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大陆剧大陆2019

主演:贾小军

导演:李成才,周叶

 剧照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剧照 NO.1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剧照 NO.2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剧照 NO.3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剧照 NO.4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剧照 NO.5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剧照 NO.6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剧照 NO.13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剧照 NO.14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剧照 NO.15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剧照 NO.16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剧照 NO.17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剧照 NO.18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剧照 NO.19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1 05:20

详细剧情

  如果跨越时空在中国山川河流之间遨游一次,  我们能看到什么?  跟随《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脚步,  她逆流时间而上到达35亿年前的中国区域,看植物从海洋细胞开始爬上陆地,从匍匐在地到站立起来,进化出种子,绽放开花朵,打造一个郁郁葱葱的植物天堂;  她去到森林之中,看一棵茶苗经历百年长成参天茶树,看一棵竹子在地下攻城略地长出一片竹林,看林中野果被人摘下成为盘中之餐,看秘境野草被涂在伤口之上被人珍惜;  她去到广阔平原间,看一株大豆被人发掘出她的种子,看一种杂草演化扩张到处处稻田,看遍地花朵被人捧起装点成家;  她去到城市之中,看一片叶子被蚕咀嚼织出华丽篇章,看园林之中植物带人重返自然;  她去到高山之巅,荒漠深处,沉入水底……  看到人类一直被植物环绕,  植物的身影无所不在。  中国以三万多种植物的数量位居世界第三,《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选取其中21科28种植物,汇聚200多位主创三年制作,走遍国内27省和世界7个国家,描绘中国植物的模样。  她们从中国而来,  到影响世界而去。

 长篇影评

 1 ) 隐藏的力量

从小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对植物不太有感觉,倒是妈妈会在阳台上种些小盆栽,太阳花、虞美人。。。还有什么已经不记得了,这两种很特别到现在也没忘。太阳花又叫死不了,很容易成活,夏天开得热闹,妈妈喜欢种花,可技术不行,一盆花种不了多久就能收获一个空盆,太阳花很适合她。虞美人花朵千娇百媚,名字让人浮想联翩,有天有个人说是罂粟,瞬间我家和邻居家的虞美人都消失了,现在我知道虞美人和虞姬一样死得冤。后来在一个整齐划一的环境里生活,花花草草的好像和我的气质不搭,遂远之。直到有次在老妈阳台上看到一棵叶子油亮,叶边有小波浪边的植物,我不过出于礼貌多看了两眼,妈说喜欢就拿走,能开花的。于是这棵长寿花成了我家唯一的植物,放在光秃秃的阳台上,有点落寞。快到春节时她开出了一簇橙色的花,在阴冷的冬天燃烧,正是这簇像火苗一样的花,为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一个精神家园的大门。

因为对植物的兴趣,看了《影响世界有中国植物》,好一部伟大的作品,就像导演李成才说的:“我特别强烈地要求在城市里面生活的人,赶快补上这一课,因为只有真的了解了植物,才能知道世界的丰富和美丽。”

水稻

一粒稻种进入土壤中,几个月内就能够长出数个稻穗,成百上千粒稻米。它的每一次轮回,都给了人类千倍的回报。每一碗米饭背后,都是探索不尽的生命奇迹。

从中国出发,水稻改变了很多人的饮食结构。

茶树

茶树是中国继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茶树的叶片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在人类历史进程中,茶叶贸易给我们带来了繁盛的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纷争。今天,全球有30多亿人饮茶。

大豆

数千年前,大豆在中国与人类相遇,用一粒种子,饱满了无数生命。如今,大豆作为世界上最主要植物蛋白质来源,以自己千变万化的智慧,发展出各色各样的样貌,出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浸润了人类生活,养育了世界。豆腐在异乡被称:touf ,和她在故乡的名字一样。

桑树

含有大量蛋白质的桑叶吸引了与桑树纠缠了生生世世的天敌——蚕,中国古人发现蚕的秘密,织出了华贵无比的丝绸。为了得到丝绸,全世界展开了对桑树几个世纪的追逐。而蚕的这种速度惊人的吞噬方式,演化为逐渐消灭对手的专用名词:蚕食。

如果要用一种植物代表中国,那必定是竹子,如果说水稻滋养了国人的身体,竹子则可以说滋养了国人的风骨和品格。在辞海中,以竹为偏旁的汉字,就有200多个,每一个字都是一种提醒着竹子以各种形式,对中华文明的滋养,竹子通过滋养中国而影响世界。

。。。。。。

影片中导演对植物没有用宝盖头的“它”,而是用“她”。“植物是万物的子宫,孕育了万物,而女性离生命最近。”听上去特别温柔。

 2 ) 第二集水稻

镜头一开始是一个层层剥开树林深处的镜头,一个身影在寻找,寻什么?寻根,水稻从何而来?野生稻,看着像一种普通野草的野生稻,它的后代却养活了几十亿的人类。

野生稻被驯化为水稻,又如何成人类的口粮,除了水资源丰富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相得益彰,西南山区的人们用智慧为水稻开辟了新家园,中国工程史上的又一大壮举诞生了——梯田。山有高,水有多高,梯田有多高!

