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

综艺中国大陆0

主演:撒贝宁

导演:内详

 剧照

典籍里的中国 剧照 NO.1典籍里的中国 剧照 NO.2典籍里的中国 剧照 NO.3典籍里的中国 剧照 NO.4典籍里的中国 剧照 NO.5典籍里的中国 剧照 NO.6典籍里的中国 剧照 NO.13典籍里的中国 剧照 NO.14典籍里的中国 剧照 NO.15典籍里的中国 剧照 NO.16典籍里的中国 剧照 NO.17典籍里的中国 剧照 NO.18典籍里的中国 剧照 NO.19典籍里的中国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4 05:20

详细剧情

2021年1月2日,央视新闻微博公众号发布《撒贝宁与秦朝博士共读尚书》预告

 长篇影评

 1 ) 整集《尚书》我只记住了江浙沪包邮区的知识点

2021春节央视新节目,通过传统文化巩固爱国主义教育好题材,形式类似『国家宝藏』,嘉宾科普+主持人撒贝宁和演员演小品模式。嘉宾场的主持人形似杨紫王冰冰,嘉宾还是老生常谈那几个看都不想看直接跳过,中间的bgm还用了蜀山游戏配乐。

拉了拉进度条其实都在演跟尚书有关的人和事,没咋讲尚书文本和本体——那不是想咋写剧本儿就咋写剧本儿,诗书礼易乐春秋一共六个剧本儿,编就完事儿了 。(就看了一集尚书,之后的都没看。其实挺想知道周礼周易演了啥小品的)

『尚书』整集全靠倪大红老师撑着,老头儿坐那儿一动不动以衣袖掩面,仅是沉默都充满震慑力和感染力,把我眼泪呲儿出来了。

最逗的一段是撒贝宁穿越回两千年前找伏生,倪大红扮演的伏生说,禹以山脉水文划定九州,扬州是九等土地中最低的一等。

撒贝宁惊:啊不会吧,江浙沪可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啊!

倪大红老师呆萌的脸上写着不信:是吗?真的?

这个梗儿真是和谐又喜感。

大禹时代的扬州包含江浙沪以及江西安徽,就是今天广义上的『江南地区』。古时江南地区湿气重沼泽蚊虫横行,水路交通不便,物产难以运输到北方。先秦时期那边交的土地赋税在全国排倒数第一。隋炀帝开凿了运河实现南北经济互通,唐宋时经济开始超越北方。宋代衣冠南渡后一群河南人搁杭州的朝堂上抱头痛哭,想家&想回到富庶繁华的中原。脑补一下彼时上朝everybody都在讲河南话的场景~尔后中原官话就同浙话水乳交融了成为今天的杭州话。不过江浙地区十里不同音,偶尔窜进来一股北方口音也无所谓。

thus这群人的后代成为今天的江浙沪包邮区中坚力量,享受着地缘红利和时代红利。

 2 ) 取舍

从第一集就被倪大红震撼到了。老者就像中国历史一样,步履蹒跚却又内心充盈。浩如烟海的书架就是传承。

所有演员的演技没的挑,高水平的话剧表演水准;剧情的编剧因为广电的限制其实没有发挥出该有的水准。虽然并不是每一集都精彩,但是跌宕起伏的剧集总有能触动心灵的时刻(孔子,司马迁,屈原…)

其实想给3.5星,原因如下:

1、出品人让我跳戏,无风不起浪的娱乐新闻影响了严肃感,0.5星减给这个影响投入的聒噪。

2、虽然是综艺,但究其教育目的,还是需要严肃。反清义士梳辫子,老子念“非常道”,“两位诸侯”,姜子牙是被献祭到商而不是去辅佐过商这些bug,让我不知道是御用文人是真的水平不行,还是故意使坏,减0.5分。

3、我理解央视出品肯定要回归一个主题就是歌颂,但是向老子这样不那么“积极”哲学观的人。你既要认可他是经典,但又要硬往积极和赞美的方向硬拗,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不精彩的剧集。所以还不如不选,减0.5分。

 3 ) 《天工开物》太好哭了

著作:《天工开物》

作者:明代科学家宋应星

自幼喜欢学神农氏,有个天下富足,禾下乘凉的美梦。

宋应星,江西士大夫阶层,自小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在激烈的科举考试中六试不中,但是他并没有因此灰心丧气,而是一直想要完成青年时期的梦想。

于是他走出书斋,接触社会,通过游历考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写出了记录农业、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的著作《天工开物》。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在同年中举的同乡好友涂绍煃的帮助下,刊印出版。

书成之日,看到他和哥哥宋应昇,好友涂绍煃三人异口同声地说:重五谷而贱金玉,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干时,泪水决堤。

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没有书生如何成书?

