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游

科幻片英国1968

主演:凯尔·杜拉,加里·洛克伍德,威廉姆·西尔维斯特,丹尼尔·里希特,雷纳德·洛塞特,罗伯特·比提,肖恩·沙利文,艾德·毕肖普,格伦·贝克,艾伦·吉福德,安·吉利斯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剧照

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2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3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4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5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6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3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4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5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6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7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8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9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6 20:21

详细剧情

这部影片是库布里克花了四年时间制作的充满哲学命题的鸿篇巨制。一块大黑石树立在史前人类的面前,他们刚刚开始认识工具,进入到进化的里程碑。同样的黑石还在宇宙多处出现,它们矗立在月球上,漂浮在太空中,带着某种神秘的寓意。  现在的时间是2001年,为了寻找黑石的根源,人类开展一项木星登陆计划。飞船上有冬眠的三名宇航员,大卫船长(凯尔·杜拉 Keir Dullea饰)、富兰克飞行员(加里·洛克伍德 Gary Lockwood饰),还有一部叫“HAL9000”的高智能电脑。HAL在宇宙飞行过程中发生错乱,令到富兰克和三名冬眠人员相继丧命,剩下波曼和这台电脑作战。  从死亡线上回来的大卫一气之下关掉主脑系统,HAL彻底失效。现在,茫茫宇宙中只剩大卫一人,向木星进发。穿越瑰异壮观的星门,大卫仿佛去到一个奇特的时空,那里有人类无尽的生死轮回和宇宙的终极知识……

 长篇影评

 1 ) 《2001太空漫游》在斯坦利·库布里克的作品序列里是什么水准和地位?

原标题《为什么2001电影里的黑方碑比例是1:4:9?》

在豆瓣发的广播几个阅读量,所以蹭个话题,大家见谅。

一.一个声学的猜想

假设黑方碑(也称黑石碑,电影里的Monoliths,黑方碑不止一块,为避免争论就写成黑方碑)所在的空间符合声传播的条件,那黑方碑的长宽高比例就关系到简正波的截止频率。

下面是推论和仿真。(多图预警!)

简正波理论与仿真

不同的简正波可能具有相同的特征频率,如果空间的长宽高中任两个成整数比(可约分),则将引起两个或多个简正波具有相同的截止频率,称为“简并化”。这样可能在某一频率范围内没有简正波的截止频率,另一频率范围有较多简正波的截止频率,会造成简正波的截止频率分布不均匀。避免这种“简并化”的方法就是空间的长宽高中任两个不能成整数比(不可约分)。

二.起因

先声明,不是找茬。简单来说就是一张图片引发的思考。

这本书大刘的签字是“1:3:9,是力量最狂妄的显示 刘慈欣”。

大刘签名

首先想到的就是大刘对阿瑟.克拉克的《2001:A Space Odyssey》的Monolith(黑方碑)致敬。在《三体Ⅱ:黑暗森林》里有对水滴的描写,提到黑方碑。

阿瑟.克拉克在他的科幻小说《2001:太空奥德赛》中描述了一个外星超级文明留在月球上的黑色方碑,考察者用普通尺子量方碑的三道边,其长度比例是1∶3∶9,以后,不管用何种更精确的方式测量,穷尽了地球上测量技术的最高精度,方碑三边的比例仍是精确的1∶3∶9,没有任何误差。克拉克写道:那个文明以这种方式,狂妄地显示了自己的力量。
《三体》中的致敬原文

这段话可以确定大刘的签字“1:3:9,是力量最狂妄的显示”是致敬阿瑟.克拉拉,但小说和电影里,无论以何种工具测量,将数字精确到多少位,黑方碑的长宽高比例都是精准的1:4:9。《2001:太空漫游》的出版时间与电影上映在同一年。《2001:太空漫游》的故事情节是由克拉克和库布里克共同构思创作的。

为什么黑方碑长宽高比例是1:4:9,有哲学的解释“被用在电影中的理查德·施特劳斯(RichardStrauss)的音乐《查拉图斯特如是说》非常有声调性:1,5,8……很讲韵律,和音。而石碑的几何结构是1,4,9。一的平方、二的平方、三的平方。施特劳斯的音乐作曲本身而言就代表着电影的三个阶段:猿类、人类、超人……而在尼采的观点中也有三阶段的人类进化。”