水稻被人类驯化后的一生被完整记录着,育苗,种子的发芽,移苗分栽(插秧),薅秧。

薅秧时与秧苗真假难辨的稗草,记录片里给出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叶耳(禾本科植物特有结构),但以本人小时候劳作时大人教的经验是看叶片,水稻叶片中间最大的叶脉是绿色的,而稗草是白色的。不过水稻的叶耳也非常明显。秧苗时期的稗草没有被尽力除干净,他的果实就会在收稻谷时掺进稻谷里,煮饭淘米时再捡就非常麻烦了。小时候去邻居家吃饭看看谁家米饭里的稗子多不多就知道这家人懒不懒。

薅秧是时节性的活路,等秧苗长大些再薅秧或还没薅完,水稻叶片边缘锯齿变硬,会在手臂上拉好多道口子,又痛又痒。

接着就是水稻扬花授粉受精,这时候满田稻花香,满田蜜蜂飞舞。完成受精,水稻就进入灌浆期,老家农人把这一时期叫“一柱香”。这时候的水稻果实里是香甜的浓浆,也是鸟儿的最爱,农人会通过假人、放鞭炮等方式对鸟儿进行驱逐。在水稻扬花授粉期,纪录片里提到了一个意外,杂交水稻的先驱——雄性不育系,意外的意外,水稻意外的雄性不育,被人意外的发现。于是杂交水稻打开了水稻栽培的新篇章。

随着谷子成熟,稻谷坚实起来,稻穗慢慢低头,农人把这一时期叫“压平”。水稻完全成熟,整个田坝都是金灿灿的。接下来就是水稻的采收,割稻、打谷子、背谷子、堆稻草。稻谷被运回家要及时的晒干,遇到连日阴雨稻谷被焐出芽就糟糕了。晒干的稻谷去壳就可以煮一锅香喷碰的米饭,小时候每年吃的新米饭至今记忆犹新。

 3 ) 到底为啥啊,为啥我的评论发不出去啊啊啊啊啊!

看完第一集的我,简直跪了!美得很惊艳,如果有来生,做一株植物,好像也不错~

好几年前看过的纪录片了~

到底为啥啊,为啥我的评论发不出去啊啊啊啊啊!

一直说我写的评论太短了。。。。。。我不知道我还能再写点啥,我只是想分享一下美美的高清图片啊!!!

。。。。。。。。。。。。。。。。。。。。。。。。。。。。。。。。。。。。

像武侠片的悬崖地洞!
居然还有这么好看的花🌸
这个可也太好看了,完全有被惊艳到!

 4 ) 茶树

中国西南部喜马拉雅山东麓,印度洋吹来季风,带来雨水(躲过寒流袭击,成为许多植物发源地),茶树起源地

茶树(山茶科 山茶属)

不到十厘米的小茶苗,长出发达的根系,带来困难:6月雨水多且雨季长,为防止根部腐烂,茶树常长在斜坡

小茶苗

长成少年,保护树叶:茶小绿叶蝉(3-5㎜)它的针状口器刺入茶叶吸食里面的汁液,茶叶细胞组织就会遭到破坏,茶叶枯萎、卷曲从而失去光合作用的能力,每月生产一代,茶树防御机制:1)当茶小绿叶蝉的口腔分泌物接触到茶叶时,茶树释放几种特殊气味的信息素,吸引捕食者—猎蛛捕食茶小绿叶蝉;2)受细菌 真菌感染,树叶凋落,茶树死亡,抵抗机制:咖啡碱 茶多酚等物质杀菌。

茶小绿叶蝉
茶多酚 咖啡碱等物质

成年,胸围超过3米,高越25米(巨人)