由空谈走向实践,是当时有识之士的反思。

不做溢美之辞,不做浮夸文章。

包罗先人之智慧,囊括今人之技艺。

为家国天下,为黎民百姓,写一部实用之书,是书生宋应星的毕生心愿。

当我看到他告老还乡后,指导农民和手工艺者种稻、制糖、酿酒、纺织、染色、制盐,得到老百姓尊敬爱戴和感谢后,泪水再次流淌出来。

当300年前的宋应星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双手握在一起,交流着“禾下乘凉的美梦”,我再次泪目。

务实创新,继承发扬,是中华五千年文明进步的传统。

2018年秋分设立的“中国农民丰收节”表达了国家尊重农民、重视农业生产的核心理念。

身为农民的女儿,我为此自豪、感动!

最最重要的是,我家那个“和泥石流赛跑”的孩子也痴迷于此。

老母亲乐不可支!再也不用为他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工业、农业知识储备不足而撞墙了。

周末已经追了“孔子、李时珍、司马迁”每一集都哭得稀里哗啦,不能自已。孩子给诊断说:这是病,无药可救了。

再接再厉,争取每天一集亲子共学习。

 4 ) 汲取智慧,总要学点什么。

第三集 《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以人物为中心,通贯古今,记录无数精彩鲜活的中国故事。其首创的纪传体为后世历代正史所传承。作者为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中体例构成,共计130篇。

《本纪》12篇——帝王

《世家》30篇——诸侯

《列传》70篇——名臣将相和社会各界代表人物

《表》10篇——修订年代表述差异

《书》8篇——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

——《报任安书》司马迁

意为:我司马氏始祖为黄帝之孙,颛顼时的重黎氏。重是天官,观星象、定历法;黎是地官,执掌农事。重黎氏分司天地。

一、本纪

《五帝本纪》

黄帝,集崇德尚武、勤政爱民于一身,统一上古中原诸部落,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神农氏世衰,各诸侯相争,暴虐百姓,使生民陷入战乱,饱受苦难。炎帝部族与皇帝部族为实现天下一统民生安定,两族一统,同归一体。炎黄联盟,诸侯宾从,开创了民族融合、安定一统的上古治世,此后全世界华人有了共同的名字“炎黄子孙”。

九嶷山,舜帝,二十岁时因孝顺而闻名,他走到哪里,美德就在哪里流传,因忠孝、礼让的美德而被人们所追随,相传一年的时间舜帝居住的地方就会成为村落,两年就会成小城邑,三年就变成了大都城。

《夏本纪》

会稽山,大禹会盟诸侯,合为一体,安定家园。

描写大禹的事迹多出自《书》中的《禹贡》

《殷本纪》

《秦始皇本纪》

皇帝始于嬴政,大一统利益民生,秦始皇的一切改革奠定了中国长期统一的基础。但秦朝实施暴政,二世而亡。

《项羽本纪》

项羽推翻秦朝暴政,是他的功绩;他的骄傲而又暴躁,有人才不能善用是他失败的原因。

《高祖本纪》等

二、世家

《楚世家》

《越王勾践世家》

会稽山,大禹的后世子孙勾践,被吴王夫差困于会稽山,从一国之君沦为奴仆,后卧薪尝胆,一雪前耻,护住越国。

《孔子世家》

孔子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

《陈涉世家》

天下亡秦之端,始于陈胜发难,记述人民英雄,始于司马迁《史记》。

《陈丞相世家》等

三、列传

《管晏列传》

《商君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以国家大义为先,触动了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成为千古佳话,也成为中国美德。

《屈原贾生列传》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眷顾家国,满怀忧愤,理想和志向化作千秋熊文,万古诗章。他人品高洁,理想崇高,留下《离骚》,万世传唱。

《李将军列传》

李陵,李广将军的孙子。汉武帝让贰师将军李广利去打匈奴,李陵原本是个策应,但李陵也想作为偏师出征,然后五千步卒进到浚稷山,却遭遇匈奴的主力部队,战争非常激烈,五千步卒打八万骑兵,终究寡不敌众,李陵被俘。这个消息传到朝廷,朝臣议论,有人指责李陵投敌,司马迁对李广到李陵是有感情的,认为他们是忠孝的人家,不可能投降的,司马迁就跟汉武帝解释,汉武帝派公孙敖去接应李陵,但公孙敖回来说李陵投敌了,还帮匈奴训练士兵,结果汉武帝震怒,牵连到司马迁。当时按律欺君罔上当死,汉武帝知道司马迁是个人才,不想让司马迁死,就让司马迁交五十万罚金,或者选择腐刑免死,但司马迁没有五十万,就选择了腐刑,因为他要写完《太史公书》。这是称为“李陵之祸”。