黑方碑在电影里的出现

电影里黑方碑是什么? 大家比较有共识的是:黑方碑是一种将纯意识抽取出来的终极智慧的能量体。它脱离肉体而存在,并可以在宇宙中自由地穿行。黑方碑代表更高级的文明,第一次出现是在电影开头,黑方碑出现在猿人洞穴前,一个猿人捡起一根动物骨架砸向地上的其他骨架,代表猿人学会使用工具,文明开始进化。这一段一直被奉为电影史上的经典。

Bowman驾驶发现号在接近终点木星的时候,黑方碑再一次出现在木星与木卫二IO的中间。他乘坐分离舱试图降落到黑石上面。(如果黑方碑是在太空中,太空不存在介质,声波是无法传播的,那第一章里的推理就不成立了。但在太空中光是可以传播的,不知光学有没有“简正波”这个概念,欢迎讨论。)

然后Bowman掉入了一个星际之门,经过五彩斑斓的坠落后他发现自己降落到了一个房间里,他的记忆和意识被慢慢剥离,等他完全脱离了肉体,黑方碑出现了。在最后,Bowman在变成星孩的后来还像能量一样在宇宙中穿行,像大刘在《球状闪电》的量子态般的存在。

在《2010》里黑方碑代表的高级文明还创造了木星的星系,像太阳系一样,也启蒙了在水中诞生的生命。黑方碑是代表高级智慧,能够开启生命的文明进化。但创造黑方碑的高级文明却没有现身,宇宙的神秘。就像《三体》中的三体人,直到宇宙的尽头也没有现身,智子、水滴是像黑方碑一样的存在。“我的一切作品都是对阿瑟·克拉克的拙劣的模仿”,关于刘慈欣对阿瑟.克拉克的致敬,我找到了出处。

克拉克走了

三.一点联想

“对于生命和文明在宇宙中的前景,任何想像都是软弱无力的。”

大刘在《朝闻道》里写更高级文明“排险者”在宇宙布防了预警系统。当有能力产生创世能级能量过程的文明出现时,预警系统会报警。

“这个原始人仰望星空的时间超过了预警阀值,已对宇宙表现出了充分的好奇,到此为止,已在不同的地点观察到了十例这样的超限事件,符合报警条件。” 排险者露出那毫无特点的微笑说:“这很难理解吗?当生命意识到宇宙奥秘的存在时,距它最终解开这个奥秘只有一步之遥了。”看到人们仍不明白,他接着说:“比如地球生命,用了四十多亿年时间才第一次意识到宇宙奥秘的存在,但那一时刻距你们建成爱因斯坦赤道只有不到四十万年时间,而这一进程最关键的加速期只有不到五百年时间。如果说那个原始人对宇宙的几分钟凝视是看到了一颗宝石,其后你们所谓的整个人类文明,不过是弯腰去拾它罢了。”

《2001》是黑方碑开启了猿人的心智,学会使用工具,不再茹毛饮血,进而进化成人类文明,就是说人类文明的开启是有外部力量介入的。但在大刘的《朝闻道》里与之对应的是“原始人很长时间好奇地仰望星空”,说明人类文明的开端是自发的,或者称为人类整体的意识觉醒。

“真是不可思议,在这么荒凉的地方竞会存在3C级文明!” 舰队统帅感叹说。 “是啊,无论是碳基联邦,还是硅基帝国,其文明扩展和培植计划都不包括这一区域,如果这是一个自己进化的文明,那可是一件很不寻常的事。”最高执政官说。

在《乡村教师》里,人类文明也是孤独进化的,没有高级文明的培植。在《三体》中,宇宙是黑暗森林,人类还未参透宇宙文明社会的两个公理,科学还没到光速飞行、曲率驱动,就要面临三体人侵略的危机。“小说中希望总是存在的,更多关注的是,在极端的境遇到来之际,文明为了生存下去,如何摆脱道德的羁绊。”关于现实的:阿瑟.克拉克的太空漫游有四部(《2001》《2010》《2061》《3001》),最有影响的是第一部《2001:A Space Odyssey》;刘慈欣的《三体》有三部,最有影响的是第三部《死神永生》。

