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猎人第二季

欧美剧美国2019

主演:乔纳森·格罗夫,霍特·麦克卡兰尼,安娜·托芙,桑尼·瓦利森蒂,斯泰西·罗卡,乔·塔特尔,劳伦·格莱齐尔,迈克尔·瑟沃瑞斯,当·诺伍德,朱恩·卡里尔,阿尔伯特·琼斯,达蒙·海瑞曼,山姆·斯特莱克,内森·科德里,安迪·昂伯格,雅各布·伯格,卡梅隆·布莱顿

导演:大卫·芬奇,安德鲁·多米尼克,卡尔·弗兰克林

 剧照

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2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3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4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5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6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3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4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5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6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7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8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9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5 00:20

详细剧情

  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霍顿·福特和比尔·坦奇继续探究人们是出于什么心理做出令人难以料想的事情。在心理学家温蒂·卡尔的帮助下,他们开创性地将行为分析运用到追捕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中。  《心灵猎人》第二季取材自真实事件,并于 8 月 16 日回归。全新一季由乔纳森·格罗夫、霍特·麦克卡兰尼、安娜·托芙、乔·图特尔、阿尔伯特·琼斯、斯泰茜·罗卡、迈克尔·瑟沃瑞斯、劳伦·格莱齐尔和西拉·麦克莱恩主演。  本剧集由大卫·芬奇(《消失的爱人》《十二宫》)、安德鲁·多米尼克(《温柔杀戮》《神枪手之死》)和卡尔·弗兰克林(《守望尘世》《纸牌屋》)执导。  大卫·芬奇、乔舒亚·多南(《消失的爱人》《致命快感》)、查理兹·塞隆(《妹子老板》《血仇》)和切安·查芬(《消失的爱人》《搏击俱乐部》)以及考特尼·迈尔斯和贝丝·科诺担任监制。

 长篇影评

 1 ) 《心灵猎人》为何被取消?芬奇究竟想要Hunt谁?

再见,三位

今天美剧圈最令人震惊的消息,莫过于大卫·芬奇制作的口碑剧集《心灵猎人》被取消了,豆友SELVEN发布了这条消息后,仅仅几个小时的转发量就超过了150,我和朋友开玩笑说道,看来芬奇在豆瓣上还是相当有人气的。

大家之所以感到如此惊讶和惋惜,当然更重要的原因还是这部剧集在豆瓣上的超强口碑,第一季有超过6万人观看,评分达到了8.9,我的友邻也有44人评分,分数和总评分惊人相似,也来到了8.9分,第二季口碑稍有下滑,但3.4万人也给出了8.8的分数,友邻28人给出了8.5的均分,和综合评分相差不大。不难看出,无论是从大众美剧迷角度,还是在口味相近的核心影迷圈,这部剧都保持了很高的口碑。

前两季豆瓣评分

那么,就是这样一部看似毫无疑问可以划为“口碑”之作,同时又有芬奇的头衔作为保障的剧集,为何突然会被取消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芬奇本人是怎么说的。

“相对于观看量来说,这部剧挺昂贵的(Netflix对一部剧集的表现,有一套基于观看用户数和制作成本的算法)。我们谈过’拍完《曼克》之后,你们看看感觉如何’,”芬奇告诉Vulture:“但说实话,我觉得要拍第3季的话成本不可能比第2季少。某种程度上,你得实际一些,花出去的美刀得获得相应的关注。”(此段翻译来自微博@守望好莱坞)

其实简单来说,就是网飞认为这部剧的“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就在几天之前,他们就用几乎相同的理由砍掉了影后希拉里·斯万克的科幻剧《远漂》,这部剧虽然在豆瓣评分不佳,不过据说观看人数还不错,但依然在只播了一季后就被算法淘汰掉了,远比《心灵猎人》还要惨,而且这部的演员阵容其实要强过《心灵猎人》。

至于芬奇所说的“相应的关注”也就是“回报率”,除了在观众中的收视率之外,还有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在金球和艾美两个大奖中的表现(也可以加上各个工会奖),可翻开《心灵猎人》前两季的战绩,我们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它似乎完全被主流奖项所抛弃了,仅有艾美奖客串演员以及编剧和剪辑工会的少数几个提名。

前两季获奖(提名)情况

所以,无论是收视还是口碑,《心灵猎人》都没有达到网飞的预期,那被取消似乎也是天经地义了,只不过在很多人都会认为,靠着芬奇和网飞的关系,至少可以让这部高质量小众剧集再坚持几季,毕竟芬奇对于网飞也算是有功之臣,从打响其原创剧集第一炮的《纸牌屋》,到今年唯一可以和《无依之地》抗衡的冲奥之作《曼克》,说芬奇是网飞的最大招牌之一也毫不为过。

所以我大胆猜测:芬奇本人也没有太强烈地要将这个项目继续下去的意愿了。同样是在这个采访中,芬奇就表示“超负荷的工作过程耗尽了自己的精力”,其实,无论是《纸牌屋》还是《心灵猎人》,芬奇真正自己掌镜的也不过是第一季的前几集,其余时间他大概只是担任制作人和监制的角色,所以同样出于我个人猜测,这部剧不光是对于网飞,对于芬奇个人来说也是“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接下来《曼克》的宣传、新片的筹备大概更值得他去付出。

说完这么多剧集之外的东西,我们还是要聊聊这部剧集本身,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它现在收视和口碑双输的局面呢?(注:特指收视不如预期,以及没有得到主流奖项认可,请勿杠)。先来说收视这一块,光是从豆瓣上的观看人数就不难看出,第二季的声量比第一季不升反降,首先是因为它并非一个“爽剧”,大量的对白对于非粉丝来说,可能会有些昏昏欲睡,缺少继续追下去的耐心,但在我看来这并非主要原因,因为早些年的另一部大热剧集HBO的《真探》节奏其实更慢,所以更重要可能是因为选择了一个最终没有解决的案子,这与大众对于“罪案剧”的心理预期有所偏差。但如果你是芬奇的粉丝,就知道他对于此类悬而未决的案件本身就是情有独钟,不然也不会去拍《十二宫》。

至于奖项方面,我个人的观点是,在美剧发展到现阶段后,心理分析这个方向已经“过时”了。当年《犯罪心理》风靡一时,后来出了太多相同和相似方向的作品,不光是犯罪题材,也有其它题材,比如Showtime的《性爱大师》,其实本身也是偏重于心理分析,尽管我认为它从始至终保持了非常高的水准,但是在第一季获得了一些提名后,从第二季开始就被彻底抛弃了,感觉无论是主流观众还是评审,对于这个方向都已经不再感冒,至少现阶段是如此。

至于将来有没有咸鱼翻身的机会?很难说。如果你经常关注艾美奖和金球奖的话不难发现,有一类剧集是前期非常受捧,拿奖拿到手软,比如大家熟悉的《摩登家庭》、《生活大爆炸》和《国土安全》等,但后期就几乎完全退出了奖项的争夺;但同样还有一类,就是前期一直默默无闻,但到后期却因为口碑持续提升而突然受到青睐,比如《美国谍梦》等等。但网飞毕竟是不是有线台,我还和朋友开玩笑道,如果是在HBO,也许《心灵猎人》会播到第五季,那时候说不准评论界也会“回心转意”。

再见了,老少配

当然这都是题外话,最后来说说剧集本身,第一季的质量有些参差不齐,特别是第一集我并不是很喜欢,倒是越往后则是渐入佳境,有很多镜头剪辑和台词可以反复看。更厉害的是比起其它类似主线剧情的狗血抓马,在这部里我们完全能看到一个人的成长,而这里的“成长”是又一个中性词,让我们认识到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在一个领域中,从摸索到熟悉,再到刹那间的陌生,最后又能得到新的领悟,在这个过程中,你看似不断在失去,但同时也是不断在得到。