能够抵御寒冷的矮化茶叶

果实成熟时间一年半左右,成熟到一半又有花朵开放,成熟时褐色果皮裂开,种子落向大地

未成熟的果子
成熟的果子与开放的花朵

年复一年循环,形成种群,云南西双版纳茶树起源地,茶叶是食材也是药材,需求增加,需要人工栽培,云南省凤庆县香竹箐生长着锦绣茶祖的大茶树(早期人工栽培代表),显示出人为矮化的痕迹

锦绣茶祖的大茶树

茶树到了温带,热量水分减少,乔木茶树淘汰,小型乔木茶树增多,在四川,为适应温带环境,出土分支,丢弃主干,变成不足一米低矮灌木,叶片细长加厚蜡质层,抵抗寒冷,中华民族将其传播

能够抵御寒冷的矮化茶叶

茶树进化史上发生两次全基因组复制事件(抵御自然灾害),还有许多基因发生串联复制,导致叶片中合成风味化合物的关键酶基因数量明显增加,但油茶中风味物质较少,风味物质:茶多酚(杀菌) 茶氨酸(类似味精的鲜味) 咖啡碱,从药品—到饮品。

通过制茶工艺来保存茶风味(离开茶树,体内的酶开始消耗风味化合物):杀青(使酶失活 失去水分,易储存)可运输至青藏高原 不丹 尼泊尔 印度 西亚

茶与文化

茶百戏(类似咖啡拉花)
宋代御茶龙凤团饼

红茶(福建武夷山)被带向了欧洲,征服英国,19世纪工业革命,茶+牛奶+糖使工人保持精力,波士顿倾茶事件引发独立战争。

茶树全球化种植:罗伯特•福琼带着茶苗 茶种子到印度,茶树能够在大吉岭生长(三大重要红茶产地之一): 环境相似 茶树独特授粉机制:既有雄蕊也有雌蕊,阻止自花授粉,而通过异花授粉进行基因重组,产生更优势的植株。茶树种植过程程序化(印度种植园),并碾压成碎茶,颗粒在风与热催化下成红褐色,为降低运输成本,英国在印度修建铁路,茶树亚洲出发,1880年代到欧洲,19世纪初到非洲,20世纪到美洲 大洋洲。

日本 僧人成为传播茶的先行者,孕育出日本茶道,建造草庵

植物学家林奈命名为Thea sinesis(中国茶树)

 5 ) 这部纪录片央视发力了,每一帧都可以当壁纸,BBC也无法超越

这部纪录片央视发力了,每一帧都可以当壁纸,BBC也无法超越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是中国人拍摄植物纪录片,

最大规模的一次尝试,

在央视播出至今2个月,豆瓣评分高达8.8分。

很多人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是BBC的范儿,

这样的拍摄让人看了头皮发麻,每一帧都美到可以当壁纸”。

从2016年开始,

导演李成才带着102位中国摄影师,

一共去到了中国27个省市,

和世界上的7个国家。

3年的时间里,拍摄到了许多

对世界有着重大影响的中国植物:

新西兰奇异果源自中国、

中国的桑树影响了整个文艺复兴、

所有国际大牌所用的丝绸,

都来自生长在中国的桑树;

常常出现在梵高、莫奈画中的花朵,

正是中国的蜀葵……

另外还有许多中国植物之“最”,

都是首次被完整拍摄到:

新疆,600年的苹果树,

浙江天目山,五世同堂的银杏,

青藏高原,最古老的1600年桑树……

地球上植物大约三十万种,

近十分之一生长在中国。

李成才说:“我觉得中国植物最伟大的地方,

是塑造了中国人、甚至人类的审美,

不是我,也会是别人将来拍摄植物类的纪录片。”

撰文 翔宇

超越BBC的中国植物纪录片

2019年9月,《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纪录片在CCTV9上线,豆瓣评分8.8分。很多人都说这是BBC的范儿,每一帧都能做壁纸。

一共有102位中国摄影师参与了拍摄,他们花费3年的时间,去到中国的27个省市、以及国外的7个国家,寻找和记录下很多厉害的植物……

雪兔子 开花植物中所处海拔最高的植物之一

梭果玉蕊 我国特有的植物生命只有短短的几小时

宽叶绿绒蒿 雪山极寒之处的花是真正的高原上的小仙女

梭梭 根长达十几米生长在中国境内离海洋最远的地方

海芋,一旦受到外界的攻击就会靠叶脉分泌出毒素毒死“敌人”