科幻小说最大的优势和魅力是描写人和宇宙的关系。宇宙在科幻小说中,应该是和人同样重要的主人公。《2001》的续集《2010》和《2061》之所以不太成功,很大的原因是作者把侧重点转向了描写人类社会的种种关系,并破坏了在《2001》中建立起来的那种宇宙的神秘和空灵。
《三体》的前两部也体现了这种努力。第一部描写了文革的故事,在第二部中,在抗击外星侵略的近未来,中国仍处于现在的社会体制之下。这些,都是试图增加读者的现实感,为科幻的想象找到一个现实的依托和平台。也正因为如此,作者和出版商都对即将出版的《三体》的第三部失去了信心。因为随着故事的发展,第三部不可能再与现实接轨,只能描写遥远的未来和更加遥远的宇宙,而这些,被认为是中国读者不感兴趣的。于是作者和出版商达成了一致意见,认为既然第三部不太可能取得市场上的成功,就开脆抛弃科幻圈外的读者,写成一部很纯的科幻小说,这也算是对身为铁杆科幻迷的作者的一个安慰。于是,第三部成为科学幻想的狂欢,描写了多维和二维世界、出现了人造的黑洞和小宇宙,故事在时间上一直到达宇宙末日。
在《三体》这样的科幻小说描写最糟的宇宙,是为了能有一个最好的地球。
在2000年的笔会上,杨平对我说,他从我的小说中感觉到强烈的“回乡情结”,当时我不以为然,认为回乡情结是最不可能在我的小说中出现的东西。但后来细想,对他真是钦佩之致。

生命、宇宙以及一切就是在矛盾激荡中出现的吧。

最后扯得太远,收不住尾了,实在把控不了这么宇宙生命深奥的话题!

向阿瑟.克拉克致敬,向大刘致敬!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订阅号,谢谢阅读

 2 ) 电影和小说互释的几点

  1、小说和电影是同时进行的,事实上,小说比电影晚了几个月才完成。这部电影并非改编自剧本(库布里克对剧本的严格要求和他较真的牛劲儿曾把小说作者克拉克搞得有点不耐烦,但是克拉克得感谢库布里克,没有他的锱铢必较和耐烦劲儿,克拉克的《2001》绝对坐不上硬科幻小说第一把交椅的位子,事实上,看一看克拉克的后续三部《2010》、《2061》、《3001》就会发现,这四部小说就像有人说的那样,像在下楼梯一样,一部不如一部,最后一部基本上已经沦落为一部十分平庸的二流科幻小说了)。
  2、黑石板不是上帝,是暗喻引导进化的外部力量,这一点,库布里克是忠于小说原意的。电影和小说总的来说,还是在进行同一内容的叙事,只是由于影像和文字表达方式本身的差别才导致小说和电影都在某些地方难以理解。说回来,电影和小说都是把人类放在大尺度时间和大尺度空间以及超越人类想象的外力作用下来探看人类的渺小,文明的被动,以及在人类明白自己的处境之后会怎样反应,这一点让这部电影超越了其他大部分科幻电影,但实际上并没有超越那些优秀的科幻小说(克拉克的《2001》之所以如此著名,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的科学理论基础十分扎实,他对人类文明的终极思考其实并不比其他科幻大家走得更远)。其实,在小说中,黑石板不是黑色,而是透明的,并且变幻出无数几何形状和色彩,这种变幻的目的就在于吸引猿人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思考,这种引导一直贯穿黑石板的整个意义。但是由于技术原因,或者也有其他一些原因的作用,库布里克将透明石板换成了黑石板,这和原著小说中“飞向土星”而电影由于特技不能实现土星效果而只好飞向木星一样,没有什么神秘不可解的地方。(有趣的是,克拉克也许意识到库布里克对他的意义,所以在后几部太空漫游中,也把石板改成了黑色,也让大卫飞向了木星而不是土星)。
  3、楼主说的这个问题,下面有人说有不同的解释,其实没有,那个在大房间里老死的人就是大卫。(《2010威震太阳神》这部电影确实可以作为辅助材料来帮助大家理解,但是这部电影居然在N年之后把特技做到如此平庸的地步,实在让人叹气)
  4、电影最后的迷幻画面,借助小说内容可以理解:小说中说,黑石板在大卫靠近的时候,展开一个高维度缺口,大卫就是掉进这个缺口里,对于这个技术成分,我不是工科,不太理解,但是感觉大约就是进入了虫洞之类的地方,也有时间旅行或者至少近光速旅行的成分吧,这些在小说中有大段描写,很迷幻,也很不知所云。所以对于电影中的迷幻画面不用太纠结,库布里克可能也是在尽自己所能来表现实际上无法通过影像表现的超维度旅行的场景,那么,影像让人无法理解也就可以理解了。
  