来到第二季,主角们从理论走向了实践,好像是终于让大量所学派上用场,可以大展拳脚去办案了,但你发现故事的发展却越来越背离了“心理分析”的初衷,反而是其它内容,比如查案、政治甚至是支线剧情等占据了主要篇幅,于是颇给人一些喧宾夺主之感,没有给人带来酣畅淋漓、大快人心的感受,这大概也是对普通剧迷形成大面积劝退的重要原因。

可就我个人而言,反而是非常喜欢第二季中警探养子这条支线,你看那位每天守着孩子的母亲,她自以为很了解自己的孩子,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为了孩子好,但实则却是一叶障目,反倒是站得更远的父亲更懂得反思,凭借工作中的经验来理性看待问题,而这也让两人的一拍两散成为必然。

如果看懂了这条线,你会惊讶发现,所谓“Mind Hunter”要hunt的对象,绝不仅仅是那些罪犯,还有你身边那些你自以为熟悉的人,如果对于他们,你也能有对罪犯一样仔细的观察和敏锐的嗅觉,那么很多家庭悲剧可能也会因此而避免。所以在我看来,这样的延伸和拔高才是这部剧最与众不同的所在,但很遗憾的是这样的做法,在另一部分人眼中却变成了“原罪”,让他们心中的罪案剧变味儿了。

而现在,除了希望有一个有线台可以接手这个项目之外,对于芬奇的粉丝来说,也只能是全心全意去期待年底的《曼克》大获全胜了。

 2 ) 对自己不真诚是痛苦分裂的根源所在

DavidFincher的新作《心灵猎人》(Mindhunters)。那里面有一个把自己母亲的头割下来的罪犯。听说了他的罪行的FBI警察都不敢去见他,但是当真正见面的时候,却发现他温文尔雅,根本没法想象眼前的人会作出这样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和他聊了以后才知道,他的母亲每天都对他恶语相加,根本不尊重他的感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搞得他生不如死。如果你有这样的母亲,你会不想杀了她么?至少我们每个人潜意识里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当他的正常的意识和他的罪恶的潜意识相冲突的时候,他便成了一个精神不正常的杀人犯。但是为什么现在在我们眼前的人如此正常呢?他说当他杀母亲的时候,是他第一次真诚地对待了自己,实现了他潜意识的愿望。所以对他来说,杀害母亲是他意识和潜意识的第一次和谐,一旦和谐以后,他的精神病自然也就治好了,他在监狱里其实也就已经正常了。不仅正常,而且他对自己的理解,对所有罪犯的犯罪心理比专门研究犯罪心理的警察都要专业。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逃脱魔鬼的手掌呢?我认为我们的人生境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希望得到爱

2. 无条件地爱别人

3. 爱自己

第一阶段。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爱。于是我们都不择手段地获得金钱,名誉,地位,永生,上帝的爱等等。这些其实都是魔鬼的圈套。当我们忘乎所以地去追求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就背叛了自己的灵魂,抛弃了真正的上帝。

第二阶段。我们发现被爱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反而会让我们觉得空虚,无所事事。更让我们觉得充实的是主动地爱别人。但是我们会发现这种爱却束缚了我们的自由。而且其实爱别人和想要得到爱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好比在《挽歌》(Elegy2008)中,一名教授本来是想找年轻的女学生做情人的,但是后来他发现自己在占有欲里不能自拔,就像是一个不愿意放弃自己玩具的孩子。很多人因为空虚,开始爱这个神,那个神,但是却被教义所捆绑,成为了自己潜意识的牺牲品。

第三阶段,就是发现其实被别人爱和爱别人都是不靠谱的。我们发现我们连自己没搞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连自己都没有真正爱自己,还一直都爱这爱那的瞎折腾。只有当我们能真正做到爱护自己的灵魂,才能接近上帝和真理,远离邪恶与魔鬼。我们有时候会有拯救别人,拯救世界的雄心。但是其实我们真正需要拯救的,首先是我们自己。其实我们早晚会发现,拯救自己其实就是拯救了全世界

 3 ) Bill家庭何去何从?(含剧透慎入)

Mind Hunter 第二季作为本年度最期待的美剧续集,本想是在更新后一天刷完,但是明显感到有一种刷三集让我缓缓的趋势,主线和副线的内容非常多,当准备好要深入一条线的时候又变得蜻蜓点水,让人觉得大卫 芬奇估计依然在挖坑。如果非要给第二季定个性,应该是一个过渡季。

自己觉得最明朗也是最深刻的一条线就是Bill的家庭线,亚特兰大儿童残杀案和Bill有自闭症的孩子两条线几乎平行在叙述,第一季Brian藏起凶杀案照片的镜头几乎是第一季最让我焦虑的一个镜头,在第二季Brian卷入了凶杀案,他目睹了几个大孩子杀害了幼儿的过程,并且提议将死去的幼儿绑在十字架上。布莱恩虽然没有被追究法律责任,但是法庭要求一名社工和一位精神科医生进入Bill的家庭进行评估,作为是否需要社区或是青少年组织的介入的依据。

从剧中表现看,社工做的事情包括:1.定期家访;2.不定期家访;3.不定期校访。家访第一次就把人家里检查了一遍,Bill说了一句话:这不就是和我们检查犯罪现场一样吗?之后,社工在没有告知父母的情况下对布莱恩进行校访,母亲质问道:“难道不就是因为你们这些异于常人的监视、家访、校访更加让孩子确定自己是abnormal的吗?”每一次工作过程中手里拿着满满当当的表格,在我看来挺像是披着社工外衣的审讯。当布莱恩第二次见到社工,社工装作亲切的问孩子:是否还记得我?我们上次见过的。布莱恩只是摇头。

本着卑微又崇敬的心情重新打开了我本科的教材《家庭社会工作》的家庭社会工作的历史。书里的叙述如下:

“20世纪50年代,政府开始关注虐待、自杀和少女妈妈等家庭问题,并开诊对家庭问题和振兴家庭措施的讨论,家庭服务也收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逐步形成了具有系统性和组织性的服务机构、组织和协会,为家庭成员提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的各项服务。同时,家庭治疗也开始兴起,从对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的互动研究到家庭协谈等临床实践,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家庭社会关注从原来注重家庭个人的咨询转变更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注家庭和社区资源的连结。”

但是从法庭的强制程序来看,社工的介入已经超过了案主自愿的范畴,因此我又看了看有关美国司法社会工作的论文,司法社会工作更强调对于已经实施犯罪的罪犯进行的矫正工作。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美国司法社会工作者出现了大量的撤离。里根在任期间,实行对“犯罪强硬”的政策,在司法领域更多声音谴责社工的工作“Nothing works”。但是更多的司法社工工作者转向了进入社区为受害者或者证人工作。社工被赋予在矫正机构外开展预防和服务的职责,辅助法庭,提供法律援助,家庭犯罪调节,青少年犯罪治疗等服务。

从这个角度看,剧中的社工角色应该是司法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但是不可置否,社工在这部剧里的角色非常不讨喜,甚至说是纯粹为了完成程序而进行的机械工作,没有看到更多的专业性,甚至连明显的创伤后的退行都只是做个记录就完事儿,连我看了都想翻几千个白眼,反而是精神科医生强调了孩子的所有进步与变化都值得关注。

Bill对于儿子的思考也从一开始的否认到后来的自我怀疑,一方面Bill不想承认孩子是一个无情的旁观者,甚至种种行为表现出往冷漠的杀人犯大势趋进的苗头,另一方面,从Kemper,Manson,Son of Sam的面谈中,他们几乎总结出这些连环杀人犯从小就与众不同,身世凄惨,情感冷漠,Bill能明显感受到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的不同,但是3岁收养布莱恩后就一直悉心照料他的家庭,甚至让自己怀疑是不是Brian就是天生的冷漠,能够对杀人无动于衷。Bill说道:从3岁收养他开始,我们都希望尽心照顾他,帮助他更好,但是没人知道他3岁以前经历了什么,过着怎样的人生。

强烈的冲突也暗示着这部剧一直的焦点问题:杀人狂是天生的穷凶极恶,还是后天形成的?