《匈奴列传》《东越列传》《南越列传》

《大宛列传》

张骞凿空,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横贯东西、联通中外的丝绸之路。“凿空”是司马迁为张骞独创的词语,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已经开始了官方的中外交流之路,与世界联通。

《游侠列传》

司马迁早年漫游各地,在舜和禹身上看到美德,在越王勾践身上看到隐忍,在孔子故里追慕先贤,在汨罗江畔感受屈原的家国情怀,在吴江江畔记取项羽的英勇,也反思他的败亡。

司马迁回朝为官,随汉武帝巡幸四方,扈从甘泉、三河,后又扈从西巡,奉使西征及北巡,巡视疆土,赈抚万民。司马迁扈从汉武帝,见证了汉朝日益崛起,内兴制度,外除边患,惩治贪腐,发展经济,四海一统,家国一体。

杨恽(司马迁的外孙)将《太史公书》公之于世

班彪钻研并续写《太史公书》

班固(班彪的儿子)受影响修撰《汉书》

唐朝宰相魏征领衔撰写《隋书》,从此开始设立了编写纪传体史书的国家制度,《史记》成为正史

鲁迅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太史公书》《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这四部史书并称为“前四史”

《二十四史》

周文王被拘禁之时,推演《周易》;孔子在窘困之时,编著《春秋》;屈原在放逐赋《离骚》;左丘双目失明作《国语》;孙膑被残害,剜去髌骨,写出兵法;司马迁横遭祸事,身躯已残铸就《史记》。

第二集 《天工开物》

“国无农不稳,农以种为先”

1961年,31岁的农校老师袁隆平在地里发现一株奇异的水稻,开启了他杂交水稻的研究,他的“禾下乘凉梦”也在一步步的实现。

明代万历年间,青年宋应星欲做田里的神农氏,种好五谷,做一个“让天下衣食富足的美梦”,于是就有了写一本有利于国家百姓的好书的想法。

物自天生,工开于人。

天工,人其代之 ——《尚书》 天工,自然的职责。

开物成务 ——《易经》 开创万物,开发万物,成就万物。

天工开物,人要利用自然,用技术,开发出万事万物来。人与自然相协调,人力与自然力相配合。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全书梳理了作物栽培、谷物加工、纺织、制盐、制瓷、冶铸、造纸、兵器等一百三十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是中国第一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在对古代各项生产技术的系统总结中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上中下一共十八卷,85754字,配了123张手绘的图。首次刊印在1637年。世上仅存三部,中国有一部。

上卷六卷:

《天工开物》第一卷 《乃粒》

(种粮食,表现宋应星“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

人不能靠着自身长期生存,必须要靠着五谷才能生存下去,而五谷要靠着人种植才能生长。

《天工开物》第二卷 《乃服》

(做衣服)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种桑养蚕,据传是黄帝之妻嫘(lei)祖首创。

《天工开物》第三卷 《彰施》

(植物取色)

《天工开物》第四卷 《粹精》

(谷物加工)

《天工开物》第五卷 《作咸》

(制盐)

《天工开物》第六卷 《甘嗜》

(制糖和蜂蜜)

中卷七卷:

《天工开物》第七卷 《陶埏》

(瓷器)

中华驰名四方的瓷器,都是景德镇生产的。

《天工开物》第八卷 《冶铸》

(金属物件铸造方法)

《天工开物》第九卷 《舟车》

(车辆船舶)

京城是军民聚集之地,所有的物资都由各地由水运运到此处以供使用,漕运就是因此而兴起。

《天工开物》第十卷 《锤锻》

(制作铁器和铜器)

《天工开物》第十一卷 《燔石》

(石灰、煤炭)

《天工开物》第十二卷 《膏液》

(植物油脂提取)

《天工开物》第十三卷 《杀青》

(造纸)

下卷五卷:

《天工开物》第十四卷 《五金》

(金属的开采和冶炼)

《天工开物》第十五卷 《佳兵》

(兵器)

兵器是不祥之物,所以要谨慎使用。

《天工开物》第十六卷 《丹青》

(墨和颜料)

《天工开物》第十七卷 《曲蘖》

(制酒)

《天工开物》第十八卷 《珠玉》

(珠宝玉石的来源)

印刷步骤:

