一个主题:技术进步和全球化为企业提供了缩减成本的机会。

想象一下,一个跨国大企业,把工厂改在了一个城镇旁,雇佣了上万人,还带动了周边城镇其他产业的发展,建起了员工宿舍,商场,娱乐设施,学校。当十几年过去了,这里的发展稳定了下来,跨国大企业却发现这个工厂的花费太高了,不如把设施从这个洛杉矶旁的城镇搬到内陆条件更好的州,或者搬到中国/印度,又或者干脆采用新的自动化技术,直接抹消人力成本。

但是,当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利润将工厂关闭,随之而来的却是上万的失业员工,只能领到相当于几个月工资的补偿金,而整个周边的小经济圈都随之崩溃。

现实是,这样的事情,几十年来在美国不停的发生。美国所谓的工薪中产阶级,也因此随之土崩瓦解。结果就是,美国和中国一样,成为了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为什么要讲这个?因为在导演第一站所到的意大利,我们看到的是在服装工厂每周只工作三十来小时的工人们,每天中午都花俩小时回家跟家人一起共进午餐。而在摩托车工厂,生产线慢的像二环晚高峰的车流,人们却有说有笑。我就在想,这些产品原来溢价在这里了啊,也亏消费者能心甘情愿去买。

高成本,低效,这简直是资本主义美帝的商业精英们最痛恨的字眼。这些意大利工厂却在光天化日之下,明晃晃地挂着这样的标签。导演问服装公司的老板,你们没想过,把人力成本砍下来,自己多挣一点钱?女老板立马就笑了,(她的眼神分明在说,你们这些愚蠢的美国人)赚那么多钱有什么意思呢?让员工也感到幸福满足不是更好吗?现在的利润我们已经很满意了,要是老想着赚更多钱,不就成了比谁的鸡鸡更大了吗?

所以这部片子其实在挖一些意识形态层面的东西。个体对利益的追求和社会成体的和谐究竟是什么关系?两者之间能否达到一个更为优化的均衡?当然,给出答案并不是这部片子的目的所在。提醒人民问题的存在,往往比试图回答问题更重要。

除此之外,导演还一一游历了近十个不同的国家,并以每个国家的一种现象去反问,为什么美国,地球上最有权力的国家,不能把同一个问题解决到同样的水准?

意大利男人对着镜头说,你知道吗,我们这里的人的梦想就是去美国生活!当导演告诉他美国人没有法定带薪假日的时候,男人的嘴巴都掉到地上了。

芬兰的美国教师感慨,她在美国穷学校教书的时候告诉学生:“你们终都能成为你们想成为的。”她觉得自己是在欺骗学生。但在丹麦,她却能真真切切地对学生讲出这句话。

法国小学食堂的厨师看了美国高中午餐的照片,皱了皱眉头,这他妈也叫吃的?

冰岛的女CEO看着镜头:你们就是花钱请我,我也不会搬去美国的。美国人,你们如果不能和你们的邻里和睦相处。如果你们明知身边有人挨饿受冻,却还能心安理得的过日子,你们迟早会玩完的。

还有些更虐的,我就不剧透了。然而他们想表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

你们不是美国吗?不是美国吗?为什么美国是这样的?

为什么美国是这样的?

问题出在哪里?

在某种程度上,美国人,不论是过得还不错,还是最底层的人民,似乎都不够愤怒。过于安于现状,过于哀怨不公,都会让人丧失对变革的诉求。但,人总需要去保持这种对公义的诉求,真正的变革才有希望。就像希拉里昨天在Nevada说的“Americans are right be angry, but we are also hungry for the real solution.”

诚然,社会机器本身是一个精密的系统,当下的实情都是过去各方博弈的结果,变革也不是说来就来的。但是,作为博弈和政治的主体,人的意识形态却可以变化。当这种变化逐渐掀起势头,成为潮流,社会进步的方向就能随之改变。

有没有可能,每个人都可以跳出自我,(作)为一个整体思考?

“这不是共产主义,这是一个健全的社会。”

意识形态的变迁,是改变系统最强劲的力量。

末了,
导演和老友在柏林墙的遗址旁边漫步,回想起89年11月的那个夜晚,沙博夫斯基宣布东德开放边境,等不及政府来正式拆毁围墙的人们,拿起锤头和凿子,来到围墙前,一下下的敲打墙体,开放出非正式的通道,对面的军人好奇地透过墙眼看过来,恐怕没想到冷战中最尖锐的冲突就这样落下帷幕。四个月后,曼德拉被释放,成为南非总统,

“我们这一代出生在冷战时期的人,从小看着柏林墙一直就在那里。真的没想到啊,这墙说倒就倒了。连南非的权利斗争,也终于获得了成功。看似复杂的问题,似乎都有很简单的解决方式。看来,真的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突然有一天,环绕着中国的网络围墙也会轩然崩坍?或许有一天,台湾和中国也可以放下隔阂,对彼此释怀?也许此生有一天,我们也可以不再为生为中国人而感到不满,反而发自内心的自豪?

我们的后代,会生活在一个更好的时代吗?