Bill的work-family conflict逐渐加剧,妻子作为家庭主妇每一天都要处理和面对家庭琐事,另一方面要陪伴孩子,最压抑的是上门要求和孩子面谈的警察,死去孩子母亲的责问,社区里Brian不被接受的情境。当死去的Daniel的母亲要求见布莱恩,理由是要宽恕他的时候。布莱恩的妈妈几近崩溃,隐忍的拒绝了对方。在我看来这幕几乎是全剧最丧场景,看完当集的我立刻来了一片饵块醒醒神。

Bill也面临着来自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妻子希望他放下手中的工作回来陪伴孩子,另一方面新任的上司迫切想想有所作为,在行为科学部干大事,但是亚特兰大杀人案件在警察局、黑人政客、失踪者母亲等各方势力斗争下无法推进。

这个家庭几乎就是一个stressors的集合体,如果说一系列的事件是primary stressors,那么在压力环境下目前家庭的coping strategies应该会发展成为secondary stressors,如果不出所料,bill的家庭正在朝着离婚方向逼近,这会对Bill,对Brian又有什么影响,我非常期待但是确实也不敢深思。此处放上Pearlin(2013)的压力过程理论框架,作为自己思考的启发点吧。

图片来源:Pearlin, 2013

第一次写剧评,如果之后有时间,还想好好捋一捋wendy的线以及几大重刑犯的面谈。

 4 ) 神作回归还是潜藏危机,《心灵猎人》是否值得五星期待?

《心灵猎人》第二季可以算是我今年最期待的美剧,没有之一。虽然制片人导演大卫·芬奇与主演乔纳森·格罗夫的阵容就已经足够让人等待两年,但是真正吸引我的是《心灵猎人》带来的缓慢的冷静的条理清晰的分析快感,如同黑洞,如同漩涡,让观众亲身体验分析那些最玄虚也最迷人的思维脑洞。

这一切迷人特质的基础来源于《心灵猎人》的原著《心理神探:美国联邦调查局系列犯罪破案揭秘》,本书作者之一约翰·道格拉斯便是联邦调查局探员,也是他开启了犯罪心理学。也正是这样的现实基础,《心灵猎人》重逻辑重文戏,完全没有其他探案剧那样开挂的情节,大量绵密的对话情节包含在缓慢的叙事节奏当中是本剧最大的特点。

在第一季时,我曾说过本剧的视听语言是教科书级别的好,放到第二季依旧如此。除了布景、打光、镜头运用依旧沿袭了《七宗罪》《十二宫》等之前作品风格之外,第二季更值得注意的是剧中的音效设计。仔细听每一场对话的背景音,不论是桥上火车的呼啸声,或是酒吧人群的喧嚣声,还是监狱栏杆的撞击声,都和对话内容的节奏一致,通过这些音效的暗示来完成故事的留白——观众无需真正地观看犯罪现场画面也能通过音效去脑补出细节。另外在霍顿与连环杀人犯对话时,当不同角色占据主导位置时有几次颇有趣的跳轴。这些设计如同精密的仪器,一点一点让观众从视觉上到听觉上再到心理上接受暗示,将自己代入角色,参与感颇高。

虽然《心灵猎人》第二季在视听语言上保持了高水准,但是看完全9集,你会发现整部剧挺虎头蛇尾的,而且人物形象塑造很糟糕。

第一季中,花了大手笔刻画了霍顿探员的形象,从初出茅庐到大显身手,从野心初现再到(差点)走火入魔,霍顿一步步发现自己的黑暗面,最后恐慌心理发作,这个角色的人物弧光完整且丰富,观众和霍顿都在不断地探求犯罪心理边界中成长。到了第二季中,霍顿这个人物始终处于木讷呆板顽固工作狂的扁平状态,第一季人物的成长似乎随着恐慌发作而消失殆尽,一起消失的还有霍顿的女友,这一季霍顿的私人生活刻画被彻底地抛弃了。因而,更多的生活刻画放在了比尔和温蒂这里,但是前五集花了大篇幅讲述两人的感情线,因为最后四集要集中讲亚特兰大儿童谋杀案,比尔儿子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温蒂与女友感情直转急下走向如何,都未有交代。

这也是这一季最大的问题,剧作上的虎头蛇尾导致剧集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割裂严重,前半部分采访的多个案例不了了之,因为最后都得留着时间解决亚特兰大这个案件。连第一季出现在片头片尾的BTK杀手,本季除了提了几句之外依旧活在片头片尾当中,鉴于这个案子2005年才得以侦破,后面几季(如果有的话)可能依旧活着片头片尾不会有实质性进展。除此之外,剧中也涉及了官僚主义与种族矛盾的问题,但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这一季给我的感觉是想要讲的东西太多,结果哪个部分都没讲好,反而丢失了最重要也是最吸引我的关于连环杀手背后心理与思维的分析。

在我看来《心灵猎人》才短短两季就已经潜藏危机,下一季是否还值得五星期待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5 ) 游走在剧情和现实之间(完结)

在看第一季的《心灵猎人》的时候,正值曼森在狱中去世,我当时写下这样一句评论:“初看这部片时,正好看到新闻说曼森死在牢中,惊讶于巧合。没有犯罪心理来的刺激,但胜在真实,详尽。”

第二季的风格依旧是真实,真实到有时候我会恍惚觉得自己在看的是纪录片。尤其是当我上网搜到了剧中那些出现的连环杀手的原型照片时,所以想写一篇影评,可以说是剧之外补充一些背景知识吧。

艾德·肯帕(Edmund Kemper)女学生杀手

左:真实的肯帕 右:剧中的肯帕

艾德·肯帕(1948年12月18日出生)是一名美国连环杀手,谋杀了十个人,包括他的祖父母和母亲。他的体型很大,身高6英尺9英寸(2.06米)。因为他的大部分受害者都是男女混合学校的学生,因此被称为“女学生杀手”。

肯帕的第一次谋杀是在他15岁的时候杀了自己的祖父母,然后他自己打电话报警,之后他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并于21岁时取得了假释。在他被假释之后,他发现有很多年轻女性搭便车。在1972年5月至1973年4月期间,肯帕开始了一场谋杀狂潮,这场狂欢始于两名大学生,结束于肯帕的母亲和她的朋友。他会挑选搭便车的女学生,将她们带到独立的区域他。之后他会枪击,刺伤,窒息或扼杀她们。然后,他会将她们毫无生气的尸体带回他的家中,在那里他会斩首他们,对他们被割断的头部进行骚扰,与他们的尸体进行性交,然后肢解他们。在这11个月的狂欢中,他杀死了五名大学生,一名高中生,他的母亲和他母亲最好的朋友。肯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母亲向他开始爆发之后,他经常会去寻找受害者,并且她不会把他介绍给在她工作的大学就读的女性(肯帕的母亲在一所大学里工作)。他回忆说:“她会说‘你就像你的父亲。你不应该去了解他们'。”

1973年,他被判处有罪。他自己要求对自己判处死刑,但是当时最高法院已经暂停执行死刑,所以他为每项罪名获得了7个终身监禁。至今肯帕还活在狱中。

大卫·伯科威茨 (David Berkowitz)萨姆之子

左:真实的大卫 右:剧中的大卫

大卫·伯科威茨(1953年6月1日出生)是美国的一名连环杀手。他制造了纽约的八起枪击事件。这八起枪击事件发生于1976年夏天到1977年7月这一时间吧,他使用一把0.44口径的斗牛犬左轮手枪,共杀死了6人,打伤了7人。他引起了纽约史上最大的警方追捕,同时还留下嘲笑他们的信件。