海菜花,即将开花时的花苞夜晚升至水面一生的花期只有一天花谢后,花朵浮水面,却永远不会沉入水底

摄制组也为中国微观拍摄创造了奇迹,为以后国内的同类型拍摄提供了借鉴。

一千多年前的古莲子

竹子内部的维管束,第一次被展示出来。还有稻米发芽、茶叶腐败的过程、桑叶分泌乳汁的过程……它们都是中国人首次通过显微摄影进行展示,也是世界首次。

中国植物之“最”

这部纪录片一共有十集。将地球的46亿年,换算成24小时,类比之后就推演出了“38亿年第一个细胞出现”、“1.45亿年前左右第一个开花植物出现”、“12000年前左右的时候水稻出现”,而人类在最后的三分钟才登场。

水稻、茶树、桑树、大豆和竹子,这五种大宗植物分别拥有独立的一集。花放在最后一集,是刻意而为之的。导演李成才说:“花其实就是植物的生殖器,是为了传宗接代的,而人类总是赋予它们太多的意义。”

水稻

六千多年前,水稻已经成为中国人依赖的一种粮食。今天,水稻是世界三大主食之一,在全世界113个国家生根。从中国出发,水稻改变了日本的饮食结构,让他们从以鱼肉为主的饮食,变为以米饭作为主食。后来,水稻又进入欧洲人、非洲人的餐桌,甚至成了全球婴儿最爱吃的辅食。

茶树

两千多年前,茶进入中国人的饮食中。1000多年前,茶跟随遣唐使东渡日本。

400多年前,茶发酵过的叶子来到了欧洲,在接下来的一两个世纪里,征服了扩张中的大英帝国。今天,全球有60多个国家种植茶树,30多亿人口饮茶。

大豆

唐朝年间,大豆跟随鉴真和尚来到日本。在那里,鉴真教会僧人制作豆腐的方法。大豆和豆腐,又通过佛门传向民间。豆腐富含丰富的植物蛋白质,很快成为日本餐桌上重要的成员。

两百多年前,大豆走进了美国人的饮食、牲畜的饮食,也走进了制造业,成为了工业体系中的一环。

桑树

五千年前,中国古人生产出了丝绸。

为了得到丝绸,全世界开始对桑树展开追逐。公元12世纪,桑树与中国的织造技术一起,来到了欧洲。

15世纪,佛罗伦萨著名的美第奇家族,通过种植桑树、制造丝绸完成了资本的积累,他们又用积累的财富,对艺术家进行赞助,开启了文艺复兴。或许可以这么说:文艺复兴的诞生,也有桑树在其中的推波助澜。

猕猴桃

100多年前,一位名叫威尔逊的英国探险家,来到湖北宜昌,发现并带走了当时还被称作“羊桃”的猕猴桃。

1904年,猕猴桃跨越半个地球,来到新西兰。在这里,猕猴桃成了大受欢迎的“奇异果”,新西兰也因此发展出了完整的水果产业体系。如今,猕猴桃远销世界59个国家和地区,也是新西兰的国果。

中国人拍的中国植物,BBC也无法超越

在李成才之前,国内除了十几年前陈晓卿拍摄的《森林之歌》,围绕森林里的动物讲述了生态系统之外,很多年都无人涉足植物类的纪录片拍摄。

哪怕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投入拍摄最多的是人、紧接着是动物,植物纪录片是最少的。而拍摄难度,却恰好相反。“一方面因为植物不会‘说话’,另一方面它的行为和成长极其迟缓,周期耗时过长。”导演李成才告诉我们。

BBC最早开始拍摄植物纪录片,比如《植物的私生活》、《植物之歌》、《生命》等等。只拥有4000多种植物的英国,却是最早觉醒的国家。中国的植物,已被认知的有35000多种,是整个欧洲的三倍,却一直缺少一部像样的纪录片。

“与BBC相比,它首先是中国人拍的中国植物,加上我们对中国植物的情感,这两点他们都不具备,也很难超越。”

总导演:李成才

在2016年之前,李成才拍了很多金融题材的纪录片。跟他固定合作的几十个人,是中国唯一一个拍世界题材周期长达14年的团队。

“《大国崛起》、《华尔街》、《货币》是把世界的故事讲给中国人听,《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却是把中国的故事讲给中国人听。”

摄制组棚拍水稻的出生、成长

2016年的4月,第一个策划案完成。李成才一边拜访各个学科的植物学家,一边求朋友介绍有高海拔拍摄经验的、有植物拍摄经验的相关朋友,102位摄影师就靠“求人”组建成了。李成才苦笑说“没得挑,也由不得我们”。

