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计划

悬疑片英国,澳大利亚2020

主演:丹尼尔·雷德克里夫,丹尼尔·韦伯,伊恩·哈特,马克·伦纳德·温特,内森·佩吉,格莱特·皮罗,伦尼·弗斯,利亚姆·阿莫尔,亚当·图奥米宁,PJ·奥滕,拉蒂德佐·曼姆博,吉纳维芙·莫伊,珍妮特·克罗宁,斯蒂芬·亨特,蒂姆·詹金

导演:弗朗西斯·安南

播放地址

 剧照

天才计划 剧照 NO.1天才计划 剧照 NO.2天才计划 剧照 NO.3天才计划 剧照 NO.4天才计划 剧照 NO.5天才计划 剧照 NO.6天才计划 剧照 NO.13天才计划 剧照 NO.14天才计划 剧照 NO.15天才计划 剧照 NO.16天才计划 剧照 NO.17天才计划 剧照 NO.18天才计划 剧照 NO.19天才计划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1 20:25

详细剧情

机械天才蒂姆·詹金(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饰)搭档好兄弟史蒂芬·李(丹尼尔·韦伯 饰)秘密组建越狱行动队,上演了一场令人窒息步步惊心的精巧越狱大秀。面对冷血狱警的无理压迫,看行动队如何摆脱404天牢狱之灾,如何冲破15道自由之门,手握天才之钥密室逃生。

 长篇影评

 1 ) 绝望的尽头是希望丨让你紧张到无法呼吸

你喜欢越狱情节的电影么?那你一定不要错过这部,一部由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看到它的主角,大家就会戏称它为“会魔法的钥匙”

故事的基础是种族歧视,在那个白人为尊的社会,帮助黑人的白人就是一个不正常的存在

故事中那些话语打动了我,也一定会打动你~

我把我所有的思绪都隐藏在心底最深处, 但它们需要发泄出来。在这条路上的每一个阻碍,都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

每关上一扇门,都会有另一扇打开,而我则拥有大部分的钥匙

自由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 或许正因如此,它才会那么轻易被遗忘

当他们进入监狱的那天就在计划如何出逃,经过400多天的策划、测量、制作、实验,终于成功出逃,虽然在逃跑的最后一天,丹尼斯·高柏放弃了与他们一同出逃,却在他们逃跑的路上给予了莫大的帮助,为他们的出逃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出狱的他们依然投入到了种族战争中,为了自由,为了信念,为了一切最好的未来

 2 ) 相关背景介绍:南非、种族隔离、比勒陀利亚、曼德拉

1南非

1652年荷兰人开始入侵殖民;

19世纪初英国开始入侵殖民;

1948年国民党(党员绝大多数是荷兰人后裔,代表白人农牧场主和资本家的利益,主张“白人至上”)执政后,全面推行种族隔离制度,镇压南非人民的反抗斗争;

1961年5月31日,成立南非共和国。南非白人当局推行种族歧视和政策;

1989年,德克勒克(最后一任白人总统)出任国民党领袖和总统后,推行政治改革,取消对黑人解放组织的禁令并释放纳尔逊·曼德拉等黑人领袖。

南非拥有三个首都:行政首都(中央政府所在地)为茨瓦内,立法首都(议会所在地)为开普敦,司法首都(最高法院所在地)为布隆方丹。

南非已经同性婚姻合法了,连尼泊尔都可以了,厉害厉害。

2种族隔离

南非的种族隔离(Apartheid)为1948年至1991年间在南非共和国实行的一种种族隔离制度,Apartheid是南非语引自荷兰语的词,区分隔离制度之意。

这个制度防止了非白人族群(即使是居住在南非白人区)得到投票权或影响力,将他们的权益限制在遥远可能从未访问过的家园。教育、医疗和其它公共服务有时被声称是隔离但平等,但事实上非白人族群可得到的只是非常次等的公共服务。

这个制度在1948年被以法律方式执行,直到1994年南非共和国因为长期的被国际舆论批判与贸易制裁而废止。联合国也认为「种族隔离是一种对人类的犯罪」。种族隔离制度是以1913年的「原住民土地法」作为开端。