1977年8月10日晚,Berkowitz被他纽约市警察拘留,随后他被指控犯有8起枪击事件。 他声称他遵守了一个名为“哈维”的狗形式的恶魔的命令,该狗属于他的邻居“山姆”。 尽管有他的解释,Berkowitz被发现有能力接受审判。 他对二级谋杀罪表示认罪,并被监禁在州监狱。 他后来承认,狗与魔鬼的故事是骗局。 在进一步的警方调查过程中,伯克维茨还涉及该市许多未解决的纵火案。

Berkowitz自被捕以来一直被监禁,连续服刑六次。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修改了他的供词,声称他是一个暴力的撒旦邪教组织成员,称这些事件为精心策划的仪式谋杀。 一些执法当局表示,他的说法可能是可信的,对谋杀案的新调查于1996年开始,但在没有确定的调查结果后无限期暂停。

当时他写给警方的信的最后一页,字还挺丑的>_<

丹尼斯·雷德(Dennis Rader) BTK killer

左:真实的BTK 右:剧中的BTK

丹尼斯·雷德是美国的连环杀手,在1974年至1991年间最少虐杀了10人。他有BTK杀手(BTK Killer)或BTK扼杀者(BTK Strangler)之称,BTK意即“绑、虐、杀”(Bind, Torture and Kill)。他在犯案后均会向当地警方和报馆寄信,以BTK为署名声称曾作案,并在信中讲述案件详情。事隔至2004年,报馆再次收到BTK的信件。他于2005年被捕并接受审判。现在仍在狱中服刑(175年)。

现实中控方展示BTK的面具
剧中的面具

查尔斯·米尔斯·曼森(Charles Milles Manson)

左:现实中的曼森 右:剧中的曼森

查尔斯·米尔斯·曼森是一名美国罪犯、前音乐人和邪教领袖。他在1960年代末领导了犯罪集团曼森家族。曼森和他的跟随者被控在1969年的7月和8月,犯下了9起连续杀人案。1971年,在他的指示下,曼森家族的成员杀害了演员莎朗·蒂,以及LaBianca夫妻。他也因为共同犯罪而被控告谋杀。

曼森信仰自己所创造的“Helter Skelter”,这个词是他从披头士的一首同名歌曲中得来的。根据他对披头士这首歌曲的描述,曼森坚信即将发生一场末日的种族战争。同时他也认为他犯下的谋杀案能够促成那场战争。他最终成为了精神错乱、暴力血腥和恐怖的象征。

在曼森家族形成之初,曼森是一个失业者,由于犯罪,他已在惩教机构度过了大半的人生。谋杀案之前,他是一名歌手兼职作家,生活在洛杉矶音乐产业的边缘地带。在后来曼森被控犯罪后,他的原创歌曲专辑也随之发布。包括枪与玫瑰及玛丽莲·曼森在内的艺术家都引用了他的歌曲。

加州最高法庭1972年的一份决议暂时废除了该州死刑,曼森的死刑自动被改判为无期徒刑。2017年11月19日,曼森去世,死因为自然死亡,时年83岁。

威廉·皮尔斯 (William “Junior” Pierce) 没有昵称

左:现实中的皮尔斯 右:剧中的皮尔斯

在《心灵猎手》第二季中出现的皮尔斯,可以说是目前为止最不为大众所知道的连环杀手。(我甚至找不到他的维基百科>_<)他在60年代因为纵火罪和抢劫入狱,在1970年被假释出狱。出狱后,他在1970和1971两年内犯下了9起谋杀案(已经是第二个凶手明明已经被抓进去了,再放出来就开始连环杀人了,之前的肯帕也是啊!)。皮尔斯在1973年被判终审监禁。他的第一个受害者是一个13岁女孩,是一个州议员的女儿,皮尔斯强奸并且扼杀了这个女孩。也有文章声称他的智商只有70。在他入狱之后,他声称他被捕时没有读米兰达声明,所以他自己的供认是不作数的。如今,88岁的皮尔斯依旧活在狱中。(想说,这些连环杀手还蛮长寿的,都活到80多岁)。

威廉·亨利·汉斯 (William Henry Hance)他自己想被叫做“恶魔力量” (Forces of evil)

左:现实中的汉斯 右:剧中的汉斯

威廉·亨利·汉斯出生于1951年11月10日。他是一名美国士兵。他在军事基地里和周围共杀害了4个女人。他于1978年被捕,为谋杀前三个女人接受了审判,却没有为谋杀第四个女人被判罪。他于1994年在佐治亚州被电椅执行死刑(终于找到一个被判死刑的连环杀手了!)

在1978年的佐治亚州,一场疯狂的谋杀正在进行。有几个白人老年女人被一个叫昵称叫做“丝袜扼杀者”(stocking strangler)的连环杀手杀害。两具年轻的黑人女性工作者的尸体也在附近被发现。这些分开的案件被一封寄给当地警长的信联系起来。信件表示这封信来自一个七人白人团体,他们声称自己绑架了一个黑人女人,如果“丝袜扼杀者”不被捕的话,就要杀了这个黑人女子。而当时普遍认为“丝袜扼杀者”是一个黑人。

这个七人白人团体想要自己被认为是“恶魔力量”(Forces of Evil)。之后更多的信件和电话过来,甚至要求10000美金。之后这个被绑架的女人的尸体被找到,法医鉴定她死于她尸体被找到的五周之前,也就是第一封信被寄出之前。之后找到了第二具黑人女性的尸体。FBI的侧写师认为这个杀手是一个人,不是七个人,而且不是白人,是一个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黑人,有可能是一个低阶级的军人。在这个侧写颁布之后,又依据两位受害者都是性工作者的线索,警方逮捕了汉斯,他在军队里做卡车司机。很快,根据他的字迹、声音以及脚印,他认罪承认杀害了这两名黑人女子,并且交代了另一起犯罪,杀害了24岁的白人女军人,Karen Hickman,Karen喜欢与黑人军人约会并且在黑人酒吧里活动。在民事法庭,汉斯没有被指控为Karen的死亡负责,但在军事法庭,他被指控杀害了Karen. 最后,他也被发现应该为第三位黑人女孩的死负责。只是他没有因这一起谋杀被指控。

但是,他并不是杀害了多个白人老年女子的凶手“丝袜扼杀者”,凶手是另一个黑人Carlton Gary。顺便说一下,汉斯的智商只有75-79,意味着他是智力有缺陷的。(剧里好像演出来了。。)

埃尔默·韦恩·亨利 (Elmer Wayne Henley)

左:现实中的亨利,右:剧中的亨利

埃尔默·韦恩·亨利(出生于1956年五月9日),是“休斯顿大屠杀”参与者。“休斯顿大屠杀”发生于1970到1973年,至少28名青少年和青年人被绑架、折磨、强奸并且杀害。该案的主谋是Dean Corll。而亨利作为同伙和他的另一名青少年同伴,帮助诱骗了很多受害者去Corll的家里。在1973年,时年17岁的亨利射杀了Corll。

具体经过是1973年8月8日,亨利带着另一位潜在受害者Kerley到了Corll的家,在Corll把Kerley控制起来之前,他们两个又离开了去买三明治,之后带回了一个15岁的女孩威廉姆斯。Corll非常愤怒,但还是保持友好,给他们提供了酒和大麻。等亨利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被Corll铐住了,Corll将他拖进厨房,并且拿出枪威胁说要射杀他。亨利求饶,并且承诺Corll如果放了他,他可以一起折磨谋杀另外两名年轻人。Corll放了他,让他去折磨威廉姆斯,自己去折磨攻击Kerley。亨利之后拿到了枪,将Corll杀死。亨利最后被判了99年。

