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巨人第一季

动漫日本2013

主演:艾伦·耶格尔,三笠·阿克曼

导演:谏山创

 剧照

进击的巨人第一季 剧照 NO.1进击的巨人第一季 剧照 NO.2进击的巨人第一季 剧照 NO.3进击的巨人第一季 剧照 NO.4进击的巨人第一季 剧照 NO.5进击的巨人第一季 剧照 NO.6进击的巨人第一季 剧照 NO.13进击的巨人第一季 剧照 NO.14进击的巨人第一季 剧照 NO.15进击的巨人第一季 剧照 NO.16进击的巨人第一季 剧照 NO.17进击的巨人第一季 剧照 NO.18进击的巨人第一季 剧照 NO.19进击的巨人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06 10:20

详细剧情

107年前(743年),世界上突然出现了人类的天敌“巨人”。面临着生存 单行本封面 单行本封面(13张) 危机而残存下来的人类逃到了一个地方,盖起了三重巨大的城墙。人们在这隔绝的环境里享受了一百多年的和平,直到艾伦·耶格尔十岁那年,60米高的“超大型巨人”突然出现,以压倒性的力量破坏城门,其后瞬间消失,凶残的巨人们成群的冲进墙内捕食人类。 艾伦亲眼看着人们以及自己的母亲被巨人吞食,怀着对巨人无法形容的憎恨和痛恨,誓言杀死所有巨人。城墙崩坏的两年后,艾伦加入104期训练兵团学习和巨人战斗的技术。在训练兵团的三年,艾伦在同期训练兵里有着其他人无法比拟的强悍精神力。即使亲眼见过地狱也依然勇敢地向巨人挑战的艾伦,如愿以偿加入了向往已久的调查兵团。 在他正做着到墙壁的外面去这个梦的时候,毁坏墙壁的超大巨人出现了。

 长篇影评

 1 ) 一集9.9,它是当之无愧的“年度日漫神作”!

12月7日,这本该是平平无奇的星期一,但这一天却被一部日漫新番给彻底的热血起来了。

它就是《进击的巨人》第四季,也是该系列动画的最后一季,艾伦和巨人的故事即将要被画上动画史上最完美的句号了---单凭一集即收获豆瓣近1万用户打出9.9的超神分数!

事实上,自2013年动画化开始,《巨人》走过的7年连载时间里就从未让动漫迷失望过。

第一季9.2,第二季9.4,第三季也分别拿到了9.7和9.8的近满分成绩,而在对应的开播月份,其余一众新番也会瞬间变得黯淡无光---

当然,前三季的精彩可不代表最后一季也能够品质如初,毕竟在几个月之前《巨人》的制作公司也被从WIT STUDIO替换成MAPPA,而此事也没少在二次元圈引起轰动。

但如今事实已经告诉我们,所有的忧虑都是多虑,MAPPA的制作品质压根就不输于任何人---

剧情节奏毫不拖沓,刚开播便给我们带来了酣畅淋漓的马莱战争,当铠之巨人、颚之巨人、猿之巨人在屏幕登场并予以敌对军团摧枯拉朽的攻击,以及遭到反巨人炮弹伤害的时候。

我相信无人不为MAPPA的能耐拍案叫绝,而“年度日漫神作”的头衔已经可以提前被《巨人》锁定了。

当然,“燃与爽”长久以来都只是《巨人》动画的标配。

你固然可以在艾伦抬起巨石去封堵城墙缺口的时候,泪水伴随着配乐和滚滚翻腾的蒸汽止不住的滑落---

也能够在利威尔屠斩兽之巨人的过程中收获淋漓尽致的颅内快感---

同时也会为调查兵团誓死执着对自由和真相追求的态度感动涕零---

但需要强调的是,“燃和爽”只是《巨人》最表层的诠释,这部日漫真正令人拍案叫绝的地方还得属极具内涵的剧情。

也正因为后者的加持,《巨人》方才被无数动漫迷视作为“21世纪最伟大的动漫之一”,成为了所有青年热血漫的楷模。

01.逐层递进的恐惧

“那一天,人类回忆起了,被他们所支配的恐怖,被囚禁于笼中的,那份耻辱...”

这是《巨人》开篇的一句话,而有点儿学问的朋友应该知道这是谏山创模仿《百年孤独》的改编。

后者被誉为人类文学史上魔幻现实品类的巅峰之作,而无独有偶《巨人》的剧情看似发生在架空世界,但事实上无不是在映射和嘲讽现实的荒谬。

当然,也正因为这种创作手法的加持,《巨人》方才可能将恐惧逐层递进到骨髓的深度---

在剧情的最初,艾伦、三笠、阿尔敏是城里青梅竹马的朋友,而他们过去百余年的日子也非常安逸。

尤其对城里的绝大多数民众来说,安宁祥和已经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们不再去惧怕城外的巨人,他们坚信高耸入云的墙壁将是无坚不摧的存在。

然而幸福都被突如其来的超大型巨人给摧毁了---

他身高60米,哪怕站在城墙外面他的头颅也能给城内居民带来无尽的恐怖。

那一天他只是轻轻的一脚就将居民引以为傲的城墙给洞穿了开来,而自此开始所谓的安宁已经变成了炼狱,而彼时身形瘦削的艾伦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母亲被吞噬殆尽---

有人说如上开篇就足够辛辣的嘲讽了现实里不思进取的乌合之众,而其中的道理也和路径依赖、反乌托邦、逆水行舟等等道理不谋而合。

当然,如果剧情仅止于此,那再接壤上接下来的人类军团对巨人反击的戏码,那这部日漫也只能算是有点儿内涵的热血动漫---有明确的反派角色(巨人),有一致的目的追求(和平),接下来就是不断的升级推进罢了。

但很显然《巨人》并不止于此,谏山创对人性的剖析随着第一季结尾希娜之墙的破损以及墙内巨人头颅的出现,又更进一步的深化了下去---

从第二季开始,人们终于知道巨人是人类变的,而这背后的阴谋也与百年前的一场出逃密切相关。

当卡尔·弗里茨带着部分艾尔迪亚人前往帕拉迪岛并利用始祖巨人之力构建城墙以及将墙内群众通盘洗脑之后(让他们认为世界仅剩城墙里的人类),帕拉迪岛的居民就注定要缓慢的走向死亡。

这一来体现于王政府为了让群众心甘情愿的留在墙里,于是故意隐瞒了巨人的真相,并煞有其事的派调查兵团出去侦查。

后者经常死伤无数,而在第一季动画里城镇居民居然还为自己的孩子牺牲却不能给国家带来有价值的情报而一度情绪崩塌---

可以说城中被洗脑的居民已经对王政府有着毋庸置疑的信任感,但奈何这一切都是演戏,调查兵团的牺牲根本就毫无意义。

而当灾难降临的时候王政府的贵族们首要考虑的并非民众的安危,而是城中的豪宅和地位。

另外,在当年摧毁城镇居民幸福的超大型巨人以及后来让艾伦吃上一堑的铠甲巨人和女巨人,恰恰就是在训练营里朝夕相处的贝特霍尔德、莱纳、以及阿尼。

艾伦所处的世界并不只有帕拉迪岛生活在城墙里的人类,在那更辽阔的大洋彼岸还存在着数不胜数的国家,而上述三位巨人正来自马莱,他们肩负的使命当属将拥有坐标之力的艾伦给掳走以及摧毁岛上的所有民众---

可以说,这段经历就是一场《无间道》。他们三人在5年时间中和兵团伙伴患难与共,也一同欢声笑语,目的就是为了给任务实践的时机铺垫好一切。

看了上述内容,你或许会认为人心险恶,也认为《巨人》描绘的就是一个机关算尽、尔虞我诈的荒诞世界。

就仿若钱钟书先生撰写的《围城》,表面看似对婚姻的刻画,但事实上却是描绘人类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同理,《巨人》表面看似和巨人恶魔的抗争,是人类与异族战斗并追求幸福的故事。

但到头来我们才知道最可怕的并非巨人而是人心,而人们该回想起的也并非是被巨人支配的恐惧,应是被掌权者玩弄的阴影---

如上内涵当属前三季动画的揭露,但随着第四季的到来,动漫迷在恐惧之外也能会收获到一份意外的安宁,而这同时也彰显出了人性的伟大。

02.残忍下的内心安宁

《巨人》的世界是极其残酷的,但这种残酷也并不是纯粹出于“自私和贪婪”

比方说在帕拉迪卧底5年的贝特霍尔德、莱纳、以及阿尼,他们虽然对城内居民不留情面,但这种残忍是建立在“解放全体艾尔迪亚人”的使命追求上的。

唯有夺取到始祖巨人的力量以及将所有墙内居民都杀戮殆尽,世界各国方才可能改观对艾尔迪亚人的印象,不再将他们视为恶魔,并将所谓的基本人权和幸福归还过去---

那为何世界各国对艾尔迪亚人存在深入骨髓的偏见呢?这一切都离不开一场蔓延了千来年的暴政。

艾尔迪亚人的祖先是出生在2000年前的一位名叫尤弥尔的奴隶,在刚开始的时候,她只是一位地位卑微的奴隶,也曾遭到过初代弗里茨王的虐待和放逐。

直到后来尤弥尔意外获得了巨人之力(她是所有巨人的祖先,而在她死亡后也陆续分裂出如今的九大巨人),这种力量堪称摧枯拉朽,但奴性根深蒂固的她却选择为暴虐的弗里茨王所用,协助他击溃了帝国马莱,并开启了长达千来年之久的暴政统治时代(除了艾尔迪亚人之外的所有人都备受虐待),而世人对艾尔迪亚人的憎恶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塑造的---

然而时间到来距今一百多年前,艾尔迪亚帝国第145代王“卡尔·弗里茨”有感于民众的水深火热以及巨人家族内部为了利益爆发的连绵不绝的战争。

于是毅然决然的联合战锤巨人家族策划了一场“马莱英雄反击战”,好让被暴政了千年之久的马莱人能够得到解放,而自己则携带部分艾尔迪亚人躲避到了帕拉迪岛,并通过始祖巨人之力构建了围墙以及洗刷了民众的记忆。

还有在始祖巨人的传承当中定下了“不战之约”,让后续每一位拥有艾尔迪亚血脉的继承者都烙印上“不抗争,静静在墙内等待死亡”的思想---

可以看到,甭管是马莱的卧底也好,还是帕拉迪岛的统治者也罢。他们表面看似机关算尽唯利是图,但事实上都有着情有可原的动机。

说白了,我们不能用简单粗暴的二分法去窥探《巨人》的世界,就正如阿尔敏在捕捉女巨人阿尼时所说的这番话---

“这种说法我不喜欢,好人只是用来称呼有用的人而已...所以如果阿尼不肯帮我们,那阿尼就是坏人”

在这里没有没有绝对的坏人和好人,有的也只是立场的差别。

固然有时候人类要为了自己的使命而出卖患难与共过的好兄弟,但有着能超越个体欲念和存亡的崇高追求,那所谓的出卖和残忍也就不再恐怖。

相反,这还是对人性的一次赞礼,而得知真相的我们也能够收获一份内心的安宁。

03.最后

从2013年到2020年,一晃而过《巨人》已经连载7年之久了。我很庆幸这部日漫至今没有一季度是崩塌过的,相反制作组还越战越勇,哪怕替换成MAPPA也依旧能够一次又一次的突破日漫在豆瓣的评分极限---

因此,就站在如此内涵深度的剧情以及炸裂的画面品质基础上,一集9.9的《巨人》,又怎么可能不被选为“年度日漫神作”呢?而同期上映的其余新番又怎么可能不黯然失色呢?

所以剩下时间,我们不妨好好期待更多的第四季内容的更新吧。

 2 ) 《进击的巨人》完结复盘:做出令你无悔的选择

《进击的巨人》漫画结局出来后,批评它烂尾的声音成为共识,我自己也是对此感到遗憾的读者,谏山创亲手缔造了一部可能伟大的动漫,又亲手把它毁掉了,这可能是我人生中最意难平的动漫收尾,但还是谢谢谏山创,感谢《巨人》这部作品,这些年来,的确带给我太多的震撼和感动,如果不是过于喜欢,现在也不会被伤害得那么深,所以在这篇文章里,我不打算再重复《巨人》结局有多么烂尾的论断,还是试图结合整部作品的定位、作者的创作风格,来仔细谈谈《巨人》最后为什么成了一部令人爱之恨之的作品。

《巨人》之所以被人寄予很多期待,是因为它从一部热血少年漫开头,迅速揭开了残酷世界的篇章,当观众以为这只是一部人类打巨人的热血故事时,原作者谏山创不断给人惊喜,直到地下室秘密被打开,“海的另一边”出现,《巨人》的故事达到高潮,它从单纯对勇敢、自由的歌颂,转向了对战争与和平、残酷与荒诞乃至人的存在意义本身的探索,涵盖了神学、宗教、哲学、历史学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正因如此,《巨人》不再是一部简单的热血少年漫,而是在许多篇幅中展现出不逊于文学经典的品质。

如果要做一个横向对比,《进击的巨人》巅峰之作水准是在动画第一季。极致的燃衬托出极致的残酷,革命般的歌谣渲染人命如草芥的窒息。调查兵团新兵信誓旦旦,激情配乐响起,常理来说是要大杀特杀了,但巨人飞扑一下就把人类踩死,哪怕是老利威尔班最杰出的成员,在女巨人面前也如同蝼蚁。我到现在都忘不了《巨人》第一集带来我的震撼,但比它更令人惊叹的,是《巨人》从第一集到第三季结束(对应《漫画》的前90话),完成了从热血少年漫到一部成熟、宏大的严肃文学作品的进阶。有太多名场面值得一遍遍回顾:铠巨撞墙、艾伦母亲之死、进击的巨人守护城门、人类对巨人第一次胜利、老利威尔班团灭的恐怖、艾伦与阿妮战斗、莱纳和贝尔托德叛变、团长断臂、团长最后冲锋、利威尔第一次刀削猴巨、地下室秘密、海的另一边等等,《巨人》前三季留下太多震撼场面,它浓缩了最酷的燃和最惨烈的绝望。

如果说《巨人》第一季达到了95分的层次,那么第二、第三季至少也维持在了85分以上的水准,WIT制作的前三季当之无愧是日漫总统山之作,而漫画的水准巅峰延续到了马来篇,以宣战公告、艾伦现身作为结束。马来篇之后,《巨人》进入收官,谏山创力有不逮,无力于驾驭“战争与和平”这样宏大的主题,而只能以“自由探索”作为收尾,对艾伦、阿尔敏、希斯特利亚这三个漫画后期重要人物的心路历程描写采用谜语式书写,到了结局干脆烂尾,将艾伦、尤弥尔、莱纳等人物的魅力大大削减,故事的格局也从“战争与和平”降格到日本似的反战观念,谏山创不是一个军国主义右翼,后者指的其实是日本政治势力里的鹰派,把谏山创这个漫画家说是右翼分子,并不准确,谏山创反映的其实是大部分日本人对战争的观念,即:战争是残酷的,上一代人的错为什么要下一代人承担。可惜的是他没能跳出这种普通观念的局限性。

与其说谏山创是认为这种开放式结局在艺术上更为高妙,不如说在设定了诸多高能设定后,以及在更新压力与漫画篇幅的限制下,谏山创逐渐发现自己无法控制住这盘大棋,只好把棋势收窄,回归到他最擅长的对自由、勇气这些价值的表彰。

问题的根源在于谏山创把控不了托尔斯泰小说式的主题设定,在作品的思想程度上距离陀思妥耶夫斯基类型的作品也有所差距,他的思想深度不及他的漫画技巧。尽管《巨人》用了一系列高能设定震慑读者,比如与北欧神话、犹太历史的互文、立体机动装置、艾尔迪亚人与马来人的历史纷争、路里的尤弥尔等,乃至巨人这个设定本身,但是落在思想的实处,当去掉花活,真刀真枪地去比较对宗教、神学、政治与历史问题呈现的深邃程度,《巨人》距离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小说仍旧差了一截。