  看完电影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去看一下小说,两者其实互为补充,但毫无疑问都是杰作。

原帖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519298/?post=ok#last

 3 ) it's space music

因为这部电影,NASA每天用来叫醒宇航员的音乐就是蓝色多瑙河。
因为这部电影,卢卡斯拍摄了星球大战系列。
因为这部电影,斯皮尔伯格做了导演。

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宇航员在踏上月球真实的土地后,说“JUST LIKE THAT MOVIE”
库布里克采用的太空船和空间站设计,基本全部来自于NASA

当一位小学老师在教室里打开录音机,放出蓝色多瑙河时,孩子们说,“OH ,IT'S SPACE MUSIC. ”

 4 ) 关于5分钟的黑暗和库布里克

      "是电影感觉没有小说那么好,片子沉闷,而且晦涩。与通常的电影有很大的不同!!开头的一段黑暗,让人以为放映机器出故障了,飞船在太空行驶一段,用了很长的时间,没有进展任何情节。人物的对话相当少而且也很简单。到后面则没有了语言。一些奇怪的事发生(对没看过小说的人而言,我看过小说也不太理解,:))。 "

      有人说"黑暗和漫长",首先恭喜你买的版本不错,但真的不希望因为这点问题让你失去再看一遍这部巨片的兴致。片头5分钟,中场5分钟的黑暗在当时都是有原因的,50、60年代的电影包括著名的《飘》《阿拉伯的劳伦斯》都是这样,那个时代电视这玩意竞争力太差,而到电影院看这种大片对观众来说就像看话剧或者歌剧一般。前面的5分钟是观众入场,中间5分,当然是解决前1又1/2小时的生理问题了。在这些黑暗时间里,没有字幕变化,只有影片的主旋律或配乐在回响。今天能买到的这种碟,正是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原始胶片和音轨的这种形式和味道。

       原著小说是科幻吗?这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片尾的那段返老还童画面直到最后出现的婴儿躯体,已不仅是主角本人的精神历程,更是人类和宇宙关系的寓言。其中深味,老库已死,只有从他一生所摄13部题材和类型无一雷同的电影来发掘了。
     
       库没有太多著书立说,但却用影像带来震撼,从50直到90年代的13部电影,部部鸿篇巨制,而且剧情和画面上都具有丰富入微的细节。本片里老库就亲手设计了许多太空船内部的场景和家具,虽然并不会围绕它们发生什么多的故事,但从科幻来讲,是足够“硬”的。再说音乐,精心选取的两段古典音乐,舒缓中透着恢宏,壮阔,在合适的时候响起,恰到好处地渲染着宇宙这个无垠舞台的气氛。

      建议因为缓慢、因为黑屏而不愿意去完整看一遍的人,用好一点的音响,大一点的屏幕,一个晚上足够看《图兰朵》的时间,不那么燥的心情,慢慢品味,感觉会很棒。可能会让你想看他更多的电影,进一步认识这位已经故去5年多的20世纪最伟大电影人。
     
       另补充,这部电影是基于克拉克的短篇小说扩编而成。阿瑟·克拉克可谓是继凡尔纳之后因对科学发展的准确预测闻名的最伟大小说家之一。他有一句广为人知的话:“在一个落后时代的人看来,现代科学与魔法无异。” 最著名的幻想是:在发表于1945年的一篇小论文《地球以外的中继》中提出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系统的设想。基于他的幻想,科学家们到1967年才发明了仅用3颗卫星便覆盖全球各个角落的卫星通讯系统,直到今天世界通讯卫星组织还要象征性地给克拉克支付每年1美元的版权费。当然,当然,2001太空漫游也不例外,虽然只是部几千字的短篇,但遇到库布里克,就能衍生出一充满哲思的巨作。(剧本改编自他的短篇小说《哨兵》)其后在他和库布里克共同创作的电影剧本的基础上,克拉克又陆续撰写了系列的同名小说。



----------------

2010-12-16 12:34:04
   关于5分钟黑暗的一点补充:

  IMDB上提到: Some versions have title cards on-screen during the Overture and Entr'acte sections, while other versions omit these titles and simply play the music over a black screen.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2622/alternateversions )
  