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不但引发国内的反弹与抗争,更引发国际社会的攻击与经济制裁;1989年戴克拉克担任南非总统后,便释放反对种族隔离政策而入狱的曼德拉,并且于1990年解除戒严;1991年南非共和国废止人口登记法、原住民土地法与集团地区法,在法律上取消了种族隔离政策。

3比勒陀利亚

比勒陀利亚建于1855年,是以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的制定者安德里·比勒陀利亚命名的。安德里·比勒陀利亚为了摆脱英国的统治深入南非腹地,开发了许多地区。 而茨瓦内则是在比勒陀利亚到来前统治这一地区的非洲某部落酋长的名字,意思是“我们是一样的”。

南非黑人表示,在南非废除种族隔离制度近11年后的今天,其行政首都仍然沿用一个种族隔离政策制定者的名字是不可接受的,而茨瓦内这个名字则可以让南非行政首都的名称更加非洲化。

2005年3月初,南非执政党——非国大占多数的比勒陀利亚市政委员会投票通过了“将市政当局区域命名为‘茨瓦内’城”的议案,只是让市中心保留比勒陀利亚的名字,而大部分政府部门所在的联合大楼将不在比勒陀利亚的范围内。

4曼德拉

在任职总统前,曼德拉是积极的反种族隔离人士,同时也是非洲国民大会的武装组织民族之矛的领袖。当他领导反种族隔离运动时,南非法院以密谋推翻政府等罪名将他定罪。依据判决,曼德拉在牢中服刑了27年。1990年出狱后,转而支持调解与协商,并在推动多元族群民主的过渡期挺身领导南非。自种族隔离制度终结以来,曼德拉受到了来自各界的赞许,包括从前的反对者。2013年12月5日,曼德拉在约翰内斯堡住所逝世,享年95岁。

 3 ) 你以为世界变了,可世界从来没有

1978年,主角和朋友因发放反种族隔离传单被捕入狱。比勒陀利亚监狱还有很多同他们一样的良心犯,与曼德拉和席苏鲁在同一场审判中被判处无期徒刑。

在被关押的漫长时光里,他们没有一天想过放弃:计划越狱路线,制作逃生工具,穷尽目所能及的一切,团结志同道合的人,在日渐默契的配合下一次又一次永不停歇地尝试。

他们说,自由就像呼吸,你只会在窒息时,才会察觉到它存在的意义。

他们说,保持愤怒,它时刻提醒你监狱之外还有另一个世界。

他们说,如果我们不作为,那就是执政党的共犯。

历经404天,破解15道门,3个人终获自由。

你以为世界变了,可世界从来没变。这样的血泪我们早已见证太多太多,它不仅仅发生在比勒陀利亚,还在上海,在某些无法诉说的地方,在所有承受着被奉为圭臬的不公与永无止境的创伤的地方。

幸好,幸好,勇敢的人们也从未改变。我们之中仍有隔离围墙后高举扩音喇叭宣读宪法的人,有将同伴护在身后向白卫兵竖起中指的人,有手牵手组成人墙阻挡着武装势力袭击的人,有驱车为被锁链囚禁的女性递上鲜花的人,有赌上性命也要到处说、不计代价传递真相的人……曼德拉们的智慧与勇气代代相承,星星之火从未熄灭。

你我见过ta们的抗争与坚持,所以更加更加不能放弃。希望除了无力和眼泪之外,愤怒也是我们的共同语言。即便什么都做不到,也不要为黑暗辩护,不要粉饰太平,不要视而不见,不要让恐惧淹没良知,不要假装一切如常,不要用下跪去祈求恩赐,不要弃置人性去做当权者想要的伥鬼与奴隶。

你我不必是天才计划中的天才,也很难以一己之力掀起狂澜,但我们仍然可以战斗。作为普通人,我们战斗的方式就是不放弃生的希望,选择继续共情,对强需求方抱以热情,以守望相助。

用片中未曾出现但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的曼德拉的诗词作结:

如果天空总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

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

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别去照亮别人。

但是——但是:

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

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洋洋;