除了外拍,还有一部分摄影师负责棚拍。虽然没有艰苦的环境,但要学会使用土壤、理解光合作用,每个人都要看完李成才列的植物书单,集体看BBC的自然类影片。

去青藏高原,探寻中国植物之“最”

青藏高原是拍摄的重头戏。因为它诞生了中国的水系,除了南北极之外,这里是第三极,很多中国植物,比如桃树、桑树的故乡,都在青藏高原。青藏高原这些长在4000米以上6000米以下的植物,比如绿绒蒿、雪兔子……成为此次纪录片中拍摄难度最大的一批植物。“光在这里待着,摄影师的智力水平都会下降。吃、喝、拉、撒、住,一切都是问题。”

塔黄

摄制组在青藏高原拍摄塔黄

让李成才印象最深的是拍摄塔黄的经历。通过多年的生长,塔黄才能开花,这是它的成人礼,也是它的死亡仪式。

塔黄生长在青藏高原偏远地区的流石滩上,这是中国非常有特点的一种生境。四周都是碎石,连只蚂蚁都很难见到。

高原环境恶劣,传粉的昆虫种类极少,生长在这里的植物普遍存在传粉难的问题。但塔黄在自然条件下繁衍种子的成功率很高。

李成才说:“拍摄塔黄的内部时,几个摄影师都震惊了,像玻璃一样的透明苞片,形成了一个天然温室。昆虫在里面繁衍,就是你给我一套房,我就能繁衍下一代。”

拍摄时正值雨季,为了找到塔黄,队员们两个人一组,分成三路,花了整整3天,寻遍了整个山沟才找到。要记录它的生命历程,摄制组需要不停地变化拍摄地点。

为了驮运设备,摄制组找到藏族牧民把马借给了他们,正准备抬设备到马背上时,这匹马突然一跃而起,马脖子上刚栓的绳子竟缠住了录音师的脚,被拖拽出5、6米远,录音师才挣脱出来。

历经3个月,摄制组不仅拍摄到了日照中的塔黄、雾中的塔黄,还有雨景、冰雹、彩虹等生活在各种独特生境里的塔黄。李成才说:“塔黄的美,在于她的坚强,4000多米的海拔,蛰伏4、5年之久,只为了能够生存和繁衍。这一点和人类是一样的。”

但即使做好了拍摄前的一切准备和调研,依然有遗憾。“夜景的塔黄,就没有拍到。可能是时机不对,可能是弹尽粮绝。”

奔赴其他地区的摄影师也遇到了困难。有一组人来到非洲马达加斯加,拍摄黄花蒿是如何引种的,这里是一个疟疾区域,摄影师们赶到后又碰上了鼠疫。另外一组人拍茶树时,下山赶上了暴雨,只能从山上往下滑,一不小心滑到了马蜂窝上。

拍摄团队有一位女导演叫周叶,很多人问她觉得拍摄艰苦吗?她的回答是:“我实在无法表达你们问的艰苦是指什么,在我看来,在密林深处和蚂蝗打交道、和蛇打交道,都是拍自然类影片中最正常不过的事情。”

珙桐开花

为珙桐开花搭建6米高摄影棚,

超高速拍摄桑树的弹粉瞬间

在所有植物的拍摄中,珙桐的拍摄是最复杂的。珙桐是第四纪冰川之后保存下来的“地球遗民”。珙桐花开时,两片垂下的白色苞片形似鸽子,也被称为“鸽子树”,在适宜的温度和阳光下才会开花。拍摄之前,最重要的就是掌握珙桐的开花时间。

摄制组提前一个月到了峨眉山,观察珙桐开花的时机,摄影师更是提前半个月就蹲守在山上,熟悉环境。植物专家到了现场考察后,最终挑选了一棵可能开花最早、花朵最饱满的珙桐树。

为了拍摄珙桐,搭建的摄影棚局部

考虑到珙桐树非常高,摄影师也需要长时间”蹲守”,所以搭建的延时拍摄棚非常大胆:一个距离地面6米高的拍摄棚。大家先在地面距珙桐枝条近3层楼高的位置,用装修的脚手架叠加了4层,每层再用简单的铁丝进行稳固,摄影师亲自动手做幕布。

在这个“简易”的摄影棚里,有三个机位全面记录了珙桐的开花过程。因为担心珙桐的采光不足,还安置了生长灯和加湿器。

“前后一共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珙桐开花的全部过程才第一次被展示在全世界面前。花朵竟有人脸那么大,大家都惊呆了。”