1、写样,需要力透纸背

2、雕刻,力透纸背的书样反拓至木板上夯实,使字迹能够清晰的透现出来,便于雕版,再用反的板刷印,印出正的字迹

3、印刷

4、装订

宋应星

江西人,自幼聪明,过目不忘。29岁参加乡试,考取第三名,其兄宋应昇38岁,考取第六名,其友涂绍煃名列第四名。三人一起进京参加会试。

万历四十四年,科考弊案,震惊朝野。会元沈同和,在复试中交了白卷,处以杖责,流放千里;代考之人赵鸣阳,处以杖责,革去功名,永不叙用;所涉官员皆被严惩。此次科考,宋应星三人全部名落孙山。

三年后,三人再次进京赶考,涂绍煃高中二甲,二宋兄弟再度名落孙山;兄弟二人六上公车十六年,科考皆不第。但却看到世间万象,民生百态,便出入市井,求问农业和手工业各种实用知识。功名虽一无所获,实用之学却满载而归。家境日益艰难,宋母年高多病,宋应星回家侍奉母亲,整理笔记,编纂书稿,宋应昇在京城候职。

顺治二年涂绍煃因家国破碎,携全家逃难,途中舟车翻覆,全家无一人幸免。

顺治三年宋应昇因成臣子之义,追殉前朝而去。

@神农氏,不仅遍尝百草,还发明了两样重要的工具:耒(lei)和耜(si),标志着进入了农业的定居生活,开发出农业文明。

@尧帝时代有个叫后稷的人,教会了人们分辨良种。

@从2018年开始,中国把“秋分”这一天定位“中国农民丰收节”。


第一集《尚书》

1900年 敦煌莫高窟,王道士在山中发现藏经洞,内藏典籍万卷。

1910年 部分经卷被运到京师,其中就有《尚书》一部,现存放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尚书》(儒家五经之一,《诗》《书》《礼》《易》《春秋》)

“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相传或为孔子晚年整理编纂,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选出一百篇篇,这就是百篇《尚书》的由来。

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战国 孟子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 魏征

伏生

伏生,护《书》人,传《书》人,秦博士。秦始皇焚书坑儒,天下《书》大多被毁,项羽入咸阳,火烧阿房宫,国藏之《书》化为灰烬,伏生家藏之书或为仅存的一部,为逃兵火,伏生一家人护《书》出咸阳回山东老家,颠沛流离回到家乡,家乡也遭兵火,便将《尚书》匿藏于壁中,又外出避难。秦亡汉立,汉惠帝废除“挟书律”,伏生回到家乡,但壁中书籍保存完好的只剩二十八篇。汉文帝时期遍求能讲《尚书》之人,听闻伏生的事迹,欲招他进朝,但此时伏生已年逾九旬,不能出行(从山东到陕西),汉文帝便派太常掌故晁错到伏生家中当面授受。之后晁错将所学二十八篇带回都城,入藏大汉秘府。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誓》、《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牧誓》、《洪范》、《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

经过伏生的护《书》、传《书》,《尚书》在汉朝的传播相当兴旺。汉武帝末年,人们在孔子故宅的墙壁里发现了一部用先秦古文字所写的《尚书》,后世称为古文《尚书》,孔子的后人孔安国,竭尽全力推广,使之广为流传。西晋“永嘉之乱”后,官方所藏《尚书》版本失传,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向朝廷献出一部据说是孔安国所传的古文《尚书》。唐文宗时期,用巨大的青石刻成了《开成石经》,成为后世标准读本。

“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

《尧典》,《书》之开篇

《禹贡》

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尚书·禹贡》

禹划分土地的疆界,顺着山势行走时,砍削树木作为路标,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

大禹,姒禹,黄帝之后,颛顼(zhuan xu)之孙,姒鲧(gun)之子。尧命姒鲧治水(以堵塞之法治水),九年未见其功,舜流放其至羽山,又名姒禹来治水(以疏通之法治水),以十三年,历经磨难,(三过家门而不入),遍走华夏,访民间疾苦,与黎民同心,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

华夏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冀州:河北、山西两省全境,再加河南山东辽宁的一部分

兖州:冀州之东,济水黄河之间。河北南部,河南的东北以及山东的西部

青州:渤海、泰山之间。山东半岛

徐州:黄海、泰山、黄河之间

扬州:淮河、大海之间。长江下游地区,江南一带

荆州:荆山、衡山以南。湖北湖南

豫州:荆山、黄河之间

梁州:华山南部、怒江之间

雍州:黑水与西河之间。大西北

列祖先贤,请受晚辈一拜。

《牧誓》

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乃决胜战,商地黎民苦纣久矣,携族人前来相助。周武王召集列阵,牧野誓师。

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尚书·牧誓》

举起你们的戈,排好你们的盾,立好你们的矛,我要宣誓了。

牧野一战,庞大的商王朝轰然崩塌,新生的周王朝强势崛起。

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为何读《书》?