  也就是说,带中场休息字样的版本有,只不过你没看到,正如我看过的《阿拉伯的劳伦斯》开场和中场是全黑的一样。 Overture and Entr'acte Music是当时这种超长电影的必备,库布里克当时在退场后还安排了8分钟的黑屏和音乐。只是这些在后来的很多版本里进行了删减,美国电视台早期播放的时候前,后的黑屏全部删掉。
  
  不过绝妙的是库布里克非常聪明地利用了这两段必备的黑暗,并将其延长与电影的音乐和主题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还有一个人认为这个黑暗还有个非常伟大的意义,40年了,发现的人不多,他认为老库之所以把原著里金字塔形状的Monolith黑石改成长方形,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两段黑暗,当观众以为在听着入场和中场休息音乐的时候,他们没有意识到,其实这块象征着永恒和至高无上智慧的Monolith黑石正在注视这观众,甚至在接着音箱对着观众歌唱。查特图斯特拉如是说就是它的歌声。下面是此人的分析:
  http://collativelearning.com/2001%20chapter%202.html
  

 5 ) 轮回的讥讽与批判

被称为史上最深刻最富哲学涵义无人能懂的科幻电影。就是这部电影让我期待了整整4年。终于完完全全地看完了整部电影,发觉有很多东西都已经被抽干一般,需要不断地重复才能更在文本中发掘出来。仍决定写下对这部电影的浅见,只是为了见证自己的又一次探索,无论深浅。

题目。Odyssey在希腊神话中的回归主题让本身虚幻的题材立刻显得富有历史感。荷马史诗与2001年的太空探索,这样的回归或许更具有宿命意义。而之后对尼采理论的不断阐释或者反驳,也的确在二律背反中印证了永劫轮回。 结构。3个层次。The dawn of man,Jupiter Mission, Jupiter and Beyond the Infinite。也有些人将第一部分拆开,又加入了一个所谓的“月球之旅”。这样的四段式的确迎合了交响曲的格式,但于尼采的进化三段论则不再吻合。骆驼,狮子,婴孩,三阶段所描述的人类的形态和命运都能够对号入座。 电影中有许多对仗非常工整的细节,而且其中蕴含的暗喻相当巧妙。在一篇达人写的文章中总结得相当详细,我也获益匪浅,但限于篇幅,省了。 音乐。《蓝色多瑙河》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无疑是这部电影中最重要的声音。《蓝色多瑙河》的主题是很典雅的环境,用以烘托人类的科技成就和闲适的生存环境。相反,《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只出现序曲中最辉煌部分,在片中只出现两次,都是人类面临重大变革时黑石与太阳相交之际出现的,用以烘托命运的转折。库布里克是个天才,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用于此自不必说,而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用在片中,总是让我怀疑他的目的不是作曲家而是尼采。终究,《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本身就是尼采关于进化的集大成之作——和这部电影一样——无人能懂。 黑石。上帝么?无疑,这是一个被抽象了的符号,象征迷途中的人类唯一依赖的指引。黑石一共出现4次,每次都是在人类寻求新领域或妄图扩张之时。神谕,我相信黑石意味着神谕。与此对应,Dave就是先知。领悟神的旨意。然而他人对于黑石的态度则一次次表明:人类始终与猿人无异,至少在人性上如是。 阋墙。很多人都在议论电影的第二段,究竟是电脑出错还是人类出错。很多人都在庆幸人类的最终胜利。然而我认为相反,库布里克恰恰在其中嘲讽了人与人间的冷漠。HAL被关掉时,那段出发前被秘密嵌入的录像告诉我们,所有宇航员都不知道自己的任务,只有这台电脑知道。HAL接受的是两个相悖的指令,却被要求将伪指令保密并执行下去。伪指令的存在只是因为猜忌的存在。人不再相信同伴,转而相信冷冰冰的工具,和开端时猿人与同类争取水源殊途同归。这就是人类争端的后果么。HAL和一把手枪有何区别?当然,除去它能够自己选择最佳时间毁灭人类外。 进化。仍然是奴役地进化。工具的变迁。猿人高高抛起的骨头和骨状飞船有何差异?人类对于工具的依赖无以复加,反过来说,人类被工具奴役。当然,现代性对于人类的观念有了明显修正:人类在相信科技的同时,将科技不再当作工具,反而当作了最终目的。人类成为了科技的工具。人类只是在努力地取缔,甚至毁灭自己。这句话对么?错么? 冷漠。所有布景都是如此优雅,却透着嗜人的冷漠。我们可以发觉干净的布局下都是冷色调的背景拼凑着零星的暖色调主体。对白也如是。即便是身处数光年的宇航员收到父母的生日祝福也没有任何感动的表情。飞船上的两人将独守数年,却没有任何言谈。唯一的对话也只是由于要对电脑复仇才展开的。被骗出飞船的宇航员为了获救,放弃了已经救回的同伴,将其抛向茫茫宇宙。相反,最富人情味的反而是那台叫做HAL的电脑。真是莫大的讽刺,人类造出了比自己更具人性的机器。也许这句话本身就是悖论,因为人已经无法理解人性了。 回归。飞船的结构是横切的圆形。在一次次的空间扭曲中,我们总能发觉最初的地方会重现。第三部分那匪夷所思的房间中Dave“进化”为Star Child本身就是尼采超人论的具象化体现。而Dave目睹了他自己在岁月中的不断变迁,终于回归成生命的原初状态。大约,那已经不是原初了,因为Star Child的形态并非我们谙熟悉的样子。或许,那意味着Higher Tribe的诞生。 时间。结尾的豪华房间。电影中最超现实主义的画面。路易十四时期的洛可可布局,高贵的刀叉,文雅的用膳姿态。Dave就不断目睹自己变换着姿势,同时变化的是被岁月夺走的年轻的面庞。 或许我们也可以将其解释为人类的进化需要对历史的关怀,然而我更倾向于另一种解释:人类的进化使人类忘记了其进化的目的,而那目的是与人类的传统休戚相关的。当然,这本身也是一种回归,如果人类能够回归的话。 沉默。大段大段的沉默。第一句台词的出现是在电影开始后第25分钟。长达几十分钟的喘息声音。甚至有著名的5分钟完全黑屏。如果说基耶斯洛夫斯基是用情节的悖论引发思考的话,那么库布里克在这一部中的武器是沉默。所以这部电影才能代表他的个人最高成就。 另有两个噱头:HAL是高智能电脑,三个字母右移一位即是IBM。第二,本片摄于1968年,对于当今的科技预测很多已经实现。这就是人类的创造力?还是上帝早已完成了的剧本?各位自行评说吧。