特克斯·沃特森 (Tex Watson)

左:现实中的沃特森 右:剧中的沃特森

特克斯·沃特森(出生于12月2日),是曼森家族的核心成员。1969年8月9日,沃森(Watson)作为曼森家族(Manson Family)的成员,陪同苏珊·阿特金斯(Susan Atkins),琳达·卡萨比(Linda Kasabian)和帕特里夏·克伦温克尔(Patricia Krenwinkel)前往好莱坞电影导演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和他的妻子女演员莎朗·泰特(Sharon Tate)租借的好莱坞Cielo Drive大庄园。此时莎朗怀孕八个月。波兰斯基当时在伦敦拍电影。家里有泰特(Tate)和她的朋友们:美发师杰伊·塞布林(Jay Sebring),作家沃伊西希·弗莱科夫斯基(Wojciech Frykowski)和福尔格的咖啡继承人阿比盖尔·福尔格(Abigail Folger)。(顺便想说这个事件已经被昆汀拍成了《好莱坞往事》)在那里,他们残忍地杀害了这四个人和一个18岁的男孩Steven Parent。

第二天,他又参与了拉比安卡谋杀。因为查尔斯·曼森对他们前一天的表现不满意,所以决定在第二天晚上带着6个曼森家族的成员去再干一票,亲手示范。他们来到了之前开过派对的一个叫特鲁的家门口。因为曼森不想被警察追查到这一层关系,所以他决定不杀特鲁,而是去了特鲁的邻居拉比安卡的家(这个真的是飞来横祸啊啊啊!有时候邻居也会很坑爹),最终住在里面的拉比安卡夫妇被折磨致死(被捅了很多刀,还被在身上刻了像“战争”这样的字眼)。

沃特森是在1969年11月30日被捕的,在漫长审判之后,他被指控7个一级谋杀以及同谋谋杀,1971年他被判处死刑,但是加利福尼亚于1972年废除了死刑,于是他的刑罚被转为终身监禁。

保罗·贝特森(Paul Bateson)

左:《驱魔人》中的贝特森 右:剧中的贝特森

保罗·贝特森(Paul Bateson)(生于1940年8月24日)是一位美国前放射线照相技师,被判犯有杀人罪。1973年,他在恐怖电影《驱魔人》中扮演一名放射技师,这部电影的导演威廉·弗里德金(William Friedkin)观看了他前一年进行的脑血管造影术时受到了启发。对于很多观众来说,这是电影中最令人不安的场景。

1979年,贝特森因谋杀电影业记者艾迪生·韦里尔(Addison Verrill)而被定罪,并被判处至少20年徒刑;2003年,他被假释。在Bateson受到审判之前,警察和检察官将他与一系列尚未解决的曼哈顿同志杀人案牵连,据报道,他在监狱时曾夸口犯下了这些案件。但是,检方从未对他提出任何其他指控。这次经历启发了弗里德金(Friedkin)制作了1980年的电影《巡航》(Cruising),该电影以十年前写的小说为基础,并在故事情节中融入了贝特森(Bateson)所认同的城市皮革亚文化。

弗里德金(Friedkin)在2012年回忆起曾在贝特森(Bateson)受审前拜访过贝特森,并进行了一次对话,在这次对话中贝特森(Bateson)暗示犯下了另外的谋杀案,他正在考虑坦白这些案件以获得更轻的审判。但是,没有其他记录表明弗里德金在那次采访中提到有罪的证据。尽管如此,贝特森经常被错误地描述为连环杀手。

截至2019年,尚不知道巴特森是否还活着,或者他住在哪里。弗里德金在2018年的一次采访中表示,他听说贝特森居住在纽约北部某处。一份社会保障记录显示,出生日期相同且在宾夕法尼亚州发行的具有社会保障号的“ Paul F. Bateson”于2012年9月15日死亡。

韦恩·威廉姆斯 (Wayne Williams)

左:现实中的威廉姆斯 右:剧中的威廉姆斯

这个人的故事是本季的主线,我看到已经有其他人对他的案子进行了详细的科普,所以我这边会简单介绍。

从1979年7月21日到1981年5月,亚特兰大地区发生了29起谋杀案。大多数受害者是男孩,都是黑人。大部分是年轻,十几岁的孩子,有些甚至是孩子。社区和媒体因此将杀人狂称为“亚特兰大儿童谋杀案”。

1981年,一个名叫韦恩·威廉姆斯(Wayne Williams)的人因在亚特兰大谋杀了两名年轻男子而被捕,许多人相信他也是亚特兰大儿童谋杀案背后的人。虽然他最终被逮捕和定罪使亚特兰大居民松了一口气,但人们仍在猜测韦恩·威廉姆斯是否真的该为亚特兰大儿童谋杀案负责或仅仅只是警察找的替罪羊。

亚特兰大儿童谋杀案最初的受害者是两个男孩,一个是14岁,另一个是13岁,两个人相距四天之内失踪了。双方于1979年8月7日被发现死于彼此附近。一个被枪杀,另一个被勒死。当局最初并没有太认真对待双重谋杀。但是尸体继续增加。到1979年底,又有3名受害者,总共5名。到第二年的1980年夏天,九名儿童被杀。这一系列的杀人事件被称为“亚特兰大儿童谋杀案”,地方当局当时没有线索。直到一名七岁女孩被绑架和谋杀,联邦调查局才最终介入。

携带shot弹枪的警官为韦恩·威廉姆斯(Wayne Williams)上法庭时提供了严格的安全保护

威廉姆斯因为杀了两位年轻人被拘留后,谋杀案也停止了,但是缺乏证据阻止了进一步起诉他为那些青少年的死亡负责。(被抓捕的过程剧中很真实地还原了,所以不再累述)在2010年,DNA法医检查(1981年不存在这种技术)给出了98%的可能性,即在11岁受害者的尸体上发现的两根头发属于威廉姆斯。(其实我个人认为他应该是大多数儿童谋杀案的凶手,但是在29起中应该也有可能存在其他人模仿犯罪,或者杀了人往连环案中一塞的可能性。)

终于有空将剧中提到的这些杀手们做了一个盘点,这个帖子我也写完了,谢谢陪伴,enjoy~~

 6 ) 说说遗憾吧(含剧透,慎入)

无论如何,这依然是今年最好的美剧之一,就谈谈个人观后的一些遗憾。

相比第一季,第二季没有那么过瘾,压抑感更重。

最大的遗憾当然是结局。整片最后还剩半小时的时候,嫌疑人被释放了,我确实是看进度条在推算究竟最后杀死孩子们的嫌疑人有没有被抓到,看到进度条越来越接近终点,心也点一点沉下去,怎么也没想过最后居然。。。而且我甚至抱了一丝幻想--下一季会继续这个案子吧!但没想到最后一行字幕彻底把这个念想也打消了。内心的失落与压抑无法言表。

第二个遗憾,感觉这一季与连环凶手的面谈全部都不及上一季过瘾,很多我很期盼有个高潮的地方,都没有。比如见曼森,在比尔被激怒、濒临谈崩的阶段,我本以为霍顿会力挽狂澜把节奏拉回来,再比如最后审问嫌疑人的那段,我也觉得应该是本季最后一次与嫌疑人面对面谈话了,会有个漂亮的击破,然而也是非常常规,败兴而归。另外本季让女博士和墙头草也进行了一些面谈,第一场还有点意思,第二场就乏善可陈。所以综合下来,所有的面谈都不及上一季精彩。