不必对谏山创神话或者过度贬低,将其作为一位想象力丰富、构思细腻、作画分镜功力了得,但也有自身局限的作者即可。《巨人》最大的局限从怪诞虫出现那一刻就已显现,当人类深刻的意识形态分歧、民族分歧、对记忆的模糊处理方式,被简化为“消灭怪诞虫,消除巨人之力”时,尽管这套说法在《巨人》的世界观里是可以自圆其说的,但它失之于浅显、方便,本质上是回避了复杂问题的安全收尾策略。

艾伦试图寻找一个消灭怪诞虫、解救艾尔迪亚人,又不被怪诞虫察觉的方式。这个计划只有阿尔敏、希斯特利亚可能知道,其他人受限于信息接受的偏差,误认为艾伦背叛了自己的理想。所在漫画最后部分,要彰显艾伦行为的价值,阿尔敏和希斯特利亚是决定性的两个人物,只有他们能帮助艾伦澄清,在历史叙述上重塑艾伦的定位,这种历史叙述权的不同,决定了漫画中人类历史到底是把艾伦定义为“恶魔”,还是一个自由与反抗的象征。

谏山创无法控制时间闭环叙事,也在两个复杂问题上败下阵来:第一,如何终结巨人之力,实现战后威慑状态下的和平。(参考现实中小国家利用原子弹与大国周旋);第二,如何重新确认艾伦的正向价值,赋予艾伦和调查兵团行动的意义。如此,贯穿全季的调查兵团意义才不会被辜负,一代代调查兵团成员的死亡才不是一场虚无,对艾伦与调查兵团的肯定,关系到《巨人》这部作品在读者群体里的风评。毕竟,有太多读者当初是被调查兵团勇敢而无畏的选择吸引,是被那对自由的不断探索,甚至不惜献出心脏的执念所打动。这是《巨人》的灵魂所在。但可惜的是,在结局里谏山创没有给出更令人惊喜的答案,反而把艾伦这个主角写出了一个“为达目的连自己的亲人都能害死”的争议人物,使得艾伦过去对自由、对解放的表达都成了一场笑话。

在《巨人》的收官阶段,读者希望谏山创回收设定,把坑填完,但在谏山创看来,很多情节可能不是坑,而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他已经交代,只是细节太隐晦,需要读者回头寻找。另一种就是在他眼里那就不是坑,而是一种开放式的写法。

前一种,比如“利威尔为什么一定要杀吉克,对杀死了诸多调查兵团成员的阿妮却网开一面”,这一点很多“巨学家”已经回答,在漫画最后几话,利威尔是不愿意正面看阿妮的,因为他对阿妮还有私人的恨,他没办法原谅,但作为调查兵团的骨干,从全局考虑,他的理性又告诉他,不杀阿妮,才是更加正确的选择。利威尔是一个在关键时刻依靠直觉的人,他屡次看到过吉克谈起人命时,那无动于衷的冷漠面孔,也看到过阿妮作为女巨人吃人时流泪的瞬间。所以在她眼里,阿妮虽然迫于立场,做出令他痛恨的事,但他心里知道,阿妮是一个人性并未泯灭的人,阿妮也不过是这场悲剧的承受者。

后一种,就是艾伦为什么选择发动地鸣,他的意图到底是怎样的?谏山创通过很多细节交代,但他也不会真的给出一个绝对的回答,他可能只是,通过艾伦、阿尔敏、希斯特利亚乃至其他人对艾伦的评价,来呈现一个复杂的、不同解释视角下的艾伦。只是,考虑到谏山创的笔力问题,他最终已经无法对“战争与和平”这类宏大议题有更深入的阐释,对于艾尔迪亚民族的未来,谏山创无力回答,也不会吃力不讨好地尝试回答,他最终采用的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如果我们以认真的方式回顾这部作品,大部分人都能欣然承认动画前三部在想象力、故事结构、节奏感、人物塑造和音乐上精湛绝伦的水平,同时也会清楚地意识到,谏山创在马来篇以后的力不从心,在120话以后呈现出的“赶工”状态,这导致《巨人》最后20话的节奏明显更加凌乱,在人物塑造和故事逻辑的严密度上大打折扣,地鸣发动后的作战戏,给人一种快点打完收工的感觉,太多的人物、太多的任务,本来200话结束更为稳健的内容,被压缩到139话,导致《巨人》失去了前期稳健的叙事节奏、缜密的故事编排以及丰富的人物塑造。

可以预见,当结局出来那一刻,很多观众会大呼《巨人》烂尾,如果说马莱篇之前,《巨人》的完成度有九分以上,其立意、结构之高妙,甚至比《钢之炼金术师》《棋魂》这些日漫经典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么马莱篇之后,准确来说,从艾伦看到大海,《巨人》世界观空前拉大开始,谏山创就屡屡出现力有不逮,也让《巨人》的完成度呈现下滑。《巨人》依然会是一部动画经典,但它没能达到本可能企及的高度。

最后我想补充的一个视角是,《进击的巨人》其实是一部可以跟《狂人日记》对读的作品。艾伦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原来这艾尔迪亚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所谓《巨人》,就是吃人的历史与终结吃人。所以艾伦的动机一直是很纯粹的,向往自由的少年,要让整个民族实现自由,而要真正实现自由,就要结束这吃人的噩梦,把人类从巨人的梦魇中解救出来。

所以要弄明白,巨人化是怎么回事,艾尔迪亚人变成巨人是从何开始。说怪诞虫,和说尤弥尔,都只说了一半,准确来说,是怪诞虫扩张、繁殖、恐惧于被毁灭的本能,跟尤弥尔渴望挣脱奴役,追求生命的价值,却又在被初代王欺骗、沦为战争工具后,怪诞虫的本能与尤弥尔的绝望结合,成为了巨人梦魇的始作俑者。

但是,本来尤弥尔是可以一死了之,从源头扼杀怪诞虫的扩张的,奈何初代王利益熏心,渴望巨人之力绵延子孙后代,实现艾尔迪亚帝国千秋稳固,才想出了子嗣分食尤弥尔的法子,结果尤弥尔的始祖巨人之力又被分化为九大巨人,怪诞虫的力量因此弥漫整个艾尔迪亚民族,它寄居在始祖巨人拥有者本体,而每一个吃过尤弥尔,包括吃人者的后代,都会被怪诞虫的力量影响。

怪诞虫隐喻了人类繁衍、扩张的一面,尤弥尔则是人类向往自由而不得的一面,而初代王,代表的就是人类历史上源源不断出现的奴隶主,那些渴望征服、奴役、统治他人的欲望。所以,如果从小的说,是奴役的环境培养出了吃人的人,往大了说,大地恶魔隐喻的就是人类自己,尤其是人类性本恶的一面,是人类的暗面造成了吃人的噩梦。因为这一层寓意,《巨人》不是纯粹的热血少年漫,而是一部作者承载了足够野心、讨论面涉及社会学、神学、哲学、宗教和人性本身的作品。《巨人》的历史,其实就是人性之善与人性之恶不断抗衡的历史,是人类为什么犯下如此多恶行,又仍然具有存续意义的历史。当然,对地球来说,人类存不存在并不重要,但对人来说,这是一个存在价值的问题,它很难有解法,但每一个试图追问的人,都有着执拗的可爱。

所以,最终的结局是不会有解法的,因为人类到现在都解不出来。或许,当艾伦窥探记忆,发现自己已经看不到下一代进击的巨人记忆时,就已了然自己的宿命。但是,进击的巨人仍会延续,因为所谓进击的巨人,就是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的追求自由的心。


最新更新:

《进击的巨人》漫画结局出来后,批评它烂尾的声音成为共识,我自己也是对此感到遗憾的读者。谏山创亲手缔造了一部可能伟大的动漫,又亲手把它毁掉了,这可能是我人生中最意难平的动漫收尾,但除了烂尾,我们还能怎样讨论这部作品?《巨人》的结局究竟是艾伦眼中的现实,还是艾伦死后,阿尔敏对历史解释权的夺取?原本仅仅被认为是热血少年漫的《巨人》,为什么能成为一部引起轰动的作品?

我们做了一期对《进击的巨人》全面复盘的播客,从《进击的巨人》结尾说起,细致分析谏山创的创作优缺点、《巨人》的伏笔、人物、世界观,以及它为什么会成为一部让人爱之恨之的作品。

收听链接://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07a778ecd1b5613786a1b87?s=eyJ1IjoiNWYyMjZjMWM2Y2FhYjI2ODE1NjdjMTNiIn0%3D%0A

【本期主持】

宗城:被谏山创打脸的退役巨学家

【本期嘉宾】

北辰:文学研究生,可怜的巨人老粉 王子:谏山创受害者联盟成员 侍禹廷:业余看动漫的教育研究者

开场观点精华

00:26《进击的巨人》代表了现代人的愤怒 01:27 现代人看起来更自由,但其实更不自由了

结局讨论

02:18 艾伦这个形象在塑造上有一些割裂

07:22 艾伦才是母亲之死的始作俑者? 11:17 海外读者对弑母这个细节的反映没有国内那么强烈 14:37 谏山创画这个结局是要故意恶心读者? 18:00 仔细分析艾伦的人物塑造问题 23:00 艾伦发动地鸣,屠杀世界大部分人口,成了导致他人设崩坏的主要原因 24:40 艾伦的计划无法拯救艾尔迪亚人,反而彻底让艾尔迪亚人成为人类公敌 32:37 三笠这个角色后期篇幅很多,但情报量很少,阿尔敏才是结局的叙述者 35:33 尤弥尔困在路里的原因 37:58 尤弥尔顿悟的伏笔 41:15 谏山创在结局的共情性上处理地非常糟糕 43:00 谏山创画这么一个恶心人的结局,是故意的还是被逼的?

对《巨人》整部作品的讨论

44:37 讲谈社跟谏山创的关系

46:22 鸟在动漫里有什么寓意? 46:51 鸟是最自由的? 50:30 莱纳是《巨人》塑造最成功的角色,但在结尾的最后出场出现了崩坏 53:52 复盘艾伦完整的计划 57:40 当地鸣出现时,《巨人》的烂尾已经开始了 1:00:27 谏山创的长处在于分镜、伏笔、画面的电影感 1:02:20《进击的巨人》最开始是一部环保主题漫画? 1:03:30 动画与漫画的对比,动画里的神来之笔 1:06:40 Mappa和Wit的对比:Wit掌握了又燃又虐的精髓 1:12:24 谏山创救了Mappa的风评 1:14:50 日本漫画里经典的烂尾作品 1:16:40《钢之炼金术师》为什么能成为漫画界之光 1:19:25《巨人》的现代人的愤怒宣泄出来,而《钢炼》特别克制 1:22:10《巨人》能火跟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有深刻关系 1:25:20 自由的悖论:丰富反而让现代人更不自由

【本期提及的书目或动漫、影视作品】

《卡拉马佐夫兄弟》《进击的巨人》《钢之炼金术师》《攻壳机动队》《Eva新世纪福音战士》《火影忍者》《叛逆的鲁鲁修》《旺达幻视》《海贼王》《鬼灭之刃》

【本期配乐】

片头:《红莲の弓矢》 片尾:《Call of Silence》

【本期剪辑】空心菜 【本期文案】宗城

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在小宇宙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到豆瓣、微博、喜马拉雅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还可以到公众号关注「宗城的小黑屋」以及通过推文下方的赞赏码或支付宝(1620067734@qq.com,蔡宗城)给我们打赏,打赏费用将用于支持团队小伙伴的劳动。合作请联系1620067734@qq.com。

备注: 笔者和朋友最近在做一个播客,除了对《进击的巨人》的讨论,也会涉及其他文艺作品和公共议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宗城的小黑屋”、小宇宙账号“席地而坐”,以及微博“阁楼上的宗城” 。加入相关会员群,阅读更多完整版内容,可以添加微信czc1566

 3 ) 世界是如此残酷又如此美丽,议《进击的巨人》中的存在主义属性

作为19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哲学思潮之一,“存在主义”自降以来就对全世界的哲学、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克尔凯戈尔、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让·保罗·萨特、阿尔贝·加缪、波伏娃……这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通过哲学和文学影响了一代一代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现在,这种影响来到了“巨人”的世界,来到了动漫作品之上。敏感的观众都不难发现此部作品深蕴着某种思想。毕竟片中不绝于耳的“自由”、“残酷”、“存在”、“选择"、“意义”……都是极具哲学意味的词汇。这些字词也常常出现在存在主义相关论著中,观众因此有理由该相信《进击的巨人》的核心哲理便是“存在主义”。本评论现以“存在主义的五个论题”为证,听听“巨人”那响切云霄的存在主义呐喊。

存在主义的五个论题(托马斯·R·弗林《存在主义简论》):

以下五个论题常常被存在主义者以各自的方式运用。这些论题并不构成对“存在主义者”的严格定义,它们更多的是描绘了这些哲学家同属一个学派,他们有许多相似之处(论题的交叉和重叠)。

1.存在先于本质。我们根本上是受时间束缚的存在。生活时间不同于可度量的“钟表”时间,它关乎本质:“尚未”、“已经”和“目前”在意义和价值上各不相同。

2.存在主义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的哲学。尽管存在主义并不反对科学,但存在主义的关注点却集中在人类个体在大众社会普遍要求浅薄和服从的社会经济压力下对身份和意义的追求

3.人道主义。你之所是(本质)就是你所选择(你的存在)的结果,而不是相反。本质并不是命运。你就是你自己所造就的人

4.自由/责任。存在主义是一种自由哲学。它的根本原则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能与我们的生活保持距离并反思我们所做的一切。在此意义上,我们总是“超过”我们自身。但是如同我们是自由的一样,我们也是负有责任的。

5.伦理考量至高无上。虽然每个存在主义者都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地”来理解伦理,但其根本关注点却是要我们去检验我们个人生活的本真性和我们社会的本真性

“巨人”的设定与“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认为,对于人而言,“存在先于本质”。他的意思是:我们扮演的角色没有任何脚本!我们是在如下意义上是自由的:不存在客观规范和“本质”可以告诉我们是谁、我们应当是什么。人类最大的自由是可以选择。存在便拥选择之权,存在先于本质。

“有生来特别之人,但往往那并不是自己”——前调查兵团司令奇斯·夏迪斯。

人大多并不特别。

就如艾伦所言,“我一点都不特别,我只不过是那个特别父亲的儿子”。这并不特别的孩子,在其母亲卡露拉眼里却是伟大的,“他可是出生到这世上了呀”。出生代表存在,存在意味选择,选择铸就特别。艾伦母亲卡露拉无疑是坚信“存在先于本质”的,因此她会认为“无需变得多伟大,出生便是伟大”。

假设艾伦没有选择“从这狭小的墙内出去”,假设艾伦没有选择受训加入兵团,假设艾伦没选择舍命从巨人口中救出阿尔敏,他也许真的并不特别。是诸多的自主选择让艾伦成为了特别的存在。没有主观的选择,没有战斗的目的,巨人之力也无法觉醒。没有艾伦本身的自由意志,他或许会不自知地因13年之期到来而死在无人的角落吧。

“无垢巨人”可以理解为被“标准”锁定,失去选择能力,无法承担责任,综而不停被噩梦缠身的人类。“奇行种”在某种程度上即是不甘于受困“标准”而挣扎的“无垢巨人”。

九大巨人可被视作人类的九种力量象征,更可理解为九种被锁定的诅咒(继承人只有13年寿命)

始祖巨人:精神;

兽之巨人:野性;

进击巨人:奋进;

车力巨人:耐力;

颚之巨人:敏捷;

女型巨人:均衡;

战锤巨人:创造;

超大巨人:力量;

铠之巨人:坚韧。

以上九种特性都是人类能选择的可能,当中以精神的力量最为强大。人可以有多种可能,正如艾尔迪亚人可身负多种巨人之力。

“地下室手记”与身份意义的追求:

“我们究竟从地下室里找到了什么,是希望吗?还是绝望呢?”—— 汉吉·佐耶

《进击的巨人》1-3季有着一条异常重要的展开线索——古利夏·耶格尔留下的“地下室手记”。它关乎墙内真相和人类生存未来。寻找此种真相与未来正是艾尔文团长一辈子念念不忘的“意义”。象征世界意义的“地下室手记”在片中的线索形式是一把钥匙。或许是巧合,文学世界正好也有一部大名鼎鼎的《地下室手记》,它的文学地位也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大门。

《地下室手记》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创作的中心点。它被视为存在主义文学开篇之作。

加缪下过定义: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所有的主人公都执着自审生命的意义”(《西西弗神话》) 。

《地下室手记》体现人与世界、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抗争。类似的主题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后的作品里反反复复地重现。这些反复的抗争即是身份和意义的追求,即是存在主义者所追寻的“存在”。存在主义者对身份与意义的执念是始终的,从克尔凯郭尔到萨特都一如既往。

艾尔文团长这一“凌驾于怪物的存在”其精神设定与陀氏笔下的“地下室人”有相通之处。他们不满足现状,他们同样疯狂,他们执念真相与意义。

艾尔文团长的死亡冲锋可称作本片最振聋发聩的存在主义高歌:

“我之所以能走到这一步,就是因为坚信着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坚信着,总有一天能验证我的猜想。

我也无数次想,还不如死了算了。

同伴们在看着我们,

他们想知道自己献出的心脏现在怎么样了。

战斗还没有结束!”