由我们自己来给出答案吧。

 短评

糟糕的左翼纪录片(当然纪录片有不左翼的吗) 和优秀的欧洲旅游风情大片 wait 海报上自称是comedy????

4分钟前
  • mw
  • 力荐

摩尔的这部新片通过展现欧洲国家如何利用美国经典理念使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像天堂的方式来嘲讽早已忘本并停滞不前的美国社会,吐槽与反思交织,美国是个问题很多的国家,只可惜和中国一样,他们不愿意正视自己国家的这些问题,被洗脑得太严重,因此他们需要像摩尔这样清醒的硬骨头。

6分钟前
  • JoshuaLi
  • 力荐

2016年4月30日,Shaw Lido,我还以为是伪纪录片没想到是真的纪录片,不过拍的着实有趣,也很insightful,展示了那些传说一样的欧洲社会现象,但这样的片子放给第三世界人民看完全就是在给欧洲白左拉仇恨啊。

11分钟前
  • feather看虎牙
  • 还行

每个社会形态,每个国家制度都会有其不完善的地方,导演充分放开眼界,去其糟粕探究精华,看着各种社会制度真让人倍感失落,只有羡慕,如果老美觉得自己的制度已经跌到谷底,那请再往下挖挖,那堆垃圾下是我们。。。

12分钟前
  • 安萦
  • 力荐

我来拉分啦!看着人生中见过的最精美的铅笔(摩尔送给每一个观众的Faber-Castell)我觉得他真是个sweetheart哈哈~我不认为作为局外人就只能默默旁观电影中的issues;它纯朴(粗暴?),但带给我层次丰富的感受,提醒自己不能成为失去好奇的伪美国人;人生第一次开始认真思考下一代问题而不是我自己...

15分钟前
  • 力荐

这是近几年来所看的影片中最充满爱意的一部电影。

17分钟前
  • jiade
  • 推荐

对于天朝观众,这是一场猎奇观光节目,走马观花,景色奇幻,世界大千,恍如隔世。较真的人,羡慕嫉妒恨;清醒的人,关屏拿起敲啊敲的,不是锤子,而是锅碗瓢盆。摩尔怎么不来天朝?或许,来了空手而归?

18分钟前
  • 装泥
  • 推荐

当然这是一面之词 但是难道不动人吗

21分钟前
  • 杜鹏
  • 力荐

离开美国的迈克尔·摩尔,去世界进行了一场大型真香现场采访,莫不令我大天朝也羡慕不已啊。

25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

杰克布莱克那儿是真的蛮好笑的

27分钟前
  • 推荐

标题党电影,内容还是摩尔的老一套(温和不少呀,讽刺少了炫技也少了)。意大利的带薪休假,法国的营养食堂餐,芬兰的无作业基础教育,斯诺文尼亚的免费大学教育,德国的优越工作环境和铭记历史举措,葡萄牙的吸毒合法,挪威的监狱社区化,突尼斯的生殖健康中心,冰岛的妇女地位。

28分钟前
  • mOco
  • 还行

老欧洲的羸弱似乎也有人性的一面,而中国正在美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迈克尔·摩尔的纪录片还是太以偏概全了,个人风格几乎快要溢出屏外。原以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终有一战,结果福利资本主义先和自由资本主义打起来了2333

3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MichaelMoore六年后回归之作,有种玩脱的感觉....举着星条旗游遍各大欧洲国家,一路看下去让人哭笑不得...前半部分意法把纪录片拍得像喜剧似的搞得全场大笑,看到突尼斯吐槽美国人看太多卡戴珊加后面的女权内容加入,全场没了笑声,安静得什么似的..还是很谢谢让我们能看到这样一个个性的作品吧

37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很左的纪录片,不管怎么,中国在社会改革各方面学习美国这回事真是错得不能再错了!(就像之前学习苏联)

38分钟前
  • 火龙果不耐受者
  • 推荐

摩尔年老,其言也善。美国人看完或许有点小激动小期待,天朝人默默散了吧。

42分钟前
  • Meng
  • 还行

美国已经连续十几年的政治和经济的下滑,摩尔以一种“堂吉诃德”的方式“出征”欧洲,反向讽刺和激励美国,虽然指涉的问题都是些老调重弹的问题,这部纪录片对改变现状估计也不会有什么作用,不过在欧洲大陆上还是有新的发现,所以值得一看。另:挪威的监狱也太令人羡慕了!

43分钟前
  • 合纥
  • 推荐

观点太左太幼稚了,访谈问的问题也特别傻白甜,是另一种类型的政治宣传片。不过多出去走走是没错的,葡萄牙吸毒不犯法,法国学校午餐四道菜,芬兰没有私立学校,这些知识不走出去很难知道。

48分钟前
  • momo
  • 还行

旅游移民教科书

51分钟前
  • 方舒逸
  • 还行

美国人自黑,我只服迈克尔·摩尔

54分钟前
  • 容貌焦虑主理人
  • 推荐

福利和文化与人口总量和密度是有直接关系的。芬兰挪威的方式,只是因为在那里才能施行。

58分钟前
  • 绿萝热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