桑树,拥有植物界最快的弹粉速度,曾有研究人员计算过是每秒200米,“相当于手枪子弹出膛的速度。”同样是靠风传播,松树花粉靠的是气囊,而桑树花粉只能凭借自身的爆发力,将花粉尽可能远的弹射出去。

为了拍到桑树弹粉的瞬间,摄制组剪下了桑枝,养在自己家的花瓶里,铺上蓝布,打上灯,每天观察。李成才说:“弹粉速度太快了,即便不眨眼地盯着,也只能看到花粉喷射出来,根本捕捉不到弹射的瞬间。”

如此快的弹粉速度用什么设备才能记录下来?摄制组先用手机设置10倍慢速,效果不尽人意,后来又用高速摄影机,但成本过高。观察两轮之后,决定先实践。

当时北京的桑树雄花弹粉已经快结束了,很难再找到成片的雄花。大家只好连夜驾车赶往承德,那里的温度比北京低,桑树刚刚开始弹粉。

“找到即将弹粉的桑树,从凌晨五点开始盯。摄制组分成两班,一班守在摄影机前,盯着屏幕;另一班守在树下,盯着雄花。”虽然温度渐渐升高,但镜头里的几朵花却不见动静。“当时大家都挺绝望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给自己希望,忍着。”

直到下午五点,一朵雄花突然绽放,像弹射开关一样。“从大家的表情上看得出来,很兴奋,但没人顾得上说话。”能够拍摄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半个小时,光线变暗之后,雄花就停止了弹射。

“最终也只拍到了10个镜头,但这个瞬间太美妙了。”

究竟是哪些中国植物,在影响全世界?

“中国人不了解中国植物,不知道中国的植物究竟有多厉害,这是一件挺令人难过的事。”这也是李成才做这部纪录片最大的动力:“能拍植物,我就绝对不拍人。”

中国汉字里,草字头、木字旁的汉字太多了,以竹为偏旁的汉字,在《辞海》中大约有200个。《红楼梦》里没有植物,红楼梦是不存在的。《诗经》里没有136种植物,诗经也是不存在的。

时尚界用到的丝绸,就来自中国的桑树。李成才说:“假如评选最受人类尊敬的植物,桑树应该当选,因为它塑造了人类的审美,提供了人类的记忆工具。”

英国花园中的中国植物

对西方文学和西方绘画艺术史影响最早的一种中国植物,学名叫蜀葵,是最早被引种到西方的花卉之一。它曾出现在梵高、莫奈、提香的绘画中,被当作一种信仰。

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

不同的植物,被带到世界各地的方式也不一样。最特别的是,有一类人是刻意来中国寻找植物的,大多集中在湖北、四川一带,被称为“植物猎人”。

英国人威尔逊,他花了12年的时间到中国寻找鸽子树(即珙桐)。他认识中国4000多种植物,其中有1500多种被带出了中国。

中国植物太伟大了,

不是我,也会有其他人来拍摄

影片中最突出的一个标志,是李成才并没有用宝盖头的“它”,而是用“她”。“植物是万物的子宫,孕育了万物,而女性离生命最近。”

拍摄一部关于植物的纪录片,是李成才很早以前就想做的一件事。他的童年,是在河北唐山的长城脚下度过的,放眼望去都是植物。

到城市生活之前,他并不觉得童年的生活有多可贵:“急着奔跑,急着逃离家乡,也不懂那叫诗意。偶尔回头望,我主观地认为我的审美,来自我儿时的成长环境。”

后来,他到南京炮兵指挥学院学习指挥专业,纯理工科。毕业后又到传媒大学读了影视文学,再后来到了电视台工作,正赶上中国纪录片刚刚兴起。

李成才被很多人看到的一个作品,是1993年的《捏面人的姑娘》,获得了上海国际纪录片银奖。这部片子之后,他正式到央视拍纪录片。之后就有了大家熟悉的《大国崛起》、《华尔街》、《货币》这些纪录片。

除了摄影师,影片中也请到了很多中国一线的植物学家作为顾问。而102位摄影师也因为熟读植物学方面的著作,最后变成了半个植物学方面的专家。“我总认为不是我,将来也是别人拍摄植物类的纪录片。”

他相信纪录片的力量:“我特别强烈地要求在城市里面生活的人,赶快补上这一课,因为只有真的了解了植物,才能知道世界的丰富和美丽。”

部分资料由《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纪录片团队提供

封面摄影:彡一石頁

 6 ) 大豆(豆科 蝶形花亚科 大豆属)

野大豆(大豆的祖先)