粗浅理解,随便记录下。

 6 ) 持续的狮子阶段?——从《2001:太空漫游》说起

 尼采认为人类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骆驼、狮子、婴儿,分别代表了人类谦卑、反叛、自我创造三个境界。而能用影像来表达尼采的这个莫测高深的哲学概念的大师,当数大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他的经典科幻作品《2001:太空漫游》用如今都能令观众惊叹的特技阐述了其对思维产生、人类进化的思考。
         与尼采一样,库布里克的诠释也是形而上的。宇宙中存在着一种神秘的呈1:4:9完美比例的长方体,通体冥黑,闪烁着金属的光芒,似是高度发达文明的产物,姑且称之为“黑石”。它三百万年前光临地球,传输的神秘能量被非洲大陆上的一小撮古猿感应了。从此,古猿获得了使用、制作工具的灵感,逐渐在残酷的生存斗争中站稳脚跟,最后脱颖而出,进化为万物之灵——人类。这就是人类从骆驼阶段跨入狮子阶段的过程。想当初,古猿祖先的生存环境极度恶劣——饮用浑浊不堪几近干涸的溪水、采食浆果树叶或植物根茎、寄居阴暗险狭的洞穴;还有其他豺狼虎豹、古猿同类之类的食物链竞争者。在这看天吃饭,朝不保夕的境地中,它们的生命延展唯有依赖于大自然的仁慈有加,它们遂必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犹如任劳任怨的骆驼,勇敢地承担自然加以它们的任务,态度恭谨而战兢。但后来,黑石开发了它们的思考潜能,它们甫一掌握工具,就用其猎杀其他大自然的子民——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当然还有自己的古猿同胞,奠定了人类史就是一部屠杀史——物种屠杀与自相残杀——的基础。它们如此进化,“人”的概念、进而是“人定胜天”的概念日益深化,敬畏自然之心抛到九霄云外。进化的结果,便是人类视自己为万兽之王——狮子,唯我独尊,不可一世。
        黑石“仁慈”的指引,使人类早早脱离了被动的骆驼阶段,进展到自大的狮子阶段。的确,三百万年来,“狮子”的威力越来越可怕。这种威力不是体现在体质上,而是思想上。人类创造的工具愈加复杂,尤其是人工智能被普遍应用,足以使人类以一种远离险地的方式继续探险,探险过程中,无可避免又有一场生态劫难。另一方面,杀人工具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各大核国家拥有的核武足够毁灭地球五十次。狮子的破坏力看来已经达到宇宙层面了——试想地球毁灭,引致太阳系的引力关系的陡异,会给太阳系、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带来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十年前的科幻片的奇想,如今很多已成事实。无怪无数人奉《2001:太空漫游》为硬科幻经典。然而它更是一部很深哲学内涵的影片,是一种对人类发展历程鞭辟入里的把握,镜头下,人类自大自卑兼而有之的矛盾性格暴露无遗。无疑,人类一直处于狮子阶段,无视自然法则,无视自然力量,并且悲哀地意识不到人类实际上在自然真正报复之前无能为力——2003年的“非典”事件,不过是自然对人类沉溺口腹之欲、诛灭异族生灵的小惩大诫,已然使地球人们惶惶终日。事实的佐证,恰恰说明库布里克的高瞻远瞩,他眼中的人类,即使到2001年,依旧好高骛远、自以为是,所以有片中弗洛伊德博士对同行的专横、有鲍曼队长对家人的冷漠、有政府部门对重大新闻的讳莫如深。而影片高潮处人类与计算机的大战就更加耐人寻味。正是政府既要一探究竟又要隐瞒真相,致使派往木星的探险飞船上的超级电脑陷入了一个保密任务与永不出错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式的困境中,逼迫电脑做出了杀害人类的无奈决定。在这里,“机器人三定略”被推翻了。库布里克不会陷入到阿西莫夫对机器人伦理的斤斤计较中——很可能他自己连人类的伦理都不信任。