第三个遗憾,这一季真的超级讲ZZ。这一季花在FBI、小组内部、亚特兰大警察局、亚特兰大本地ZZ或者人际关系的篇幅挺多,看得我有点不耐烦。并且这一季里的ZZ是占上风的,虽然上一季最后,内部调查也让整个组陷入了危机,但是,不管多么讲ZZ讲程序,案子是破了,犯人是抓到了,所以观感上还是失望中有希望,艰难中取得成绩的心情,但是这一季犯人其实最终并没有算搞定,ZZ上FBI和亚特兰大的官员们各取所需,春风得意,这感觉真是别样滋味,很难描述。

第四个遗憾,比尔的家庭线。这算是遗憾,但是又会让我很期盼看到衍生剧或者如果这部剧像 犯罪心理 一样能够拍上十几季说不定就能够有比尔儿子成为连环杀人凶手的新剧情。比尔的儿子显然具备很多连环凶手童年时的一些特征,在遭遇了这次事情之后,妈妈像任何一个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妈妈一样,认为不要向孩子提及这些,让他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孩子自己会忘记创伤,心理医生说了一句:这些创伤孩子不可能忘记,任何人都不会忘记。但是显然,妈妈一直到最后都没有认同这句话,所以她带着孩子离开了这个环境,认为这是帮助孩子走出困境的方法。作为观众的我,却和比尔以及心理医生的想法一致,应该让他继续在这里,有比尔的照顾,有心理医生的干预,更好。搬离之后,这个本来就很怪异的孩子,将面临父亲缺位,这又为他走向连环杀手创造了一个因素;母亲对孩子近乎偏执的保护,对于正常的孩子可能不会有什么其他作用,但是对这个孩子就未必了。总之,这条线继续写下去,也会很有内容。

第五个遗憾,男士们全员发胖,哈哈哈。看着个个紧绷的衬衫,腰部若隐若现的肉肉,还是挺不适应的,当然这个纯属个人偏好。

最后不说遗憾,夸夸剧本和演员。剧情方面,这一季最意外的情节就是比尔的孩子经历了犯罪事件,从这个视角再去看比尔在与犯人面谈时的心态和想法,感觉就像个无底洞,会把观众吸进去。剧本台词的深入程度真是令人乍舌,虽然我没有落过一集CM,也还是会在他们开会讨论研究内容的时候停下来多看几遍,CM前传真不是说说而已。最后,演员真的全员牛逼,警察罪犯情人爱人孩子母亲邻里等等,很难找出一个人演得不好的。还是要佩服人家这个行业的整体水准。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发展到好剧本、好剧组、好导演、好演员遍地开花。

先这样吧,才一刷呢,等下次有空二刷之后如果有补充再说。

 7 ) 关于主角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性

虽然铺垫了一整季的Atlanta case最后并没有给出观众期待的让人为之一振的精彩大结局,但是剧集是为了尊重真实案件情况,作为观众也就只能默默承受了。关于这部剧本身到不想评价太多,但是对三个角色展现出来的人性的细微之处还挺有共鸣。

1,女博士Wendy Carr的同性感情线

Wendy作为一个高智商高学历的学者,在剧中被自然而然刻画成了一个非常敏感的高自尊冰山美人。其中两个工作相关的场景展现了这点。一是第一次Ted安排三人组去处理亚特兰大案子时,分别对Holden和Bill的工作职责做了交代而忽略了Wendy。但是看到Wendy并没有要离开的意思而是反而翘首以盼对自己的指示时,Ted才临时编了一些不重要的话。此后Wendy在电梯里抱怨“都不知道叫我去开这个会干嘛。”

并且也因为感觉自己不被重视,于是与另一个小组弃儿Gregory一拍即合,趁Bill和Holden两人不在自己接盘了连环杀手的采访任务。没想到采访并不顺利,没能获得对方信任来套取有效信息,因此被Ted委婉劝退:“采访任务还是让其他探员做,你就专注于更重要的分析任务就好了。”言下之意就是:你不行,不要再搞砸事情浪费资源了。当时Wendy没说话,但是表情看得出略微震惊和受打击。并且事后也与恋人Kay讨论说“没想到Ted一点都没认可自己的进步和作用。”

这两件事为Wendy的人设提供了充分的背景,于是为后面和恋人Kay的关系崩塌做了合理的铺垫。正在两人关系渐入佳境时,碰巧Kay的前夫把两人孩子送过来过周末,而Kay忘记了这件事,于是“没有一点点防备”,Wendy听到了Kay与其前夫的对话。

前夫哥:我能上去吗?

Kay: 现在不太方便。

前夫哥:有人在上面吗?

Kay: 没有。

Kay: 我准备让Tom(儿子)周末见个朋友。

前夫哥:是什么重要的人吗?

Kay: 不是,完全不是。

除此之外,Kay还编造了一些谎言关于会找另外的工作以及会搬到更好的街区住。

Wendy听到这些对话后默默离开并且之后完全不再联系Kay。最后Kay来找Wendy问清楚两个人到底怎么了,Wendy说,“一个认为诚实高于一切的人竟然撒起谎来那么溜真是让人不舒服。你竟然还让我觉得自己不够好。(指之前Kay说她不敢在工作里公然出柜)”最后甚至非常伤人滴讲:“你根本不是你以为你是的那种人。你不自由,你也不是什么通透的以更高标准生活的人。你不过是个从公交车站免费杂志上获取情感建议的酒保罢了。”

其实对话里展现出的只是Wendy发飙的其中一个理由吧。一方面被一个言行不一的人在自己都做得很差的方面所指责,让高自尊的Wendy觉得委屈和气不过。另一方面,偷听到Kay的对话时,三番五次被Kay否认自己的存在,否认自己对于Kay的重要性,以及不被介绍给Kay的家人,我觉得才是刺伤Wendy的重点。

尽管情理上可以理解为什么Kay不对自己的前夫讲真话(可能是不想影响到对儿子的探视权,或者没准备好来自于前夫的惊讶和质疑),所以被突袭的情况下撒谎,但是作为刚刚放下心理戒备邀请Kay与自己同居的Wendy来说,这种伤害太大了。尤其对于一个高自尊且高理性的人来说,他们在受到情感伤害时反而不能很好地运用理智说服自己对方言行的合理性,而是完全关闭了共情能力变成了异常脆弱然后为了自保而攻击力十足的战斗机。

其中有那么一句台词暴露了Wendy吃醋的本质:“我不知道原来你和你老公说话时声调还可以那么高啊。” 我想,如果不是因为情感本身的受伤,Wendy不至于因为Kay关于换工作和住处撒的谎就有如此过激的反应,顶多事后质疑Kay的原则罢了。特别是转身坚决离开那一幕,充分表现出了当发现自己以及两人的感情原来都不被对方承认时的那种伤心和愤怒。

因为自己受伤,就转而把同样的匕首刺进对方的胸膛,用最能伤害对方的言语去攻击对方的软肋,却不能放下自尊去解释为什么自己难过和生气,真是像极了任何一个高自尊的人。高自尊也未必是好事,和低自尊一样,其实都是自卑和脆弱的表现,能轻易毁了一段其实还不错的感情。

2,Bill Tench家庭线

虽然剧中Bill最后貌似落得了妻离子散的凄惨下场,但是不得不说他处理事情的方式其实非常值得称道。

一方面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山大根本抽不开身,另一方面本来就有心智问题又少言寡语的7岁儿子还莫名卷入了杀人案,因此Bill不得不工作和家两头飞,来应付社工时不时的突然造访,每周一次的心理咨询,以及妻子随时的紧张,焦虑,要求和无声的抱怨。

妻子无数次说“请假吧回家吧,我一个人承受不来”,但是可想而知这种破案的关键时刻,在人手本来就不足又被上司寄予厚望,并且破案结果关乎整个部门的前途的情况下,不管出于Bill本身对工作的责任,还是对团队的责任,他都不可能离开。但是同时他也没有忽视自己的家庭责任,尽可能做到自己能做的:周一到周四在亚特兰大,周四晚上飞回家陪儿子参加周五上午的心理咨询,然后周末两天呆在家帮妻子分担照顾小孩的责任。于是几乎搞得自己觉都睡不够,还两头不讨好。但是在这样对于他自己来说身心俱疲的时期,面对妻子的指责,他没有一句自我维护,基本都是顺着她的话头说尽量去安抚她,即便她的要求不合理。