知先贤治政之本

知朝代兴废之由

知个人修身之要

 5 ) “既然生在这里,就应像橘树扎根热土”

不知从何时开始,对“家国情怀”四个字有了更深切的体会,甚至总是能轻易地让我掉眼泪。奥运会的时候,每次看到远动员热血满满的视频,都会忍不住鼻子酸酸的。今天中午看了最新一期《典籍里的中国》,也是几乎从头到尾热泪盈眶。从过年到现在,这档节目只要有空的时候,陆陆续续都会看,这次有被《楚辞》里屈原那句“既然生在这里,就应像橘树扎根热土”戳到。

节目妙就妙在,用一颗小小的橘子将屈原和楚怀王,将屈原和楚国更好地联系在一起,成了屈原情感的寄托,家国情怀的承载。橘子见证了友情,橘树象征着家国情怀。“橘树”生于斯,长于斯,葬于斯,这是怎样深沉的情感!如同屈原自己所说“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可惜,最终他和楚怀王却一个客死秦国,一个自投汨罗,令人唏嘘。

《橘颂》里的“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正如艾青笔下的那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都饱含对故土深沉的爱。

节目组没有选用大家熟悉的《楚辞》和《天问》,而是选取了知名度不高的《橘颂》,反倒有一种不落俗套的惊喜。

 6 ) 这是一次面向大众的文化传播

看完很推荐,说说推荐的理由吧,看到很多人在争论这个节目的深浅,想起来一件事情。

其实我在前几年也一直有一个疑惑,就是为什么国外的电视剧看起来更有B格一些,而中国的节目看起来总是那么接地气,不精致?

后来开始学习广电以后才渐渐明白。因为我们的文化是大众文化,是面向普罗大众的,是大家都可以学习、享受的文化。而不是为精英人士,有闲阶级的量身定制品,因此看上去少了一些“小众感”。

说回到《典籍里的中国》本身,它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是给大多数了解这本书的知识分子看的,而是所有的华夏人民,哪怕是我不识字的奶奶,或者家里的不到十岁的小孩都可以看,都可以感受一下中国典籍的历史与意蕴,然后能带动一部分人,去了解典籍,去阅读典籍,去传承典籍,至于另一部分,即使不会去阅读这些作品,至少也能了解到中国有这样的作品,为了传承它们曾经有这样那样的故事,中华文人有这样的精神。我觉得这才是这部作品的意义。

比如说哪怕是一个平时不会看书的普通老百姓,看这个节目,他肯定也能看懂它在说什么,《尚书》从何而来,伏生何许人也,为什么两千多年前的作品能传承到今天,能明白,华夏为何一体?因为自古便是一体。这不就已经很棒了吗?电视是大众文化的典型代表,希望大家在评判一些东西的时候能够看懂节目制作的初心,以及我们国家文化传播的特性再做评判。

简单举个例子,《典籍里的中国》不是给能把《尚书》倒背如流的人看的,你如果达到了这个水准,节目里说的这些,你肯定更清楚,了解。这个水平的的受众稍微太窄,既不符合电视的传播特性,也不符合《典籍里的中国》的节目定位。

因而节目不是深入探讨文章里的多少内容,而是尽可能去做一些客观、有趣的再现,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典籍。

至于求学若渴而想要进一步精进学术水平的朋友,这样的内容也是有的,慕课、知到、各大高校的精品课程,甚至在小破站搜一搜,都能找到很多名家解读以及一些专业的学习资源。

当然我的意思也并不是说这个节目尽善尽美,已经无可挑剔,它有它自身的问题存在,只是就我个人而言,这绝对是近年来把传统文化和电视这一大众媒介结合的非常好的一个作品,非常值得推荐,也非常值得观看,不论是现场布置还是演员们的角色刻画都非常棒,尤其是倪大红老师,在人物刻画这方面,当的住一切赞誉