         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时期的库布里克,冷眼看着人类花样百出的杀人游戏,破坏自然进而毁灭自己,于是与另一著名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一同创作了这个故事。在小说版中,克拉克说明了黑石的来历——超级文明的进化产物。但电影中黑石神秘不可方物。这是一种什么意味?我认为,电影中的黑石是宇宙的本质的蕴含,它包含了文明进化的信息,发送给宇宙各个角落的生命,帮助它们实现不同阶段的突破。我如此冒昧揣测,在于有《洛丽塔》、《发条橙》、《奇爱博士》等悲观主义名作的库布里克居然在此片表现出罕见的乐观态度,先用长达十五分钟的时空旅行给予了人类投身到婴儿阶段的希望,结尾更令鲍曼进化为名副其实的“星孩”。那时,根据尼采哲学,人类打破“你应该”的限制,成为道德创造者,能够按自己想象创造世界。与狮子阶段的胡缠蛮干不同,婴儿阶段的人类有道德观、自然观,与宇宙万化冥合,其言行举止符合宇宙的大化流行,即,婴儿阶段的人类就是宇宙的孩子。孩子当然不会破坏父母的准则,相反,他应该在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自我成长,迈入更加先进的超验的境界。在尼采或库布里克心中,恐怕这就是人类的最好结局。
        《2001:太空漫游》中的人类看到了新进化的曙光,但现实中的人类似乎依旧冥顽不灵——战火硝烟弥漫于地球各个角落,发达国家的首脑们一如既往地漠视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还有大大小小的倾轧、陷害、窝里斗、封锁消息……看来,人类正处于并将继续长期处于狮子阶段。有言道,物极必反。狮子的实力委实雄厚,人类近一个世纪来物质力量积累的成绩也有目共睹,但没有符合宇宙本质、自然规律的普遍伦理共识,硬件实力只会说明人类的外强中干。不禁让人疑问,人类的覆灭是否正是由于人类情商低下而无法科学掌握物质文明的运用呢?或曰,狮子之死岂非在于力量的不当透支?

 短评

这不是照着剧本拍的,而是曲谱

6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对我,这是恐怖片,源自童年对星空的恐惧,关于人类的渺小。

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史上最伟大的装逼片,就连作者克拉克和导演斯坦利都看不懂剧情……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它的伟大,首先在视觉上它领先了同一时代数十年不止,很多星际旅行片都没有给我一种“星际旅行”的感觉,但这部有,关键就在于细节处理细致。还有就是,这部讲述星际旅行的片子拍摄于1968年,而美国登月则在1969

12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首先你得忍者看完第一遍,觉得不知道在说什么;看了第二遍,觉得好像有点意思;看第三遍,知道原来这个电影讲述的是多个主题啊,看第四遍,觉得好像看懂了点什么;看了第五遍,啊,真他妈太牛了!这可是1968年的东西!