“全都毫无意义。

不论拥有怎样的梦想和希望,

不论过着怎样的幸福人生,

都和岩石打碎身体没有区别。

结局都是死。

那么人生是否没有意义呢?

或者说 难道我们的出生就是毫无意义的吗?

那些死去的同伴也是吗?

那些牺牲的士兵们也毫无意义吗?

那些士兵的意义,将由我们赋予!

那些勇敢的死者,那些可悲的死者——

我们之所以能这么想,

是因为我们是生者。

我们会死在这里,

将意义托付给下一个生者。

这就是与这个残酷世界抗争的唯一手段。

士兵们 咆哮吧 士兵们 战斗吧!”

“活着”即是最大的人道主义:

“只有下过死的决心的人,才会知道活着有多好。”——《基督山伯爵》

“自杀是一种忘恩负义。荒诞人只能耗尽一切,包括耗尽自己”——阿尔贝·加缪《西西弗神话》

纵观四季《进击的巨人》,“活着”都是最高准则之一。片中的诸多人物相似地肯定“活着”,他们也都有“向死而生”的果敢。

艾伦·耶格尔:我怎么能死在这种地方呢?我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情况还一无所知。

三笠·阿克曼:我再也不会放弃了,一旦死去,就连回忆你都无法做到。我无论如何都要赢。

多托·匹西斯司令:一心想要得救···没什么比这句更值得信赖的话了。

艾尔文·史密斯团长:如果叫你们几个去死,你们会从容就义吗?我还不想死。

米可队长(三毛):人只有在放弃战斗的那一起起才算败北。只要还能战斗下去,就还没输。

丽奈(米可班队员):只要活着就要竭尽全力,明白了吗?

尤弥尔:为什么要将杀意对着自己啊!要是有这个气势,那连自己的命运也能改变吧。

未来的意志:只要我们还活着,就有义务一直活下去,不能放弃抵抗。

虽肯定“活着”,但存在主义者们也从不抗拒死亡。

对存在主义者而言,选择比活着更为重要。在弄清楚结果的“意义”后,存在主义者会坚持践行自己的选择,走向主观认为正确的结果。哪怕这个结果是着死亡。阿尔敏曾对阿尼·利昂纳德言道“如果理解了必须要死的理由,那么有时就必须去那么做”,这正是向死而生的果敢。活着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活着是选择的前提。活着才有过程,活着即是最大的人道主义。

“自由/责任”——“进击巨人”与“调查兵团”

存在主义是一门阐发个体行为、自由、选择及其责任的哲学学说。该流派思想的最高价值公认是自由。对于存在主义者而言,人都是自由的,人都承担着为存在之谜寻找答案——编造答案——的责任。

自由一词在古拉丁语中意为冲破枷锁、不受约束,随心所欲地追求生活。在早期西方人的观念中,自由即自立、自主,不受羁绊,象征着一种独立的人格。

整部《进击的巨人》中与“自由”关联最深的当属“调查兵团”与“进击的巨人”。

调查兵团在《进击的巨人》中是极具象征意义的存在。在艾尔文团长口中它是“人类之矛”。在主角父亲古利夏·耶格尔眼里,调查兵团“比墙里的任何人都要聪明勇敢”,调查兵团的存在“代表了灵魂的自由”,调查兵团是“人类的骄傲”。总而言之,调查兵团是墙内人类自由意志的集体化身。调查兵团的士兵肩负重任,是“天选之人”,其重任汉吉队长有定论,“调查兵团至今为止流的血都是为了重夺被巨人夺去的自由”。

巨人所代表的象征前文已有论证——可被理解为失去选择能力,无法承担责任,综而不停被噩梦缠身的人类。如此意义之下的调查兵团可称之为巨人的反面,调查兵团是人类自由与责任的完美担当

主角艾伦背负的巨人之力代表的也正是自由。

“这个巨人不论在什么时代都在不停地前进,追逐着自由,都在为自由而战其名为···进击的巨人”

艾伦的选择与责任从第一季开始就很明确——他要把巨人从世界上一个不剩地驱逐出去

巨人的象征无需再多言,巨人是失去自由的人类。艾伦希望推倒现有世界结构,建立一个没有“巨人”,“人人生而自由”的乌托邦。因此他要“把巨人从世界上一个不剩地驱逐出去”。

现有世界结构是初代雷斯之王建立的墙中世界。初代王坚信巨人支配的世界才是真正的和平世界。为了“和平”,初代王立下了“不战之誓”。墙中世界无疑是艾伦乌托邦的反面,“不战之誓”也与艾伦“不停地前进,追逐自由,为自由而战”的理念背道而驰,于是“不战之誓”更像是种诅咒——王族始祖巨人之力继承者会因“思想被操控而选择自我毁灭”。

雷斯之王代表世界造物主,是全知全能且独一无二的存在,这样的存在代表的含义即为——神。换言之,是“神”限制了人类的自由,所谓的“神”控制了人类的思想,盲信于“神”人会走向自我毁灭。

而海德格尔与萨特都是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代表者。无神论存在主义否定有超越于人自主独立性之上的非理性力量(神),无神论存在主义认为人是各种价值的惟一根源。人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行动和价值负全部责任,“神”无法干预。

如此意义的艾伦简直是海德格尔与萨特的理念化身。

“他人即地狱”——“巨人”世界的本真性

“不是这里变成了地狱。而是我们至今为止都有着一种错觉。这个世界从一开始就是地狱”——阿尔敏

萨特的戏剧《隔离审讯》有句极为出名的话语“他人即地狱”。其意思是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世界中,每个人都互为彼此的地狱,都在接受这个监狱的历练,只要彼此冲出这个地狱,就能获得自由,你不再是他的地狱,他也不再是你的地狱。 萨特把“生活在彼此的目光中,无法认知自己,只能通过他人评价认识自我”的世界称之为地狱。一味生活在他人目光中,放弃自己的选择,把他人作为评价自我的唯一标准,那么人就成为了不自知的“巨人”。艾尔迪尔亚人在片中的设定就是生活在他人评价下的人类,他们被他人的眼光所奴役,他们都是“巨人”的潜在化身。

于是困顿墙内的人进行的也正是一场“隔离审讯”。艾尔迪尔亚人终究需打破他人评价,认识自我本真,找到存在意义,从而冲破地狱获得自由。这就是《进击的巨人》所讲诉的故事。

觉醒的艾尔迪亚人能充分认识到世界的残酷性,能认识到“人若不能有所舍弃,就无法改变现状”,为了看到“火焰之水”、“冰之大地”、 “砂之雪原”成为世界上最自由的人,他们无惧敌人强大,无惧世界可怕。他们明白世界是残酷的也是美丽的,他们坚信人在世界一直归所,他们相信“自己的命运要由自己决定”。这就是“进击巨人”与存在主义者的呐喊。

 4 ) 《巨人》最终季e01~03个人观感

事先声明,本人会以漫画党的角度来看待《巨人最终季》每一集动画的制作水准,从原作漫画角度出发来解析动画改编制作中优秀与不足的地方,同时涉及大量剧透,观看本篇文章须谨慎。
作为一个原作漫画粉丝,我不得不承认,MAPPA所带来的《巨人最终季》第一集的制作水准真的让我非常满意。尽管我接下来的评论会有不少的挑刺段落,但首先必须感谢MAPPA的制作人员敢接也愿意去接《进击的巨人》这个烫手山芋,同时最终动画质量又是如此亮眼。真的,真心感谢MAPPA,满足我们巨人粉的这份热爱。
但并不代表我就会“纵容”MAPPA在动画改编中所犯下的错误,一些分镜演出和方向上的问题我仍然会狠狠批评。

第四~六集长评:《巨人》最终季e04~06个人观感

第七~九集长评:《巨人》最终季e07~09个人观感

第十~十二集长评已更新:《巨人》最终季e10~12个人观感

———————————————————2020.12.26—————————————————————

因为现在写的字数实在是太多了,从头翻到尾也很麻烦,所以个人绝对一篇影评只写三集的内容,那么e04~e06就新开一篇长评来写。

同时,下周更新巨人长评可能会比较晚,一个原因是因为下周本人实训周+考试周,时间比较紧;另一个原因则是巨人第五集因为日本放冬假停更一周,让我有喘息的时间。

———————————————————2020.12.24—————————————————————

最终季第三集「希望之门」

第一想法:突然觉得上周被我狂喷的第二集还蛮不错的。至少那一集主要的叙事节奏是正常的,整体的空间与时间都能相互衔接,避免了观感上的断裂。

第三集已经不再是“删减多少”的问题,而是“保留多少”的问题了。但这能全部怪MAPPA吗?这一季的动画集数仍然是由投资方组成的制作委员会决定的,这种剧情删改的取舍是一定要经过电视台、漫画出版社、原作者和动画制作公司等多方商议后才能拍板制作的。所以这真的是个很复杂的问题,锅不能随便扣在某一个人、某一个团队的头上。

但即便如此,我还是希望很多人明白一点:“动画最终效果存在问题,我们这些观众能理解”≠“动画没有问题”。一些在观看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落差”或是实实在在的“删减问题”是有必要提出来并予以详细说明的。

同时,我要提前说一下,很大概率会有人拿“谏山创自己都说第三集非常好看,你算老几”“众所周知,你比谏山创懂巨人”之类的话语来阴阳怪气我。如果真要套用你的逻辑的话,谏山创以前还盛赞过那部真人版电影呢。暂且不提谏山创那个赞美是客套话的可能性有多大,难道一部作品的评价标准不应该给予作品本身吗?就像我上周说的“观影乐趣必须由正片中实际的视听效果所决定,而不是从制作手法中获取”,到了这里也是一样:针对一部作品的评价应该由观看者本人自行做出判断,而不是由制片方/动画监督/漫画编辑/漫画家对自己作品的评价来定夺。如果一切体验都要以他人的观点为根基,那「观看」与「评价」两个行为的意义又何在?

好了,废话不说了,进入正文。

看完第三集后,我一直在找合适的词语来形容MAPPA的制作,最终找到了一个完美的词语来形容第三集的主要观感——「总集篇」

总集篇,是某些动画中将多集中的画面重新剪辑中的集数,同时为了快速简略的概括动画剧情,基本抛去大部分故事细节,只保留核心故事素材。所以对于很多漫画党来说,第三集其实本质上跟「总集篇」没有什么差别,超快节奏的叙事下舍弃大量关键细节和情绪氛围,只展现故事主轴,让你了解一下剧情就可以了。这对漫画党来说不就是总集篇吗?

看看第三集所要改编的漫画内容:94半话、95半话、96一整话以及97三分之二话。好家伙,这种情况我真的只能说好家伙了。第一集对应漫画内容91~92两话,主要都是大场面动作戏,这样的改编是合理的;第二集对应漫画93话、94半话以及95半话,合计大概也是两话以文戏主导的改编内容,然后就能看到由于时间限制不得不进行一定程度的删改。而这一集所对应的大约2.5话漫画内容全是马莱篇的精髓,是重中之重的文戏,要在一集里面塞入那么多内容,同时又不删去op、ed,那最后的效果只能是一言难尽.....

首先说说开场到op这一段,直接删去了漫画里莱纳在战士选拔过程中处处吃瘪的过渡段落,直接跳到战士七人组的会话。

还有我个人比较期待的一幕,谏山创的黑色幽默,可惜没有保留

同时也删除了莱纳向母亲展示战士候补生袖章的分镜,削弱了莱纳原生家庭的悲剧性

这里因为删减,动画还特地把战士长跑过后大汗淋漓的状态改成了正常对话

这一段被删去后所造成的主要问题,便是很难直观体现莱纳作为一个战士素质上的平庸与无能,毕竟实打实的画面永远要比台词来得更有说服力。与此同时,莱纳在战士训练吊车尾的经历又与之后艾伦跪地痛哭那段是相对应的,删去后,这种角色之间经历与心路历程的重合所带来的厚重感又会少掉几分。

另外这一段的配乐是真的蛮出戏的,非得用PV里那个激昂的BGM吗?音响监督得背很大的锅。目前主要的新曲子都是由山本康太负责的,很怀疑接下来几集泽野弘之到底会不会谱几首新曲子.....

随后便是介绍马莱主要巨人战力的片段,伴随着军官的旁白介绍,通过人物档案的快速剪辑来高效的向观众传达有效信息。这一段的设计手法在很多犯罪/谍战/特工类型片里都有出现,意在通过控制镜头衔接的节奏来让观众迅速代入剧情,喷涌的信息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麻痹观众,让观感提升。上一集很多人吹捧的“真人电影式镜头设计”在这一集里终于有了合理有效的运用实例。但好像,也是极少数在这一集里可以夸赞的镜头设计了。

阿妮的女巨人难得用了2D手绘来制作,画得确实精致

马塞尔的颚巨好像用的也是2D手绘

之后战士四人小队从港口出发之后,下一秒就直接跳转到他们在帕拉迪岛上赶路了。删去了漫画里他们在帕拉迪岛放逐巨人的港口停留,被长官交代注意事项的片段。同时这里马加特队长还难得的表达了对战士小队的关心,这些删去的细节也会影响观众对后续剧情的理解,产生突兀感。

至于马塞尔为了保护莱纳被尤弥尔吃掉这段,也删去了非常关键的旁白。此处莱纳内心旁白与其实际行动的反差是营造戏剧性的关键所在。而且到了后面,你会发现莱纳身上的悲剧性大部分都来源于这种言语/意愿与行动/经历所形成的残酷对照。类似于「旁观者」一话的基斯教练,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一生,但在莱纳身上,这种悲哀而荒诞的人生所产生的错位感被描绘到了极致。

同时你可以发现这一幕里阿妮是想变身救下马塞尔的,结果看到莱纳逃跑,自己也慌了

原作漫画94、95的删减都已如此,96话「希望之门」就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删减问题”了,它还涉及到了与WIT的画面对比。

动画中,上一秒莱纳还在裸绞阿妮,下一秒,直接跳到贝尔托特踢破城门了。这一段给纯动画党的观感就像是莱纳勒晕阿妮之后把她带到墙内来。

而漫画里有详细展现这之后三人组是如何到达城墙破门并混进墙内的过程和心理描写。为什么谏山创的作品会被那么多读者所喜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十分擅长在故事中埋下草蛇灰线的伏笔,并在后期给予充分而合理的解释(这点与他提前构思好《巨人》故事大纲分不开关系)。而战士小队千辛万苦到达城墙这段剧情的删减,恰恰造成了动画里的逻辑空缺。

同时,就像我之前说的那样,本集故事的核心魅力在于“反差”,不仅仅只存在于莱纳身上,还体现在其他角色的心态与经历中。其中贝尔托特在城墙下这段最能验证我的观点,第一季第一集里那个压迫感十足的超大型巨人,在看到城墙时也会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能破坏它。

而变身巨人后,看着脚下那些即将被他杀害的民众,超大巨的眼睛居然被谏山创赋予了些许怜悯。而三人组与贝尔托特“对视”的镜头将那根无形的命运之线变得清晰可见,曾经爆发在少年眼中的那份仇恨到了现在竟是如此悲伤,这就是谏山创的功力。

因果的收束

对WIT动画素材的反复使用则让视角变得单一,无法体现时间线收束的宿命感

莱纳救下小贝并将二人放在城墙上的分镜也没了....