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更有热量的人们。

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4 ) 自由与选择

在越狱的时候里面的政治犯有的选择了继续在监狱里用这种方式与种族隔离政策进行斗争,丹尼尔他们是选择了越狱,而且他们能成功逃出去也是因为还在监狱里的人给他们做了掩护。 其实挺感慨的,每个人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有人放弃了自由的机会,有人冒着死的危险选择了自由的道路。其实每个成年人在完全知晓事实的情况下都有资格去做出自己的选择吧,哪怕这个选择会对自己的人身安全造成伤害。 我觉得自由和选择这两个话题确实让我有些思考,像电影里说的自由是个很容易被忽略的权利,不知不觉中你可以自由选择、自由生活、自由说话的权利就可能被一点点剥夺。你的选择被禁止,因为有人说这样的选择会对你造成伤害;你想说的话被禁止,因为有人说这样的言论危害集体;你选择的生活不被允许,因为别人并不是这样的生活方式。 但作为一个人来说,在能够承担自己行为结果的情况下而做出的选择不应该是不受干预的吗?哪怕他的行为在未知的情况下可能会伤害他人,也是要在真正伤害后再进行惩罚,而不是事先就以为了你好的原因而强令禁止吧,明明是成年人却不能自由选择,其实又可笑又悲观。 原来南非在90年代才刚刚废除种族隔离,我们在改革开放的时候,还有人在为了不能和白人坐同样的出租车而斗争。这电影还可以,但是在紧张的时候那个人的呼吸声也太大了吧不太必要吧……

 5 ) 实际是一部越狱传记片

《逃离比勒陀利亚》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丹尼尔·雷德克里夫扮演蒂姆·詹金,是两名南非白人中的一员。他们1978年因为参加非洲人民大会秘密反种族隔离行动而被视为恐怖分子入狱。蒂姆也凭借聪敏的头脑与坚强的意志化身“开锁匠”,最终逃出了比勒陀利亚监狱,继续自己的反种族歧视之路。

虽说为反种族歧视的传记电影,可影片主要聚焦策划越狱活动。片中对于种族歧视的描述篇幅不多,偶尔会用旁白去描述客观状况,反歧视并非是影片的主要聚焦,而是成为了蒂姆越狱继续自己人生的一种精神寄托。好在越狱的紧迫感十足,完全被带入其中。

自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概念,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它会那么轻易被弄丢的原因。这部电影想表达出这样的含义,片头蒂姆的一段旁白也让人大致了解了那一年代南非的历史状况,只不过影片抓的点不太一样。蛋妞的这一新作可谓是中规中矩。

 6 ) 自由之匙——《逃离比勒陀利亚》

“自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概念,这也许就是它那么容易被抛弃。”

导演: 弗朗西斯·安南

编剧: 弗朗西斯·安南、L·H·亚当斯、卡罗尔·格里菲思、蒂姆·詹金

主演: 丹尼尔·雷德克里夫、伊恩·哈特、丹尼尔·韦伯、内森·佩吉

类型: 剧情、犯罪

制片国家: 英国、澳大利亚

语言: 英语

片长: 106分钟

师爷语

我了解到这部电影是还是蛮有感触的,我的新年假期就在家对着四面墙一个多月。电影基于真实事件,剧情的叙述方式是平铺直叙的,在单线叙述的剧情里,可以很简单地把剧情讲完,大体像是南非的《肖申克的救赎》。正因如此,我将会以精讲的形式跟大家讲这部电影。

略让我失望的是,电影没有描写当时监狱内的真正生活场景,而且在逻辑上与《肖申克的救赎》相比存在些问题,但这又是真实事件让人无法挑刺。或许是生活往往比想象更不讲逻辑。在当时,蒂姆、史提芬和马克三人就以这种方式光明正大地走出戒备森严的比勒陀利亚白人男子政治监狱。

背景介绍

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Apartheid)于1948年以法律的方式执行,直至1994年被正式废止。制度将所有南非人分为:“白人”、“黑人”、“有色人种”和“印度人”,并在他们的身份证上直接标明所属的人种。其中非白人会有一张通行证以供进出白人居住区时查验。且在当时,黑人不允许读大学或学习技术类知识。同样地,亚洲人也被归为“有色人种”,在生活和政治上同样受到限制。

1970

如果能重来,他们仍然会毫不犹豫地放下宣传单装置,再一次任由宣传单漫天飞舞。当年的南非处于实施种族隔离制度的第30年,被法律赋予特权的白人享有体面的工作、惬意的生活、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专用的乘车路线,而非白人——尤其是黑人却仅能蜗居在被划定的居住区,从事着低薪工作,其诉求被无视,生命被践踏,只能终日奔波劳碌。