13分钟前
  • 地富反坏右
  • 力荐

TMD终于看完了。整整看了三年,打开四遍,有一种在看剧集的错觉。太容易睡着的电影了。对于电影的寓意比喻太多人说过了,留在今天也是一个讨论广泛的课题,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并不觉得如何。倒是非常好奇它的视觉效果在当时没有特效没有cg vfx的时候,怎么做的。最后30分钟的windows 98屏保画面,和那些宇宙太空的慢镜头,感觉后世的科技广告和电音届,独立音乐界,到今天还在模仿这样的拍法。表妹问,这是什么电影?为什么半天都没人说话没人动。我们说:这是一部影史神作,我们在装逼。

15分钟前
  • Luna
  • 推荐

这部是唯一一出让我彻底游离出剧情,却始终带着浓厚兴趣看完的电影,我相信库布里克偏执的工作态度操死了一批又一批特效制作人员

19分钟前
  • Kuba
  • 力荐

反复睡着影响了我对此片逻辑的梳理和判断……

21分钟前
  • 熊阿姨
  • 还行

现在这个年代没人敢如此玩观众了。

22分钟前
  • 单线程青年
  • 还行

哲学命题的最佳叙事,形式上和贝拉塔尔的做作法相反,对细节的打磨使片子非常耐看,而且越看越迷人--细节的力量;我想象中只拍城市的杨德昌如果拍科幻题材就是这个样,一定会将无数理性问题荒诞化升至哲学角度去建构世界。

27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李安评价自己最爱5部电影之一时说: “我非常崇拜库布里克,关于《2001太空漫游》我无法说清它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电影,我当年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时,它深深地吸引了我,那种感觉就像吃了迷幻药之后的幻觉经历。” 今天在资料馆大银幕体验,修复版让这种幻觉变本加厉,渗入到每一根神经。

30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这部片子有三个特征:1)看不懂 2)无数的符号 3)必须熟读尼采 4)六十年代能够做出这样的特效真的是惊天动地

33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中间还是睡着了几次……不是我的菜吧……但不能否认这片子做得真精致,而且还是60年代拍的,太空站、宇航服、宇宙飞船,都经得起长时间的细看。我只能说不明觉厉了……

34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那奄奄一息的机械生命执意要为我唱一首雏菊,有那么几秒温柔得不像话。

37分钟前
  • 充蜜
  • 力荐

原作作者克拉克:“如果有人觉得完全弄懂了《太空漫游2001》在讲些什么,那一定是我和库布里克弄错了。”

38分钟前
  • 彦夕
  • 推荐

牺牲了部分叙事节奏,但构筑起来的完整世界让人目瞪口呆。我觉得我要暴走了:这怎么可能是1968年的电影!!!这怎么可能是1968年的电影!!!它反科学反伦理啊!!!

3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2001太空漫游》只获得了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而最佳影片和最佳原创剧本都只是提名。所以说啊,奥斯卡也不是权威。

42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库布里克影展# 配乐、声音、设计赞。三段结构也很妙。至于主题,除了人为机役外,第三段开头黑石漂浮在太空,简直就是iPhone广告,然后进入微信APP画面,然后人可以穿越时空宇宙但也迅速老去,最终在Deathbed上还伸出手指点向触摸屏——这未来的宗教!

45分钟前
  • btr
  • 推荐

叙事不够宏大的前提下,节奏略显缓慢。或许真应该以歌剧的心态来看,外行看热闹,只听咏叹调。

47分钟前
  • 穆先生.troj
  • 推荐

既为举世公认之经典,必有高深奥妙之内涵。若觉难以理解,不妨从自身找找原因。对超出自我认知水平的事物极端排斥已属不智,再加以肆意的诋毁和谩骂只会将无知与庸俗进一步放大。更有甚者分明是哗众取宠,名为鄙视随波逐流,实则借机标新立异,以此彰显自己是如何的与众不同。实乃跳梁小丑,贻笑大方。

48分钟前
  • 白发生
  • 力荐

2001太空漫游时,人与电脑互不信任,交流也是冷的。2014Interstellar人与电脑的互相信赖、配合与默契,不只让人觉得萌萌的,还很温暖安全。即使它选择自我牺牲,你亦尊重。

52分钟前
  • 时以星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