然后,MAPPA在这一集所使用的素材恰恰是WIT所制作的破墙画面,这是让我比较失望的一点,因为漫画以故乡三人组视角展示破墙这段的精髓恰恰就是用不同视角对同一事件的反复审视,让观众在已知结局的情况下还能从中获得更多的感悟。动画直接使用WIT的素材,就相当于失去了故乡三人组的视角。

更迷惑的是,在放完第一季今井有文负责的高水准手绘铠巨之后,突然直接插入MAPPA自己制作的3D铠巨。先不提这个画面的插入会对节奏、速率以及镜头动态产生什么影响,只说画面张力的比较,已经十分出戏了。实在想不通制作组为何要这么安排,要么就老老实实全部采用WIT的素材,要么就自己尝试去做好三渲二的铠巨画面。最后用这种方案,好听点叫“自曝其短”,难听点就是“自取其辱”。

看看这个镜头,插入的太拉胯了

在难民收容所处,谏山创特地利用景深的变化让主角三人组与故乡三人组同框,再度强调了命运的荒诞性。而动画里只有一个远景镜头,很容易被忽视。

同时,动画又删除了三人组在田间的谈话,主要内容有对岛内局势的概括,进入训练兵团的理由,以及人物塑造(贝尔托特对阿妮的感情,阿妮的消极态度,以及莱纳逐渐成长为团队领袖)。这一段剧情的删减同样造成了逻辑空缺。

至于漫画96的结尾部分,我曾经无比期待这一幕动画化的效果,但不知为何,MAPPA热衷于修改分镜构图的惯例又出现了。这一幕可不仅仅只是莱纳坚定的宣誓口号啊,还有背景里那些将会继续改变/折磨他余生的角色啊,只有他们同框,这一幕才会有如此产生十足的戏剧张力。MAPPA,你到底是在干什么?

之后接上阿妮跟踪肯尼的部分,这之后又删了一段莱纳与104期的日常生活,还包括两人看见阿妮一脸疲惫的样子。事实是正是这些衔接部分的缺失造成了第三集故事的断裂,也丢失了很多有趣的细节。

平常艾伦与让起了争执都是莱纳来劝架,所以第三季夺回战前夜他俩才会打得不可开交(因为已经没有人来劝架了)

我为什么要如此纠结与这些被删减的部分呢?难道制作组为了加快节奏而进行“适当”删减是不可行的吗?马莱篇里莱纳的回忆章节为何会被如此多的读者所喜爱,其叙事节奏的关键魅力正是“缓慢”。正是在这种缓慢的叙述下,莱纳以他所期望的马塞尔形象构建了士兵生活下的好大哥身份,那些缓慢而盈满细节的日常打闹却如此悲伤,因为观众都清晰的知晓这段故事的结局。不可否认,这种过快的节奏大幅冲淡了莱纳自身附着的悲剧性,也直接导致了最后这段双线剪辑的失败。

关于原作漫画中莱纳自杀的段落,我直接给大家看分镜吧。

谏山创真正厉害的地方,是他在这段分镜里其实插入了三条时间线:莱纳扶起艾伦并鼓励他要继续前进;莱纳等人二次破墙前后的记忆浓缩;以及最后的吞枪自杀。而第二条时间线的插入,谏山创运用了他一贯擅长的“倾斜分格”手法来处理,极其高效的帮助读者分辨出这三条时间线的差别所在。与此同时这种手法还与莱纳本人精神分裂的症状极其贴切,在临死前一生最痛苦与最美好的破碎回忆不断涌现,审视这一切罪孽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只有通过这一段分镜,我们才能深切体会到莱纳所遭受的「无间地狱」。

再联想到现在,阿妮、贝尔托特、马塞尔、艾伦、马可....那些为保护他而死的,被他所威胁的、被他所欺骗的、被他所连累的,甚至包括曾经那个弱小的自己,都化作了莱纳的梦魇。他本不该出生,本不该成为战士,本不该继承铠之巨人,本该死于巨人之口,本该尽早回到故乡,本该成为真正的好大哥。但心愿与命运总是相悖,他继续前进,在他人的期望下,又或者在自我意识的推动下步入地狱。曾经的四人小队有三个人留在了那个恶魔之岛,唯他独活;梦想成为荣耀马莱人,却又迫不得已当上了训练兵团的老大哥;在帕拉迪岛惨败归来四年后,却又成为了马莱的战争英雄。这一生所经历的反差实在太过庞杂,终于在某一瞬间,那些美好的回忆冲破了最后一层屏障,大坝决堤,他将枪口对准自己。

至此,关于莱纳的角色塑造已经到达顶峰。

动画这一段的演出,直接把漫画的时间线删了一条,只剩“莱纳鼓励艾伦继续前进”与“莱纳试图自杀”这两条时间线的平行剪辑。MAPPA再一次把莱纳自杀的根本原因给删的支离破碎,搞得好像艾伦才是他自杀的根本原因。事实是这些看似煽情的段落根本不足以概括莱纳那悲剧性的内在,甚至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动画党进行误导。作为漫画章节中不输「白夜」「旁观者」的神回,几乎每一页都能让我窒息,而动画的演出效果让我面无表情,单薄而乏味。

然后,MAPPA热衷于改分镜的毛病又双叒叕犯了。我实在想不通他们为何要在这段平行剪辑中插入一幕莱纳把枪伸入口中的镜头,漫画里只有“拿起子弹”“塞入弹匣”和“拉栓上膛”这三个分格,随后便是密集的台词涌现;直到莱纳鼓励艾伦继续前进,消灭世界上所有的巨人时,希望光明的气氛达到小高潮。下一页,莱纳吞枪的画面将一切希望打破,甚至能在漫画这种视觉载体下感受到声音的骤停,气氛跌落谷底,所以才会如此震撼。动画演出错就错在让其有了预兆,将希望氛围的构建破坏,也否定了漫画里前后行为落差所造成的震撼感,平行剪辑几乎没有形成任何有效的视觉冲击力。

讲真PV里这个镜头我个人认为视觉张力甚至都超越漫画分镜了,正片没用真的蛮可惜的....

我现在严重怀疑谏山创会给第三集好评的主要原因就是莱纳拉丝这段画的很精致

其实连MAPPA自己都知道这种过度删减是不可行的,所以第二集里才会加一个PTSD士兵跳楼的镜头,就是为了铺垫莱纳的自杀。用此种拙笨的方法去弥补逻辑链的缺失,详细制作方也是迫不得已。

原作漫画91~100话是我个人认为《进击的巨人》整体质量最完美的一段,谏山创对分镜的运用已入化境,在从容的笔触下,他把一个人自我破碎的过程描写到了一种恐怖的境地。莱纳身上这种反复挣扎间所产生的人物弧光恰恰是马莱篇得以升华的重要原因,并借这个角色投射出囚困在马莱的艾尔迪亚人的精神现状,同时通过他的视角很好的完善了墙外的世界局势。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漫画党会以「战士」「旁观者」与「白夜」的水准去要求这集,因为这几话就是谏山创的文戏巅峰,没有之一。

在此引用友邻@Annihilator 在12月六日发布的广播作为观点论述:

正如他所说,观看媒介与载体的变化所产生的鸿沟是难以修复的,所以用动画的语言进行二次创作就非常重要,一方面要重现原作的语境,另一方面又需要在这种转换过程中体现出动画的独有魅力,这样才称得上是优秀的动画改编作品。至于MAPPA的制作效果,差的就是这种“第二作者”的强势介入。也不是说制作组只会照搬原作分镜,但MAPPA越是想证明自己的实力,越是在各种关键分镜的演出手法上下功夫,只能继续凸显自己与WIT的实力差距。

即使第三集删去了如此多的漫画内容,其节奏依旧赶得要命,几乎没有给观众任何去细细品味剧情的时间。而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声优们的发挥,台词是一句接着一句,时间点的停顿缺失导致声优都快没有正常发挥的空间了,更别提让观众去体会角色在特定处境下的感情。尤其是莱纳的声优细谷佳正,「战士」那一集的发挥有多完美,那这一集的发挥就有多平淡。这肯定不是声优的锅了,只能由制作公司来背。

那莱纳回忆力道大幅减弱是第三集大量删减剧情的原因吗?是主要原因,但不是全部原因。莱纳为何会自杀?因为在某一瞬间他已经达到崩溃的顶点。那他为什么崩溃,为什么会精神分裂,为什么会背负如此多的痛苦,以及最为关键的问题:莱纳到底是如何从一个想要与家人团聚的孩童走到这一步的。谏山创用每一个表情的细微变化,每一句反常的台词,每一个象征记忆紊乱的分镜,以及每一段温馨中透着残酷的情节,告诉读者一个普通人是如何从完整到支离破碎,甚至是“非人”的境地。那为何动画会在剧情和氛围上变得这般“支离破碎”?第三集肉眼可见的删减是主要原因,但现在再去回想第二集,也许,从MAPPA决定删去莱纳那个表情变化的分镜开始,就已经注定了这样的结局。

现在想想,有关莱纳的核心剧情只剩地下室了,就动画现有的表现力来看,很难再有更多期待了。

个人评分:6分(麻了)

倒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人物作画这块非常稳定,没有出现过任何崩坏。

尤其是这个艾伦,比我想象中的好看太多了

—————————————————————2020.12.16———————————————————

最终季第二集「午夜列车」

看完第二集,我的感想可以用漫画131话的这张分镜来形容:

为什么呢?文戏部分大量删改,节奏平缓或是表情作画不到位等等,这些我都能理解并接受。但MAPPA在正片所做出的演出选择与最终效果真的让我无法忍受。

从正片效果来看,MAPPA大量使用了「转描」作画,这是一种动画家用来逐帧的追踪真实运动的动画技术,这种技术最早是把预先拍好的电影投放到毛玻璃上,然后动画家将其描绘下来。而这种技术在动画领域其实争议不断,原因在于转描对画师的画力和技术要求模糊。一部分人认为,转描只是对动作的“捕捉”而非创造,越是效仿真人动作的流畅,就越难以体现动画所特有的演出风格。这方面先按下不表,我们回到正片。

首先看看吉克与柯特走上房顶对话这一段,人物步态作画张数是绝对够的,动作也流畅。但问题就是2D原画、3D背景与摄影之间并未协调好,透视和空间出现了肉眼可见的错位,导致观看体验很奇怪。

这一段同样有类似的问题

然后就是乌德在海边为艾尔迪亚人未来担忧的作画了,这一段很明显使用了转描技术。流畅吗?确实流畅;张数足吗?也确实很足。但这段演出的具体效果呢?若是用传统的“分解再构成”的演算系作画,那动作的实际效果就会多很多缓急变化,在某些关键帧上加大作画张数,从而加重这个关键动作的力度与质感。而转描手法,正如前文所言,可以让制作团队在某种情况下描绘出真实、准确的运动,尽管会缺失某些关键帧对动作的加重效果,但整体来看非常流畅顺滑。所以如果靠转描之类的手法既能节省经费和时间,又能达到更出色的效果,那便是正确的做法。

但这一段的转描运用真的正确吗?跟帧率、经费什么的都无关,从乌德起身开始,动作细节就已经开始“溢出”了,过于丰富的动作细节恰恰与正常动画中的动作逻辑相违背。说得再难听点,乌德这整个动作都像是帕金森患者一般,强行接近真人的动作细节反而造成了反噬。拙劣的转描也会让画面中帧与帧之间无法顺利的衔接,而破坏画面的观感。这一段便是如此。

常规的肢体动作在劣质转描下显得如此诡异

贾碧在餐桌上的谈话也是如此,漫画里可以通过静态的肢体作画、对话框样式的改变和中近景景别的推进来强化某些细微的心态转变,而到了动画,只有大量“多余”的肢体动作来填充,而不是强化面部特写的作用

一些打戏或者是舞蹈部分,由于本来动作就很多,所以大量的线条抖动所造成的多余动作就无伤大雅。

哪怕是一些日常文戏部分,只要后期作监修正到位,动作效果就会显得流畅而自然。

看看真正流畅、自然的转描作画是什么样的

当然,让我更气愤的是很多人在看完正片的表现之后还会对着MAPPA硬夸“真人电影级别的镜头设计”“流畅的转描作画,经费充足的表现”“这已经是剧场版级别的作画了”。前两个我多多少少还能同意部分观点,但第三个真的让我很崩溃,真的没有必要,不是突然来一段真人电影形式的摇镜与高张数转描就是剧场版级别了,更何况正片里的效果是滑溜溜而不自然的,既没有真人电影的感觉,也丢失了动画自身的运动特质。

说的好听点,原画、背景与摄影的配合导致透视效果不佳。说的难听点,请别碰瓷“真人电影”了,人物几乎没有走路的实感,像鬼魂一样飘浮,有意思吗?再说了,“真人电影”就一定比“动画”这种载体高级?一昧的要求用后者的内容去追求前者的视听逻辑与效果,最终只会适得其反,在两种影像载体之间迷失。

现在这种对转描作画无缘由尬吹的情况,不禁想起在《信条》上映时很多人对实拍撞飞机的莫名追捧。与我而言,观影乐趣必须由正片中实际的视听效果所决定,而不是从制作手法中获取,这只是本末倒置而已。

好了,扯远了。接下来主要分析这一集动画改编过程中的情节/画面删减和叙事过程中的不同之处。

正如我所预料那般,本集在文戏上进行了一定的删改,同时把莱纳的回忆剧情挪到了下一集,马莱战士小队开会的剧情则被提前到了这一集,看来是要在第三集「希望之门」集中展现莱纳的回忆剧情了。

我也很担心下一集的剧本构成问题,因为预告画面内明显有漫画97话里阿妮与肯尼的遭遇战,也就是说动画第三集的剧情跨度大概是94-97大概三话的内容(其中94与95两话都是各取一半回忆部分),要在23分钟里讲完如此丰富而重要的文戏部分,我真的很难去完全相信MAPPA,也不知道动画又会有多少删改。

说回第二集,由于最终季part1只有16集的篇幅,删改剧情也是在所难免,有些删改部分可能无伤大雅,但有些重要的面部特写/台词语气/故事细节与漫画的差异真的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动画党与漫画党对马莱篇故事的理解。尤其是这种差异本质上基于动画与漫画在观看媒介上的分别,是动态作画与静态分镜之间的不同。

重点在于,在大段大段的台词叙述中,漫画这种载体可以利用台词框样式的不同以及在不同分镜下插入对应台词的画面,来削弱大量对话的单调程度,提升漫画观看的趣味性。

比如开场马莱军方会议这段,谏山创先是隐藏对话者,通过对话框引导视线,让读者明白战后情况与开会地点,随后引入开会众人和马莱军方领袖,高效的视觉叙事

动画则是以传统方式来处理:人物对话间的正反打,通过变焦来把视线从远景的元帅引导到近景的吉克,以及越轴处理和十字架样式的阴影。MAPPA在这一段的分镜设计还是蛮精细的

而且我发现,MAPPA在动画制作中,总是喜欢把漫画中的机位从轴线一侧跳到另一侧,甚至连人物站位都是相反的。

在漫画里,吉克除了推测帕岛掌握的智慧巨情况外,还描述了立体机动装置和阿卡曼一族的恐怖。所以下一页的分镜承接也更为顺畅,而MAPPA在这里把兵长从墙上跃下刺中莱纳的镜头换成了砍猴的镜头所以观感很不合理,因为这一段是基于莱纳所见所感的事实去画的,动画的改动就造成了逻辑错误。同时在漫画中,莱纳是在看到贝尔托特的超大巨倒下后才从梦中惊醒,动画将这个分镜删除蛮可惜的。

想象画面的插入可以削弱大量台词的枯燥感

直接用了第三季part2的画面

然后波尔克对话莱纳这段,漫画中波尔克的语气更加接近阴阳怪气的嘲讽,动画里则是略带愤怒的质问。同时漫画这里谏山创用三格分镜非常细致的画出了莱纳的表情变化:先是一惊,被质问到痛处;而后转变为苦涩的微笑,回忆起帕岛104期那段美好的时光;最后恢复了冷静严肃的表情,眼神偏移,承认了对方的质问。这种反常的态度反而让波尔克觉得诧异。这段分镜恰到好处的刻画出了莱纳心智的成熟以及麻木。可惜动画把这一段全部删了,真心觉得可惜(所以建议那些观看体验不错的动画党去看漫画,好好体会谏山创是如何利用每一格分镜把莱纳这个角色压垮的)。

非常期待这个表情的动画化效果,结果MAPPA直接删了

在众人回到雷贝里欧,从火车站走到隔离区时,漫画这里的分镜很清楚的展现了普通马莱民众对于艾尔迪亚人的厌恶态度,动画则并未展现出来。

而艾伦在本集中一共登场两次,第一次是在港口窥视莱纳等人的背影,动画改成了艾伦站在高处望着莱纳等人,通过空间上的高低差来暗示接下来剧情的主导权。第二次则是在雷贝里欧隔离区,艾伦此时混迹于一众伤兵之间。漫画里谏山创特地用对话框、头发和分镜角度来掩盖艾伦的正脸。动画这一段的处理略显敷衍,如果把回忆镜头删去的目的是为了让帕岛势力保持神秘感并作为接下来的剧情爆点,那为何不把艾伦的脸遮得更严实一点?