茎紧紧缠绕在一起,趴在地上或者缠绕在粗壮植物的茎杆上,秋天种子在豆荚中成熟,用豆荚的爆裂将种子弹射2-5米,从而拓展家族生存空间,种子会进行休眠可能1年,2年或者数10年,以这种方式防止一时间由于外界环境而全部覆灭

雄蕊花粉 雌蕊离得很近,且在开花前完成受精

大豆

大豆的小花

卤水豆腐(日本)

将大豆浸水碾碎,然后加水进行过滤,滤出豆浆,趁豆浆还有香味时,用苦汁使其凝固(额,这个讲人文有点多)

美国田纳西州的马丁

1765年,英国殖民者引进美国制作酱油,用大豆喂养鸡 牛 猪 火鸡

将大豆/棉花与玉米轮作,大豆与根瘤菌共生,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氮肥,大豆发芽后,根瘤菌进入根部,依靠大豆吸取碳水化合物 水分 等营养物质存活,大豆根部形成有固氮能力的根瘤,开花时根瘤输送氮肥给大豆植株,大豆成熟后它的根茎叶 根瘤归还给土壤,起到肥田的作用

大豆根上的根瘤

受精在开花之前就已完成,自花授粉,雄蕊 雌蕊之间距离很近,轻微的振动就会使花粉粒落到雌蕊上完成受精,但是这样使得大豆失去杂交优势

雄蕊花粉 雌蕊离得很近,且在开花前完成受精

接受别的植株的花粉唯一的办法:它自己不产生一粒花粉,可能找到这样的野生大豆植株,它胞质雄性不育,但是送来别的植株的花粉,花粉数量少,沉重,花开得小,不易被风吹走,人工授粉容易碰到柱头,柱头受损之后就会死亡,而且一天的工作量有限,白垩纪时蜜蜂祖先已出现在地球,距今已有一亿多年了,工蜂采集的花蜜给它们提供能量,在大棚中蜜蜂帮助异花授粉,空旷的田野中,花小花蜜少,花香少,对蜜蜂吸引力不够,人们利用引诱剂,把蜜蜂引到大豆地中,蜜蜂采集花蜜具有专一性,从而使杂交大豆走出大棚成为可能

大豆的小花

新疆伊犁:高温干旱少雨

骆驼草,很好的蜜源植被,它的开花时间比大豆开花时间早,先把昆虫培养起来,大豆开花的时候不太抢蜂源,而且是天然植株,不用人工栽培,苦豆子可以吸引多种蜜蜂,黄花草木樨是分布最广的蜜源植被,向日葵在大豆开花后才开花

骆驼草
苦豆子
黄花草木樨

有红白蓝等多种颜色的大豆花朵

多种颜色的大豆花朵

国家种质资源库储藏人工栽培大豆31039种,野生大豆9685种

 短评

素材有点少,为了撑够片长,有几集一直处在跑题的边缘,感觉马上就舌尖上的植物了。不过总体还是很不错的,如果可以淡化“影响”,专注植物本身也挺好的,还可以一直拍下去。

7分钟前
  • 苏莫
  • 推荐

终于把这部两年前标注“在看”的纪录片,改成了“看过”。为此特意把之前看过的几集,重温了一遍。因为每集主题不同,有些一集是一种植物,有些是多种植物,导致在叙事结构上差异很大,有些节奏很慢,有些又紧赶慢赶的。为了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情,台词解说努力营造拟人化,以及配乐的烘托,有些地方让人动容,比如竹子开花。不过从科普的角度,还是学习到不少新知识,站在植物的角度理解这个世界和生命的力量。

8分钟前
  • 蒜 | BOY A 🌈
  • 推荐

舌尖上的植物?

11分钟前
  • 细雪
  • 还行

拍的很好,拍的也很多。只是文案和结构是真的。。其实我们不缺摄影导演不缺技术,不缺科学家,缺的是可以贯通古今和植物学的文人。

15分钟前
  • awang
  • 还行

看评论才知道是《大国崛起》导演李成才的作品,同样的国际化视角,同样大气的拍摄,视觉体验不错。讲故事的能力不同分集有些参差,觉得可以一看。

20分钟前
  • 殊聿
  • 推荐

一直以来,中国的优秀纪录片题材,都以人文、社会、美食为主,自然科学类纪录片,受限于资金技术等客观条件,特别出彩的作品不多,让我们只能看BBC的作品眼馋,这部作品刚看了两集,远不能说完美,但看得出来,在拍摄手法、故事表述、逻辑结构等方面是下了工夫的,尤其是拍摄条件明显上了几个档次。四星给本子本身,一星算是鼓励,希望这类作品多多益善,让中国的纪录片人们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领域。