以上,友好讨论。

 7 ) 【转】刘光胜:清华简与《尚书》学史重写

作者:刘光胜,清华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博士后。现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华简与儒家经典的形成发展研究” 课题组成员、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特聘教授。著有《出土文献与<曾子>十篇比较研究》、《清华简<系年>与<竹书纪年>比较研究》、《<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整理研究》、《出土文献与〈古文尚书〉研究》。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上起尧、舜、禹传说时期,下讫秦穆公时代,是考察夏、商、周三代历史的第一手研究资料。然而《尚书》在流传过程中,命运多舛,屡遭劫难。2008年7月,清华大学从香港文物市场抢救回一批珍贵的楚地竹简(以下简称“清华简”)。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以无字残片为标本,对清华简进行AMS碳14年代测定,经校正后,得到清华简的时代为公元前305±30年,即战国中期偏晚。 在中国历史上,《尚书》类文献的重要发现有两次:一是伏生今文。秦始皇焚书,伏生将《尚书》藏于屋壁。西汉初年,政局稳定,伏生复求其书,得今文《尚书》29篇。二是孔壁古文。汉景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发现《礼记》《论语》《尚书》等多部典籍,其中古文《尚书》16篇。河间献王古文《尚书》、杜林漆书等版本面世之后,随即散佚、消失,至今已无法管窥其内容。在这种意义上说,楚地出土的战国时期竹书清华简,可谓是《书》类文献的第三次重要发现。 清华简对于《尚书》学史研究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 其一,《尚书》文本的重新解读。《尚书·康诰》之“康”,马融、王肃、孔颖达等学者解释为国名,而郑玄、江声、皮锡瑞主张是谥号,两种说法相争达千年之久。清华简《系年》第四章云“(周成王、周公)乃先建卫叔封于康丘,以侯殷之余民”,说明“康叔”“康侯”“康诰”之“康”皆源于康丘。《尚书》佶屈聱牙,“于六艺中最难懂”。清华简的面世,为文本解读提供了新的契机。

《系年》载“秦之先人”

其二,《尚书》文体学研究。过去我们把“诰”,理解为“自上对下”的训诰,但从清华简《尹至》《尹诰》看,伊尹为臣,他可以“诰”汤。可知“诰”体有“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种方式。大盂鼎、毛公鼎等铭文中“令(命)”,包括赏赐、册命、行往、征伐等丰富的内容。清华简《祭公之顾命》名义上是“命”,却带有训诰的性质。清华简《芮良夫毖》似《书》似《诗》,体例杂糅。清华简《成人》,近似于《尚书·吕刑》之体。清华简《赤鹄之集汤之屋》虽属于《书》类文献,但文体切合“小说”的特点。以清华简《保训》《命训》为依据,可管窥“训”体之特征。这些带有原生样态的文献,使我们对《尚书》“因事而立,体例不定”的文体特征,有了更加深刻的体认。 或称“六体”,或言“十例”,不过是后儒对《尚书》体例的归纳与总结。借助出土简帛文献,摆脱后世《尚书》文体观念的藩篱,重新发掘先秦《书》类文献典、谟、训、诰、誓、命文体的原生态特征,则可展现其所承载的多样的文体功能。