动画中有一个小兵的站位刚刚好挡住了艾伦的脸,但下一秒这个小兵就走开了,演出效果真心迷惑

第二集后半段战士小队的会议,可能很多动画党会疑惑为什么皮克要用这种姿势趴伏在沙发上。漫画中不仅有台词说明,后面在会议之前还给了皮克在地上爬行的镜头。漫画把这些部分删掉就会显得特别突兀。

同时漫画里皮克与波尔克是一起进入会议室后皮克才趴在沙发上的,动画改成了波尔克最后进来,皮克已经趴在沙发上

最后讲讲第二集的文戏重点:莱纳在餐桌上的谈话。这一段漫画分镜神乎其神,是需要反复观看多遍之后才能领会其中的精髓。在这一页中,谏山创先是给了莱纳面部的一个大特写分格,可以清楚看见他的微笑,下一格又瞬间恢复了严肃的神情。回忆镜头的插入不仅仅只是为了让读者了解莱纳所指之人,也是为了避免大量台词堆叠所造成的枯燥乏味,这是简单直接却十分有效的手段。在讲述岛上“恶魔”的过程中,莱纳的表情也反复变化,有时回忆会不自主的露出一丝温柔,却又立刻恢复了往常的平静。最后在无限悲伤中,莱纳说出了这句台词:

在岛上当士兵的时光,其实是他最开心的一段生活吧

至于动画的改编,主视角从莱纳那边转向了餐桌上除莱纳之外的每个人,更准确的说,是莱纳的母亲。没有任何回忆画面,只是把镜头从餐桌的一侧推向另一侧,bgm也愈发诡异,在氛围到达顶点的瞬间,窗户突然被吹开,下一个镜头就是莱纳母亲的面部特写。对于她来说,自己的儿子已经被岛上的“恶魔”给侵蚀了,嘴上说着“如同地狱一般”,其实都能明白莱纳对那段日子的留恋。所以下一秒当贾碧疑惑莱纳的发言时,莱纳母亲立刻过去对其洗脑,坚定她的思想。毕竟没了一个莱纳,布朗家还能再出一个荣耀马莱人,至少不会一起去“乐园”了。所以动画中这一段的氛围异常诡异,甚至有种惊悚片的特质。

动画特地加重了这个特写的表现力,也是为了强调此段主视角视角与漫画的区别所在

但我仍然觉得这一段的演出安排有缺陷:正如我之前所说,谏山创在漫画里可以通过安插回忆分格来削弱大段台词所造成的枯燥感,而动画这段就没有那种直接有效的方法来处理了,一个推镜头来取代所有的回忆画面,同时在很多表情细节变化上做的又不到位,导致最终观感就只有细谷一个人在那边干巴巴的念台词,一些关键的停顿缺失让这段台词显得非常赶,作为漫画党来说还是很遗憾的。

事实上在看漫画这一段时,我对莱纳的印象产生了极大动摇,并第一次真正开始触及这个角色的心境,也更加能理解他尝试自杀的行为动机,并伴随有强烈的情感共鸣。所以视角的转变必然不可避免的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理解错位,只有通过莱纳的视角去复盘这整个故事,才能产生更紧密的链接,真正达到谏山创“伤害读者”的初始目的。

MAPPA的制作难道不良心吗?不,从这一集的具体演出效果来看,MAPPA的经费相当充足,而且在文戏部分也下了不少心思。但过分强调“真人电影运镜”和“转描技术”真的有必要吗?过分炫技却达不到真正合理的演出效果,难道不是本末倒置吗?第一感觉就像是MAPPA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不输于WIT,在各种奇怪的地方使劲,却愈发暴露了他们之间的差距。说的难听点,能不能把经费用在刀刃上?

莱纳伸手的这段分镜演出几乎是本集唯一值得夸赞的部分

个人评分:6.5分(异常失望,越是明白真人电影与动画的载体差异,就越觉得MAPPA在误入歧途)

—————————————————————2020.12.10———————————————————

最终季第一集「海的另一边」

第一个镜头,是以法尔科主观视角所看见的鹰,画面虚焦晃动,随后切到了法尔科的眼部大特写。(这里必须夸一夸MAPPA,特写画得特别漂亮)之后,镜头逐渐向上移动,上方不断闪过的子弹痕迹、不远处的爆炸与静谧的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反差,观众能够很好的代入进战场的环境。相较于,漫画一开始那种萧瑟荒凉的氛围,动画这种动与静的对比处理更合我的品位。

MAPPA的眼部特写画得不输WIT

至于很多人在PV所诟病的人设与滤镜问题,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这些完全不会影响你的观看体验。人设方面是绝对贴近原作漫画的,眼部周围的大量“谏山线”可以说相当还原了。而摄影方面那层雾蒙蒙的滤镜,对某些观众来讲可能需要时间去适应,但绝对不是什么缺点,更多像是动画公司的风格差异,而且这种降低颜色饱和度的滤镜也很适合中东战场漫天黄沙的氛围。至少就我第一次观看而言,没有任何不适感。

某些圆下巴和圆鼻头的作画好像也不会太出戏....

面部特写很有张力,谏山线也画得特别细致,这点MAPPA是真良心

同时动画组原创了一段艾尔迪亚人冲锋前的描写,恐惧与不安的表情画得相当到位

另外你要是真的无法接受MAPPA的滤镜,可以试一下迅雷播放器的“画质增强”效果,WIT的感觉立马就回来了。

说到动画原创,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关于法尔科台词的改动:原作中针对法尔科的记忆混乱只是轻描淡写了一句“哥哥,你怎么穿成这样”,而动画里的台词则更加直接。

讲真,当时这句台词出来我立马就懵了,完全没有想到动画组会做出这样的改动。但转念一想,这句台词大概率是谏山创所向MAPPA提出的意见,估计接下来几个月的漫画内容很有可能会去揭晓这个伏笔。

当然,谏山创这么搞我完全不惊讶,毕竟第二季那个全程剧透的ED就是他本人的主义,md这货老剧透犯了。

本季OP与ED分别由圣神放逐乐队与安藤裕子演唱,而第二季的ED便是由前者负责,是整个系列里我最喜欢的ED。最终季OP名为僕の戦争(我的战争),美术设计异常独特,战争中的大地与生灵皆为苍白,而爆炸、烟雾与火焰却异常绚烂多彩,非常意识流,同时也很洗脑。而ED衝撃(冲击)则非完整版放送,最亮眼的部分还是尤弥尔的出现与「路」的动画效果,以及法尔科「鹰」的符号暗示。当然,依据可靠情报分析,本次OP并非完整版OP,说不定MAPPA在接下来的几集里会不断更换OP画面,个人猜测最有可能出现的替换画面是中间的过渡烟雾和最后五彩斑斓的雨(可能会是血雨)。

最终季的巨人战斗画面大量采用“三渲二”技术,虽说单场景的动作张力比不过2D手绘作画(缺失了很多夸张的肢体形变),但整体看来还是很流畅的。MAPPA的“三渲二”技术,应该是比WIT要更加成熟。

三渲二最终效果,感觉兽巨还是欠缺了点....

其中做的最好的应该是颚之巨人,3D制作很好的还原了原作漫画里“灵活、机动性强”的特质。

铠巨的渲染做的也很好,但跑步动作还是显得轻飘飘的,没有2D手绘那种呼之欲出的重量感。

而兽巨部分,我本以为“三渲二”的使用会丢失2D手绘的“力量感”(尤其是投石的动作效果),但MAPPA并未让我失望,兽巨的动作特质很好的渲染了出来。

莱纳倒下后兽巨紧随着从烟雾出现,魄力十足

此处通过摄影技巧很好还原了漫画分镜中投出炮弹时产生的冲击波

兽巨在远景,舰队在近景,视角的转变很好的形成了更强的视觉冲击效果

好了,优点讲完,接下来是挑刺时间。

首先,颚巨摧毁碉堡这一段,原作漫画这里的分镜很好的利用夸张的透视效果与肢体形变体现了速度感与力量感,画面张力呼之欲出。但到了动画中,视角却改为平视的中远景,可能是由于3D渲染不好做这种夸张的透视,也可能是为了尽量节省“不必要”的原画劳动。但无论如何,这一段动画的表现力要明显不如漫画。

其次,就是某些大场面分镜与原作漫画的不同,比如天降巨人与铠巨挡炮这两处。原作漫画分镜到了动画里有删改是很正常的,但MAPPA这里的问题是,在今年五月放送出的PV里已经做出了十分还原的动画画面,却在正片里采用了其他素材。

先让我们看看天降巨人这里,漫画中谏山创的分镜与作画极有魄力,巨人的面部特写,诡异扭曲的姿势,以及“杂而不乱”的构图,动画PV里对这一幕的还原我相当满意,但正片的这一幕被替换后就再无那种独特的视觉冲击力了。

构图与上面两张比,高下立判

前一秒的近景冲击力十足,但下一秒却切到远景来降低作画量,视觉效果大大弱化,非常儿戏

铠巨为兽巨挡炮那一幕也是同理,PV的那个镜头还特地加了黑白闪的效果,非常好看。至于正片,可能是由于前面原创剧情中莱纳断手,外加工期不足导致没法对该素材进行修改,只能在正片中将素材替换,属实可惜。

个人评分:8.2分(总体来说还是相当满意的,至少该有的都有了,满足了,真的满足了)

—————————————————————2020.12.10———————————————————

谈一些题外话,《巨人》里的马莱篇可以说是很多漫画党最为喜爱的一个篇章,而漫画第91话到100话这一段是我个人认为谏山创的水准最高的部分。尤其是文戏段落,大量插叙和非线性叙事的把控,以及分镜分格形式的比较、对于角色的深度剖析和完美的伏笔回收,谏山创在这一期间讲故事的能力已入化境,让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而接下来的两话「午夜列车」与「希望之门」都有大量优质的文戏内容。相较于第一集改编漫画两话动作场面还有加上原创的选择,文戏的改编很有可能会被进行删改,我所担心的正是这点。

最后,尽管莱纳天天被广大巨粉迫害,但不得不承认,进入马莱篇之后他绝对是塑造的最为饱满的角色(可能没有之一),也正是这一篇章让其个人魅力到达了顶峰。所以最终季第二集,就看莱纳故事的演出效果如何了,如果真的能让我满意,那就意味着MAPPA可以完全胜任《进击的巨人》的动画制作工作。

十分期待(也十分惶恐)这个表情的作画效果

 5 ) 基因的奴隶:一个心理学人眼中的《进击的巨人》大结局

这篇文章打算从从进化心理学“载体反叛基因”的角度切入,分析始祖尤弥尔的心理状态,以此理解《进击的巨人》大结局。

在这个视角下,《进击的巨人》的结局也许并不是一个神经病式的烂尾,而是有一套自洽的内在逻辑。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最终话的加页还没有出来,文中的分析是基于连载版的结局展开的。大家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这些分析很可能已经被加页打脸了。但也没关系,自从几年前写出“两千年的梦:《进击的巨人》剧情全解析”那个系列的文章之后,我当年的分析就被后来的剧情疯狂打脸,这几年来,我的脸就没消肿过。

下面我们就来对始祖尤弥尔做一番心理解读,在这个基础上理解《进击的巨人》的结局。

但想要搞明白始祖尤弥尔在干什么,我们得从看似跟她没啥直接关系的倒数第三话——137话——开始讲起。在这一话里,吉克在“道路”里向阿尔敏透露自己为什么要实行那个自我灭绝的安乐死计划。他和阿尔敏的对话看似三言两语,没什么东西,但其实解读尤弥尔、解读巨人结局的钥匙就藏在这一小段对话中。

接下来,我会先用比较多的篇幅把137话里吉克与阿尔敏的这段对话解读清楚,然后再用解读这段对话的那个框架来理解始祖尤弥尔。

吉克与阿尔敏的对话

在道路里见到阿尔敏之后,吉克是这样跟他解释自己的安乐死计划的,他说:

“距今很久以前,这世界还只有物质存在的时候,形形色色的某些东西不断出现又消失,到最后终于有某个东西存活下来,我们称之为生命。 就结果来说,生命存活下来的理由是,它具备了‘繁殖’这个特性,为了扩大族群,生命逐渐改变形态模样,适应各种环境,才有了今天的我们…… 所以说,活着的目的,就是‘繁殖’。”

然后吉克把话题引向了灭绝和死亡。他说,死亡,也就是种族的灭绝违反了繁殖的目的,因此才有恐惧这一项责罚——人之所以恐惧,是因为有繁殖这个本能在作怪。

不过阿尔敏显然有点跟不上吉克的节奏,他说:“我还不打算放弃的。”

吉克说:“为什么,又是为了繁殖吗?延续种族这件事对你来说有那么重要吗?”

这句话一问出来,阿尔敏才有点呆住了:对啊,我们这样拼死拼活的,到最后到底是为了谁?

吉克紧接着补了一刀,他说:

“现在所发生的事,可以说是被恐惧支配的生命的所引发的惨况,毫无意义的生命活动所带来的恐惧。”
“为什么不能输呢?反正人们活着,迟早都会死,不是吗?说不定在临死前,反而会觉得松了口气,那些不明白到底有何意义,只是为了繁殖,而被他人操弄的日子终于结束了。如今终于得到自由了。”

基因的奴隶

这段对话的潜台词显而易见:我们这些“人”拼死拼活,为的真是我们自己吗?其实并不是啊。归根结底,我们只是被害怕死亡的本能驱使,而这个本能的目的,并不是要保全我这个人,或者是保全我脑瓜里的这个灵魂,这个本能的目的,只是为了繁殖,只是为了让我身体里的那份基因复制一份传递下去而已!

临死的时候,我们松了口气,觉得终于得到了自由。这真是因为我们意识到自己终于摆脱了别人的操弄吗?不,那是因为我们意识到,我们终于摆脱了基因的操弄。

吉克的观点归纳成一句话就是:人之所以不得自由,不是因为我们是其他人的奴隶,而是因为我们是基因的奴隶!奴役我们的,归根结底不是来自外部的敌人,而是来自我们身体内部的基因。

那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摆脱这种基因的奴役,最终得到自由吗?

吉克觉得,唯一的办法就是跟基因一拍两散。他的“安乐死计划”就是这么来的:我们不想当基因的奴隶了,所以我们干脆弄死自己,跟基因同归于尽。

但,这是唯一解吗?

其实不是的。

吉克那一番说辞,并不是什么特别新鲜的观点。他的这套说法很明显是源自于英国演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提出来那个 “自私的基因”的观点。

理查德·道金斯在他那本名著《自私的基因》里普及过一个重要观念,那就是:进化的基本单位是基因,而不是生物个体。

如果我们用拟人的方法来看待生物进化的话,那么进化实际上就是基因想尽一切办法要让自己一直复制下去,而我们这个生物体呢,只不过是基因的载体(或者叫载具,或者叫容器),基因不停地修改我们这个载体的参数,好让它尽可能把基因保存好,并且尽可能地复制传播出去。

我们这些活生生的生物体,其实只不过是基因用来复制它们自己的工具罢了。我们身上表现出的各种各样的本领,其实都是为基因服务,它们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更好地让基因保存和复制而已。

——所以,生物体其实是基因的奴隶。

到这里为止,是不是跟吉克的观点如出一辙?

那是不是说,按照“自私的基因”这个理论,载体就真的只能甘当基因的奴隶,毫无自由可言呢?