23分钟前
  • 老徐
  • 力荐

大气内涵的题材;海量丰富的知识;上天入地的拍摄;新颖脱俗的风格,文艺抒情的词藻;内敛平实的剪辑;悠扬诗意的音乐。2019年中国纪录片应该被记住的一部好作品。

27分钟前
  • Kinglake_Lee
  • 力荐

微摄很牛

31分钟前
  • 筱晗
  • 力荐

每集最后可以加入幕后拍摄花絮,依然改不了蜻蜓点水抒情泛滥的毛病,又不是来听散文,多点干货好伐,雪兔子一生开花一次,稗草拟态水稻,稻米腌渍延长鱼肉保质期,杂草稻野生稻,脐橙没有种子,猕猴桃雌雄异株,茶小绿叶蝉,茶道草庵,六世纪查士丁尼派僧人窃取蚕种,桑树传入意大利确切时间不可考,1435年白桑被大富翁弗朗切斯科·彭维奇尼引入意大利佩夏替代黑桑,因黑桑植株高大难以修剪又生长缓慢且饲养出的家蚕吐的丝质地粗糙,缫丝机雏形亦源自中国,1765大豆引入美国,塔黄,青蒿素治疟疾,梅妻鹤子林逋,劈梅,

33分钟前
  • 悲辛無盡獨行夜
  • 还行

第一集是一些植物的群像,简单介绍了桫椤、水杉、九翅豆蔻、水母雪兔子、苞叶雪莲、海芋、锥叶榕、玉蕊、梭梭、珙桐等植物,顺带看了看祖国风光。

36分钟前
  • 巧克力可丽饼
  • 推荐

干货满满,很多知识点连我这种作物学博士也是头一次学到,觉得很值。最让我感叹的还是祖先对植物的驯化,植物与人类竟然存在一种妥协与合作关系,为此改变了野生种与生俱来的性状与习性,与人类达成一种奇妙的平衡,各取所需,各自繁衍,就这样延续千百年,真是一项壮举。

38分钟前
  • 夜风轨迹
  • 力荐

以经济作物为主角,跟《改变世界的花园》(邱园在经济植物应用传播方面的历史作用)算是同系列。

39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1.植物天堂,2.水稻,3.水果:柑橘、猕猴桃、苹果、桃,4.茶树,5.竹子,6.桑树,7.大豆,8.本草:银杏、塔黄、石斛、黄花蒿,9.园林:荷花、兰花、梅花、菊花,10.花卉:大树杜鹃、绿绒蒿、大花黄牡丹、月季、菊花、蜀葵。前几集好一点,后几集越来越看不下去。水稻、茶树较好,大豆最差

42分钟前
  • 寒塘鹤影
  • 还行

用心选题,良心拍摄1.植物天堂:植物演化,地域分布2.水稻3.水果:柑橘类,杨桃(狗枣),猕猴桃,苹果,桃子,4.茶树5.竹子6.桑树7.大豆8.本草:银杏,塔黄,石斛,黄花蒿9.园林:荷花,兰花,梅花(劈梅),菊花,10.花卉:大叔杜鹃,绿绒蒿,月季,蜀葵

46分钟前
  • 曲低和寡
  • 力荐

刚看完前两集,从好奇心到更了解

48分钟前
  • Boring_张
  • 推荐

可以入选年度国产纪录片榜单了。

49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力荐

镜头已经国际化了,内容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总体已经很棒了。

51分钟前
  • Prayer(黑化版
  • 推荐

艾玛,每一帧都护眼,每一帧都想截屏,太美好了,这套是看《环球人物》访谈发现的,爱奇艺VIP到期倒计时五天,我必须看完!

53分钟前
  • 草原上的咩咩羊
  • 力荐

镜头语言逐步靠拢国际化,但是配乐搞的跟言情剧的生离死别是怎么回事。故事可以讲得更好,用历史古今真正的融合表述而非无数遍强调“中国”、“中国的”来凸显华夏诞生的植物所具有的影响力。看到西湖荷花真亲切。比如莲这一集,不如学学《主厨的餐桌》韩国寺院老太太做饭的讲法?

55分钟前
  • 🪐丧甜治多心
  • 推荐

令人敬畏的美丽生命。第一集有梭梭树噢!

60分钟前
  • Niqa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