有两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一是Bill周四下午赶到机场时飞机已经开走,于是他不得不坐了一个红眼航班周五凌晨5点才回到家所在的城市,于是就在心理咨询会面时迟到了一小会。但是到了后立马就是非常真诚的道歉,并表示以后不会再发生了,而不是像我们大多数人会做的那样拼命解释以撇清自己责任,比如“哎呀工作实在太忙走不开,错过了飞机但是又只有凌晨的一班了,我可是觉都没睡马不停蹄地赶过来”之类。一句解释都没有。迟到就是迟到,并没有因为觉得自己是被工作所误就理所当然。

二是在法官判定儿子必须接受社工和心理咨询并作出解释:“Brian没有参与谋杀,但是他确实在场。基于他没有体现出恶意也基于他的年纪,州政府决定不对他提出诉讼。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他事后有充分的机会去求救或者告诉你们这件事的机会却没有这样做。不管他是为了这件事不被发现,还是说他没有基本的对错观念,州政府有义务去了解他的动机,来确保他对于自己和社区都不会是个危险因素。”

说实话,在法官给出如此清晰且合理的解释后,妻子还非常不接受,并一直逼逼“儿子都说真话了呀为什么还要社工来评估,儿子把死去的小孩放上十字架也是因为他以为这样可以让小孩复活啊bla bla。” 其实听到这段我个人蛮反感的,因为这种对自家小孩的无条件辩护像极了培养出熊孩子的无良家长,也缺乏理性接受事态发展的良好心态。说实话你就真的对你那个虽然看起来长得像天使但是闷不吭声的儿子的内心活动如此了解吗?你就不害怕他真的有什么心理问题吗?不想如果有问题早点发现早点解决以免问题滚雪球吗?

事后妻子还一脸不爽滴抱怨Bill说“刚才你为什么不说点啥?你连你自己的小孩都不维护?”换成是我可能都要发飙了,但是看看Bill怎么说的:“亲爱的这不是法庭。Arts说得对,我们只能走完这个流程。也许Brian能跟人聊聊也不是坏事。” 妻子继续坚持:“他(儿子)没有(心理)问题。他不是个罪犯。” Bill表示支持:“我知道,南希。”然后又温柔地提醒妻子事情的积极一面在于“儿子至少能跟我们回家。这已经是好结果了。”

这一段简直是把一个偏执的,情绪化的,略微不讲道理的妻子形象,和一个理性,耐心的,忍让包容的丈夫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也是让我觉得Bill人设最值得我学习和敬佩的地方。试问我自己,是做不到在工作已经把人榨干,还要在两个城市之间来回奔命的情况下,如此有耐心又支持地面对一个只会抱怨的伴侣的。作为一个工作里的强势男权和家里的唯一收入来源,Bill对于家庭的付出,对于妻子的态度,不得不说已经是一个完美好丈夫了。不过为了剧情张力需要,最后妻子一声不吭地带着孩子搬家走人,但是逻辑上这也符合她遇事就哭哭啼啼,没有强大的承压能力在丈夫缺位时独自处理这些危机事件,最后只会用拒绝和逃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性格特质。

3,Holden的虚荣心

这季Holden的角色不怎么出彩,唯一让我觉得有趣的是他三番五次对亚特兰大受害者家属作出自己根本无法确保的承诺,而且是在其并没有被逼去做出这些承诺的情况下。

第一次在说出“我保证FBI会调查这些案子之后”,FBI就被亚特兰大市长光速踢出局。第二次在快剧终警方已经抓捕了疑犯但是不能以20个小孩的谋杀罪名去起诉他时,说出“我保证FBI会继续调查这些案子”,结果隔天电视上FBI就宣布“中止这些案子的调查”,简直啪啪打脸。

反观Holden为什么要说出这些话?第一次被引荐给这个被害者亲属联盟时,领头者质疑Holden的年龄和资历,说他的话不会有人重视的并且差点转身就走了,这可能引起了Holden对自我自尊的维护。后来是他三番五次地主动跑到被害者亲属联盟的聚集地点,主动表态说出类似“我找到机会让FBI能够介入调查了”,事实上这根本不是他的功劳,而是上司斡旋出的契机。也就是说他在为未做之事邀功。他对受害者联盟的拜访,也并非是单纯想要给对方安慰和支持那样简单,我看到的更多的是想要获取对方对自己认可,重视和感激的一种渴求,一种带着点圣母心的虚荣心。事实上看起来这些被害者家属们并不需要Holden提供的“定心丸”,他们一直坚定且井井有条地做着自己能做的事。反倒是Holden总是不请自来,一再做出观众一听都能觉得很空洞的承诺,每次对方也都提醒他“不要轻易做出承诺。”

经常提到连环杀手都是自恋狂的Holden其实自己也有非常自恋的一面,但还好他也有很强的同理心和忏悔的能力,才构成了与那些反社会人格及精神病患者之间的最大区别。这一点,也蛮像我自己。

虽然这一季剧情不算特别精彩,但是这些隐秘又真实的,甚至不易被人察觉的,对人性复杂性的寥寥几笔点到为止的刻画,真是让人爱了。这也是我多年来喜欢美剧,而不是倾向于把人脸谱化的苍白国产剧的原因吧。

 短评

跟大家观感不太一样,后半程亚特兰大案看的我如痴如醉

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我爱小乔!芬奇大大!来啦来啦!好看到尖叫!等得老泪众横!第二集优秀极了~小乔那肚子是五个月了嘛233脸圆了一圈儿~乔妹声音太好听了~听得想掰直他233

9分钟前
  • 一色纱英
  • 力荐

《真探》S1后的美剧最佳,芬奇应该是偷看了我上一季的短评(笑),三人组里BillTench和WendyCarr两条线写得深得我心,这一季在这二位角色上所下的功夫明显多了不少,前者父子线中儿子所涉及的十字架案件几乎与全剧主线共为唇齿成为牵制剧情的必要存在,后者与同性伴侣的关系进展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办公室“隐患”也将在日后成为“惊爆内幕”的导火索,有芬奇掌舵前几集也着实把人看嗨了,包括新加入的迈克尔·瑟沃瑞斯在内的几位主演都相当抢眼,当然,倒不是说演员们完成得有多好或者贡献了多少夺奖时刻,但从三人最初集体磨合到其后各自为战的过程,确实与全剧或者说大卫·芬奇的一贯气质形成了一种严丝合缝的互补关系,麦克卡兰尼的压阵效果不输十年前的约翰·古德曼,安娜·托芙则演成了美剧届的布兰切特。最后,希望深藏功名的芬奇下季能多导几集。

11分钟前
  • 柯里昂
  • 力荐

第一季温迪因为霍顿的一句话指责他不专业,第二季她亲自去和连环杀手对话才终于明白干这行不能循规蹈矩。他们一直说霍顿不对,他们真正去试了才知道理论知识是行不通的。两季《心灵猎人》都有一定的观影门槛,慢节奏挡住了不少观众。3~9集整整7集才破一个案件,而且还没完全告破,这让看惯了常规的高智商破案的电影的观众很难接受。但真实的破案就是这样,并非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时间就一定能有所进展,也并非以往电影那样看看犯罪现场留下的痕迹就能轻松抓住凶手。片尾显示,直到2019年剩余27宗案件无一被起诉。至今没有告破,比真相大白更加可怕。我们总是在新闻上看到警方又破获了案件,但更多的是亚特兰大案那样曾经震惊一时,后来却没有了后文,不了了之。可惜人们更喜欢看娱乐性强的电影,不喜欢偏向纪实的、更加真实的电影。