在这样的情况下,跨越肤色种族的抗争反而愈演愈烈。虽然男主二人都出身于高知高地位家庭,生活无忧无虑,却仍然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与南非政府的抗争中。

他们的行为,在白人眼中是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和种族,于是二人分别被处以12年和8年的刑期。史提芬心有不甘,等囚车的时间里试图逃走,只收获一份毒打。

困不住

入狱后,男主两人进监狱的就想着要越狱,虽然监狱条件和大部分监狱电影相比起来要好不少,但对无罪之人的关押永远都是不公义的。

监狱老前辈丹尼斯被判60年有期徒刑,他了解这座监狱的一切,放风时向二人介绍:“墙有20英尺高,墙外是公共街道,墙底铺着带刺铁丝网,墙上装着从早开到晚的探照灯,岗哨里还有随身持枪的布尔人。”他看出男主二人想越狱的心思,虽不看好,但仍鼓励二人带着这个梦想活下去。(师爷推断,监狱曾经发生过越狱但没成功。)

丹尼斯走后,男三号马克向正在思考的两人走去,同时试图加入男主二人的行动。当初师爷看他这么积极的言行,以为马克是狱方派来的间谍,但没想到他是真的想逃出去。

他也指明了越狱的关键点——大门。

普罗米修斯

开门用什么?开门用钥匙。

怎么做钥匙,用木头做。

蒂姆仅凭每次目测的钥匙印象,夜以继日地画着木钥匙的设计图。并偷偷用了监狱工场的边角料做成了钥匙。蒂姆的目测建模为中心的独门技巧所塑造的紧张感不错,虽没有明显的反派在追击,但仍旧给观众带来一种紧绷感。

在偷材料的过程中,狱警门尼尔检查工场,他发现了男主的异常,特别仔细地检查他的水壶。

当“哈利波特”好不容易用手工的钥匙打开了对监室的门,却发现还有一道从外面打开的门。

这道从外面打开的门不仅没有钥匙,还没有对内的锁口。男主将目前的困难和另外两人说了,却没想到鼓舞了三人逃狱的愿望。蒂姆把门尼尔身上的钥匙全都做了出来。

师爷猜测,当时的钥匙样式还是比较简单的,这样男主才能把门尼尔身上一个监狱的钥匙都做出来。

电影的小高潮,在第100天终于来了。

在入狱100天时,蒂姆在打扫卫生的时候,用自制的监房外门钥匙进行实验。没想到因为用力过猛,钥匙断了一半在锁孔内,蒂姆拼命地把钥匙挖出来,但锁头却无法恢复原貌。

等到了门尼尔锁门时,或许在监狱里工作时间长了,又或是不想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增加污点,关门时只用自己的钥匙将外门恢复原状。

我个人认为最惊险的一段是下面这一段:

蒂姆通过扫把和监狱工场的摇杆,做出一个有转轮轴承的伸展臂,加上末端的凹槽连接着外门的钥匙。在一个只有月光的夜晚,蒂姆借助床头的小窗悄悄进行实验。

越狱片总要出点小意外的。蒂姆怕什么来什么,由于用力过猛,钥匙掉到了地上。好巧不巧地似乎传来了狱警巡逻的声响,于是他打算用口香糖将钥匙捡回来。

当口香糖粘上钥匙时,师爷为蒂姆松了口气,但紧接着钥匙和口香糖掉到了地上。当口香糖黏在杆子上时,钥匙又掉了。看到这无人不为他捏把汗。

最后还是顺利地把钥匙捡了回去。

师爷想起读小学最怕的是晚上起来写作业,被家里人发现。为了不被发现,只能用微弱的手机亮光,在被子里写完作业。师爷被发现了也就一顿骂,但在电影里却不是那么简单,“哈利波特”要付出的是自由的代价。

圆形监狱

“自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概念,这也许就是它那么容易被抛弃。”

蒂姆的一次外出就医,发现了正在扩建的哨塔,越狱三人组便加快了计划。为了这次计划,他们为15道门配置了39把钥匙,经过无数次的冒险,确定了钥匙的对应和路线,还安排了一个临时藏匿点。蒂姆一行人计划邀请更多的战友一起走,但并非每个人都愿意接受他们的邀请。