并不是。因为载体是可以对基因发起叛乱的。

载体的叛乱

载体之所以有可能叛乱,是因为基因对载体实施的控制,很多时候是一种弱控制。在弱控制的条件下,我们这些基因的载体有可能违抗基因的意志。(当然,这里说的“意志”都是加引号的,基因没有意识,这是一种拟人的说法,进化论里的很多观点不这么拟人化地来说就很别扭,这一点上请不要抬杠。)

那么什么是弱控制呢?弱控制是与强控制相对的。

强控制就像是我们拿着遥控器控制模型飞机飞行,模型飞机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由你手上的遥控器发出的。基因也可以这样控制它的载体,规定好生物体的每一个动作。比如,在有一些昆虫的基因里就编码了一整套如何建造巢穴的详细指令,有些蚂蚁或者蜜蜂能在基因预设好的指令指导下建造出非常复杂精美的巢穴。

强控制的优点是掌控性极强,模型飞机百分百听你的,绝对不会做出不符合指令的动作。缺点是,灵活性极差。模型机一旦不小心飞出视野,因为没有自主调整能力,就很容易幢楼,机毁人亡。

生物体也是这样,蚂蚁、蜜蜂的巢穴还没完工的时候,只要巢穴的结构被一些意外破坏了一点点,它们就再也不可能完工了,它们完全不会纠错。因为这种行为看起来非常复杂精妙,但只要它是在基因的严格指令下完成的,它实际上就非常刻板僵硬。就像是模型飞机可以在你的遥控操纵下做出各种眼花缭乱的翻转腾挪动作,但它的灵活性其实是0,一旦飞出你的视线,它就会用眼花缭乱的翻转腾挪动作去撞楼。

在《进击的巨人》里,吉克其实就是一个基因的强控制论支持者,他认定人也是处在基因的强控制之下的,人就像蚂蚁和蜜蜂这样,只能按照基因的指令来行动,所以人毫无反抗基因奴役的可能性,要摆脱奴役,就只有一拍两散这一条路。

但吉克不知道的是,实际上,基因对载体的控制还有另外一种,那就是弱控制

弱控制,就是把一部分控制权下放到了那架模型飞机上,让它不是百分百地按照遥控器发出的指令来做飞行,而是可以自主地决定一部分动作。比如在模型飞机上安上距离传感器,并且在飞机的芯片里写好规避障碍物的程序,每当接近障碍物时,模型飞机就会暂时无视遥控器发出的指令,自主决定往反方向飞。有了这种弱控制,模型飞机的灵活性就大幅提升了,即便没有来自遥控器的明确的指令,它也不会无脑幢楼。

基因的载体越是要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越是需要有灵活性,在演化的力量推动之下,基因就越是会倾向于弱控制。

弱控制与强控制相比,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基因更多地不是直接给出明确死板的行动指令,而是会给予生物体一些很宽泛、很笼统的目标。

比如,基因不是命令你:只要见到这个三围数字和这种长相的女人,就立即上去跟她生娃。相反,基因只是让你产生了一种情感和欲望,你看到一个身材姣好、相貌端正,气质优雅的女性的时候,你不会直接上去跟她实践生娃的行为,相反,你会觉得自己恋爱了。有了这份爱的冲动,你会更灵活地、自主地排除各种预想不到的艰难险阻,最后争取跟她走到一起,完成生娃繁衍的动作。

弱控制是用情感、欲望来干预行为的大体方向,但不干涉行动的具体路径。它是一种曲折的,间接的控制,但往往能更灵活地达到目的。

弱控制能灵活地适应变化,而我们人类正是地球上适应变化的王者。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人类很大程度上只是被基因“弱控制”的,我们是一架浑身装满了各种传感器的模型飞机。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机械地执行基因下达的具体指令,而是可以根据眼前的状况自己做出选择,而这种选择的自由,其实就是人类的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

但对于基因来说呢,人的自由意志是一把双刃剑。自由意志让人类具备了极强的适应能力,为基因的复制提供了最大的保障。但与此同时,拥有自由意志的人类意识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我们这个载体的利益基因的利益其实在很多时候都并不是重合的。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基因让我们产生性冲动和性快感,性冲动和性快感对于基因来说,作用是激励载体进行性行为,从而完成基因的复制,但我们这个基因的载体却可以选择带着各种避孕措施做爱。人类决定只为自己的快乐而做爱的那一刻,从基因的角度看来,那就等同于载体的叛乱

所以,有弱控制的地方,就有自由意志,有自由意志,载体就有机会对基因的奴役发起叛乱。

基因的载体无视基因的操控,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这是什么?这就是一种进化意义上的自由

所以,我们人类这个物种其实本来就不能说是基因的奴隶,人类的很多行为、很多选择,本来就是相当偏离基因复制它自己这个原始目标的。

你喝一杯代糖饮料,只享受甜味,而不给身体提供热量,这时的你就是自由的。

你在b站看小姐姐跳舞,而不去追求现实中的女孩子,这时的你也是自由的。

我们人类既是最强的基因载体,同时也是最反动的反叛者。

人类根本就不用靠自我灭绝来摆脱基因的奴役,因为人类本来就有一定的自由度。所以,吉克那套说辞其实站不住脚,就算他的安乐死计划有合理性,也不能从生物体摆脱基因控制这角度来论证,他是吃了没读过进化心理学的亏。

其实在137话里,吉克刚说完这些,就被阿尔敏啪啪打脸了。阿尔敏在道路的沙子里看到一片树叶,想起往事,他说:

“那是在黄昏的时候,我们三个人比赛,看谁最快跑到山丘上的那棵树……那一天的风很暖和,光是跑步就觉得很舒服,……
那时候,不知为何我心里这么想着,该不会,我是为了在这里三个人一起赛跑才会出生的吧? 雨天呆在家里看书的时候,松鼠吃着我给的果子的时候,还有大家一起逛市场的时候,我都会这么想。
感觉,这些平凡的瞬间,其实相当重要。
对我来说,尽管跟繁殖没有任何关联,全是相当重要的东西。”

阿尔敏说的是什么?阿尔敏说的,不就是载体对基因的叛乱吗?基因让我们繁殖、繁殖、繁殖,但我们去山上吹风,躲在家里读书,去喂松鼠果子,有些时候,我们其实是可以选择不当基因的奴隶的,在这些时刻,我们其实就是自由的。

根据上面这番解读,可以说,吉克的安乐死计划是属于“没文化真可怕”,那么尤弥尔、艾伦和三笠搞得又是哪一出呢?

艾伦灭世到底完成了什么?尤弥尔又想要得到什么?为什么故事最后的关键会落在三笠头上?这些是我接下来想要回答的问题。

这一切要从尤弥尔的精神状态里寻找答案。

我们现在有了“载体反叛基因”这个框架,就可以用它来解读始祖尤弥尔的精神状态,进而理解整个《巨人》结局的立意了。

尤弥尔的精神状态

在139话里,艾伦对阿尔敏说,他在道路里接触到始祖尤弥尔之后,发现一件很让人难以置信的事,那就是这两千年来尤弥尔一直深爱着虐待她、奴役她的弗里茨王。就是这个羁绊让尤弥尔两千年来不得自由,一直徘徊在道路里。

艾伦又说,他其实并不清楚尤弥尔内心深处的想法,不过他能感受到尤弥尔的确为了追求自由而饱受折磨。艾伦觉得尤弥尔深爱着弗里茨王,但又想不通为什么尤弥尔想要摆脱这份爱情。

艾伦说出这段话的时候,我想它带给读者的可能是双份的困惑。首先,尤弥尔爱上弗里茨王这个设定就很让人觉得突兀,很多人觉得这是《巨人》最大的败笔。其次,尤弥尔既爱着弗里茨王,又想要摆脱这份感情,这是闹哪样呢?

但其实只要把这段对话放到我们前面说的这个“载体反叛基因”的进化心理学框架里来理解,这两个困惑就同时被解开了。

真相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普通人类不能说是基因的奴隶,但始祖尤弥尔却是。

尤弥尔是人类与怪诞虫结合的产物。也许是因为怪诞虫是一种从智能上来说比人类低等得多的生物——毕竟看着像是软体动物嘛——所以可以推想,怪诞虫是被它的基因“强控制”的,怪诞虫好像没什么自由意志,它好像完全是靠非常直接的本能来行动的。

于是,跟怪诞虫结合之后,尤弥尔的行为也有了这种被“强控制”的特点。在有些事情上,基因似乎是对尤弥尔下达直接的、不可违背的指令的。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尤弥尔无法靠自己的意志摆脱对弗里茨王的依恋。

艾伦的确在道路里感受到了某种非常像是爱情的东西,但那其实不是爱情,而是一种动物本能一样的依恋,是所谓的“烙印”。

尤弥尔的烙印

烙印是动物行为学里的一个概念,它是这么一种现象:在动物成长的某个敏感期,基因会开启一个指令,让动物非常快速但是很刻板地形成一种行为模式。

这个指令就像是烙印到脑子里一样,只要被烙印上,动物就会像行尸走肉一样执行那个行为,就好像是生物体和基因签订了一个恶魔的契约一样,牢不可破。

恶魔的契约?好耳熟啊。

关于烙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些鸟类在刚出生不久开启的后代烙印(Filial imprinting)。后代烙印的作用是让鸟类的幼体学会辨认母亲。比如小鸭子出生后会把它第一眼见到的比较大的可移动的物体当做母亲。

但这种烙印是非常机械的,一旦发生,就很难改变。小鸭子生下来第一眼看见一辆玩具汽车,它就会一辈子死心塌地地跟着那辆玩具汽车,再也不会认自己真正的母亲。

烙印,可以说是基因对载体进行强控制的最极端的形式。

如果带着烙印这个概念来审视尤弥尔对弗里茨王的感情,那是不是就发现,它并不像是爱情,反而是像极了烙印呢?

而且,这也不是“烙印”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巨人》的故事里了。

在这之前,《巨人》里有这么一拨人也深受烙印的影响,那就是阿克曼家族。

阿克曼家族的烙印

每个阿克曼家族的人都会在生命里的某一刻形成对另一个人的烙印,会无法抑制地依恋那个人,死心塌地地为那个人效忠。兵长依恋埃尔文团长,三笠依恋艾伦,都是这样。

这种依恋并不像是人类的感情,反而更像是小鸭子对看见的第一个活物那种反应,是完全不受意志控制的,是强迫性的。

这样看来,阿克曼家族的精神状态与始祖尤弥尔的精神状态之间有非同一般的共鸣。

这种精神状态概括起来就是:普通人类是以被基因弱控制为主,自由意志多于无脑服从,而始祖尤弥尔和阿克曼家族的人是以被基因强控制为主,无脑服从经常压倒自由意志。

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理解尤弥尔的那种矛盾了:她不受控制地依恋着弗里茨王,死心塌地地为弗里茨王效忠,但这并不是基于她的自由意志,而是基于一种像小鸭子依恋第一个活物那样的烙印。

但是,尤弥尔的精神里那一点点不占优势的自由意志却又不甘于这种动物般的命运。

这就是艾伦在尤弥尔身上感受到的矛盾所在。她一方面不可抑制地依恋着弗里茨王,一面又渴望摆脱这种依恋。

于是,两千年来,她始终在寻求某个人来帮她从这种痛苦中解脱。

艾伦说:这个人后来终于出现了,那就是三笠。

为什么三笠能让尤弥尔解脱?

为什么是三笠呢?

直到故事结束,艾伦和阿尔敏也不明白为什么是三笠。

但在我们这个框架里,原因其实已经不难理解。

为什么阿克曼家族与尤弥尔都深受烙印的困扰?这难道只是谏山创随手搞出来的巧合吗?

当然不是。

你还记得第九大巨人——进击的巨人——是怎样出现的吗?世上本来只有八大巨人,而进击的巨人是被尤弥尔的自由意志创造出来的

也就是说,尤弥尔自己虽然早已不在人世,但她可以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人世间,进击的巨人就是尤弥尔精神世界里自由意志的化身。

自由意志,投射到人间变成了进击的巨人。

那么,不自由的那部分,投射到了哪里呢?

显然就是投射到了阿克曼家族身上。

这就是为什么阿克曼家族与尤弥尔一样“不得自由” 。

也就是说,尤弥尔的精神一分为二,在人间制造了两个化身,被基因弱控制的自由意志化身为进击的巨人,被基因强控制的动物本能化身为阿克曼。

而在这两者之间,进击的巨人其实反倒并不是最关键的,因为它本来就是尤弥尔的精神中不需要被救赎的那一部分,最关键的,需要被救赎的,其实是阿克曼。

从故事的结局反推,我们知道,身在道路中的尤弥尔似乎没有办法自己直接完成对自己的救赎,但她可以通过自己在人世间的“化身”来办到这一点。

如果人世间的阿克曼成功打破了基因的强控制,解除了自己与那个一辈子依恋的人之间的烙印关系,那么天上的尤弥尔也会打破自己与弗里茨王之间的烙印,完成对基因的反叛,获得精神上的完全自由。

也就是说,地上的人类打的其实只是一场神的“代理人战争。神在人间的化身们的命运,同步地决定了神的命运。

这就是为什么故事最后的关键,完全落在了阿克曼家族的最后一位代表——三笠——身上。因为三笠·阿克曼的自由,就是尤弥尔的自由。

这也就是为什么尤弥尔的命运最后是由三笠能不能挥出砍向艾伦的那一刀来决定。

这一刀,是三笠精神中自由意志战胜基因操控的象征。

这一刀挥出去之后,三笠和尤弥尔就一同完成了载体对基因的反叛。

从挥出那一刀的这一刻起,人间的三笠才从一个“基因的奴隶,变成了一个“人。天上的尤弥尔也才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所以,三笠最后斩向艾伦的这一刀,斩断的是“爱”吗?其实不是啊,三笠斩断的是烙印,是那种她无法自主控制的动物本能般的依恋。

在这一刀挥出去之前,三笠对艾伦的感情里其实根本就没有爱情,而只有依恋。三笠那一刀,斩断了艾伦的头颅,也斩断了基因和本能对她意志的束缚。

有人说,谏山创在最后几话居然用爱情这个在整部作品中几乎没有出现过的要素来收尾,这简直就是精神错乱。但实际上,这才是最后这三话的要旨所在。

三笠斩断艾伦的头颅之前,她对艾伦的确从来没有过爱情。因为爱情是只属于“自由的人的,而不属于“基因的奴隶

如果没有那一刀,三笠也永远也不可能吻艾伦。

吻是爱的表达,那也是只属于自由的人的。

为什么尤弥尔看到那一吻的时候要在一旁微笑?

难道她是心理变态?看到一个女人吻着一个刚被自己砍下来的头颅而感到很快活?

当然不是。尤弥尔的笑,其实是在对三笠、也是在对自己说:

从此,

你不再是挥舞砍刀的战神,

也不是被基因驱使的奴隶,

你只是一个会爱的普通人。

孩子,你是自由的。


p.s.一点补充:

虽然始祖尤弥尔被我说得像是个知心大姐姐似的,但再转念一想,她难道不是个彻头彻尾的邪神吗?为了完成她自己一个人的自我救赎,她完全是把人类的命运和生命视如草芥。

尤弥尔完成自我救赎的代价是什么?代价是地球上80%的人口灭绝!

别说灭世是艾伦一个人干的,书里有很多细节暗示,灭世是尤弥尔与艾伦两个人的共同意志:

站在艾伦的角度,灭世有拉平艾尔迪亚人和外族人实力差距的考虑,但站在尤弥尔的角度来说,灭世只不过就是一个诱饵,一个为了引出三笠那一刀的诱饵罢了。

正是因为灭世的刺激,三笠的精神里才爆发出前所未有的自由意志,以至于冲破了烙印的枷锁,这才有了尤弥尔的解脱。80%的人就这样惨死了啊,他们的死,不过就是为了成就尤弥尔一个人的救赎而已。

在137话之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倾轧把世界变成了人间地狱,这是一种天地不仁。

在137话之后,神视人的生命为草芥,这是另一种天地不仁。

公认很经典的前137话和看起来很邪典的最后3话其实殊途同归。

在最终话出来之前,谏山创是薛定谔的谏山创,他一直处在军国主义者与和平主义者的量子叠加态里,大结局出来之后,他貌似是坍缩到军国主义者那边了。但我看谏山创既不是军国主义那边的,也不是和平主义那边的,他是老子那边的。

因为从第一话直到最后一话,谏山创其实都只说了一句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文:魏知超


我2022年出版了一本新书《24帧心理密码:电影中的心理学》

王家卫、李安、诺兰、宫崎骏、陈凯歌这些大导演内心有什么秘密?经典电影情节里有什么心理密码?科幻片、恐怖片、武侠片里的各种设定有什么心理学内涵?来了解一下?