清华简《尹至》

其三,分系研究。目前《尚书》学的研究,如马士远《周秦〈尚书〉学研究》《两汉〈尚书〉学研究》、程兴丽《魏晋南北朝〈尚书〉学研究》、赵晓东《隋唐〈尚书〉学研究》、张建民《宋代〈尚书〉学研究》、古国顺《清代尚书学》、史振卿《清代〈尚书〉学若干问题研究》等,多是按照朝代顺序纵向历时性的展开。 我们认为,《尚书》学研究既要措意于纵向的演进,同时也要关注横向的延展。先秦时期,《书》类文献传流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多系并存。在儒家《尚书》系统之外,还有墨家、道家、清华简等不同的《书》类文献系统。二是多本别传。在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传本。如齐鲁地区有孔子传《书》、墨子传《书》,楚地有清华简《书》类文献,郑国也有《书》。简言之,有大量的传本,游离于系统之外。 春秋战国,是《尚书》流传过程中文本变动尤为剧烈的时期。我们主张在纵向分期的基础之上,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及清华简《书》类文献横向分系,然后区别不同传本,立体、多层面地考察,才能开辟出先秦《书》类文献研究的新境界。 其四,古文《尚书》真伪问题研究。自南宋至明清时期,吴棫、朱熹、梅鷟、阎若璩、惠栋等人前后相继,从篇目不合、文体伪谬、文辞袭用、职官淆乱、礼制悖谬、地名晚出、历法错乱等诸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抉发古文《尚书》之罅漏。“祛千古之大疑,立不败之定谳”,“晚书”出自后儒伪造,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纷纷为之翻案。张富祥、杨善群质疑阎若璩辨伪结论有失公允。郑杰文从墨子引《书》的角度,怀疑梅赜没有造作“晚书”。张岩对“晚书”字频进行电脑检索统计,其结论是作伪难度太高,高到不可能实现的程度。“晚书”真伪公案,再次陷入了长时段、多回合的激烈辩难之中。 《尹诰》为伊尹诰商汤之辞,但古文《尚书》作伪者却理解为伊尹诰太甲。《礼记·缁衣》引《书》“惟尹躬及汤咸有壹德”和“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本属于《尹诰》一篇。而辑补者却离析为二篇:一归入《咸有一德》篇;一归入《太甲上》篇。从清华简《傅说之命》看,“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为武丁所言,但古文《尚书》作者却妄改为傅说之辞。先秦时期《书》类文献多线传流,文辞难免增删润色,但时代错位,篇目割裂,言说者张冠李戴,传本的差异、传流的多线难以遮掩“晚书”作伪的痕迹。 其五,汉晋时期古文《尚书》成书过程的再考察。关于古文《尚书》的成书时间,有汉代说、魏晋说、东晋说、刘宋元嘉年间等多种意见。近年来“汉魏孔氏家学”兴起,目的在于从民间传流的视角,证明梅赜本古文的真实、可信。而清华简《书》类文献的面世,证明古文《尚书》当为晚出,汉晋之间的古文传流,就要实现从“证真”向“察伪”的根本性转向。梅赜本古文《尚书》的传授,既然不能与汉儒之本相衔接,那么它是怎么来的?是何时、何人抄撮他书所为?作伪的原因究竟何在? 武丁本是《尚书·说命》的作者,郑玄却错误地理解为“傅说作《说命》”。《礼记·缁衣》引《尹诰》“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说的是夏桀因暴政虐民,以致上天降丧,邦亡身丧,而郑玄误读为“夏代先哲王以忠信得以善终”。作伪者相信郑玄《礼记注》,对于他的错误说法皆照搬照抄。我们发现,类似的抄袭有四处之多。在作伪者抄撮补苴过程中,郑玄注是不可或缺的参照。郭璞注成书于永嘉四年(310),它两次引用《孔传》,则《孔传》成书必在公元310年之前。古文《尚书》经文的形成要早于《孔传》,则它的成书更在此之前。因此,我们猜测古文《尚书》最终完成时间,很可能在郑玄之后、永嘉四年之前。 其六,对于南宋、元、明、清乃至近现代辨伪成果的重新审视。梁启超盛赞阎若璩为“近三百年来学术解放之第一功臣”,惠栋、段玉裁等人皆服膺阎氏之说,阎若璩成为清代辨伪学的一面旗帜。杨善群、张岩等学者在肯定古文不伪的同时,进而否定阎若璩的辨伪学成就与方法。刘人鹏抨击阎氏的所谓“根柢”,不过是人为预设的假说。赵铭丰认为目前“唯阎是取”的学术倾向,致使毛奇龄《古文尚书冤词》遭受偏颇对待,难以公正地检验毛氏辨伪的内在理路。古文《尚书》公案的定性,与阎若璩、毛奇龄、惠栋等人的辨伪学成就纠结在一起,进而涉及对南宋、元、明、清辨伪方法与范式的重新评价。

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附:毛奇龄《古文尚书冤词》

天子不能对大臣行稽首礼,阎若璩以此怀疑古文《尚书》作伪,而清华简《傅说之命》记录武丁向傅说行稽首礼,《祭公之顾命》记载周穆王向祭公行稽首礼,两相印证,阎氏的最终结论虽然可信,但论证环节却存在“瑕疵”。站在新材料的基础之上,我们对前贤的辨伪成果及方法,获得了重新审视的必要与可能。 清华简《书》类文献的面世之后,先秦《书》学传流面貌焕然一新,汉晋之际的古文传流需要从“证真”向“察伪”转向,南宋至明清学者的辨伪方法、学术贡献需要重新认定,由此拾级,总结早期古书的生成机制与流衍规律,建构富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辨伪学理论体系,重写《尚书》学史的曙光已经闪现。

 8 ) 【转】杨绪敏:伪《尚书》的出现及考辨的历史

伪《尚书》的考辨经历了从西汉到清乾嘉时期长达近1800多年的历史。一些人出于炫名、牟利或其他目的,先后伪造了两部伪《尚书》,一部是汉成帝时东莱人张霸伪作的百二篇《尚书》,另一部是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献的<古文尚书>,共五十八篇。该书前有一篇伪造的孔安国<序>,及孔安国为<古文尚书>作的传。其次,还零散地出现一些伪篇。百二篇<尚书>当时就被确定为伪书。<泰誓>等伪篇经过马融等人的考辨,也真相大白。从北宋开始,一些学者开始怀疑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的真实性,首先提出疑问的是宋代的吴棫,其后朱熹不仅对其发疑而且进行了考辨,他对经书疑辨的示范作用影响深远。明代的梅鷟首次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了考辨,直接启迪了清初阎若璩等人作进一步全面系统的论证,最终宣示了伪<古文尚书>作伪的结论。