14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好像一口气吹了个气球,又看着它慢慢地瘪下去。几番意味深长从不挑明,几条故事线无疾而终,主要人物没有发挥空间,配角长期掉线,除了开头结尾的btk,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一整季最后只剩几个大坑。

16分钟前
  • 误入崂山
  • 还行

芬奇导演的前三集仍然水平高超,配乐、音效、运镜、表演指导,每一项单提出来都值得研究好久。这一季讲亚特兰大儿童谋杀案,话题落在了种族上。聪明地把白人双男主之一支开,回收第一季黑人配角当起探案主力,避免了白人拯救黑人的戏码。霍顿仍然固执相信自己的直觉,但比尔和温蒂却各自发展出有趣的故事支线,尤其比尔线对“善恶起源”进行了另一层讨论。第五集曼森出场惊为天人,台词剧本和表演拿捏实在是太棒了。第七集高潮在于送十字架,那一段摄影风格的突变,立马让观众对受害者家属的同情值拉满,是影像的魅力。这季和罪犯的对话戏少了一些,而关注亚特兰大当地司法系统的运作更多,感觉越来越像《火线》了,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17分钟前
  • 610
  • 力荐

海报更新了!罗夏墨迹!看过:失望,沦为三流美剧,第一季可是跟着电梯里三人笑出来,最后小乔崩溃忍不住哭,细思极恐后的震撼,还有每一集片尾非常贴切的歌,psycho killer等。这一季呢?三人分崩离析,硬给wendy安了个蕾丝恋爱戏,小乔也再没崩溃过只是执着,Bill被家里的案子焦头烂额,戏份分配十分不得当,亚特兰大儿童案本就是“悬案”,全局没有高潮,知道最后一集接近片尾还在拖…当然不可否认有亮点,着实被吓到的片头,一些奇妙故意吓人逗趣的平行剪辑,一些视角比如摄像机在监狱门上开合,在车前车后固定机位,苍蝇,小乔扛着十字架跑(看哭了。wendy因为les身份为同性恋辩解,bill因为儿子出事为“被教唆者”辩解……然而不够!真的不够!

21分钟前
  • 亮马河畔
  • 较差

看完第二季,我明白了一件事,如果不是为了偏执艺术,拍罪案电影一定要逮捕真凶,这样才能满足观众期待。这点与现实罪案无关,完全是艺术处理。可惜整个《心灵猎人》第二季并没有给观众《杀人回忆》、《十二宫》那样可能抓不到凶手的暗示,结尾给观众的落差感太大了。

26分钟前
  • 观影报告
  • 推荐

在没有《双峰》,没有《真探》,没有《汉尼拔》的日子里,就靠它来提高智商了

29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那种平静的氛围展示了一种未知的恐惧

34分钟前
  • 吃好喝好
  • 力荐

相比第一季的惊艳,第二季有点虎头蛇尾了。前五集推动稳当,仍具备着其他大量警匪剧所不具备的,极度纤细敏感、如履薄冰的特质。但后四集收拢到特定案件时,就宛如是将做理论研究的学者推到考古前线去挖矿,纤毫毕现的质感有所降格。纵观第二季全程,感觉还是缺两三场特别重磅的对话戏,哪怕是第五集对话曼森感觉也有点soso,没有第一季能提供那么多当头一棒的震撼。但,仍然是今年目前最佳美剧。

39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依然好看停不下来。喜欢看爽剧的,一集破一案的那种,何必进来。节奏慢得会拖垮你的兴趣与耐心。本身就不是什么严格意义的“破案剧”“悬疑剧”,因为每个案件、每个人物都是历史真实的再现,需要观众去玩味的,是过程中的抽丝剥茧、细腻的心理交锋,甚至人事纷争,大时代下的社会人情生态,权谋与政治的角力,以及案情徘徊不前、陷入泥淖时的疲惫、无奈、焦灼,从零建立和应用一门学科时步步受阻、处处碰壁、无人理解的艰难…这一切的一切,才是犯罪最真实的面貌。屏住呼吸,凝视这过程,跟着一起疲惫和无奈,才是快感所在。毕竟,正义迟到方是常态,三下五除二水落石出坏人归案,那是英雄主义的童话。虽然芬奇只导了两集,但颇有《十二宫杀手》的味道,除了众口称道的音效,时代还原也是一贯优秀。

42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Manson那段真绝。这季仿佛连续看了9部Zodiac,后半程开始有一丝丝The Wire的感觉了【下一季又要等两年等到失忆吗

45分钟前
  • Redux
  • 力荐

先说一句:太厉害了,再一次拜服本剧的视听语言,教学范本的高超设计。本剧的风格依旧是缓慢的叙事节奏里包含大量绵密的对白,像巨大的深不见底的漩涡。更值得注意的是剧中的音效设计,仔细听每一场对话的背景音,不论是桥上火车的呼啸声,或是酒吧人群的喧嚣声,还是监狱栏杆的撞击声,都和对话内容的节奏一致,通过这些音效的暗示来完成故事的留白——观众无需真正地观看犯罪现场画面也能通过音效去脑补出细节,另外在霍顿与连环杀人犯对话时,当不同角色占据主导位置时有几次颇有趣的跳轴。这些设计如同精密的仪器,一点一点让观众从视觉上到听觉上再到心理上接受暗示,将自己代入角色,参与感颇高。认真看,不要错过一分一秒。

50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前面铺垫了很多心理暗线,结果到后面剧情已经被亚特兰大儿童案占满。某种意义上算是高开低走,但看这种玩弄人心的罪案剧真的很过瘾。希望第三季节奏可以再放慢一点,让每个角色都塑造完整... (我要向小乔表白啊啊啊~~~)

5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太快看完了好空虚……

53分钟前
  • ParasItE
  • 力荐

When we empathize with a psychopath, we actually negate the self. We deny our own beliefs about decency and humanity.当我们与一个精神变态者共情时,我们实际上在否定自己。我们摒除了自己关于是非善恶与人性的理念。《Mindhunter》S2E1

55分钟前
  • Rocinante
  • 力荐

【A】唯一不满的就是第二季的节奏不再像第一季那样抓人了吧,很少有像最开始那种新奇与恐惧的混杂体验了。除此之外一切都好,无论是视觉体验还是以对话为主导的情节感官驱动,都保持了超级高的水准。而主要剧情上,三位主要角色的延伸线也各有特点,其中要数bill的家庭线最为惊艳,是第二季的闪光点之一。希望芬奇能够接着拍它个十几季,一直拍到BTK被捕,拍出一部横跨三十多年的美国犯罪史,一个真正宏大又深邃的罪案电视剧系列,一个只属于芬奇的时代记忆。

59分钟前
  • 思路乐
  • 力荐

熬夜看完。第一季主导的访谈在这一季被彻底削弱,一沾上亚特兰大的案子就把主要配角丢到了主线之外,访谈得到的理论是为了支持实践没错,可一旦它们之间缺少必要联结,两者对于彼此都只会显得多余。剧中不断搅浑水的官僚主义真的快把人烦死了,破什么案啊,都去填一式三份的表格算了。

1小时前
  • 𝙰𝚒𝚛
  • 还行

Star Trek般对话占据如此重要驱动核心的一套类型剧,甚至取代情节成为观看主体——如何将空间对话影像调度激发出文字阅读般丰富细节积累起的精确可控却又灵活演变的想象力。纵然弗兰克林执导的后四集在技法上略显混乱和逊色,但每集结尾的字幕表都在咆哮——“芬奇和多米尼克们是多么想拍电影啊!”无数“杀人回忆”串起一道道历史愁绪,降临在追逐虚无真相的每一个忏悔者。

1小时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