 6 ) 《进击的巨人》第四季OP的个人解读

《进击的巨人》是一部我很喜欢的作品。随着第四季的开播,也忍不住想要说些什么,所以便挑了从简短的OP入手。

解读皆是个人的理解,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在这里写出来是为了抛砖引玉,同时表达对于这一部作品和这一部作品的最终季的赞美。我相信制作方和原作者的在这一部作品上的优秀不会只是停留在OP这一部分上;我相信我在本文里所提到的这一些优秀之处,也定会贯穿在最终季的作品的每一集里。所以我仅以对这简短的90秒钟的解读来表达我对于这整部作品的赞美。 以下内容可能存在剧透,请酌情阅读。

这个新OP里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颜色和对比。OP中的事物,代表着“存在”的意义,基本都是同一个色调,黯淡无光;炮火、烟雾和爆炸等,代表“湮灭”、“毁灭”和“消失”的意义,则是颜色艳丽、多姿多彩。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则是分别代表了物质和灵魂,事物和思想。从这个对比中就可以得知一部分的影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万千生命生命黯淡无光,他们的灵魂在为了毁灭而争奇斗艳、迸发光彩。对整部影片的解读要紧紧围绕着这一个抓住的中心来进行。我们把这里标记为中心标记。

影片一开始的视觉从空中飞翔和坠落进行。飞翔和坠落的主语是事物,更是灵魂。时间0:00-0:05。

紧接下来是第一个爆炸,同时我们看到了第一个颜色艳丽的景象。时间0:06-0:07。我们把这里标记为爆炸1。

炮弹在8艘军舰中炸开,对应的是5门大炮的发射。颜色顺序为红、黄、绿、青、蓝。时间0:08-0:09。

这里的象征、暗喻和对比的手法就很明显了。通过炮弹发射时产生的烟雾进行不同着色,让其看起来就像是在发射美丽的烟花,似乎在庆祝什么高兴的事情来对比和衬托出战争的悲惨和可怕。同时暗示了人们内心灵魂的扭曲,变现了生命、灵魂和美丽事物的湮灭。

同时这里炮弹出膛后产生的烟雾的颜色和其顺序与整部影片中毁灭力量的燃烧和爆炸的颜色和顺序是相对应的。

时间0:08-0:09。这里的含意需要紧接着上一个画面来进行理解。这里表面上是变身巨人的过程中不断生成肌肉和身体组织的过程。但在这里插进这么一个过程是一个“一物三用”的手法。因为很明显这段过程的前后都是在描述着炮击军舰的情景,所以这一段流程必然和前后是有所关联的。“一物三用”的意思是制作团队在用一个画面说着三件事情,表达着三个思想。

第一个就是最基本和最表面的:变身巨人时生成肌肉和组织的情景。我们把这个记为物质、存在、生命和诞生。

第二个是:炸弹落下时在目的地逐一爆炸的情景。我们把这个记为破坏和湮灭。

第三个是:艾尔迪亚人的意识在路中的传播。所有人类(包含艾尔迪亚人)和生灵的灵魂和意识被点亮。我们把这个记为灵魂和思想。

这三个同为第一级别的意象。然后通过对这三个一级意象的联立,我们得到一个二级意象,那就是存在和湮灭,物质和灵魂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个意象,作者和制作团队传达出来的是他们对于存在和湮灭之间的关系的思考,表达了存在即毁灭,物质即灵魂,毁灭之后是新生,轮转的这么一个中心思想。这和中心标记相呼应。

时间0:10。这里的含意需要紧接着上一个画面来进行理解。这里是一个爆炸,准确的说是超大巨变身时造成的爆炸。我们把这里的爆炸标记为爆炸2。

这就很巧妙的和前面说的变身巨人产生身体组织相呼应,同时爆炸也和炮弹这一意象完美结合。这也就进一步表明和加强了上一个画面的含意和暗示了接下来可能出现的剧情以及情景。

炮兵连再一次开炮,然后镜头转到了心脏的生成,然后又是一个(黄色的)爆炸。时间0:11-0:12。我们把这里的爆炸标记为爆炸3。

这里是再一次重复、强调和加强前面所提到的中心思想,深刻思考和加强氛围。

也呼应了《进击的巨人》中调查兵团的那一句“献出心脏吧”的名言。破坏、毁灭、自由、生命、存在、诞生、思想、灵魂和心脏这些名词结合到了一起,起到了无比的讽刺作用,勾起了读者们的深刻反思。

时间0:13-0:15。图像中六枚不同颜色的炮弹在八艘军舰中间炸开了。然后镜头回到时间0:06-0:07的爆炸1,在爆炸1旁边冲击波正在扩散。然后镜头回到爆炸3。

这里的几个爆炸在画面中互相(反)轮转出现,说明了这几个爆炸背后是同一含意。

作用同前面;起加强中心和暗示接下来剧情的作用。

时间0:16-0:18。一名士兵在肆无忌惮的发射着手中的火焰喷射器。那一团团熊熊烈火像是兴高采烈,手舞足蹈地扑向了周围的一切。烈火是那么的生机勃勃和有生能力,和那黯淡无光的周遭事物和士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画面重复了三次。我们把这里标记为火焰1。

火是起毁灭作用的,火本身代表着力量、愤怒和毁灭。愤怒本身是一种情绪,情绪属于感觉,是灵魂和心灵的一部分。毁灭事物便造就了虚无,愤怒的情绪在毫无生命力的人们心中肆意萌发,这团火焰便是虚无的灵魂的发声呐喊。那么如此的人们,如此的景象,到底是破败凋零还是春意盎然呢?这也就勾起了读者们的思考。

同时通过火焰的生机和火焰作用的对比,表达了强大的讽刺

时间0:19。火焰肆意燃烧,它似乎染成了一个爆炸,爆炸成了一副愤怒的嘴脸。我们把这里的爆炸标记为爆炸4。

这里很巧妙的把爆炸的情景接在和火焰迸发的画面之后,而且把爆炸时向上滚滚涌动的蘑菇勾画出人脸和五官的轮廓。给人一种火焰造就了爆炸的视觉和心理上的感觉。这也和生活中的带着“愤怒”的情绪做出“爆炸”的行为这一种通俗说法相吻合。

我们看作品的时候要记住这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任何的相似或者相近都是有意而为之。

这里的爆炸其实是爆炸1和爆炸2的延续。在火焰中加入了爆炸的画面,勾起读者的想象和思考,同时暗示了故事发生时的背景和其中人们的内心情况。同时也说明了这三个爆炸是同属一个中心,为同一个中心和目标服务,起一样的作用。所以作用同前面,作用同前面,起加强中心和暗示接下来剧情的作用。

时间0:20-0:26。五颜六色的色彩如同一缕缕青烟一般,正在从天空的云中不断地向上冒腾。又或者是如同天空上掉下来的被不断拉长的眼泪和雨水,不同的颜色表明着他们来自于不同的眼睛。与之相对应的是13只大雁在下坠俯冲。我们把这里标记为坠落1。

这里的大雁和雨水作为意象直接指代的首先是人,在这之上还指代的是人的自由(的意志)。这一点在后面的镜头画面会再次重复和强调。

在中心标志处我们可以得知,色彩代表着情感、情绪和灵魂,代表着虚空之物。

同时在爆炸1、爆炸2和爆炸3中我们又可以得知这些色彩又指代了毁灭和力量,因为这些色彩和前面的炮弹发射和爆开时的颜色是相近的,而且也和前面超大巨变身时爆炸场景的配色相近。所以这里也是“一物三用,一话三意”。

不仅是指代了人的情绪感情,还指代了战火和纷争。同时大雁也指代人们的所处。

结合以上,我们可以得出在这里整个画面本身作为一个整体又是一个意象,而且是有多层意象的。

第一层意象:雨水从天空中落下。灰蒙蒙的天,正是下雨的大好时候。背景灰蒙蒙的天正是无数生命的堆叠。

第二层意象:战火的蔓延和生灵的涂炭。把镜头的水平视角看作为俯视视角,那么再把背景灰蒙蒙的天换成碧蓝色的大海,那么这就是人类在海洋里的战况。大雁则是战毁的军舰。换成蔚蓝的天空则是天空上的战况,大雁则是破灭的飞艇。再换成土黄的大地,那么这就是人类在陆地上的战况,大雁则是一个个鲜活的人。这些点也在后面会再次重复和强调。

作为生命和人类象征的大雁反而是没有颜色,像是死亡了一般,与浓浓的情感形成了鲜明对比。它们在下坠,这时它们不需要抖动翅膀,摆弄着各种死亡时的姿势。这也暗示着战争中无数生灵的涂炭和湮灭。

第三层意象:在战争中的世界各处,有无数心灵和灵魂在迸发着、怒发着、肆虐着,然后又感应着、感叹着和湮灭着。他们如同这一缕缕似乎像是从大雁身上抽出来的生命之力量和灵魂一般,最终消逝而去。同时也暗示着艾尔迪亚人在“路”中的灵魂交流。两种色调,两种绘画和表达方式,这也就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视角和阵营,暗示了剧情的走向。

时间0:27-0:33。一团不断不断变化着颜色的彩云从镜头左边不断入侵黑色的乌云。这些云彩像是朝霞也像是晚霞,最后它们形成了一只有力的手,似乎想要扼住生命的咽喉。

通过前面的所得,我们已经可以知道乌黑的、没有颜色的事物代表的是实际上存在的物质和生命。同时颜色多彩的则是代表着毁灭的力量、灵魂和“路”中的艾尔迪亚人。同时这些云彩本身也像是烟雾,像是炮弹出膛后,和生命燃尽后的烟雾。所以这里很明显也有两层和三个意象。

第一个意象是:颜色的变化暗示和代表着战况越演越烈。这个战况可以是不同战争的战况。同时也暗示了剧情的走向和艾尔迪亚人逐渐占据优势。

第二个意象是:巨人们的走向,也就是从天空上往下看的“地鸣”。巨人们所到之处皆为平地,所碰触之生命皆涂炭湮灭。

所以第二层的意象是:战争的最终态势。战争将由白昼化转为中止态,世界和人类将先进入黄昏再进入黎明。

时间0:34-0:39。五彩的云朵和灰暗的云朵形成鲜明对比。这里云彩的变化的作用是强调和重复前一个镜头的意象。更加形象地和直接地的传递了“这些多彩的是烟雾、是云彩”的这一个想法。同时深化影片的整体氛围。

时间0:40-0:44。一排排没有颜色的军人在为了某种目标,在同一个使命的带领下,在整齐地阅兵和前进着。每排为7个士兵。

这里是再次强调和深化中心标记处对于颜色乌暗的事物的象征。

时间0:45-0:47。12只大雁在灰暗的天空中整齐地自由地翱翔,它们的背后是一艘巨大的飞艇。这些大雁似乎在飞艇的带领下,朝着某一个目标前进。算上飞艇,一共13只“大雁”。背景逐渐驶入艳丽的颜色的云彩当中。

士兵整齐地阅兵之后紧接着是大雁整齐的飞翔的镜头,这就很明显地揭示了大雁所指代的是人。大雁在不同情景中可以指代不同的群体和个体,例如在这里的镜头中是指代士兵。

进了艳丽的云彩中也表示着它们进入了战斗,面对着毁灭性的力量。因为在前面中心标记处和时间0:08-0:09处我们已经知道颜色艳丽的事物所指代的是力量和心灵。所以这里暗示它们在万千人的期望中生存或者毁灭。同时也暗示了剧情的走向,人类将从黄昏进入黑夜再进入黎明。

这里也表达了制作方对于自由和命运的思考。因为“鸟儿在天空上自由地飞翔”是一种常识和基本句式,但是在这里却又是不符合的。因为大雁也是在自由地飞翔,但是它们却又是在他人的带领和引导下,排着整齐的队列在飞翔。所以它们到底是不是自由的?这也就引起了读者们的兴趣。

时间0:48。一个像是沙子做的女人像从天空落下,便粉碎了。背景是艳丽的颜色的云彩。

这里是和前面时间0:20-0:26的坠落1相呼应,起一个承上启下和再次强调、深化的作用。

这里的更直接地揭示了(下坠的)大雁指代的是人类。

背景的颜色的作用和暗示同前面一致。

同时暗示了后面的剧情走向。

时间0:49-0:50。不同阵营的,乃至不同种类的生物和不同物质构成的事物在女人像落下来后被无情地粉碎。让我们把前面所提到的女人像包含在内来进行一下统计。这些毁灭的事物,按照出现顺序,有1个女人像,1个马雷方士兵,3个艾尔迪亚兵团的士兵,4只大雁,3个马雷方(联合部队)士兵和2艘飞艇。这些事物总计一共13。背景都是艳丽的颜色的云彩。

这里的13个事物和前面时间0:20-0:26的坠落1中13只下坠的大雁相呼应。

再次揭示了大雁的所指代,同时强调和深化了主题,暗示了后面的剧情走向。

他们毁灭的方式都是如同石头和沙子一样的破碎。表现了战争中生命的稍纵即逝。同时以此暗示了战争中的许多人都已经失去了灵魂。

背景的颜色的作用和暗示同前面一致。这里的云彩暗示了他们所将要面临的危险和巨大的毁灭力量,以及在他人的愿望中,在艾尔迪亚人的愿望中被消灭和粉碎。

时间0:51-0:52。13个或是面无表情或者面带苦情和悲伤的灰暗的人从颜色艳丽的云彩中下坠。

这里还是使用了13这个数,同时还是相似的镜头和构图,所以很明显是和前面时间0:20-0:26的坠落1相呼应,起一个承上启下和再次强调、深化的作用。再次揭示和强调了大雁所指代的是人类,是生命。与前面不同的是这里的背景已经变成了颜色艳丽的云彩,这也象征和暗示着人类在自己和他人的欲望中,在巨大的破坏力量面前,在失去了灵魂之后,不断下坠和毁灭。颜色灰暗也象征着失去了思考,失去了力量。

时间0:53-1:05。几个爆炸和火焰的后延。基本就是前面4种爆炸加1中火焰的后续打乱了顺序来进行轮转穿插。这和时间0:08-0:09处炮弹出膛的数量和颜色是相对应的。那么我们用色调来对爆炸进行分类和排序;对场面进行分类以及镜头的转换作为一个场面切换的标准则我们又可以得到不同的轮转。顺序分别是:爆炸2的后续1,爆炸2的后续2,爆炸1的后续1(灰尘),燃烧1的后续1,爆炸3的后续1。这是第一个轮转,时间时间0:57。燃烧1的后续2,爆炸2的后续3,爆炸2的后续4(海啸),爆炸1的后续2(灰尘),爆炸3的后续2,爆炸1的后续3,爆炸4的后续1,爆炸4的后续2。此为第二个轮转,时间1:03。燃烧1的后续3,爆炸3的后续3(哨塔坍塌),爆炸1的后续4(灰尘),爆炸4的后续2或者爆炸1的后续5。此为第三个轮转。当然通过不同的分类标准我们能得出不同的顺序和结果。

在第一个爆炸2的后续2中,爆炸引起的海啸喷涌而至。在第一个燃烧1的后续1中,火焰在不断蔓延。蓝色的狂暴的海啸和红色的肆虐的火焰形成对比的同时却又在递进。所谓水火不交融,用两种相冲突、相违背的事物来谱写同一个中心,更突显中心的明确,加强了表达同时进一步营造了氛围。

这里使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着不同的痛苦、情绪、灵魂,也表示着不同的力量和毁灭方式。进一步渲染氛围,加强毁灭性力量之下的压迫感。同时暗示了剧情的走向。

时间1:06-1:16。细小的雨水从天而降,陨落的雨滴打在原本平静的水面,击起了并不大的点点波纹。波纹很快就平息了,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雨滴。背景的颜色艳丽。