和肖申克一样,在比勒陀利亚,有不少囚犯被“体制化”。相比我们想象中的监狱生活,在比勒陀利亚生活还是相对惬意的,甚至生活压力比外面的世界要小得多。囚犯们休息时能相互串门,能做运动,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并允许拥有一些工艺品。

但长期的关押已让他们与社会完全脱节,即使假释出去,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他们无法融入普通人的生活,最终只能选择自杀来了解自己内心的痛苦。比勒陀利亚白人男子政治监狱的他们也是一样,关得越久,越找不到活着的意义。

除了这点,老前辈丹尼斯认为自己是良心犯,自己和曼德拉一起被审判,一起服刑,现在逃跑就是背叛了曾经的战友。

黎明

越狱在一个炎热的午后开始。三人组面对着15扇门,用偷配的39把钥匙,从牢房溜进走廊,下楼进入储藏室躲藏一阵,又穿过管理室,打开最后5道大门和5道电门,再穿过空旷的院子。

当他们跨过监狱的大门后,迅速地换上了备好的衣物,顺便和监狱外的狱警打了个招呼后,便直奔出租车。

越狱三人组特意选择了非白人才能乘坐的出租车,前往约翰内斯堡。他们感受着久违的阳光,风划过脸上的感受,不约而同地与牢中的战友们放声大笑。他们穿过城市、越过草原、跨过边界,途径莫桑比克等多国,最终到达伦敦,义无反顾地再次参加了ANC,继续反对种族隔离。

即使在前方等待着他们的,是那遥遥无期的流亡生活和南非历史上最大的搜捕行动。

文|师爷

首发于飞砂走奶——写饮 写食 写港剧 写模联 写评论

 7 ) 两点感触与三段历史

本片改编自蒂姆·詹金自传作品《逃离比勒陀利亚》。今天有幸通过一部影片有了两点感触并知道了三段历史: 1、生为南非既得利益阶层的白人精英,为反抗对黑人的种族歧视而持续斗争,为了更多人的自由而牺牲自身的自由...这是何等的大爱!庆幸的是“蒂姆·詹金”通过自己的坚毅与智慧,在狱友们的帮助下最终越狱成功、获得自由! 更可喜的是无数像“蒂姆·詹金”一样的无名英雄们经过几十年的艰辛斗争最终获得成功! 曾经也被关在“比勒陀利亚”监狱的曼德拉,此前因领导反种族隔离运动被监禁27年后于1990年出狱,1993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94年成为南非第一任黑人总统,并被尊称“南非国父”;曼德拉于2013年12月5日逝世,享年95岁。 2、“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句几乎所有国人都能琅琅上口的诗句是匈牙利革命诗人裴多菲(Petöfi)的作品,他于1849年7月31日在瑟克什堡大血战中同沙俄军队作战时牺牲,年仅26岁。 3、而这首诗的中文翻译者徐祖华(笔名“殷夫”、浙江象山人),是中国革命诗人、是左联五烈士(殷夫、柔石、胡也频、冯铿、李求实)之一,他于1931年2月7日与其他28名革命同志在上海被国民党秘密杀害,年仅21岁。 而他的亲哥哥徐培根(1895年-1991年)一直在国民党任职,1949年退到台湾,后官居国民党上将,他活到了96岁,但他的弟弟殷夫却在我们心中永存! 感谢无数革命烈士“把他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无论他国还是我国。

 短评

目测建模,转轮轴承,香口胶,揪小钉,实打实技术脱狱的紧张感塑造不错,就是哈利波特演技差了点

6分钟前
  • kylegun
  • 推荐

“刻钥成瘾”的构思算是别开生面,但悬念手法似乎出现了偏差:越狱之事,或者一蹴而就,或者屡败屡战,或者功败垂成。可不管哪种最好不要反复运用“好险!差点被狱警发现”……这种东西一次两次也就到头了,你用得太过频繁之后,故事情绪难免从真实事件转向戏剧操纵,削弱了反抗南非种族隔离的主题严肃感,使影片越来越像一部突出奇思惊悚的商业盗宝片。