 短评

伍子胥和孙武那集,太有感染力了。

8分钟前
  • Yolo.
  • 推荐

看了第一集,知道了伏生。但剧本太煽情、太melodic啦……武王伐纣那一段,根本就是假大空的D八股。

9分钟前
  • 高歌
  • 还行

从国家宝藏开始,央视找到了文创宣传的全新模式,如果语文课历史课也采用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或者直接引用这些节目片段作为教材,相信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肯定也会更高吧。

10分钟前
  • 宇文宙
  • 力荐

华夏为何为一体?自古就是一体。

11分钟前
  • 桃也
  • 力荐

蒙曼是唯一的败笔,说多错多

13分钟前
  • 且待我伸伸脚
  • 推荐

哇这个好酷,舞美设计有趣~中年演员又有舞台啦开心☺️

18分钟前
  • 冥冥
  • 推荐

第一集就落泪,古今交谈,并不突兀。回到过去告诉他们一切都好如伏生所愿,另显感动。九州之大,华夏之始,弦歌不辍,铭记古今。我岂能不以命护书?生为当代青年,我岂敢不认真读书?依旧肤浅,惭愧。

19分钟前
  • 超人会飞
  • 力荐

很感动!但撒贝宁这个设定很鸡肋,很容易让人出戏。

23分钟前
  • kido🖖🏻
  • 推荐

传千年之经义,燃万古之明灯。让后世读典籍而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

27分钟前
  • 陈美芳˙Ꙫ˙
  • 力荐

场景式解读中华典籍的想法挺好的,演员也很给力,形式上与《故事里的中国》一脉相承,整体来说是不错的节目,只是关于典籍的深度解读太少,话剧部分喧宾夺主,节奏拖沓,爱煽情,有的台词写得太直白,破坏气氛。

28分钟前
  • 大智大通
  • 推荐

吹毛求疵,用来形容那些打一星的和谩骂节目组的,简直再合适不过!那些说节目组心里有辫子的,你们心里那条辫子,那条自卑的辫子比谁都粗!

32分钟前
  • kid-HJ
  • 力荐

我的天,这舞台剧的魅力。与古人相见,告诉他未来皆好,光这样就很动容。身为青年,心里有愧。

37分钟前
  • ૮₍ ˙О˙₎ა
  • 力荐

这真的是非常好的综艺!不理解有些人为什么觉得一个多小时能把尚书讲解清楚???这只是让我们现代人明白经史子集的重要性,不是学习频道!拿百家讲坛要求是不是有点可笑?这是综艺好不好?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难道我们不应该铭记历史,知来路吗?没有先人的传承会有今天的文明吗?请一些打故意打底分的喷子们别彰显自己的特殊了好吗!不想看可以不要看啊,但是最起码有点责任别误导他人号码?

39分钟前
  • 望舒
  • 力荐

CCTV1看到的【尚书•禹贡】,倪大红老师演的伏生戏太好了!

41分钟前
  • 『咸蛋超蕾』
  • 力荐

E1《尚书》

45分钟前
  • 他的年少她的海
  • 推荐

这节目可真好!第一集「尚书」讲的扶生传「书」的故事看得我泪流满面。舞台棒,演员好,希望以后多一些这样的文化类综艺节目。

49分钟前
  • Mason
  • 力荐

看到话剧开始前。1、以某一传本为底本抄写的文献称抄本,其中宋及宋以前抄写、宋以后名家抄写文献,以及佛道经卷称写本。敦煌文书是唐人手书文献,为写本,另有少量刻本。节目一开始说敦煌“写本和抄本均有千年历史”有误。2、《尚书》有今、古之别,伏生传《今文尚书》,孔安国传《古文尚书》。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年,梅赜献《尚书》,兼有今古,成为后世传本。今古文尚书之争延续千年,至清代已基本论证《古文尚书》为梅氏伪造,但仍颇有价值。述太康失国的《五子之歌》属《古文尚书》,伏生传《今文尚书》中无。节目既然尊伏生《今文尚书》,为何又要引《五子之歌》?且谈尚书何以只字不谈今古之别?(或是后面谈了我没看到?)希望古典文化类节目能多些干货,少些假大空和自我感动,这才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52分钟前
  • 苏丽珂苏丽珂
  • 较差

(就是有一点很不舒服,为什么一厢情愿地宣扬我国古代有科学和科学家,明明就是技术嘛)用古今对话的方式了了几位老哥哥的心愿。开个脑洞,这些人有没有想过,要做一些殉道的事情,让自己的名字与这些典籍连在一起,永生!

53分钟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推荐

大爷控狂喜,我可以看一整天严嵩胡汝贞八爷照镜子...噗

57分钟前
  • 推荐

第一集就很水,尚书这种包罗万象的硬被解读成政治主题,要搞成大周赋这种混蛋玩意,弃

1小时前
  • Odyssey
  • 很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