这里的画面镜头是不断伸向远方并往上抬起。这和前面时间0:20-0:26处相呼应。并且从前面我们已经得知雨水象征和指代的是生命和心灵。雨水的掉落意味着生命和心灵的陨落。

雨滴撞死在了平静的水面上,没能造成太大波纹,这象征了处于战争中,身处世界各处的,那一个个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想要得到拯救的每一个痛苦的人们和悲伤的心灵;也暗示了内心的感应,生命的哀嚎和灵魂的消逝。

时间1:17-1:19。一只巨大的手向天空伸了出来,似乎想要承接这些掉落的雨滴。背景的颜色艳丽。

这里的手既是一只巨人的手,也是一只普通人的手。此为双重角度,但同一中心思想。

这里的手既是在承接雨滴,也是在摧毁雨滴。这和故事的背景,即巨人从出现以来夺取了许多人的生命同时也帮助了许多人的背景,相呼应。也暗示了故事的走向,暗示了巨人将毁灭许多生命,但又帮助了许多生命。

对于巨人(或者说艾尔迪亚人)和普通人,这里的中心思想都是一样的。

时间1:20-1:23。更多的手从那看起来像是垃圾堆的残缺的肢体堆中伸了出来,似乎在追寻着什么,想要抓住点什么。是自由吗?这一只只手又像是想要把什么背景的颜色艳丽并且在变化。

这里和前面的手法以及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两个角度同一个中心思想。这里的手既是巨人的手,也是普通人的手。象征和暗示着所有人被千万灰暗的躯体牢笼压于之下,在力量和追寻自由中的迷失,和渴望自由、乞求光明以及被拯救的欲望。这里的躯体是一个意象,即可以直接表示人的躯干,也可以指代生活中各种繁杂、无从逃脱之事。

托举的人也暗示着人们把生命和希望高举到空中。象征着人类身处“牢笼”中的崇高理想。

这一只只手也暗示着巨人(或者说艾尔迪亚人)和普通人有一样的愿望,同时也暗示着剧情的走向。

时间1:24-1:30。最后一组镜头。这里的景象像是一座石雕(或者沙雕),又是丰碑;既像是一个整体,又像是无数个单独个体的堆积。艾伦,即进击的巨人,立于尸堆之上,坐在那用无数灰暗的生命、事物堆积的宝座之上。他向前伸出他的右手,似乎还想要追寻和抓住些什么。是自由吗?他背后的两个灰暗身体,以及他脚下的那一个个把他托举起来的灰暗的身体,既像是想要追寻他去寻找“自由”和“光明”,又像是试图阻拦他去寻找“自由”和“光明”。也许两者都是吧。镜头在艾伦,即进击的巨人,的脸部特写中结束。背景色是光亮的黎明。

结尾处巧妙的是画面整体表现的像是石雕,非常的有质感。同时又让观众无法分清里面每一个构成者的目的。到底他们是在追随还是在阻扰,又或者说两者皆是。

艾伦,即进击的巨人,伸出的手和前两组镜头中伸出的手相呼应。这表明了艾伦和所有人都是一样的。这一点在艾伦的色彩中也得以体现。艾伦也并没有不同,他与所有人一样,都是灰暗的石雕。这就很巧妙地表达了影片,甚至整个故事的中心,引起了读者的思考和联想。

我们不禁要问,“自由”到底是什么?“自由”是身处所有尸体之上的艾伦也想要去追寻和抓住的东西,那么这就是“自由”的代价吗,那么“自由”真的存在吗?那么艾伦,进击的巨人,到底是什么呢?他是“自由”本身吗,亦或是“自由”的使者,还是说其实他是“自由”的奴隶?

 7 ) 复仇的意义——一个人见人爱角色的死亡与一部伟大作品的诞生

萨沙是《巨人》中人见人爱的角色之一,我一直觉得她是《巨人》中的一股清流、一个独特的存在。这个基调从她第一次出场、面对魔鬼教官旁若无人地吃白薯的时候就奠定下来了。在其他角色一个个苦大仇深、全部背负着悲惨过往的情况下,唯有萨沙始终那么简单善良,一直保持着难得可贵的傻萌状态。在其他角色都执着于追求真理、自由、民族解放的情况下,唯有萨沙,关心的事是“有肉吃”。直到最后一刻,倒在血泊中的她也不忘喃喃自语“要吃肉”。我承认看到这段时,我忍不住哭了又笑了。萨沙就像一道温暖的光,她的离开象征着《巨人》开始走向彻底的黑暗。

萨沙的死看似突如其来、毫无征兆,其实早有种种不详暗示。调查兵团在马莱的进攻进行的太过顺利,简直让人难以想象在四年前的夺墙战役中,他们几乎全军覆没。然而撤退后的调查兵团老成员们却一个个高兴不起来,按理说他们失去了那么多队友,总应该为胜利欢呼一下才对。结果反而是没有参加过战斗的新兵蛋子们欢呼雀跃,老兵们个个神色凝重。

这大概是因为老兵们明白,在艾伦和阿明的带领下,他们在雷贝利特犯下了与当年莱纳、小贝和阿妮同样的战争罪。墙外三人组虽然是叛徒,但与他们同窗的几年还是在104期的生命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不可能像新兵那样把“海的另一边”的人完全当作异己。他们心里清楚,即使这场进攻对雷贝利特平民的伤害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哪怕只有一个孩子不幸丧生,他们也永远失去了为自己辩护的权力。

恰恰因为目睹过无数队友的牺牲,老兵们才更加能理解生命的可贵。发动这场进攻时,他们是有“自己或队友随时可能被杀害”的觉悟的。他们也知道这不会是结束,他们早晚会为这场胜利付出代价,到时他们将不得不再次被卷入战争,在“杀死敌人”或“自己被杀”中重复着看不到头的悲剧。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当萨沙被贾碧射杀的时候,让没有愤怒地把贾碧和法尔克扔出飞船,他明白这么做是没有意义的,包括艾伦在内的调查兵团老成员们早已不是当年动不动就气急败坏为队友报仇的愣头青了。

但这并不等于他们就放弃了为萨沙的死赋予意义,他们始终践行着艾尔文团长的那句名言——逝者死亡的意义是由铭记他们的生者所赋予的。其实纵观整部作品,无论是主角团还是马莱方的角色,都在践行着这一信念。只不过少不更事的角色们总希望靠立竿见影的行动达到效果,这种行动就是“复仇”;而经历过风风雨雨的角色们则明白,“复仇”所实现的仅仅是自己心目中的正义,却恰恰剥夺了自己所珍视的逝者曾经存在的意义。“复仇”所带来的快感稍纵即逝,留下的却是无限的虚空与悔恨。这就是为什么主角团即使身处乱世的漩涡,仍然试图为仇恨按下停止键。

写到这里歪个楼。我记得金庸曾经写过一个故事,好像是《射雕英雄传》中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位后生,亲人惨遭仇家屠戮,仅有他一个人侥幸活了下来。他发誓无论如何都要为亲人复仇,却不禁为自己的武功低下深感愤怒。他觉得只有练出一套绝世神功,才能完成复仇大业。于是他躲到深山老林,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苦思冥想、艰苦磨练,终于发明了一套绝世武功——《九阴真经》,但此时的他已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当他终于踏上复仇之路时,却发现当年犯下血案的仇家们大部分早已归西。他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一个敌人,一个当年参与行凶的小姑娘,然而她如今也已经变成了瘫在床上、奄奄一息的老太婆。

我们主角看着这个老太婆,突然感到毫无意义,他不杀她,她再过两天也就死了。他一下迷茫了,这么些年他一直把刻骨的仇恨当作鞭挞自己前进的动力,如今却仿佛走进了荒原。暮然回首,才发现自己的人生早已被仇恨所填满,而所有的恨指向的都是毫无意义的虚空……

当时看到这儿,我就觉得金庸先生关于“仇恨”、“复仇”的思考是和我很像的。十几岁时,我就不明白为什么人们会那么热衷于看到犯罪分子被判处死刑,为什么他们那么喜欢寻找敌人、总有那么多恨意要宣泄。我不明白的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终将迎来死亡,那么复仇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深究下去你会发现,仇恨的人们总是声称他们是为了死者而恨,但事实上他们这么做是为了自己,期待能依靠仇恨、复仇填上自己内心的空洞。然而仇恨并不能带来那样的东西。事实上,就连那些如愿以偿地看到凶手被正法的受害者家属们都没有感到如释重负——凶手的死不仅没有让他们获得满足和快乐,甚至无法让他们达到内心的平静。他们会痛苦地意识到,仇恨已经把他们的心灵扭曲、玷污了,他们甚至没办法很好的回忆自己逝去的亲人了。当复仇完成后,那种由仇恨所引发的“毫无意义”方像重拳一样,猛击向他们。

(以下含剧透)

回到《巨人》,萨沙的父母显然明白仇恨的无意义,所以才有了后面的剧情。很多人讨厌萨沙的父母和104期竟然轻而易举地就原谅了贾碧,讨厌谏山创把贾碧安排成了一个救世主,并且特意画了一个她和萨沙重影的分镜。他们觉得这样的剧情没有达到“惩恶扬善”的效果。

然而对于善良的、收养了好几个孤儿的萨沙父母来说,当11岁的贾碧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是否就已经看到了逝去女儿(年少时)的影子?第二季时,萨沙的父亲曾经告诫女儿,要“接受外来的人”,因为“世界是一个整体”。这样的父母有着与法尔克一样的世界观。他们会原谅敌人,他们不去恨伤害自己的人,这大概是心中充满仇恨的人永远也无法理解的选择。

当然了,当萨沙父母知道女儿死亡的真相时候,肯定也有那么一瞬间憎恨过贾碧,但他们并没有把罪行简单的归咎到一个孩子身上,而是看到了这背后所包含的因果链——这是斩不断的世代仇恨作用在一个孩子身上的结果。《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有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应该为他人所犯下的罪负责。萨沙父母肯定深谙其中的道理,所以在沉默了片刻后,他们阻止了萨沙恋人的复仇行为,并说出“让孩子们走出仇恨的森林,所有的罪恶与憎恨都由我们大人来背负”这样话。

当看到这里,看到三笠为保护贾碧将她拥入怀中、萨沙的父母抱着卡亚痛哭的时候,我第二次为萨沙留下了眼泪。这时贾碧也哭了,我能感觉到从这一刻起她身上的某种东西真正起了变化。萨沙的死不是没有意义的,她的父母与104期的同伴一起为她的死赋予了意义。

从这一刻起,《进击的巨人》在我心目中由一部牛逼的作品上升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它为我们当下世界的许多困境提供了解药,现实中有那么多人都被困于仇恨的森林,并意识不到这样的恨会把自己、会把整个世界引向何方。《巨人》用一部虚构的作品把我们带入每一个角色,去体验他们所经历的一切,让我们看着世界被仇恨一步步带入毁灭。也许看过这部作品的人会开始思考,也许思考的人越多,我们就越有可能避免同样的事情在现实世界中发生。

 短评

有没有人组团打贾逼?

4分钟前
  • Twice粉丝好见
  • 推荐

三句话 : 巨人NB!!巨人NB!!巨人NB!!!!!已看完。对比前边三季,是⭐⭐⭐⭐对比其他动漫,是⭐⭐⭐⭐⭐

7分钟前
  • 苏放
  • 力荐

进入《马莱篇》故事开始升华,这才是描述战争真相该有的姿态,格局之大眼界之高,把自有人类以来就如蛆附骨的战争诅咒,反思得最深刻最透彻的影视作品。启动灭世后对我来说其实故事已经圆满结束了,再发生什么完全不重要,因为和现实世界一样,根本只有轮回没有结局。能想到的同样伟大作品屈指可数,来自90年前的《西线无战事》算其中之一吧,相信看懂进巨的都是拥有一颗海纳百川宽容之心的,又何必在乎谁和你观点不同谁打了1星?

10分钟前
  • 豆瓣管埋员
  • 力荐

作画变了,线条没了粗细变化,观感不一样了

12分钟前
  • 大鈤鱼
  • 推荐

呵呵

16分钟前
  • 肥佬强
  • 很差

MAPPA的画风和WIT有明显的区别,刚开始看可能会不适应,但好在各方面制作都不含糊,致郁的OP和ED高度契合马莱篇主题,不再燃,只剩痛苦。帕拉迪岛云雾散开,人类悲欢善恶颠倒汇聚,对自由的向往、对未知的恐惧、对恶魔的敬畏、对集权的反抗、对战争的反思,一出百转千回的人间大戏正在展开,巨人即将封神。最后,我在远方等你,韩吉。

18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巨人值得,谏山是神,马趴我爸,牛逼,牛逼

23分钟前
  • \\hang//
  • 力荐

mappa始终还是差点东西,摸不到wit的天花板,降低预期,只愿平稳落地。

28分钟前
  • 赳赳骑士
  • 力荐

从高一到大学毕业,我的青春结束啦!进击的巨人不是传统的热血战斗番,观众完全可以把它当成恢宏的历史剧,没有纯粹的反派,没有真正的胜者。而马莱篇是巨人最复杂最精彩最有哲学意义的篇章,简而言之,谏山希望自己的读者感受痛苦。

31分钟前
  • hhTron
  • 力荐

看完漫画的我只觉得一阵悲凉。奋斗了那么多年,死了那么多战友,愿为人类献出心脏,可是出了城墙,看到那片海还有海的那一边,才知道前半生的理想建立在一片虚空之上,all for nothing。当敌人是巨人时,战斗很容易,只需要不断出拳,打到对方再也站不起来就好了,可是当敌人不再是巨人,而是人类,甚至也不是人类,而是仇恨,是历史,是故人,甚至于,已经不知道何为敌人,这要如何战斗如何出拳呢?空有浑身的力气和满腔的热血,但是这一拳一拳,要挥向哪里

33分钟前
  • Blue Lily
  • 力荐

我必须说mappa把这一季大方向的感觉把握的很好!op和ed已经不适合用燃曲来表达了,op最后一幕进击巨画成了恶魔的感觉。冲击力和威慑力实在太强!总体是超乎个人的预料。艾伦本人还没有正式登场,期待后面的部分!

34分钟前
  • EXo财团
  • 力荐

巨人你留神点儿,要是敢烂成权游最终季,小心我把分改成四星。

39分钟前
  • 虚构天堂
  • 力荐

事已至此,怎么夸都不过分如果作为文学作品,能拿诺贝尔那种,如果作为细分科幻作品,能拿雨果奖那种,如果作为电影作品,能拿奥斯卡那种,人类的赞歌是勇气的赞歌,人类的伟大是勇气的伟大,人类的史歌就是推翻各种墙的史歌

41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压迫你,虐待你,把你当猪狗的人告诉你海的对岸住的是恶魔,让你觉得做一个战争机器是荣誉。你竟然就真的相信从没见过面的人是恶魔,恨地快把牙给咬崩了。。。世界上最邪恶的事莫过于给小孩子灌输仇恨。

42分钟前
  • 大苏
  • 力荐

从现在来看,巨人这作品要想平稳完结,只需要现实中的谏山创和各位动画制作者不要“乱说”……

43分钟前
  • Tel
  • 力荐

我追漫画时也以为到看海那巨人的巅峰就过去了,毕竟巨人的秘密揭晓,以为一切就将走向和解和收尾。没想到是才进入高潮,马莱篇才是剧情巅峰。动画第一集mappa制作很出色,尤其喜欢op和ed,不再是燃,而是荒诞和疯癫,残酷和绝望,觉得非常适合巨人后期的风格。

48分钟前
  • lss
  • 力荐

mappa牛皮 8说了

51分钟前
  • freedom
  • 力荐

作为一位阅片无数的编导生,这是我心中唯一的神作,看完漫画之后就知道无论动画制作成什么样,这都是一部定将名留青史的史诗级作品。这部作品在我心里的地位就像霸王别姬之于中国影史。

52分钟前
  • 麻袋
  • 力荐

是纸片人文化中首屈一指统一全人类审美的雅俗共赏神作了。提前献上五星感谢mappa拯救公元2020年

54分钟前
  • 解压
  • 力荐

我打五星是因为只能打五星,懂我意思吧

56分钟前
  • 你好李银河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