10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三星半,真阿兹卡班的囚徒

15分钟前
  • hermaphrodite
  • 还行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因为年代问题所以越狱的手段非常初级,但电影节奏气氛还不错,能够挑起你紧张的神经!如果忽略这背后的一些真实历史政治方面的问题,纯当成一个部越狱惊悚片还算是可以的!另外丹尼尔一直尝试着各种不同的角色,不断地寻找突破,甚至扮演过“尸体”,但是这么多年了,可惜每个人看见他第一个反应还是“啊!这不是哈利波特嘛”

19分钟前
  • 萌发奇想
  • 还行

一直在做钥匙,从头到尾做钥匙

24分钟前
  • 十八号木木夕
  • 还行

很精彩的越狱故事,为我之前写的越狱剧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看似很简单的处理,却处处牵动人心,丹尼尔总是接这些创意好到爆的片子,未来可期!

29分钟前
  • Fine.
  • 推荐

这个真能睡着,开门关门

32分钟前
  • kitty62888
  • 较差

气氛有紧张到,最主要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35分钟前
  • 小飞嘀.3ds
  • 推荐

哈利波特长不高了吗?只有生活在1978年的那个时代,才会没有监控,才有机会制作木头钥匙,才会走出来就是一条大街。#20200327

36分钟前
  • huyouyou
  • 推荐

好久都没看过那么紧张刺激的电影了 全程连呼吸都不敢大声 可能是电影电视看坏了我的脑子 我一度以为越狱其实是很简单的事 看了这场虽然是越狱成功的电影之后 我开始知道什么叫一子错满盘皆落索 现在想到那些铁闸的声音还心有余悸。然而这电影的失败之处在于 电影的精髓全给了紧张越狱的窒息感 对于反隔离的描写几乎为零 主旨也就表达无门了。PS蛋妞他的绿眼睛明明很好看很有戏 他只不过是有点矮 大家都先入为主对他太严苛了 其实演得不赖。

40分钟前
  • 黄悦_
  • 推荐

哈利波特为了改变形象拓宽戏路真是和荒野猎人里的小李子有一拼了。剧本不错,从基督山到肖申克,越狱故事永远引人入胜。

42分钟前
  • Fujihime Arashi
  • 还行

越狱题材下仍然是一个严肃的政治事实“政府正在一个接一个的摧毁我们拥有的东西,我们不作为就是同谋”,这句话太有当时的时代意义了

45分钟前
  • AKang
  • 推荐

入狱前他们期望通过反抗获得种族平等取消自身的特权缔造一个光明的世界,因此忍受折磨和监禁,出狱后他们发现政治上种族平等了却带来了国家的贫穷混乱的现实,而人们已逐步忘记过往的屈辱,只关注现实的生存,那他们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46分钟前
  • 席儒
  • 推荐

又名:爱喘粗气的做钥匙小天才

49分钟前
  • littletwo
  • 还行

《逃离比勒陀利亚》哈利小波特,感觉就像是长着胡子的侏儒(尤其图4)身高对演员的影响真的挺大

53分钟前
  • 林小花
  • 还行

这部越狱片的剧情实在单薄,单薄到三个人只靠做几十把钥匙就完成了越狱,但出彩之处就是将这样单薄的剧情发挥到了极致,丝毫不拖泥带水,节奏把握的特别好,能让观众看的情绪紧张。但其实如果细品,就会觉得有点滑稽和夸张,得亏是在那个年代吧,如果是现在监控无处不在的时代,基本不可能如此轻易地越狱了。不过最后监狱长打开牢房没看到他们三的场面,还是大快人心的啊!

57分钟前
  • 弓谷所長
  • 推荐

这个越狱等级太初级,全片几乎都在打造钥匙,和试钥匙的过程占据大多数篇幅,期间增加了很多屏气凝神的气氛,最后的越狱实践把这种氛围烘托至最高,但后来细想也不过是那个年代能实现的计划,放现代天眼遍地,寸步难行啊

58分钟前
  • 张咏轩Wayne®
  • 还行

越狱成功后,黑人女友因主角坐了9天牢,而主角一辈子没再见她。太真实了哈哈哈

59分钟前
  • 水脉
  • 还行

哈利波特与比勒陀利亚的囚徒

1小时前
  • 酥牧奇
  • 推荐

还没打开最后一道门就先来拥抱,是嫌命长吗?!

1小时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